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職場之道
  • 曾仕強
  • 5360字
  • 2025-02-19 17:10:29

06 處理問題的基本思路

前文談及管理要有制度,但是又不能百分之百地去執行。如果百分之百地去執行,制度就會變得僵化。另外,在管理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見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或者是一些麻煩,這叫作例外。

但是,有太多的例外畢竟不是好現象。那樣的話,法規、典章就不起作用了。如果法規不能概括大部分現象,那還算什么法規呢?所以,例外越來越多時,我們就會明白是法規、法令本身出了問題,就要趕快修訂法規、制度。

遇事首先講情

中國人考慮事情跟西方人不一樣。西方人依法處理,法怎么規定,就怎么處理;而中國人會把法放在心里,叫作“心知肚明”。我們懂得,只要一把法規、制度提出來,大家就傷感情了,傷了感情大家就不和氣,不和氣的結果就是自己一定倒霉。所以,很多人在執法時,都有顧慮。整個社會如果這樣下去的話,是沒有希望的。

所以,制度化首先要考慮到合理化,只要制度很合理,大家就能夠遵守。

作為中國人,要先把情拿出來,從情入手,而不要從法入手。所有中國人要把法放在心里當腹案,心中有一把尺,這把尺就是合理,但是嘴巴要合情。嘴巴專門講情,心里想的是理,肚子里面是法,就百無禁忌,什么都通。

看到員工做不好事情,老板馬上處罰他,這樣做很冒險。因為這種結果可能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如果罵錯了,老板會下不了臺。所以,大多數中國人處理起事情來都會給對方面子,這樣做一定有道理,對方會很容易接受。一開始就罵他,他就會抗拒。

“許多中國人都是講歪理的”,這句話大家會認為可笑,但是年齡大一些的人都有夫妻對話的經驗、體會:道理都是相對的。請看這位先生與太太的對話,就充分代表了這部分人的特點:

先生:“明天開始放長假,我們出去溜達溜達吧。”

太太:“放長假大家都出門,人多車多,湊熱鬧干什么。”(她永遠是對的)

先生:“既然這樣,我們就留在家里好了。”

太太:“在家多無聊。”(你看她又對)

先生:“那你到底要怎么樣?”(先生有點兒生氣了)

太太:“問你呀,怎么老問我呀。”(你看她還是沒有事,你在這兒忙得要死)

這段對話說明道理是相對的。這類人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你說東的時候,他就給你說西;你說北的時候,他就給你說南。他永遠不跟你湊在一起,你就沒辦法了。

所以,你只要得不到老板的心,你跟老板怎么談都談不妥。

員工:“這件事我馬上去做好不好?”

老板:“你急什么,有的是時間。”

員工:“那我明天再去。”

老板:“你為什么要等到明天,你今天要干什么?”

員工:“那我到底該干什么?”

老板:“你不會動腦筋?你不會想?什么都問我,要把我累死了!”

要用情和行動去化解

有很多人經常說自己口才好,我感覺很可笑:口才好?人家不過是讓你,不跟你辯解而已。要說辯論,沒有人辯得過中國人,因為中國人的陰陽思維非常厲害。請看下面的對話:

老板:“你最近在干什么?”

部屬:“我在填表格。”

老板:“表格有什么重要的,你填不填有什么關系?”

碰到這種情況部屬該怎么辦呢?

有的老板很奇怪,凡是你認為重要的,他都說不重要。“你沒有做的事情,為什么不去做呢?沒有做的那才重要。”這就是老板的心態。你總在辦公室里面忙,他覺得很奇怪:“外面的事情誰做,整天搞這些沒用的表格嗎?這些是騙人的,真正的事情誰去干呢?”你跑到外面去,他又會說:“你整天在外面跑,表格誰填呢?”可見,你永遠沒有辦法調試得讓老板滿意。

可以說這就是中國社會的現實狀況。家事同理,家里人也是這樣,夫妻兩個人越來越看不順眼時就是這樣。同樣,子女在家,父母覺得很煩:“你整天不工作,在家虛度時光。”子女不在家,很忙,回來很晚,父母又會說:“家里是旅館呀,回來睡個覺就走了。”

那么,怎樣才能化解這些問題呢?我的經驗是:要把情擺在當頭,見面就給他面子,他有了面子,就很講理。也就是說,要中國人講理,你只要給他面子就行。

還是上面那個例子,讓我們看看如何應對這個老板。作為部屬要思考一下:自己一定有什么地方對不起老板,他才會這樣,他是借故這樣做,并不是真的自己怎么做都不對。他一定有心結,把這個心結一打開,事情就化解了,就沒事了。

的確,我們很少就事論事。因為我們的認識是,人和事是分不開的;西方人的認識是,人和事可以分開。例如,西方人聽到一句話,他僅就這句話進行判斷;而我們聽到一句話先問“是誰說的”,搞清楚了再來判斷(你不告訴我誰說的,我不可能判斷)。在我們看來,任何事情都離不開人,老板跟你有心結,你去道歉沒有用,去說明也沒有用。你就要想明白大概是因為什么事情得罪了老板,再從行動上來改善,老板自然就理解了。遇到事情怎么辦?要講情、理、法。遇到矛盾,要用行動去化解,不要用語言去辯解——越辯矛盾越大。老板要有老板的魅力,中層領導要承上啟下,基層員工要實實在在地把工作做好,大家各司其職。

揣測沒有錯,中國人一定要揣摩別人的心思。孔子說,你講話時,眼睛要看對方,如果你講話時,眼睛不看對方,你就跟盲人一樣。但是不能投其所好。一察言觀色就投其所好,那是小人;察言觀色之后合理地調適,才是正確的做法。

如果你完全不察言觀色,不理解老板的心思,老板跟你越離越遠,結果會怎樣呢?我認為大多數管理者不會把人炒魷魚,也不會把人調職,只要“急速冷凍”,讓你什么事也不能做,你就自動走了。你走了,他還會想:走了更好。

依法處理有前提

我觀察了近三十年發現,一個中國人只要有了面子,他就會很講理。而情就是給對方面子。

某人要插隊(北方人叫“加塞兒”——編者注),如果你說:“沒關系。”他會不好意思地說:“我站你后面。”如果他一插隊,你就說:“你為什么插隊?”他就會說:“我比你來得早,哪里是插隊,我是臨時有事出去一下,怎么是插隊?”

在中國排隊跟在西方排隊不一樣。西方人排隊一定要人在那里,中國人是用眼睛在排隊,眼睛看到哪兒,哪兒就是他的位置。你能把他怎么樣?你能天天跟人家吵架嗎?你天天吵架自己還做什么呢?

如果一看有人要插隊,你就說:“你很急,站在我前面來。”對方就會說:“沒關系,我站在你后面。”我們就是這樣,只要有面子,就很愛護這個面子,就不能不講理;如果沒有面子,就可以蠻不講理——反正我已經沒有面子了。

讓一個人沒有面子,自己是最吃虧的,這個道理千真萬確。這方面我們有太多的案例可供參考。

就拿一家公司來說,老板是公司的掌舵人,要有一定的魅力和一套獨特的管理方法;中層領導扮演的是承上啟下的角色,既需要對老板負責,又要對基層員工負責;而基層員工只要實實在在地把工作做好。

如何才能讓這家公司正常運轉呢?西方管理科學給出的答案是每個人都要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建立起一套管理制度。這時,問題就來了:有了制度就萬事大吉了嗎?如果執行制度嚴重傷害到某個人的面子怎么辦?

我的建議很簡單:做什么事情要先從情開始,不要先從法開始。我給你面子,你很講理,就不必談法了;我給你面子,你不講理,我再給你一次面子,你還是不講理,我就翻臉無情,就要依法處理。這樣做,對方沒有話講。

這就是依法處理有前提的全部真相。在中國為什么講情與法,情在前,法在后,自然有其道理。

處理問題人性化

不僅當老板、當領導的要給人面子,對于員工來說,也有這種可能。比如說,別人在你排隊的時候插隊,那就讓一讓:“你來,你有急事。”對方會很感激,不停地致謝:“我確實有急事。”這就叫作將心比心。

我們出國一定要通關。大家排隊排得整整齊齊的,有一個人公然插隊,警察就走過來:“你插什么隊?”此人一定會說:“我不插隊,我不想要插隊。”馬上拿起東西就往后走。然后他說:“有沒有聽到廣播,我是那架飛機最后一名旅客,全機都在等我,我是因為來不及才插隊。”警察一聽,馬上會說:“我送你進去。”

這就叫例外。大家都遵照規定,例外誰來處理?

那么,也存在一種可能,這個人確實臉皮很厚,你給他面子,他反而利用你這個面子。怎么區分呢?放心,這種人遲早會吃虧的,因為他養成了一大堆壞習慣。

大多數中國人是這樣的:以后大家彼此還會交往,你給他面子,他很講理,大家很愉快;你給他面子,他就占你的便宜,你第一次讓他占,以后就知道,他這個人在你面前沒有什么面子,你再不會給他面子了。所以,當領導的,對這個人客氣,對那個人不客氣,他是要分辨的。

得到面子要格外講理

作為員工來說,也要特別準確地去進行判斷。當你得到人家給的面子時,要格外地講理,你就會非常愉快。

有人會認真地告訴你那條路怎么走,你到底要不要相信他?他說的可能是假的,也可能是真的。你不相信他,你就會吃虧,因為他是真的;你相信他,你也會吃虧,如果他是假的。

我們的藥是真的,就很管用,但是有真藥就會有假藥。這就是我們社會的麻煩:只要有真的東西就一定會有假的,假的總是屢禁不止。怎么辦?所以,平常就要廣結善緣,人家自然會告訴你,會幫助你。

吃虧一時,但是占便宜永久,這叫作君子;吃虧一時,又一直吃虧下去,就是呆瓜!吃虧一次,你對這個人就要有警惕性了,以后他講什么你都不大會聽了,這樣就好了。吃虧一次怕什么?你吃得起。習慣占便宜的人是他的命不好,因為他會養成壞習慣。

凡是舍得的人,福氣都很好;凡是舍不得的人,都沒有什么福氣。這不是迷信,是他內心的需求:吃不起虧的時候,就一定要占便宜,那以后就沒有度量和能力可以吃虧了。有的人根本不在乎,吃一點虧算什么?這個人的福氣永遠很好,他就不會缺錢,因為他有這個氣度,自然就會有所收獲。

有人會說,一個人沒有錢,怎么會舍得呢?但是有的人還是會舍得,錢自然就會進來,這是很有奧妙的事情。典型的事例比如加薪。我到公司去,第一步會問員工:你們的薪水是誰給的?有人會說“是老板給的”,我就覺得很奇怪:老板賣了自己的一棟房子給你錢嗎?老板也不會印鈔票,哪里會給你錢?有人會說“是公司給的”,也不對呀,公司也不會印鈔票,從哪里給你錢?真實的答案是:錢是你自己賺的。你想加薪,你想賺得更多,你就要奮斗更多。如果我要加薪,我就會問自己,不要問老板:我好好做,我的銷售做得好,我自然就加薪了,求老板是沒有用的。

執行制度要有軟件配合

制度是很僵化的東西,必須要有軟件配合才有用。

規定大家上班不能遲到,有用嗎?沒有用。我輔導的公司從來沒有人遲到過,我只用一招就夠了。

我告訴老總:“如果你的部屬6點半上班,你就6點上班。”果然,所有的經理乖乖地早早都到齊了。老總說:“你們這么早來干嗎?”經理們第二天到得更早。假如老總說:“你就應該這么早來。”那么,經理們第二天準遲到。

其實,所有的經理心里都很清楚:老板看到自己了,老板知道自己是勤奮的。

角色不同,作用不同

員工上午8點上班,他一定要工作到下午5點,所以他不能太早上班,他很辛苦,越是領導越是要早來晚走。

在美國,有的CEO早晨4點就上班,因為那時候,路上車很少、路況很順,停車位也很寬松。停好車后,他就開始想,今天要找這個人談什么,跟另一個人談什么。一看到某人來,就找他談,談到他按部就班去做事,CEO就沒事了,可以去打高爾夫,可以去睡覺。這才叫作會當CEO。跟大家一起擠車子、打亂仗、匆匆忙忙、不想事情,這不是好的CEO。

方法不是制度,是制度外的事情

制度是幫助我們把有形的規范好,但是在制度之外還有軟件,要靠我們去運作,這就是中國式管理——還有很多東西是無形的。中國式管理非常人性化,會讓每個人都沒有壓力,都非常愉快,這是西方人做不到的。

領導、員工有的時候壓力可能會比較大

如果什么都比較清楚的話,大家就按照清楚的東西去做;如果什么都不清楚,又要做好,可能心理壓力會大一些。

老板不高興了,他告訴你:“今天這桌子沒擦干凈。”你趕緊去把它擦干凈了,這很簡單。但是如果老板很不高興,他又不告訴你,就算你把整個屋子都打掃完,也有可能他是因為院子不干凈而生氣,你怎么能知道呢?

這里面隱含著一個哲學道理:當我們認為清楚的時候,可能經常是看錯了;當什么都不清楚的時候,可能又是非常清楚的。

不要認為你什么都知道

我常常講,部門經理級別的領導一腳踏進門來,猜得到他會說什么話、知道他要談什么,才是個好老板。一旦等他開口,你就很難跟他溝通了。

生產經理一進門,老板馬上知道他要談加班費的問題,因為他一直覺得加班費不高。等他一開口,你再跟他談很難,不同意會讓他很沒面子,同意又會增加開支。好老板就要在他未開口之前,看看有誰在場,正好總務經理在,那是老天爺幫忙。老板就開始訓斥總務經理:“你這個家伙不想想看,你整天花公司的錢,你還在啰唆,你看人家生產部門,沒有花公司的錢,都在盡心盡力地做,加班費那么低都沒有人講話,你還講什么?”然后轉過身來再問那個生產經理:“有事嗎?”他一定會說“沒有”。這件事情就這樣處理了,很簡單。

如果總務經理不在,總還有別人在。如果真是沒有人在,這個忙別人幫不上,老板就趕快撥電話,罵得更兇:“你這個家伙亂來,你看現在生產經理在我這兒,他很委屈你知道嗎?部屬天天抱怨加班費那么低,他都好言相勸,為公司大局,哪像你!”生產經理一聽就走了。

這一招很厲害,但不要常常用,否則就沒有人信你這套了。這還沒完,等人走了以后你就要開始想辦法如何調整,這樣才行。我們的辦法必須是整體配套的才行。

老板這樣做也不輕松,對他的要求是很高的,絕對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作為一個CEO,公司里面最近哪一個部門有什么事情,你心里要很清楚,一看下屬臉色就知道他要干什么了。

總之,處理問題的玄機非常多,需要我們在處理事情之前進行非常周密的思慮和準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盘水市| 吉木乃县| 遂溪县| 奎屯市| 南昌市| 白水县| 梅河口市| 旬阳县| 武乡县| 湖南省| 花莲县| 朝阳市| 永定县| 九龙县| 鄂温| 赤城县| 金山区| 眉山市| 策勒县| 喀喇沁旗| 额济纳旗| 原阳县| 洪洞县| 满城县| 绥中县| 峨边| 屯门区| 宾阳县| 绥棱县| 桃园市| 黄梅县| 武夷山市| 万盛区| 明水县| 蒲城县| 沂源县| 大兴区| 湛江市| 溧阳市| 菏泽市| 丹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