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人性管理的重要原則: 外圓內方
提到中國式管理,實際上我們都是在講人,這是中國式管理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人性管理。人性管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是只理不管。管與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更是兩個不同的層次。
理:看得起,有面子
什么叫作“只理不管”
管理,一個是管,一個是理,兩者層次不一。相比較而言,會管的人經驗不夠,方法不足;會理的人比較老到,比較有內涵。管理者要理,但不要管;管理者可以管事,不可以管人。
因為中國人的文化是天大、地大,人也大,怎么能管呢?你管他,他嘴巴上說“好”“是”,但他心里就是不服。在他看來,你管他,就表示你比他大,他要聽你的,那樣一來,他就很沒面子。
所以,得人心者昌。管理者不要讓他人心里不愉快——一個人心里面不愉快,就會覺得沒有面子。
在歐美各國,面子就是臉,臉就是面子,二者都是face,沒有差別。在中國,面子和臉的關系比較復雜。很多時候,臉是臉,面子是面子。但也有時候,二者含義相近。比如,不要臉和不要面子。一個中國人要是不要臉了,那就糟糕了——不要臉就是不講理;不要面子,就更糟糕。在不少中國人看來,要面子要到不要臉的地步是對的,這是要面子要到了極致。
其實,一個人一定要講理,不講理就是不要臉,不要臉的人,我們就不能用“只理不管”的方法來對待他了。
面子是情,臉是理
中國人愛面子,從好的方面解釋,是重視榮譽的表現,沒什么不好。因為管理上的若干措施之所以能夠收到相當的效果,關鍵在于使人有榮譽感。
從壞的方面解釋,則是愛慕虛榮的表現,嚴重時,往往導致“愛面子愛到不要臉的地步”,那就本末倒置了。換句話說,愛面子愛到不丟臉的程度就合理;愛面子愛到合理的界限,才是合情合理的。
我們面對的是要面子的人,你值得我們給你面子,我們就會給你面子。我們做事情沒有目的的情況很少,我們給別人面子們是有目的的:你好好給我們干,這樣我們理你才有意思;我們給你面子,你不好好干,我們就會翻臉了。
要理人管事
掌握好管理的尺度
有人問我,管理者該如何去掌握管理的尺度?怎么能做到又要理他,又要不管他呢?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人可以翻臉,但不能翻臉太快。如果一個人翻臉像翻書一樣,那所有的人都不理他了。
問詢者:“你剛才挨老板罵了?”
年輕人:“是。”
問詢者:“他罵你什么了?”
年輕人:“我不知道。”
問話的人覺得很奇怪:“他罵你那么久,你都不知道他罵你什么?”
年輕人很無奈:“我就看到他的嘴巴一直一張一合的,我什么都沒聽,管他呢。”
罵人是最沒有用的,罵人是傷害自己的事情,對別人一點用處都沒有。一個會翻臉的人不大會罵人,他只用臉色顯示就足夠了。人都會翻臉,但還是要提示,提示幾次都不行再翻臉,提示過對方,你翻臉的時候,他不會怨你,你就成功了。所以,會帶人的人,基本上是用臉色來暗示對方的,他不會用言語去罵對方(如圖2-1所示)。

圖2-1 人性管理的“兩手”策略
這樣做合情合理。因為每個人既不可能完全依賴公司,也不可能完全依賴老板,卻又沒有辦法獨立。
了解人性,合情合理
今天的西方管理學說很難完全適合中國,因為它是針對思維方式比較簡單的西方人的,而中國人的腦筋是很會拐彎的。
西方人看到“此路不通”的告示回頭便走。有些中國人看到“此路不通”的告示,腦筋馬上拐彎:那是昨天,而不是今天,今天說不定路已經通了。所以,多數中國人是站在不相信的立場上來相信的,西方人則是站在相信的立場來不相信的。二者思考的邏輯是相反的。
所以,我們要走中國式的管理道路,否則是要吃虧的,而且還沒有人同情——多數中國人是不同情那些吃虧的人的。與西方人講道理,只要你講得出來,他聽進去了,道理就成立了;但是你不能跟有些中國人講道理,因為他們絕對不會接受你的道理。為什么?因為你講得越有道理,他們越沒有面子,他們就越不能接受。
在這里出現了一個幾乎難以改變的規律:使一個中國人沒有面子,吃虧的不是對方,而是你自己。
如果中國人講道理,又能夠用道理來溝通,那就太簡單了。但是我們的理要會拐彎,對方才聽得進去。有些人講話比較直接,不會拐彎,這種就容易吃虧。在管理這個問題上,道理是一樣的。
很多中國人都喜歡說:“照直說,不要這樣繞來繞去的。”但當你真的照直說了,他們就會跳起來指責你:“你怎么可以這樣講?”實際上很多人是受不了這樣直截了當的,但是又“很喜歡”聽直言,這是由中國人矛盾的性格決定的。
所以,我勸你要真正地自我了解一下,這樣你就會過得很愉快。
做事要圓通
老板跟員工說了一件事,員工可能不相信,但是他表面上會說“相信”;老板給員工講道理,員工認為沒理,但是他表面上會說“有理”。怎么樣去面對這樣的情況呢?老板又應該怎么做呢?
我的經驗是:不要說話,統統讓對方說。
你問任何一個中國人“你講不講道理”,他都很生氣地回答你:“我怎么不講道理?我哪里不講道理?”沒有任何一個中國人會承認自己不講道理——在很多人看來,不講道理就是不要臉。
沒有一個中國人是不講道理的,但是你跟有些人講道理非常之困難,因為他們聽不進去。他們不是不想聽,而是根本聽不進去。所以,要讓他們自己講,只要一講,他們自己就沉默了。
有個老板問我:“我們公司要不要打卡?”我不會那么笨地告訴他“要”或者“不要”。因為如果我講“要”,他一定要講很多反對的理由;我講“不要”,他也會講很多反對的理由。所以我說:“你看呢?”然后我會提醒他:“你覺得打卡有效,我們就打卡;你覺得無效,我們就不打了。”雖然我講了自己的意見,但是完全跟沒有講一樣。
他聽懂了:“我知道了。”我問他:“你知道什么?”他說:“我要看看他們接受不接受這一套啊。”本來是他要我講的話,他自己統統講出來了。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是他自己想到的,干嗎還請你當顧問呢?
這就叫作啟發(不是教導),中國人是信賴啟發式的。中國人一個比一個聰明,滿腦子都是智慧。只是有一點,他在那里猶豫不定的時候,你不能替他作決定,而要去啟發他,不然他就不服氣。
圓通不是圓滑
我充分理解老板們,我從來沒有管過他們,他們就很服我。我一管他們,他們就會有種感覺:“哎,我們不如你啊?我們不如你,我們就要把你‘干掉’。”那樣的話,我就倒霉了。
很多人會認為我這樣做很圓滑,那又大錯特錯了。中國人最討厭的就是圓滑、奸詐、不誠實,喜歡的是圓通。
圓滑與圓通有什么區別?我相信有大多數人都不清楚。圓滑與圓通從表面上看完全一樣,都表現為推、拖、拉。中國人講臉面,面子是情,要臉面得合情合理。事情要做,要做得圓通,但圓通不是圓滑,圓通皆大歡喜,圓滑則使人厭惡。推、拖、拉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動機和結果是區別圓滑與圓通的試金石。
推、拖、拉能解決問題嗎?運用推、拖、拉的方法到最后沒有解決問題,就是圓滑;到最后解決問題了,就是圓通。其實,在我看來,推、拖、拉是最好的管理方法。要存心用推、拖、拉來解決問題,就是圓通;只是想用推、拖、拉來推卸責任,就是圓滑。
一味求快,“死”得更快
推、拖、拉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方法。那么,怎么用這種管理方法來解決問題呢?
老板有個工作要給甲做。如果直接交給甲,就是在害他,因為別人會不高興了。別人會想,他算老幾?這個工作他做得了嗎?甲明明做得了,別人也會想辦法讓他做不了。有人會想,旁邊有比他資歷高的,老板為什么不尊重一下?有人會想,有人的資歷比他高,老板卻當著別人的面把工作給他做,那個資歷高的人就完全沒有面子了。這些人不敢打擊老板,會想辦法打擊做事的人,就想辦法讓他做不成。
老板有個工作要給甲做,但是要顧及乙的面子,所以會先給乙:“這個請你做好不好?”
乙一定先推:“我忙不過來。”
老板:“是啊,我也知道你忙不過來,不過沒有你做,就是不行。”
乙:“那怎么辦呢?”
老板不等他講完,就說:“那能不能給甲做?”
就這樣,老板讓乙拿給甲去做,乙有面子,他們兩個合作得很愉快,也達到了老板的目的。
有人會覺得這樣做事情復雜多了。其實不復雜,習慣成自然。有些事情不是一快就了事的——一味求快反而會“死”得更快。
人人都要學會推、拖、拉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這件事情要交給一個人做,可是比他資歷深的人有很多,要一個一個都去關照嗎?
當然不要。其實一件事情有它相關的“鏈條”,只有幾個相關的人,他們在同一個部門,如果你沒有看到這一圈人而只看到一個人,其他人就受不了,就開始搞鬼。很多情況下是我們讓部屬搞鬼,而不是我們的部屬故意要搞鬼。也就是說,部屬搞鬼是老板的責任,是老板思慮不周所致。
另外,作為部屬來說,推、拖、拉也很重要。
明明要給另外一個人做的事,老板先尊重面前這個人一下:“這件事請你幫忙。”對方說“好,我來做”,對方就糟糕了,老板也糟糕了。因為這個部屬不太清楚老板的本意是什么,所以他不會得到老板的重用。老板會覺得奇怪:他有這個能力嗎?他答應得可真快啊!然后老板會想辦法逼他,逼到他吃不消了,自然“吐”出來。這叫作自找麻煩。也就是說,人人都要養成一個習慣,人家給你東西你先說“不要”——要看看是不是真的要給你。
總之,站在不要的立場來要,你不會亂要,你會要得合理;站在不說的立場來說,你會說得合理。
你到別人家里去做客,如果人家正在吃飯,一定會招呼你,西方人就會直接過去吃,中國人則是這樣:
主人:“哎哎,一起來,一起來。”
客人明明餓得要死,也一定說:“我剛吃飽,不來了。”
主人堅持說:“一起來,一起來。”
客人還要推、拖一下:“我真的剛吃過。”
如果主人一招呼,客人就過去,也許就會有這樣的結果:客人會在心里抱怨主人,什么都沒有,還招呼我來;主人也會不滿意,我是給你面子,想不到你就真的過來了,你這種人我怎么跟你交往呢?這樣的話,客人是很難堪的。
所以,我們這樣做不是虛偽,而是會為對方著想。
如果主人繼續說:“不要客氣,湯是熱的,菜也剛炒出來。”
客人還要講:“我剛吃過。”
主人繼續邀請:“過來!”
這樣一來,再客氣就不好了,于是過去,再吃三碗!這才叫會做人。
事實上我們提倡推、拖、拉是有以下幾點好處的:
第一,推、拖、拉是給自己觀察局勢的時間。我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充分思考,不然,連思考的時間都沒有——審時度勢,然后再作決定,“謀定而后動”,才是正確的做法。
第二,推、拖、拉是要推給最合理的人。我們總是把事情推給別人是錯的,總推給自己也是錯的。推給別人叫作禮讓為先;推來推去,推給自己叫作當仁不讓、眾望所歸。你根本不推,拿來就自己做,所有的人都會看著你、盯著你,事情做得好才怪。
第三,推、拖、拉最省力,可以緩解氣氛,“以讓代爭”。推、拖、拉看起來像是讓,實際上也是一種爭,只不過在形式上斯文一些、緩和一些,對容易情緒化的人來說,是一種保平安的做法。
最終,經過推、拖、拉這么一個過程,工作不但沒有受阻,反而會更順利。
怎樣推、拖、拉
怎樣推、拖、拉才能既將事情做好,又不讓人家說你是在存心耽誤事呢?
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凡是老板交代你做事情,你先推一下試試看,看他是真的讓你做,還是只是尊重你。
有時候,第一次行為不一定是真的,但也絕不是假的,第二次還不見得是真的,但第三次一定是真的。所以,經過推、拖、拉,你馬上就知道事情的真假了。
看到老板過來,大家馬上站起來。
老板說:“請坐。”
會做人的人就會說:“沒關系,我來得及,我工作來得及。”(表示自己站著不耽誤工作)
老板說:“不要客氣,你坐下。”
他會說:“我聽完您交代再坐。”
老板說:“我沒有事,你坐下。”
這時候坐下非常保險。一般人不會這一套,吃虧了還一直怨別人。可是,怨別人有什么用?孔子講得好:不怨天,不尤人,要怪自己。
我們要好心好意,要推給最合理的人,要推到大家都有面子,要推到自己將來好做事,而且能夠把事情做好,做得皆大歡喜。這叫作圓通。存心用推、拖、拉來嫁禍別人,存心用推、拖、拉來浪費時間,存心用推、拖、拉來推卸責任,這叫作圓滑。
中國人很重視人們做事的動機,“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這個道理。西方人則完全沒有什么“動機論”。我們必須謹慎地、用心地用推、拖、拉的方式化解問題、解決問題。
外圓內方真君子
圓通和圓滑還有一個區別:是不是真的有做事的原則。
我是一個顧問,是一個到處被人家問問題的人,但是,有時候我也會去問別人——學問也是要問的啊!
我會去問老板:“你這老板當得很好,你是怎么當的?”
老板回答:“我真的什么都沒有,我就是有原則。”
我再問他的部屬:“你的老板怎么樣?”
部屬回答:“我的老板什么都好,就是沒有原則。”
很多事實證明:部屬看老板沒有一個是有原則的,而老板沒有一個說自己是沒有原則的。
大多數人看自己非常有原則,看別人則毫無原則可言——看自己跟看別人運用的是雙重標準,看自己就是規規矩矩,看別人都是投機取巧。
其實,所有的中國人做事都有原則:外圓內方。我們要學的是外圓,而不是內方;需要調整的只是外面這個圓,要圓一點兒。
一個人里面方、外面也方,就會常常跟他人格格不入;一個人里面圓、外面也圓,就會完全沒有做人的原則,就會被別人看不起。
我們看不起那種沒有原則的人,但是更看不起那種剛愎自用的人。為何不圓通一點兒呢?
一個真正了解中國人的人,會跟大家處得非常好,而且沒有事情辦得不順利。也就是說,外圓一定要內方,內方一定要外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