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勢品格:哈佛博土岳曉東給青少年的36堂課
- 岳曉東
- 3756字
- 2025-02-18 17:46:21
榮辱之間——如何在褒貶中平衡自我
我應該感謝那位不喜歡我的老師,她使我體驗到什么叫失寵。我需要有這種體驗來防止自己因得寵于其他老師而頭腦發熱,忘乎所以。
在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最開心的事情莫過于受到老師的表揚,最不開心的事情莫過于受到老師的批評。但如果同時受到不同老師的贊揚與批評,你又會感覺怎么樣呢?
我上小學時就遇著這樣一對老師。
一位老師把我當作她的得意門生,有機會就會叫我回答問題,并一再夸獎我學習好。另一位老師卻總看我不順眼,即使我答對了題也不加以表揚,反而對我學習上的失誤冷嘲熱諷。她們兩人的不同態度,令我的自尊每天沉浮不定。
我之所以得寵于前一位老師,緣于一件小事。上課第一天,她問大家地球轉一圈,日期會不會是一樣的。同學們都回答說是一樣的,唯有我回答說是不一樣的(因為以前我家人給我講過《十萬個為什么》)。老師問我為什么不一樣,我回答說這是由于在太平洋上,有一條國際日期變更線。老師在肯定我回答正確的同時,也向全班學生講解了其中的緣由。
從此,那位老師就對我另眼相待,平時見面總是笑臉相迎。這大大調動了我對她所教的地理課的興趣,每次上課時都會全神貫注,大腦處于高度興奮狀態,我總是認真完成她布置的作業,考試成績也一直在班內名列前茅。這便進入了一種良性循環,老師臉上的春風總是在溫暖著我的心田,而我課上的積極表現又強化了那春風的勁度。
我之所以失寵于另一位老師,也緣于一件小事。一次,班內舉行數學小測驗,老師走到我的桌前掃視了我的答卷,提醒我說:“你有一個錯誤,要認真檢查啊。”可是,我怎么檢查都沒有查出那個錯誤。待我交卷時,老師迅速掃視了一眼我試卷中的那個錯誤,皺著眉頭說:“你這個人太自負了,難道我提醒你有錯你還不肯承認嗎?”
就這樣,我不光答錯了題,還得罪了老師,真可謂“禍不單行”。可我當時確實是看不出錯誤,并非是太自負了。從此,每次上數學課時,我都是提心吊膽,生怕老師叫我起來答題。因為我知道,即便我答對了,她也不會說我什么好話,我也怕她會沒完沒了地挑我的錯。更可悲的是,我從此對數學課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畏懼,數學作業、考試成績也不像以前那么出色。這便進入了一種惡性循環,老師臉上的陰云總是籠罩著我的心緒,而我課上不盡如人意的表現,又使那陰云揮之不去。
我就是在這春風與陰云的交替中度過那個學期的。在陰云中我盼望著春風的到來,在春風中我擔心著陰云的籠罩。
事隔多年,當我再次遇到那位喜歡我的地理老師時,我問她當初為什么那樣看重我。她說她很喜歡我勤奮好學這一點,知識面又廣,上課第一天就表現得與眾不同,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而當我再次遇到那位不喜歡我的數學老師時,我告訴她,當初她提醒我認真檢查試卷,我是認真照著做了,只可惜沒有查出錯來。結果,她說完全不記得這件事了。可她哪里知道,她對我的態度,使我對數學的興趣一落千丈,再也沒能恢復元氣。
許多年來,我一直怨恨那位數學教師對我的不公態度。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和閱歷的增長,我不再怨恨了。因為我懂得,一個人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成功與頌揚當中。那樣他容易變得飄飄然,失去對自我的清醒認識。
因此,我應該感謝那位不喜歡我的老師,她使我體驗到什么叫失寵。我需要有這種體驗來防止自己因得寵于其他老師而頭腦發熱,忘乎所以。當然,我也很感謝那位喜歡我的老師。由于她,我直到現在還十分喜歡地理學方面的書籍。
更重要的是,當別人喜歡我時,我會珍惜別人對我的厚愛,我不會得意忘形;而當別人不喜歡我時,我會竭力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價值,不會自暴自棄。
生活就是這樣公平,有得則必有失,有失也必有得。而這得中之失與失中之得是什么,就全要靠你自己去不斷地感悟、體味了。
得寵與失寵,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心理分析——褒貶之間練樂觀
美國著名心理咨詢專家、交互分析療法(transactional analysis therapy)的創始人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認為:人皆渴望得到他人對自我的關愛(caring)與肯定(compliment),特別是得到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人物(這通常包括父母、師長、領導、朋友、戀人等)的關愛與肯定。這是人性之本,也是人格成長的需要。
在上述經歷中,我由于受到地理老師的愛護與肯定,每次上她的課時都充滿信心,興趣十足。這極大地調動了我對地理課的學習熱情,以至于我參加1977年高考時,差點兒去投報地理專業。而在數學課上,我由于受到那位老師的誤解與否定,上課時充滿焦慮和畏懼,從此不再愛好數學。
就這樣,地理老師的贊美之詞曾給了我巨大的力量,促使我在其課程學習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能量。而數學老師的譏諷之詞曾給了我極大的焦慮,使我在其課程學習當中興趣銳減,沒能發揮出個人的潛能。
由此可見,老師對學生態度的好壞,可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能發揮。
老師因某種原因對學生態度不公,是學校生活中時有發生的事情。有的學生可能會因承受不了這種因老師的偏心歧視帶來的心理壓力而一蹶不振,甚至日后都生活在其陰影當中。就我個人而言,我就曾在很長時間內,對那位數學老師耿耿于懷,乃至影響了我對數學課的興趣和成績。
這樣的經歷,在當時是很難給學生帶來任何積極影響的。我也是在成年之后,才從這段消極經歷中獲得積極認識的。因為我看到,人一生不可能盡皆生活在被愛護與肯定的感覺當中。那只是生活的夢幻。如果人總是指望別人說自己的好話,他可能會因滿足不了這個欲望而變得越來越自戀(narcissism),甚至自卑。
所以,人受點兒委屈,并非就是一件壞事。它可以使你保持頭腦清醒,不因受到他人的表揚就頭腦發昏,飄飄然。也就是說,人需要在頭腦發熱時吃副“散熱藥”,而這副散熱藥,就是積極看待別人對你的批評或指責,畢竟人無完人,誰都難免出錯。
成長啟示——自我激勵與壓力管理
一般說來,愛護與肯定一個人會增強他的自信,歧視與否定一個人會加劇他的自卑。然而,這并不是絕對的,自信與自卑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它們就如同一面鏡子,自信者愛看自己得意與中看的一面,而自卑者卻總是盯著自己難看的一面不放。所以,自信不等于沒有了自卑,而是戰勝了自卑;相反,自卑不等于沒有了自信,而是抑制了自信。
因此,一個人自信心的建立與健康人格的成長,不僅得益于他人對自我的欣賞與肯定,也得益于個人善于平衡自信與自卑的關系。換言之,人不要把自卑與自信或得意與失意中的任何一方絕對化、極端化。那樣,一個人就能修得一顆平常心,做到在得意時不驕傲自大,在失意時不妄自菲薄,這就是壓力的管理。
其實,自信與自卑是人性格中的兩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所不同的是,自信的人生活在對明天的憧憬與期盼中,而自卑的人卻生活在對昨天的懊喪與悲哀中。
自信是相對論者,自卑是絕對論者。
自信就是心理平衡,自卑就是心理不平衡。
相關科學研究7——羅森塔爾效應
1968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和助手們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l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后,羅森塔爾以贊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并叮囑他們務必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8個月后,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復試,結果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于和別人打交道。
顯然,羅森塔爾的“權威性謊言”發揮了作用。這個謊言對老師產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能力的評價,而老師又將自己的這一心理活動通過自己的情感、語言和行為傳遞給學生,給學生以“老師喜歡我,我是一個好學生,我能行”的強大心理暗示,使學生變得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后來,人們把像這種由他人(特別是像老師和家長這樣的“權威他人”)的期望和熱愛而使人們的行為發生與期望趨于一致的變化的情況,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腦相關科學研究也發現,人腦動機的引發與保持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動機的激活需要許多腦組織系統聯同運作,相互協調。當外在的激勵和適度的挑戰融入個人內在的成功需求時,大腦會積聚更多的能量,趨向目標任務的完成。
岳博士家教百寶箱
在人生經歷中,我們既會遇到順境,也會遇到逆境;既會得到他人的認同,也會受到別人的質疑。這是人生的常態,且都具有意義。在青少年的身心發育、人格形成過程中,家長、老師、伙伴等對他而言非常重要的人對其的褒貶評價,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自信,塑造著孩子的認知風格、情緒情感和行為模式。我們要積極地引導孩子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得與失、獲得的表揚與批評,培養壓彈力。
岳博士家教建議19:引導孩子積極面對誤解非議
家長要引導孩子積極面對他人的誤解非議,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要練就“耳順功”,做到無論是聽聞好話,還是歹話,都能心平氣和。
岳博士家教建議20:引導孩子做好情感垃圾大掃除
家長要幫助孩子清理好自己的情感垃圾(如學習的挫敗感、同學的誤會、老師的鄙視等),做積極的認知調整,提高壓力管理能力,以有效解決學業上的困難和人際沖突。
岳博士家教建議21:引導孩子尋找樂觀的事例
家長要幫助孩子尋找樂觀與陽光心態的榜樣,可通過講故事、看電視等方式來推動孩子找到身邊的榜樣。
不可以一時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時之失意而自墜其志。
——馮夢龍(明代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