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風俗禮儀(2)

久而久之,壓驚逐漸演變為壓歲錢。據《宋史》記載,宋神宗時,王韶的幼子南陔元宵觀燈時,被壞人背走,途中恰巧有皇家車子經過,南陔呼救,得以隨車入宮,神宗賜給他壓驚金犀錢。

早期的“壓歲錢”是以彩繩穿錢,置于床腳,待年過后方可花掉。明清時,壓歲錢大多用紅繩串著。

民國以后,流行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寓“長命百歲”之意。如今,大人們則喜愛選用新鈔票,贈給孩子們作為春節的禮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壓歲錢的含義,已由最初的壓驚逐漸轉化為節日的祝福。

民間“麒麟送子”的傳說是怎么來的?

麒麟為中國人所喜愛的一種吉祥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是古代神的坐騎,被稱為圣獸王。

古時民間認為“天上麒麟兒,地上狀元郎”,男孩多被稱為“麒麟兒”、“麟兒”,在南北朝時,人們常稱呼聰穎可愛的男孩為“吾家麒麟”。

麒麟送子是我國古時候祈子法的一種,民間普遍相信,求拜麒麟能為人們帶來子嗣。

相傳在春秋末期的魯國,孔子的父親孔紇與母親顏徵原僅孔孟皮一個兒子,但其患有足疾,不能擔當祀事。孔紇夫婦倆覺得遺憾,一起去尼山祈禱,盼望再生個兒子。某天夜里,忽然有一頭麒麟踱進闕里,麒麟舉止優雅,不慌不忙地從嘴里吐出一方帛,上面還寫著文字:“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徵在賢明。”第二天,麒麟不見了,孔紇家傳出一陣響亮的嬰兒啼哭聲,圣賢之師孔子出生了。

這個故事在東漢王充的《論衡·定賢》及晉代王嘉的《拾遺記》中均有記載,被視為麒麟送子的由來。意謂圣明之世中童子手持蓮花、如意,騎在麒麟上駕祥云而來,麒麟送來的童子,長大后乃經世良才、輔國賢臣。

我國為什么用紅色表示吉祥?

世界各國都有自己喜歡的顏色。我國特別偏愛紅色,紅色意味著吉祥。每逢節日慶典或操辦喜事,人們總要張燈結彩,來個“滿堂紅”,以表示喜慶、吉祥。其實,我國早期并不是用紅色表示吉慶的。

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用黃色代表吉慶,也曾用過黑色和白色代表吉慶。到了漢朝,漢高祖稱自己是“赤帝之子”。“赤”就是紅色,從那時起,紅色就成了人民崇尚的顏色。

漢朝以后,我國各地崇尚紅色的風俗已基本趨于一致,并一直沿襲下來。于是,紅色就成了我國人民表示喜慶、吉祥的顏色。黃色,則表示尊貴,成為皇家用色的象征。

男左女右的習俗是如何形成的?

結婚照相的時候,男的往往排在左邊,女的排在右邊。如果顛倒位置,就違反了“男左女右”的習俗。那么,男左女右的習俗是怎么來的呢?

“男左女右”的習俗和古代人的哲學觀關系非常緊密。我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中通貫物質和人畜的兩大對立面就是陰陽。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長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將其歸類,大、長、上、左為陽,小、短、下、右為陰。陽者剛強,陰者柔弱。人的性格或性情,男子性暴剛強,屬陽于左;女子性溫柔和,屬陰于右。

“男左女右”在中醫應用上也有實際的科學意義,中醫診脈,男子取氣分脈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脈于右手,即使小兒患病觀察手紋也取“男左女右”的習慣。

“男左女右”在醫學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在社會風俗上是劃分區別的一種秩序安排。這種“男左女右”的習俗,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已經廣為傳播了。

人們蓋房子多講究坐北朝南,這是為什么?

中國處于地球北半球,歐亞大陸東部,大部分陸地位于北回歸線以北,一年四季的陽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于采納陽光。陽光對人的好處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時,南方比北方的溫度高1~2℃;二是參與人體維生素D的合成,小兒常曬太陽可預防佝僂病;三是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殺菌作用,尤其對經呼吸道傳播的疾病有較強的滅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坐北朝南,不僅是為了采光,還為了避風。中國的地勢決定了其氣候為季風型。

冬天有西伯利亞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涼風,一年四季風向變換不定。甲骨卜辭有測風的記載。《史記·律書》云:“不周風居西北,十月也。廣漠風居北方,十一月也。條風居東北,正月也。明庶風居東方,二月也。”

風有陰風與陽風之別。清末何光廷在《地學指正》中云:“平陽原不畏風,然有陰陽之別,向東向南所受者溫風、暖風,謂之陽風,則無妨。向西向北所受者涼風、寒風,謂之陰風,宜有近案遮攔,否則風吹骨寒,主家道敗衰丁稀。”這就是說要避免西北風。

風水學表示方位的方法有:其一,以五行的木為東、火為南、金為西、水為北、土為中。其二,以八卦的離為南、坎為北、震為東、兌為西。其三,以天干的甲乙為東、丙丁為南、庚辛為西、壬癸為北。以地支的子為北,午為南。其四,以東方為蒼龍,西方為白虎,南方為朱雀,北方為玄武。或稱作:“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概言之,坐北朝南原則是對自然現象的正確認識,順應天道,得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精華,頤養身體,陶冶情操,地靈方出人杰。

為什么十二生肖中沒有貓呢?

有關專家認為貓不能上榜的真正原因是古時候的中國沒有貓。貓原產于埃及,何時傳入中國已不可考。

民間傳說系唐三藏從印度帶回,但貓傳入中國絕不會這么晚。古時文人稱貓為“貍奴”,如李商隱——“鴛鴦瓦上貍奴睡”,所以貓傳入中國應該是更早的事。

現在一說到為什么十二屬相沒有貓,就用民間故事來解釋。其實在貓傳入中國以前,中國就有了十二生肖。所以十二生肖沒有貓,一點也不奇怪。依照動物學的分類,老虎屬于哺乳動物、食肉類、貓科。虎和貓,其實是“本家”之親。有了老虎代表貓在十二生肖“大會”里,已不愁沒有“發言權”,亦勉堪自慰了。

從以上可以看出生肖動物的選擇并不是隨意的,而是有一定的涵義,人們所選擇的動物都是出于不同的角度,并帶有一定意義。

為什么說為正義事業而獻身叫“犧牲”?

現在我們往往用“犧牲”來表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或舍棄自身利益,其實,“犧牲”在古代指的是用于祭祀的禽畜,通常是指馬、牛、羊、雞、犬、豕等,也就是后世所稱的“六畜”,而其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

在古代,“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所以古人對宗廟祭祀非常重視,不但制定了嚴格、復雜的禮制規儀,對于祭品也有著嚴格的規定:用于祭祀的禽畜必須要用純色,而且必須是完整的,只有純色、完整的牲畜,才能叫做“犧牲”。如《國語·周語上》記載:“使太宰以祝、史帥貍姓,奉犧牲、粢盛、玉帛往獻焉,無有祈也。”《左傳》莊公十年也有:“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后來,犧牲的含義逐漸寬泛,也用來泛指用其他動物所做的祭品了。

正是由于犧牲最初是用作祭祀的,這些祭品是在舍棄自己生命而為大家祈福,犧牲一詞后來也就逐漸有了自我奉獻的意思。

給亡人燒紙錢的習俗是怎么來的?

每逢清明或一些紀念日,人們去祭奠已故的親人時,尤其是老人們,總要燒一些紙錢。這種給死人燒紙錢習俗的由來,相傳與一位精明的造紙商有關。

漢朝時期,有位名叫尤文一的秀才,寒窗苦讀十幾年,未能獲取功名,便投在蔡倫的門下,學習造紙。尤秀才為人精明,不久蔡倫便把技術全部傳授與他。

蔡倫死后,尤秀才繼承蔡倫的造紙業,并且比蔡倫更勝一籌,造出的紙又多又好。但當時用紙的人很少,造出的紙賣不出去。為此,尤秀才茶飯不思,沒幾天,竟閉上眼睛死去了。

左鄰右舍知道后,都過來幫助料理喪事。尤秀才的妻子哭著對大伙說:“家境不好,沒有什么可以陪葬,就把這些紙燒給他做陪葬吧。”

于是,專門派一個人在尤秀才的靈前燒紙。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起來,嘴里還不停地叫著:“快燒紙,快燒紙。”

所有在場的人都被嚇壞了。尤秀才卻說:“我真的活了,是燒的這些紙把我救了。這燒的紙到陰曹地府就變成了錢。我用這些錢還了債,贖了罪,閻王老爺就把我放了回來。”

這件事傳開后,一位有錢的老員外對尤秀才說:“我用金銀陪葬,不比紙值錢得多嗎?”

尤秀才說:“金銀只能在陽間使用,不能帶到陰曹地府去。不信,打開棺材看一看,陪葬的金銀保證分毫沒動。”

員外聽了點頭稱是,并買了尤秀才家大量的紙。于是,買紙的人一下子多起來,尤秀才的紙供不應求。

其實,這是尤秀才和妻子設下的一個計策,為了多賣一些紙,才上演了這出死而復生的戲。也就是這樣,給死人燒紙的習俗便一直流傳了下來。

你了解古時女子的成年禮儀——笄禮嗎?

女子行笄禮的年齡要早于男子。

《禮記·內則》說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十五歲在女子為“及笄”之年,已經成年可以出嫁了。

《儀禮·士昏禮》說:“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女子到了十五歲就可以出嫁了,但之前要先給她舉行笄禮,并像男子一樣也給她取個字。如果十五歲還沒有許嫁呢?鄭玄說:“其未許嫁,二十則笄。”嫁不出去的姑娘,最遲二十歲也要行笄禮的。

笄是一種盤頭發用的簪子。所謂笄禮,就是將頭發挽起來,用笄簪上。

在古代,無論男女,幼年時的頭發都是自然披散的,最多也只是扎成兩束垂在腦后,稱“總角”。

成年之后,頭發就要精心收拾了。男子加冠,女子加笄。但由于重男輕女的緣故,有關笄禮記載比較少見,舉行時也遠不如冠禮隆重。

在朱子的《家禮》中,記載了一般人家的笄禮儀式:女子于許嫁之后由母親主持笄禮。提前三天通知賓客,提前一天登門邀請行笄禮的主賓。行禮之日,主婦恭迎女賓入堂,并請主賓為女孩加笄。然后是換衣、祭酒、用字,最后是父親帶去祠堂拜祖先,與長輩見禮,宴請賓客。

全部程序與男子的冠禮相比,少了三加,也沒有與地方長官和鄉紳見面的內容。

這是因為女子成年以后的社會活動和社會責任有別于男子,她的主要活動范圍都被限制在室內的緣故。所以女子婚后就有了一個別稱叫“內子”。

你了解古時男子的成年禮儀——冠禮嗎?

冠禮也叫成男禮或成丁禮,主要的禮儀形式就是加冠,所以叫冠禮。冠在人的頭上,至高無上,地位最尊,所以古人對冠特別重視。

子路在衛國的一次戰爭中負了重傷,帽纓也被砍斷了,臨死之前他卻說:“君子死,冠不免。”遂結纓而死。可見冠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行冠禮就能使人增添莊重的感覺。行冠禮之前,當事人還是孩子,加冠之后就成了大人,別人就要以成人之禮來相待了,自己的言行舉止也要符合社會的禮儀規范,所以冠禮被稱為“禮之始”,被列為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之首。

據《禮記·士冠禮》的記載,冠禮是在宗廟里舉行的,由父親或兄長主持儀式。

儀式非常隆重而繁瑣,大致有十幾道程序:

先是以占卜,決定加冠的吉日,然后在三天之前預先通知賓客,再在賓客中選定一個負責加冠者,選定之后還要一再地敦請。到了加冠那天,請賓客入廟就位,接受加冠的青年出房就位行禮,接著就開始了加冠。

正式的加冠禮有三次:初加緇布冠,表明他已成人,有了成人所應有的一切責任和權利,可以管理人了;二加皮弁,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了;三加爵弁,表明從此有權參加祭祀了。每加一次冠,賓客都要對受冠者致祝詞;三次加冠之后,主人就要設酒宴禮賓。這以后加冠青年還要去拜見母親,然后由賓客給他取字,然后再去拜見兄弟等家人,去拜見地方行政長官和鄉里的前輩。加冠青年在向家人和地方長官以及前輩行禮時,受禮者都要答禮,以示家庭和社會對剛加冠的男性新成員的尊重,并讓他明白今后將要負擔的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最后是主人的再次敬酒和恭送賓客。至此成人的加冠禮才全部結束。

由上簡述可知,先秦時的加冠禮是相當繁復的。后來這種儀式逐漸地有所簡化。

加冠禮中文化意味較濃的一個內容是取字。“童子無字”,字是成人的一個標志。

《禮記·冠義》說:“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行冠禮取字后,別人一般就不能隨便地直呼其名,而必須稱字了。直呼其名就成了一種很失禮的行為。

加冠既是成人的一個標志,冠也就成了貴族成年男子的重要服飾,該戴冠的場合如果不戴冠,常會被看作是一種非禮的行為。

《晏子春秋·內篇雜上》說齊景公“被發,乘六馬,御婦人,以出正閨”,一個叫刖跪的守門人竟然“擊其馬而反之,曰:‘爾非吾君也。’”使“景公慚而不朝”。

一個小小的守門人居然敢如此大膽地阻擋景公,不讓他的車馬走出宮門,原因就在景公的披發不冠不合禮,景公自己也感到了理虧。

《史記》中也說到漢武帝有一次因為不冠,望見汲黯來奏事竟躲到了帳中去。這說明戴不戴冠不僅僅是一個禮制問題,還含有對別人是否尊敬的意思在內。《后漢書》

說馬援在未做官時,“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廬”,表示的就是對寡嫂的敬重和禮貌。

行冠禮的年齡一般在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二十歲雖說身體還不太強壯,但已成年,可以行冠禮了。而實際上行冠禮的年齡還常有早于二十歲的。《左傳·襄公九年》:“國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禮也。”一個男青年只有行了冠禮之后擇偶婚配,才合乎禮。所以為使未滿二十的男青年生子合禮,就只有提前行冠禮了。

孔穎達在《禮記》的疏文中說,唐代的庶人和士人之子年二十而冠,但卿大夫十五以上就可以行冠禮了,天子、諸侯和天子之子更有早到十二歲就行冠禮的。身份越高的嗣子,行冠禮的年歲就越有可能提前。這種做法其實是為延續宗法社會而采取的一種無奈的變通。

古時的叩手禮是怎么來的?

這種習俗是怎么來的呢?這就不免要說到一個典故。

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天,路經松江,他帶了幾個大臣微服來到一家茶館歇腳。茶房端上幾只碗來,隨后站在數步遠的地方,拎起大銅壺朝碗里倒茶。只見一條白練從天而降,茶水不偏不倚均勻地沖進碗里。乾隆皇帝看得驚奇,禁不住上前要過銅壺,學著茶房的樣子,朝其余幾只碗里倒去。大臣們見皇帝給自己倒茶,嚇得魂都沒了,想跪下叩頭,可又恐暴露了皇帝的身份,遭殺身之禍,一急之下,靈機一動,紛紛屈起手指,“篤篤篤……”不停地在桌上叩擊。事后,乾隆皇帝不解地問大臣們:“汝等何故以指叩桌?”大臣們齊聲答道:“萬歲給臣等倒茶,萬不敢當,以手指叩桌,乃代叩頭致謝也。”以“手”代“首”,二者同音,這樣,“叩首”為“叩手”所代,三個指頭彎曲即表示“三跪”,指頭輕叩九下,表示“九叩首”。

叩手禮是從古代的叩頭禮演變簡化而來的。它代表的是古代最隆重的“三跪九叩首”之禮。

至今還有不少地方和港澳地區行此禮,每當主人請糖倒茶之際,客人即以叩手禮表示感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日县| 永宁县| 青田县| 大安市| 霍邱县| 泉州市| 无棣县| 甘肃省| 潢川县| 邵阳县| 江阴市| 安吉县| 台州市| 庄浪县| 舞阳县| 卢龙县| 石渠县| 信阳市| 山东| 绥阳县| 依兰县| 汶川县| 锡林浩特市| 海宁市| 灵台县| 姚安县| 隆化县| 宁阳县| 舟曲县| 黔南| 桃源县| 班戈县| 灵寿县| 泰州市| 松滋市| 碌曲县| 柏乡县| 东港市| 榆树市| 湖南省| 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