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焦慮的養育:成長有規律,養娃不慌張
- 張昕 夏白鹿
- 2748字
- 2025-02-08 17:55:15
父母的陪伴塑造健康的依戀關系類型
關于親子關系對孩子身心塑造的重要性,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如長期與父母分離的兒童(如留守兒童),更容易產生情緒和行為的問題。因此經常有人來問我:“很多職場媽媽,因為現實所迫,實在是無法給予孩子那么多的陪伴,這會有嚴重的后果嗎?”
曾經有一位職場媽媽焦急地向我求助:“單位要安排我去外地工作半年,這段時間只能一個月回家一趟。請問這樣會給年幼的女兒造成多大的心理陰影?會不會影響她一輩子的性格?”
職場媽媽真的很不容易。情感專家建議女性要獨立,要有自己的事業,不能為了家庭放棄職業生涯;而教育專家倡導女性要親自陪伴孩子,不能長時間離開孩子,否則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
但事實上,這個世界本沒有“兩全法”,那父母要怎么辦呢?其實,不僅是職場媽媽,現在很多職場爸爸也面臨這個問題。所以,我準備從四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母親的陪伴真的那么重要嗎?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是的,媽媽的陪伴對孩子確實很重要。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恒河猴實驗。嬰猴一出生就不得不與猴媽媽分離,與另外兩個“母親”——鐵絲媽媽和布猴媽媽在一起。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奶瓶,小猴子可以在它身上喝到奶,而布猴媽媽則沒有奶。實驗結果發現,小猴子寧可不喝奶,也愿意掛在布猴媽媽身上,和布猴媽媽待在一起。
這個著名的實驗告訴我們,高級哺乳動物對母親具有與生俱來的眷戀。而且,這個實驗還有殘忍的后續,這幾只從出生就被剝奪了母愛,經常遭受攻擊、驚嚇的小猴子,長大后都出現了抑郁、恐懼和攻擊傾向。
同時,安斯沃斯的依戀關系類型研究提示我們,6歲以前兒童的照料者(尤其是母親)的長期缺席,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形成回避型或焦慮矛盾型的不健康依戀風格。
一個人幼年時形成的依戀風格,往往會延續為成年后的人格。一個回避型依戀的人,往往在成年后也難以發展深入的親密關系。比如,健康的情侶關系中戀人常見的心態是:“你對我好,我很高興;但我對你好,不是因為要還人情,只是因為我想對你好,看見你好我就高興。”詩經中“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就是對這種健康親密關系的美好詮釋。而回避型依戀的人在情侶關系中的心態則是:“你千萬別對我好,否則我又要還人情了。我對你好,是因為還欠你一回情,這已經讓我負擔很重,所以千萬別再對我好了,否則我真的想逃了。”
前文提到的那位職場媽媽也是因為看到過這些理論,所以害怕自己這半年的缺席,會給孩子帶來種種不好的影響。
··母親去外地工作半年,孩子是不是就毀了?
先給大家吃顆定心丸: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首先,一般能造成心靈創傷的缺席往往是長年累月的。比如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況,父母和孩子可能一年甚至幾年才見幾面;又或者城市“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忙于工作,平時很少著家,更別說進行一些親子互動了。這些情況確實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小的影響。但如果媽媽僅僅是異地工作半年,而且可以定期回家探親,家人也可以帶著孩子去看望媽媽,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心里會知道媽媽并沒有拋棄我。
當然,兩三歲的孩子正處于分離焦慮階段,會特別黏媽媽,所以再相聚時孩子可能會異于平常地黏人。比如,纏著媽媽一刻都不肯分開,甚至會倒退回嬰兒狀態:要躺在媽媽懷里睡,要讓媽媽抱著吃飯,鬧著要已經戒掉的奶嘴,動不動就委屈哭鬧。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條件允許的話,可以盡量多滿足他的安全感需求。
其次,父親也應該起到重要作用。與媽媽分離半年的時間,孩子肯定會面臨挑戰,此時爸爸的陪伴就很重要。雖然說高級哺乳動物在嬰幼兒時期對母親有天然的依戀,但父親的職責同樣不可推卸。發展心理學家邁克爾·蘭姆的研究表明,父親的陪伴對于兒童的認知發展、社會性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可能比母親的陪伴更大。
在與父親游戲、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可以發展社會認知、建立安全感、培養性別意識等。所以與孩子聊天,進行舉高等親密互動,開展跑跑跳跳的戶外活動,等等,都應該是父親的日常任務。尤其是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一個慈愛的爸爸可以起到很好的補償和替代作用,因此父親的陪伴對孩子的性格塑造一樣重要。
再次,孩子性格的塑造,是各方面共同作用的復雜過程。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很復雜,是由遺傳基因、家庭養育和外部環境共同造就的,而非媽媽一人之力。
除了天生遺傳的基因、家庭氛圍的熏陶,還有老師的教育、朋友的影響、社會的塑造等都會對孩子性格的形成產生影響。上文提到的心理學家奧康納和克羅夫特的雙生子實驗,就表明家庭養育環境雖然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但是后天環境(學校、社會等)對孩子的影響也很大。比如,父母的長期缺席可能會造成孩子自卑、孤僻等問題,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能夠治愈他的良師益友,或者自己發展出強大的內心,因種種際遇而實現自我成長。
養育孩子是綜合的系統工程,我們無法做到每一個環節都不出任何差錯,只要把握好大方向、大原則,是不會錯到離譜的,更不會導致“一輩子就毀了”這么可怕的結果。
··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夠多,該如何彌補?
有些家長很為難地問:“我也想陪孩子,但是工作確實很忙,怎么辦?”
我經常強調的一個概念是:高質量的陪伴。
缺乏父母陪伴和教導的孩子,往往存在自卑敏感、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容易成癮等問題,但孩子的安全感,并不僅僅是父母“在身邊”就能養成的。“陪伴”不是指單純地與孩子待在一起。有的父母只是在物理空間上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不主動與孩子交流互動,對孩子的態度敷衍又冷漠,或者下班到家就把孩子交給電視和手機,這種陪伴的積極作用幾乎為零。更有甚者對孩子長期進行貶低羞辱、虐待打罵的,作用更是負面,待在這種父母身邊還不如遠離。
反之,如果你無法做到每天回家,但是當你回去的時候能進行高質量陪伴、積極互動,比如陪孩子做手工,給孩子講故事,幫孩子洗澡,帶孩子玩游戲,陪孩子聊天,與孩子親昵,等等,即使不能天天見面,也會帶給孩子安全感和親密感。
··不要被理論束縛
有人也許要問了,這些心理學理論,比如恒河猴實驗、安斯沃斯的依戀關系類型等說得到底對不對?并不是說這些理論不對,而是說我們不必夸大解讀和教條地理解這些知識。
如果你已經了解了很多心理學的知識,懂得陪伴對孩子的重要性,就證明你已經是個很棒的家長,不必因為這些知識反倒產生了焦慮情緒,自己把自己嚇壞了。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塑造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對原生家庭理論進行過度解讀卻是沒有必要的。育兒是長跑,父母盡心陪伴孩子18年,絕不可能因為短短半年就能成就或者毀掉他的一生。
如果父母盡己所能給了孩子愛和陪伴,那么孩子一定能感受到。即使分離半年,當父母再回到孩子身邊時,孩子可以重新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陪伴。
雖然在這缺失的半年里,媽媽錯過了孩子的一部分成長,會留下一些遺憾,孩子也面臨艱難的挑戰,但是如果說因此給孩子留下了終生的心理陰影,孩子的一輩子就被毀了,也言過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