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找啊,找啊,找朋友——如何在沖突中升華友誼

在去老四家的路上,我們彼此都不說話,只是悶著頭走路,在無聲中走完了那段漫長的路程。而一到老四家,他就給我端來了一杯涼開水,當時我心里好感動……

小孩子是在友誼的沉浮中成熟的。

我上小學六年級時,年級重新編了班。同學們聚在一個新班內,彼此都感到很新鮮,并很快形成不同的朋友圈子。我也與其中四位較投緣的男同學組成了一個小圈子,還在一位同學家吃了飯。席間,有人提議每人各報出生日期,以兄弟相稱,這立即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贊同。

于是,我成了老三。

可惜沒多久,我們五個人之間就開始鬧矛盾,出現分裂。先是我與老五結盟,與其他三位關系搞僵了,彼此見面都不說話。后來我又由于什么事說話不慎,得罪了老五,漸漸地,他也離我而去,彼此見面僅打個招呼,全無昔日之親密情誼。

就這樣,在短短的四個月內,我由五兄弟中的老三變成了孤家寡人。在那些孤獨的日子里,我是多么懷念當初聚首的時光,又是多么渴望大家能聚在一起再吃一頓飯。表面上,我看見他們仍顯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但內心深處,我無時無刻不期待著他們主動與我打招呼。可惜,這只是我的一廂情愿。

這段時間的郁悶和失落被細心的媽媽看了出來,她幾次關切地問我最近為什么不開心,是否需要她的幫助。在媽媽溫柔的關愛聲中,我把我們五兄弟從“桃園結義”到我變成“孤家寡人”的經歷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她。媽媽耐心地聽著我的訴說,并不時地回應,啟發我思考。

在媽媽的積極引導下,我開始檢討自己的過失。

我發現以前我老是在挑別人的錯,認為是他們對不住我,但我從未認真想過我曾做過什么對不住他們的事情。現在想來,我也有過對不住他們的時候,像我平時說話不慎,就在無形中傷害了別人的自尊,卻還渾然不知。我還注意到,有時我和朋友討論學習問題,我對他們的過錯會不留情面地指正,使人家下不了臺。于是,我開始學著話到嘴邊留半句,三思而后言。

凡此種種,都使我慢慢學會了反省自己,寬容他人。

此后,我不再盯著別人的過錯不放,而是努力改正自己的過錯。更重要的是,我不再等著他們先來找我,而是主動去找他們。于是,我主動接近老四,提出和他一同做作業。老四起初對我的善意表現得有些冷漠,但我沒有放棄,而是另找機會再次邀他。這次他感到過意不去,就答應了我的要求,并拉著老二一同到他家去做作業。

在去老四家的路上,我們彼此都不說話,只是悶著頭走路,在無聲中走完了那段漫長的路程。而一到老四家,他就給我端來了一杯涼開水,當時我心里好感動……

那天做完作業后,我們就無話不說了。回家時,我是一溜煙兒跑回去的,那興奮的心情,現在想起來還會有心怦怦跳的感覺。

再次獲得友誼,我倍加珍惜,并注意克服自己以往的缺點。就這樣,我也重新贏得了老五的友誼(由于其他原因,老大沒有再與我們組合)。我們四人又一同做作業,一同玩耍,令班上其他同學大感詫異,連老師都來問我們怎么“分久必合”了。

一次,趁我父母出差之機,我邀請他們三人到我家來玩。臨到吃飯時,我提議大家自己做飯吃在我成長的年代里,男孩兒、女孩兒很小就學會幫父母做飯。。于是,我們有人擇豆角,有人煮米飯,有人洗菜,有人炒菜,不一會兒就湊足了一桌飯。大家一起吃著自己做的飯菜,入口備感香甜。而對我來說,吃這一頓“團圓飯”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是我朝思暮想的一刻,它使我們的聚義又回到了原點,它也使我們對彼此多了一份了解。

這樣在一年中,我與幾位兄弟由合至散,再由散至合,經歷了一個完整的沉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對友誼有了更深的了解:友誼的基礎,不僅是共同的興趣與愛好,還有互相的寬容與諒解。而小孩子之間的寬容與諒解,就是學會主動認錯,并在出現誤會時主動與對方溝通。

小孩子之間,還有什么是真正過不去的呢?

多年后,我在哈佛大學攻讀心理學學位時,曾與我的心理學導師講述了這一段經歷。他表示了極大的興趣,并做了一番心理分析。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五兄弟”的經歷,改變了你的交友方式。

的確,“五兄弟”的經歷,使我懂得了反省與寬容的可貴。我是先失去了友誼,才知道友誼是怎樣獲得并保持的。

春去春會來,花謝花會再開。人的友誼也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心理分析——互敬共鳴是友誼的基石

心理學認為:人的友誼發展過程,是將個人的自我世界融入眾人的自我世界里的過程。也就是說,友誼的發展要使人學會理解他人、諒解他人,并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在這當中,人們要學會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的不足,進而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友誼基礎,使大家珍惜彼此間的情誼。

美國心理學家喬塞爾森(R. Josselson)進一步指出:友誼的一個重要基礎是互敬共鳴互敬共鳴,這里指朋友之間要學會在共同的交往中,開放自己,尊重對方,分享各自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以獲取彼此的信任和理解。(mutuality and resonance)。對于小孩子來講,這意味著他們要學會在交往和玩耍中理解對方,謙讓對方,不要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這樣才能培養出友誼的花朵,使它長開不謝。

小孩子之間發生沖突時,一方時常會認為是對方做出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所以與對方分手也是理所當然的。在心理學當中,這是典型的自我中心思維自我中心思維,心理學概念,是指從自己的立場與觀點去認識事物,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自我中心思維是兒童時期的一個鮮明心理特性。(ego-centric thinking)的表現,也是兒童認知能力認知能力,心理學概念,傳統心理學所稱的認知能力主要是指人腦通過感知、記憶、思維等形式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聯系或關系的能力。發展(cognitive development)的階段性特點。

這一階段,他們還不能有效地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行為,反省自己的過錯,做出自我批評。然而,生活的矛盾與沖突會使得他們逐漸成熟,沖破自我中心的束縛,懂得友誼的真正含義。

成長啟示——反思、理解、主動是友誼的關鍵

同伴群體通常是由在年齡、興趣、愛好、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方面大體相同的人組成的一個群體。他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在青少年的學習與社會性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伙伴關系發展的過程中,沖突的發生也是自然而然的。在“五兄弟”友誼的沉浮中,媽媽的循循善誘使我對這件事情的認識有了一個巨大的飛躍:我由盯著他人的過錯不放到開始檢討自己的過錯;它使我學會了在批評他人的同時,也做自我批評;它也使我開始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懂得了怎樣去諒解他人;它還使我懂得了怎樣主動伸出手,去尋求他人的諒解。

這樣,我對友誼的理解與處理就有了一個質的變化,也由衷體會到反省與寬容的意義所在。我的主動姿態最終贏得了其他各位兄弟的積極反應,使得大家和好如初。

多少年過去了,我一直與其他三兄弟保持聯絡。我們雖然天各一方,但都十分珍惜過去的這一段友誼。

友誼的形成使人擺脫自我中心,友誼的沉浮使人學會怎樣與他人互敬共鳴。

相關科學研究2——伙伴關系對成長的影響

瑞典曾公布了一個研究報告,引起了國際關注。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研究者在20世紀60年代,對14000名l2歲左右的孩子的人際關系等情況進行了觀察研究。37年后,研究者通過收集可靠的相關數據,進一步了解這些孩子的生存狀態,結果發現:在校期間同輩關系不好、功課在及格邊緣的孩子,長大后得心臟病、糖尿病的概率大大高于人緣好的孩子;前者得精神疾病,如抑郁癥、焦慮癥等的概率,也比后者多出幾倍。

腦科學的許多研究也發現,當個體的人際關系嚴重受阻時,他周圍會形成一個充滿壓力和威脅的學習、生活與職場環境。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同伴隔離或進入不良團體都會對其成長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這樣的壓力會使大腦的化學物質,特別是被稱為情緒調節器的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水平失衡,導致腦功能失調、消極情緒與不適應的行為增加。這種失衡不僅極可能引發沖動性、攻擊性行為,甚至會導致出現終生的暴力傾向。此外,人際冷漠、隔離也極有可能引發個體過低的自我概念,產生抑郁情緒,并可能導致退縮和自殺行為。

持續的人際壓力和威脅,也會導致海馬區域的腦細胞非正常死亡。而這種腦細胞對于學習與記憶又是那么至關重要。這些過度的壓力,會使大腦調動資源和執行的功能都大大降低,致使積極的情緒情感難以引發,高效的思維加工受到阻礙。

岳博士家教百寶箱

孩子成長過程中良好的伙伴關系,可以滿足他成長的多種心理需要,形成人際歸屬感,增強互幫互助的團隊精神。

岳博士家教建議4:引導孩子理解伙伴的重要性

伙伴之間會形成一個彼此行為的參考體系,這有利于個體社會角色和價值觀的形成;伙伴之間積極的相互影響,往往更為自然,也更符合其內心陪伴與支持的情感需求;在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發展中,來自同伴的反饋與評價起著重要的作用。

岳博士家教建議5:引導孩子認識并化解沖突

面對孩子在友誼發展當中產生的挫折和困難,我們也要引導孩子去認識沖突對自己的意義,讓孩子重樹解決問題的信心,并嘗試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去突破。

岳博士家教建議6:引導孩子學習與人交往的技巧

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要通過多樣化的途徑,幫助孩子理解良好人際關系對自己的意義,激發孩子主動交往的愿望,帶領孩子學習各種交往技巧。

真誠的友誼是一株緩慢生長的植物,必須經受磨難的打擊才能名正言順地以“友誼”稱呼。

——喬治·華盛頓(美國首任總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封县| 武冈市| 马关县| 商城县| 昂仁县| 绍兴县| 峨边| 巴林左旗| 灵山县| 兴仁县| 平山县| 寿阳县| 北川| 陕西省| 上杭县| 同江市| 四会市| 慈利县| 宣城市| 绥棱县| 张掖市| 屯昌县| 东源县| 翁牛特旗| 广东省| 仙游县| 新河县| 年辖:市辖区| 甘泉县| 屯昌县| 南皮县| 宁晋县| 武汉市| 景谷| 安徽省| 安龙县| 玛多县| 健康| 红安县| 普兰县| 南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