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家各執一端以自耀
中華民族是一個很早熟的民族,現在所發生的現象,其實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出現過了。莊子說:“天下的人多各執一察(一端)以自耀。”意思就是大家各執一端,然后每一個人夸耀自己那一套很行,就想以偏概全,把所有人都變成自己那個模式。其實這種情況,不是很好的現象。
科技十分重要,沒有人會忽視管理科學的價值。但是,莊子早就說過:生命是有限度的,而智識是沒有限度的,以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沒有限度的智識,會弄得疲憊不堪。人為了保全生命,便不得不分工專職,因而一不小心,就容易走入“固執偏見”的歧途,所以分工專職,實在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必要的罪惡。
道路是人走出來的,各有各的道,這樣才會形成一種多元化。今天的生物科學家,最大的貢獻,就是發現世界上的物種,如果物種不是多元的,整個地球就要毀滅掉了。這樣我們才了解,我們為何要辛辛苦苦地把那些動物變成一級保護對象,非把它們保留下來不可,就是因為大自然的任何東西都是有用的,看上去沒有無用的,包括細菌,把它完全消滅掉,對人類也是不好的。宇宙一定要保持多元化,才會生生不息。
每一個人都不要認為自己這一套一定比別人的好,一定要把所有人統統打倒。彼此尊重,彼此包容,各取所需,這才是正道。管理哲學的理論,都是人想出來的,站的立場不一樣,所想的東西就會不同。為什么人們講的話不太一樣?就是因為立場不同而已,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既然立場不同,就沒有必要要求每個人都一樣。我們要的是“大同”,不是“一統”,孔子當年的主張只有世界大同,沒有世界一統,世界一統了,那人類就完蛋了。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大同”下面有兩個字,叫作“小異”,“大同”的可貴之處就是尊重每一個人的小異,各有不同,然后才能叫“大同”。管理哲學大同小異,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偏向于“大同”;但是我們實際運作的管理者,必須重視“小異”。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把別人那套全盤搬過來,這是行不通的。
莊子有一篇文章叫作《齊物論》,“齊物論”包含齊物與齊論兩個意思。莊子認為:道原本是沒有分界的,語言原本是沒有定說的,為了爭一個“是”字而劃出許多界線,有左便有右,有分別就有爭執。我們可以了解到,“道”本來是整全的,是沒有分界的,但變成現實層面的時候,它一定是有分界的。“道”本來是齊的,但是一旦變成很具體的事物的時候,它就不齊了。
《莊子·天下》指出:百家眾技都各有所長,亦時有所用,可惜都和耳、目、鼻、口一般,各具相當功能,卻無法互相通用。“道”是整全的,天下的人如果各盡所欲而自為方術,那么,“道”就要被割裂了。所以任何東西,都不要太勉強,盡量去做就好了。但我們現在都是要求百分百,都要求十分正確,其實一個人要是這樣,遲早有一天會崩潰的。耳朵、鼻子、嘴巴,它們各有專精的功能,但是一定要做整體的協調,我們才有真正的感覺。我們做一名管理者,認為財務、生產、銷售、人事統統重要,沒有一樣是特別重要的,有這樣的觀念就對了,不能單獨強調哪一種。所以偏于一樣東西,其實是不好的現象。
大家懂得財務管理、銷售管理、生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及時間管理、情緒管理等,卻不懂得管理本身,這才是現代人一個麻煩的問題。管理是有整體性、不容分割性的,牽一發動全身。我們自認為有專業,只能當好部門經理;自己知道沒有專業,卻已具備通才的條件,才有資格當總經理。因此,優秀的企業老總是沒有專業的,他可以什么都不精通,如果認為自己精于銷售、財務或生產,他就完了。曾有一個總經理對我講,他別的什么都不懂,但是很懂財務,因為他是做財務出身的。我就對他講:“你的財務經理已經死掉了,因為第一你不會尊重他,第二你會替他做很多事情,然后使他一無所長。”尤其危險的是,一個人當初的經驗,今天還能不能用?這才是大問題。因為社會是不停地變化前進的,時過境遷,整個環境變了,你過去的經驗還行嗎?這才是我們每個人要特別注意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