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勢品格:哈佛博土岳曉東給青少年的36堂課
- 岳曉東
- 3897字
- 2025-02-18 17:46:20
與“老博干”下象棋——如何在玩耍中增進友誼
為了一步錯棋,或是為了一盤本不該輸的棋,我們兩個人都曾紅過眼、翻過臉,由棋盤上的拼殺上升為正面的“角斗”,然后又一同怏怏地回到楚河漢界邊歇口氣,整頓再戰。
我小時候,常與一個綽號叫“老博干”的男孩下象棋。他年長我兩歲,棋藝卻不比我高明多少,所以我們才能下到一塊兒去。
初與老博干“對弈”,我們樂在彼此取笑。一盤棋下來,一會兒他得勢,一會兒我得勢,我倆嘴里總是閑不住的。
趕到我得勢時,我就會不斷地說:“老博干,看你的兔子尾巴還能長多久,還是老老實實地交盤兒吧,省下這點兒工夫,咱們還能再下一盤……”說著,我會拍拍桌子。而待到老博干得勢時,他則會嘮叨說:“岳老肥(我當年的綽號,其實我只是在幼兒園時胖了一陣),看你還能肥多久,還不趁早繳槍,免得動刀子……”說著,他會不斷地揮揮手,做出舞刀的樣子。
當然,刀子是從來沒動過的,但手還是動了幾回。為了一步錯棋,或是為了一盤本不該輸的棋,我們兩個人都曾紅過眼、翻過臉,由棋盤上的拼殺上升為正面的“角斗”,然后又一同怏怏地回到楚河漢界邊歇口氣,整頓再戰。
我倆就是在這樣的“文攻武衛”的較量中不斷提高各自棋藝的。那時下棋,五分鐘就可以決勝負。一天大戰二三十盤是常有的事,而且彼此總是在催著對方落子。
為了能夠多揮手,老博干專門買了一本象棋棋譜來讀,并在交戰中振振有詞地擺出了“天龍卷蛇陣”“地炮轟豬陣”等陣勢,令我招架不得。后來,我也去買了一本棋譜回來讀,但畢竟比老博干少讀了兩年書,怎么看也看不進去。但是,我至少看明白了一點,就是那里面根本沒有什么“天龍卷蛇陣”“地炮轟豬陣”。
我去請教老博干,他眨巴著眼睛,咂著嘴對我說:“那是我專門為對付你岳老肥而發明的陣勢。”這下我才明白了老博干其實也是二把刀。于是,我也在交戰中擺起了“博干迷魂陣”“斜馬取車陣”。可老博干畢竟是讀了點兒“兵書”的人,出手就是不凡,殺得我拍桌子都提心吊膽的。而老博干的揮手,則是越揮越有勁兒。一時間,老博干落子,簡直成了拍子,震得我心里陣陣發慌。
老博干最得意的時候,居然提出要讓我車、馬、炮三子與他下棋,口氣也太大了。焦急之中,我想出了一條妙計,就是每當老博干先走棋的時候,我都細細記下他走的每一步棋,有時多達十步以上。而待我先走棋時,我就完全按照老博干的路數走。如此以毒攻毒,我很快就破解了他的“天龍卷蛇陣”“地炮轟豬陣”,驚得他脖子一伸一伸的。
他伸脖子,并非因我讀了什么高深的兵書而變得高明了,而是我悄悄記下他的路數,然后反其道而行之,就這么簡單。老博干也許至今還不知道我這點兒把戲。
這下該輪到我落子如拍子了,而且拍得比老博干還響,震得他耳朵一豎一豎的。直到有一天,我們定了一條君子協定,就是落子不許拍桌子。這是我們下棋以來定的第一條君子協定,也是我們下棋走向文明的開始。
原先下棋,我們最忌諱的事情就是悔棋。一步棋落子后,是絕對不容悔棋的,不管對方怎么臉紅、懇求。但多少次,我們由于贏棋心切,不意被偷襲后方,一步臭棋使自己一盤大好的局勢急轉直下,毀于一旦。那份懊喪的心情,比考試不及格還難受,不悔棋能甘心嗎?!
后來,不知從誰開始,在看出對方走了一步臭棋后,就會禮貌地提醒一句:“想好了嗎?可別悔棋呵?”往往經這么一問,對方立即就看出了問題,臉上露出一絲謝意。于是,我們又不言自明地定出了第二條君子協定:誰走出一步經過提醒還沒有看出來的臭棋,就算活該倒霉了。
再后來,我們下棋時說話越來越少,全無當初那種惡語相譏的場面了。有時彼此還會奉上一句“好棋”“高招”之類的贊語。這時我們下棋,似乎也在較量誰的棋風更好,誰的招數更絕。有時,我們還會一同探討剛下過的一盤棋的得失原因。
到最后,我們下棋還養成一個好習慣,就是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認輸,即使是一盤輸棋,也要走到最后一步。一方面是在等待對方出錯的機會,以圖再興;另一方面也是在培養個人下棋時的耐力和涵養。這不只是下棋,也是在較量誰的耐性更強,誰的后勁兒更足。而當真的走出幾步妙棋反敗為勝時,自己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
這樣,殘棋下到底,便成了我們的第三條君子協定。
最后一次和老博干下象棋,是在我上大學一年級放假回呼和浩特市時。那一次,我們連戰了兩天,第一天我是4勝2負,第二天卻是3勝4負。本來還要約戰第三天,卻因為臨時有變而耽誤了。不想,這一耽誤,就再沒有機會彌補了。
那次下棋,老博干緩緩地評論說:“你下棋最好的功夫是在下殘局上。”當時我并未太在意這句話。但這些年來,我越嚼這句話越有味,每次想起這句話都會感謝當初與老博干的對弈經歷。
因為人生如棋!
其中有贏,有輸,有進,有退。人生在失意時,要有下殘局時的勇氣與毅力,不予放棄,苦撐待變,才可能有機會扭轉乾坤,反敗為勝。故此,能在楚河漢界邊巧妙周旋之人,當能在生活中臨危不亂,轉危為安。
有一種說法是象棋始自當初劉邦、項羽的楚漢相爭。劉邦最后之所以能勝取天下,不就是因為他較項羽更善下人生之棋的殘局嗎?所以,在后來的人生道路中,每遇到困境,我都會想到當初破解老博干之“天龍卷蛇陣”“地炮轟豬陣”的經歷,在死陣中尋找生門!
想來我與老博干下象棋,初為玩耍,樂在相互譏諷;后來則變成棋藝與人品的較量,重在自我克制與磨煉。這番棋盤外的收獲,遠遠超過了我們當初在棋盤上的贏輸樂趣。
真不知何時能與老博干再大戰一場?
心理分析——游戲是開啟社會的鑰匙
有的心理學家主張:小孩子的交友方式基本上經過了共同玩耍(playing together)到共同交流(being together)的轉化過程。
在共同玩耍階段,友誼的基礎就是共同的游戲。無論是哪一種游戲,大家只要能玩到一塊兒就是朋友。所以,游戲與共同活動,便成為交友的直接手段。到了共同交流階段,友誼的基礎是共同的興趣與思想交流。此時,孩子們聚在一起,重在有共同的語言、愛好與追求,至于一起玩什么游戲則是次要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家在一起談得投機越來越重于玩得投機。
小孩子的友誼,由玩到一起至聊到一起,經過了一個質的飛躍。
在這當中,有許多昔日的好友被淘汰了,也有許多以前從未上心的人忽然變成了密友。小孩子的友誼發展與個人認知能力的發展和性格的成熟有著直接的關系。小孩子需要在友誼的不斷變化、選擇中明確友誼的基礎是什么。在共同的玩耍中,學會產生共情,接納他人,理解他人,提升友誼的品質,增強心理歸屬感。
成長啟示——玩耍中的交流能增進友誼
在我與老博干的友誼當中,我們經歷了一個由玩到一起至聊到一起的升華過程。起初我們交往,純粹因為我倆都喜歡下象棋。那時,我們下棋的最大樂趣,是棋之贏輸及其過程中的相互譏諷。雖然我們都曾紅過眼、翻過臉,由棋盤上的較量轉為正面的角斗,但這并沒有損害我們的友誼基礎,因為我們是可以玩到一起的朋友。
到后來,我們的友誼越來越趨向于棋盤外的交流,如棋藝的切磋、棋風的比較、耐力的較量等。我們此時下象棋的樂趣,不僅在于一盤棋的輸贏,也在于其過程中思想、智慧的交流。我們從相互譏諷到相互理解與欣賞,從相互爭奪到相互禮讓,完成了由共同玩耍到共同交流的過渡。在這一過程當中,我們不僅提高了棋藝,也升華了友誼。更重要的是,我們都從共同的玩耍交流中,提高了個人的涵養,磨煉了個人的意志。
回顧我昔日的朋友,老博干與我基本上算是棋友。但那段交往對我后來的人生產生了許多積極的影響。特別是“殘局下到底”這條君子協定,對我的人格塑造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是我們相互交流的結果,也是我們友誼升華的體現。
小孩子需要在友誼的不斷升華中獲得友誼的滋潤與力量,小孩子也需要懂得在游戲中從共同玩耍過渡到共同交流。
相關科學研究3——鏡像神經元與共情
20世紀80年代末,意大利帕瑪爾大學賈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的研究團隊無意間發現猴子大腦中有一種特別的神經元。當猴子伸手去抓東西吃時,其腦皮層中的這些神經元會活化起來;當看到別的猴子去拿東西吃的時候,這些神經元也活化起來。團隊繼續研究,在人的大腦中也發現了同樣的神經元及活化形態,于是給這種神經元取了個恰如其分的名字:鏡像神經元。研究者認為:當我們目睹他人經歷特定事件的時候,這些神經元就會和記憶系統、情緒處理系統以及行為組織系統共同發揮作用。
鏡像神經元的存在,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內在模仿和理解他人的生物學機制。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模仿他人,也幫助我們洞察他人,產生共情,分享交流。
腦的鏡像神經元,為我們建立了直通別人內心的通道。它使人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更準確地識別他人的身體語言,也更能夠使人換位思考。
岳博士家教百寶箱
游戲是孩子學習與成長的載體。有研究發現,促進孩子神經聯結的最好方式就是生動的經驗。孩子需要多樣化的活動體驗,來幫助自己豐富感受、學習知識、促進理解。在此,我有下面的建議。
岳博士家教建議7:引導孩子創設游戲,共同分享
家長可利用自然與生活場景,與孩子一起構想故事、設計游戲,進行開放性和結構化交替的游戲活動。當孩子與家長、伙伴一起全情投入游戲的時候,大腦分泌的神經營養素能幫助神經元生長,使神經分叉更多。這一切,都將極大地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與探索精神。
岳博士家教建議8:引導孩子強化規則意識與自我約束
家長可通過群體游戲活動的多重情境,訓練孩子的規則意識,自我約束、理解他人、欣賞他人、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也會得到進一步增強。
岳博士家教建議9:引導孩子多玩人際游戲
在網絡游戲盛行的當下,家長要平衡人機游戲與人際游戲,多方面地滿足孩子成長的多樣化心理需求,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建構。
友誼是培養人性情的學校。我們之所以需要友誼,并不是要用它打發時間,而是在人身上,首先在自己身上培養美德。
——瓦西里·亞歷山德羅維奇·蘇霍姆林斯基(蘇聯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