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衣食起居(1)

古代為什么很流行穿“石榴裙”?

石榴與中國的服飾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因有人說石榴花像舞女的裙裾,梁元帝的《烏棲曲》中有“芙蓉為帶石榴裙”之詞,“石榴裙”的典故,緣此而來。

古代婦女著裙,多喜歡石榴紅色,而當時染紅裙的顏料,也主要是從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們也將紅裙稱為“石榴裙”。

石榴裙在唐時是一種流行服飾,尤其中青年婦女,特別喜歡穿,穿著它的女子也顯得格外俏麗動人。

如唐傳奇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這樣的裙子。唐詩中亦有許多描寫,如李白詩“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詩“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杜審言詩“桃花馬上石榴裙”;萬楚詩“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武則天詩“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韋莊也唱道“莫恨紅裙破,休嫌白屋低”等。

石榴裙一直流傳至明清,仍然受到婦女歡迎。

手鐲在古代僅僅是為了裝飾嗎?

手鐲是古代女性最重要的腕飾,在古代有很多稱謂,“跳脫”就是其中一種。

宋代的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問群臣:“古詩里有‘輕衫襯跳脫’,有誰知道‘跳脫’是什么東西?”大家都答不上來。文宗告訴他們:“跳脫即今之腕釧也?!?

在古代先民的生活里,手鐲不僅僅具有單純的裝飾功用,往往還帶有神秘色彩。也正是因為手鐲本身所具有的這種讓人敬畏的深意,文人把這種敬意帶入了文學創作。

梁代的陶弘景在《真誥》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金玉跳脫。蒲松齡《聊齋志異·白于玉》中寫書生吳筠偶入仙境得遇一個紫衣仙女,兩人遂相愛。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筠留念。多年后,這腕釧保護了她與吳筠的子孫免受災難。

古代女子從什么時候開始戴耳墜?

關于為什么戴耳墜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古代有一位姑娘害了眼病,不久雙目失明了。后來,她遇到一位名醫,名醫認為她可以復明。在征得姑娘的同意后,名醫拿起閃閃發光的銀針在她兩側耳垂各刺一針后,奇跡出現了,姑娘重見光明。姑娘非常感激,于是請銀匠打造一對耳環戴在耳上以示永不忘記名醫之恩。當姑娘戴上銀耳環后,竟然日益眉清目秀,并逢人傳頌名醫的聲名。穿耳戴環能明目的奇跡一時傳開,許多人家的姑娘和婦女們都紛紛穿耳戴環,并流傳至今。

從周口店出土的中國猿人化石發現,早在五十五萬年前,人類就已經開始佩戴用獸牙或者貝殼制成的耳飾。

據有關資料記載,古代把耳飾叫做“珥”(用珠子或玉做的耳環)、“”(古時候戴在耳垂上的玉)、“”(婦女戴在耳垂上的裝飾品)。在出土的漢代文物中,有用石、玉、水晶、瑪瑙制成的耳飾??梢娙祟惔鞫鷫嫷牧曀滓延泻苡凭玫膫鹘y了。

你知道古人一天吃幾頓飯嗎?

現代人都習慣于一日三餐,實際上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由于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

《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頓稱“朝食”,又叫“饔”,在太陽行至東南方時就餐。第二頓稱“哺食”,又叫“飧”,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對于進餐時間,古人講“食不時不食”;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中,曾怒而下令“且日饗士卒”,借此犒勞將士,激發士氣。

漢代以后,一日兩餐逐漸變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早飯,漢代稱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點心之稱?!赌芨凝S漫錄》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至今,我國許多地區仍稱早飯為早點。午飯,古人曾稱之為“中飯”或“過中”。

一日兩餐時,人們認為“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始”,用過飧食,便意味著一日時間的流逝。而今天人們常用“一日三餐”之詞來表示對時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時者的感慨。

“粥公粥婆”的由來和哪位大人物有關?

康熙十六年,康熙皇帝為體察民情,第五次離京微服私訪。這一年秋天,皇上攜隨從來到廣州,路染風寒,久治不愈。廣東封疆大吏察哈爾下文通告嶺南各路名醫為皇上療疾,沒有治愈。后來聽說梅州鄉間有一對年逾八旬的阿公阿婆擅長熬粥,他們熬的粥是根據家傳密方配制,除了滋潤可口,還能養生健體、消病祛疾。于是察哈爾派專人把這對阿公阿婆接到巡督府,并按阿公阿婆的要求架起了柴鍋土灶,精選嶺南特有烏梅為主料,配以其他輔料及若干味中藥,經過若干時辰的文火慢熬,一鍋飄著藥香的養生粥熬制完成?;实坌∴ㄒ豢?,頓感氣順,三碗下肚,血脈開張,印堂發亮。沒出三日,康熙皇帝便精神氣爽,徹底痊愈。這對年邁的阿公阿婆一時名聲大振,遠近聞名。

后來,梅州的這種養生粥在民間廣為流傳,并被冠之以“粥公粥婆”的美譽。至民國初年,隨著廣州、潮汕、梅州客家人赴南洋淘金熱的興起,深得真傳的阿公阿婆之子孫后代一同前往,在馬來西亞以“粥公粥婆”養生粥坊為生,他通過多年的實踐和代代積累的經驗,“粥公粥婆”無論是從營養、色澤還是口感上,都不斷提升,并被不同膚色的人們所鐘愛。

我國古代夏天有“冰激凌”嗎?

我國是冰棍和冰激凌的故鄉。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用冰解暑的記載。

后來皇宮里就有了用奶和糖制成的冰棍。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時代(大約七百多年前),皇宮里又有了類似現在冰激凌的食品,叫做冰酪。

那時,元朝統治者禁止王室以外的人制作冰酪。直到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離華回國前,元世祖才讓人把這種珍品的制作方法教給他。馬可·波羅回去后,又把這種制作方法傳給了意大利王室,意大利王室把這種方法保密了約三百年,到公元1533年,法國國王和意大利人結婚以后,制作冰酪的方法才由意大利傳入法國。公元1777年美國紐約大街上才有了冰激凌廣告。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解暑食品是冰核。直到清代,每當盛夏到來之際,北京大街上還有人賣冬天入窖保存下來的天然冰塊冰核。

大約在公元1935年,北京有人想出了“絕招”:先把天然冰放進一個大木桶里,加入適量的食鹽,這樣的木桶就成了一個“土冷凍室”。再準備許多圓柱形小鐵筒,每個小鐵筒里都裝滿加了香料和糖的水,并插上一根木棍。然后把一個個裝滿糖水的小鐵筒放進“土冷凍室”大木桶里,封閉起來冷凍。經過半小時后,小鐵筒里的糖水就凍結成了冰棍。

由于這種解暑食品很受顧客的歡迎,所以很快就在前門大街出現了專售冰棍的商店。

古人一般吃什么蔬菜?

其實古人食用蔬菜由來已久。蔬菜自上古時代便已成為人類的食物?!对娊洝防锾岬降?32種植物,其中作為蔬菜的就有20余種,隨著時代變遷,其中部分品種已退出蔬菜領域,成為野生植物,如荇、苕、苞之類。

戰國及秦漢時期,我國人民食用的蔬菜有5種。葵,稱為“百菜之主”,因口感及營養欠佳,唐以后種植漸少,明代已經少種它,并不再當蔬菜看待。

韭、蔥、蒜是現在常用來調味的蔬菜,在古代蔬菜中獨成一屬?!稘h書·召信臣傳》中記載太宮園在溫室生產蔥、韭的情況,并把這樣培育出來的韭菜叫“韭黃”。此外,還有蘿卜、蔓菁等根類菜,蔓菁早在《呂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菜之美者”的盛譽?,F在常見的蔬菜如茄子、黃瓜、菠菜、扁豆、刀豆等都是在魏晉至唐宋時期陸續從國外引進來的。宋代以來,我國蔬菜的種植和食用就更加廣泛了。

除了從國外引進外,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還自行培育出一些極為重要的蔬菜品種,蘇東坡有詩云:“漸覺東風料峭寒,青篙黃韭試春盤?!笨梢姡敃r民間也可以在春天吃到新鮮的蔬菜了。到元、明、清以來,又陸續有一些品種加入到我國的菜譜中來。

進入清代末期,我國現有傳統蔬菜品種基本上都出現了。

歷史上第一個吃“涮羊肉”的人是誰呢?

涮羊肉傳說起源于元代。當年元世祖忽必烈統率大軍南下遠征。

一日,人困馬乏饑腸轆轆,他猛想起家鄉的菜肴——清燉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夫宰羊割肉時,探馬飛奔進帳報告敵軍逼近。饑餓難忍的忽必烈一心等著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隊開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廚師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率軍迎敵,結果旗開得勝。

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那道羊肉片。廚師選了綿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種佐料,將帥們吃后贊不絕口。廚師忙迎上前說:“此菜尚無名稱,請帥爺賜名?!焙霰亓倚Υ穑骸拔铱淳徒小萄蛉狻桑 睆拇恕颁萄蛉狻本统闪藢m廷佳肴。

據說直到光緒年間,北京“東來順”羊肉館的老掌柜買通了太監,從宮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佐料配方,“涮羊肉”才得以在都市名菜館中出售。

“餃子”是怎么來的?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圣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

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后,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里總記掛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三百多年臨床實踐配制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一千八百年,但他做“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里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饅頭”是誰發明的?

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討伐他。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有毒。

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另一個辦法:用面粉和成面團,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打那以后,這種面食就流傳了下來,并且傳到了北方。因為稱“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晉以后有一段時間,古人把饅頭也稱作“餅”。唐以后,饅頭的形狀變小。宋時饅頭成為讀書人經常食用的點心后,就不再是人頭形狀了。

唐宋后,饅頭也有無餡者,無論有餡無餡,饅頭一直擔負著祭供任務。一直到清代,饅頭的稱謂出現了分野:北方謂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無餡者也有稱作“大包子”的。

饅頭之稱謂,今天仍很混亂。如北方之無餡者,有稱作“饃”、“卷子”,也有稱作“包子”的。南方之有餡者,也有稱作“面兜子”、“湯包”的。

是誰最早提倡“四菜一湯”的?

“四菜一湯”顧名思義:一餐四樣菜一碗湯,“四菜一湯”由來已久,相傳為明太祖朱元璋首倡。

公元1368年,朱元璋當上皇帝后,遇上天災,各地糧食歉收,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可一些達官貴人卻窮奢極欲,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出身貧苦、討過飯的朱元璋,對此非常惱火,決心予以整治。一天,適逢皇后的生日慶典,朱元璋趁眾位大臣前來賀壽之機,有意擺出粗菜淡飯宴客,以此警醒文武百官。當十多桌席位的人坐齊以后,太祖便令宮女上菜。

第一道菜是炒蘿卜,蘿卜,百味藥也,民諺有“蘿卜上市,藥鋪關門”之說。第二道菜是炒韭菜,韭菜生命力旺盛,四季常青,象征國家長治久安。再則是兩大碗青菜,以此喻意為官清廉,兩袖清風。最后一道極普通的蔥花豆腐湯。宴后朱元璋當眾宣布:“今后眾卿請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湯’,這次皇后的壽筵席即是榜樣,誰若違犯,嚴懲不貸。”

從此“四菜一湯”的規矩便從宮內傳到民間。

春卷是怎么來的?

春卷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北方人也稱為“春餅”。

據傳在東晉時代就有,那時叫“春盤”。當時人們每到立春這一天,就將面粉制成的薄餅攤在盤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稱“春盤”。那時不僅立春這一天食用,春游時人們也帶上“春盤”。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定市| 射阳县| 阿勒泰市| 定安县| 巴彦县| 金川县| 阜康市| 阜平县| 长丰县| 江安县| 葵青区| 滦南县| 抚顺县| 周口市| 丽水市| 瑞昌市| 明水县| 商都县| 永年县| 龙里县| 金门县| 花莲市| 康马县| 尉犁县| 赫章县| 黄石市| 苏尼特右旗| 斗六市| 象州县| 安平县| 理塘县| 宁波市| 威信县| 托克托县| 宜宾市| 清原| 阿城市| 平江县| 广平县| 抚州市| 中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