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言行有度,保持合理》:先聽其言
書名: 中國人的心性作者名: 曾仕強本章字數: 6041字更新時間: 2025-02-11 17:52:15
中國話不能只用耳朵聽,還需用眼睛“看”;中國話聽起來有些含糊,“看”起來卻十分清楚。
隨便不是含糊,而是“在和諧中找到合理”的代名詞,是“無可無不可”的體現。
弄清對方是誰,是人際交往的第一步;對象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
在中國社會,凡事自己求合理,會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
有能力必須合理表現,凡事量力而為,才能恰到好處。
俗話說,言為心聲。中國人的心是難以捉摸的,所以他們說的話常常模棱兩可。我們主張“逢人只說三分話”,同時又主張“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逢人只說三分話”是對交情不深、關系一般的人而言,因為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當然應該小心謹慎。“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對交情深厚、關系密切的人而言,既然大家都親如一家,也就不需要互相隱瞞了。
其實,中國人說“逢人只說三分話”的時候,也含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意思。況且中國人所說的“三分”,既可以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也可以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就看雙方如何理解了。當彼此尚不熟悉時,當然“未可全拋一片心”,等到雙方已經開始互相信賴了,完全可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當然,“言無不盡”的時候,也不要忘記“逢人只說三分話”,因為彼此雖然關系密切,但是有的話可能會傷害到對方的自尊心,也有可能引起對方的嫉妒或不滿,所以必須有適當的保留,說三分留七分,彼此心照不宣就好了。
聽話不如“看”話
不了解中國人的人覺得中國人很難捉摸:“我明明聽懂了他的話,他怎么還是不高興呢?”因為中國人說的話通常包含了很多意思,有些人聽懂了表面意思卻常常聽不懂言外之意。有時候,中國人不用說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包含了很多意思,這當然需要彼此的默契。如果沒有默契,要搞清楚中國人到底在說什么確實很難。下面這個小故事就說明了這一問題。
案例
蘇東坡被貶至黃州后,一天傍晚,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忽然,蘇東坡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望去,只見岸邊有一只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便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蒲扇拋入水中。兩人心領神會,不禁相視而笑。
原來,這是一副啞聯。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尸(東坡詩)”。
當然,要達到蘇東坡與佛印這種心靈相通的程度,除了默契之外,還要有較高的智商才行。
中國人南腔北調,即使大家都說普通話,勉強聽懂,也未必弄得清楚他人的真正用意。
指鹿為馬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人們把“指鹿為馬”理解為“不明是非、顛倒黑白”,其實,趙高只是想借此試探一下自己在朝廷的權勢究竟怎樣,真正的含義是:“你們是服從秦二世,還是服從我?”我們嘲笑群臣不分黑白,其實他們才是真正聽懂了趙高話意的人。
案例
有一天,我搭出租車到某地。由于大路上發生交通事故,所以司機改走小路。但小路蜿蜒曲折,司機不太熟悉路況,越走越覺得沒有把握,便停下來,向路旁的一位老先生問路:“請問我要到××去,該怎么走?”
老先生氣定神閑,不慌不忙地回答:“有路就可以走,多問幾次就會到。”
這兩句話,叫人聽了覺得十分有道理,同時又摸不著頭腦。司機向老先生表示感謝,很有信心地向前行駛。
我很納悶,問他:“你知道怎么走了?”
他說:“知道。有路就可以走,表示我走的路是對的。如果我已經走錯了,他會把手一揚,然后指向正確的方向。現在我走對了,他不必舉手,所以說有路就可以走,是告訴我順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多問幾次就會到,意思是后面會有幾個比較復雜的岔路口,那時候一定要問路,不要亂闖。”
經他這么一解釋,我恍然大悟。原來中國話如此簡單明了,兩句話就可以交代清楚很多事情,但聽者必須要動腦筋才能聽懂。現在有些人是只聽不想,以致聽不懂話,這實在是一種遺憾。
中國話很不容易聽,這是真正的難點。中國人要人家不要“聽”話,其中含有“中國話不可以用耳朵聽”的意思。“不要聽他的”,既包含“不要聽他的話”,也包含“不要單憑耳朵聽他的話”的意思。中國人很少說“聽他說什么”,反而常常告誡我們“看他怎么說”,也就是說,中國話不適合單獨用耳朵聽,還應該配合眼睛看。中國話聽起來含含糊糊,“看”起來卻清清楚楚。中國人不喜歡啰里啰唆講一大堆話,喜歡簡單明了,短短一兩句話,含意很深,所以“看”了之后,還要多想。如果不用心想,還是弄不清中國人的話里的含義。也就是說,“看”話不能單憑一雙眼睛,還要動用“心眼”,才能夠真正地看清楚,領悟“話中的話”,以及“話外的話”。
“心眼”要大,才聽得真切;“心眼”太小,成了“小心眼兒”,就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對方有難言之隱,有說不出來的苦衷,有說出來反而讓彼此難過的事情,千萬不要用不正當的心思去曲解。
一句“你看著辦吧”,究竟是“全權委托你”,還是“你猜猜我的用意”,或者是“居然搞成這樣子,你自己收拾爛攤子吧”?短短幾個字,就已經足夠讓別人思前想后了。凡是聽不懂的時候,僅僅用眼睛看還不夠,還要動腦筋。
你去聽王先生講課,回來別人一定會問你:“他講得怎么樣?”你說:“他真會講。”看別人臉色不對,接著說:“不過,講了半天不曉得在講什么。”這些話里沒有文法的錯誤,但是觀點是前后不一致的。如果你說:“王先生口才很差,詞不達意。”一看別人臉色不對,又改口說:“不過很奇怪啊,他今天講得倒是很有條理。”
會說話的人隨時調整話術方式,我們印象里也總是把這種人當作小人。孔子一生最了不起的就是他悟出來五個字,叫作“無可無不可”。梁啟超當年讀到這句話時氣得要死——孔子這就是腳踏兩只船,糊涂蟲。可就可,不可就不可,什么叫“無可無不可”!可是當他讀了很多書、有了歷練以后,又很信奉“無可無不可”了。
“隨便”并不隨便
知識很重要,但是知識之外的人際技巧也很重要,若想圓滿解決問題,在知識之外,還需要一些藝術技巧。
中國人常把“隨便”掛在嘴邊上。請客吃飯時,總是說:“沒有什么好菜,隨便吃點。”實際上菜肴十分豐盛。如果客人真的相信了主人的話隨便吃喝,絲毫都不客氣,即使賓主交情甚深,主人看在眼里,也會不太舒服:又不是只有你我兩人,當著我的妻兒,你也未免太隨便了!
“隨便”的意思有兩種:一是“隨意、任意”,一是“不拘束、不認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起來還有第三種含義。
隨便還代表“看看你的誠意”。人家問我要什么,我說“隨便”,意思是說,衡量你自己的能力,看你可以提供什么。中國人認為我說“隨便”是不想為難你,如果你真的隨便對待我,那就是輕視我了。
你請我吃飯,問我想到哪里用餐,我當然不能直截了當提議上豪華飯店,萬一你認為那樣不值得,我豈非自討沒趣?不過我也不愿意自貶身價,一開口就選擇普通餐館,非但顯得土氣,你也未必領情。最好的辦法還是說“隨便”。至少可以了解你認為拿什么招待我最合適,進而了解我在你心目中的地位,以便調整我所應表現出的態度。你經濟拮據,只能請我上普通餐館,我照樣吃得高興,因為你夠誠意,我不在乎吃什么;如果你手頭寬裕,豪華飯店也請得起,卻只請我上普通的館子,我就知道你不夠意思。
隨便不是含糊,而是“在和諧中找到合理”的代名詞。如果你相信隨便真的是隨隨便便應付,那就沒前途了。
案例
甲和乙是好朋友,一天,乙到甲家里做客,甲熱情招呼,順口問他:“喝點什么?”乙回答:“隨便,隨便。”
甲心里有數:家里確實有好酒,但那是留給上司丙的,現在當然不能拿給乙喝。衡量與乙的關系,決定泡一壺好茶招待他。乙見甲并沒有敷衍他,自然也很高興,也知道自己在甲心中的分量。
正在此時,丙不期而至,明顯是來喝那瓶好酒的。此時,甲該不該將好酒拿出來?如果拿出來,就會得罪乙,不拿出來,又會得罪丙。這種兩難的情況卻也難不倒深諳圓通之道的甲。甲對太太大聲說:“我剛才找了半天,你到底把那瓶好酒藏到哪里去了?”太太明白甲的意思,也大聲地回答:“我昨天收拾屋子,怕把它弄臟,特地收起來了。”話音未落,甲的太太就拿著好酒出來了,并準備了豐盛的下酒菜。乙和丙都很高興,當然,甲將危機巧妙化解于無形,更是高興。
用高聲說話來向別人傳達自己的想法,是中國人的絕招。在人際關系中,它常常具有轉危為安的決定性力量。甲很清楚,丙提前來就是想喝自己那瓶好酒,可是乙來了自己沒拿出來,等丙來了才拿出來,乙心里肯定不高興。如果不拿出來,又會引起丙的不滿。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采用高聲說話的方式就解決了問題——“剛才找了半天”是告訴乙“我本來想請你喝,只是沒找到”;而丙明白,就算乙是甲的好朋友,還是沒我的面子大,哪怕酒“特地收起來了”,也得拿出來。
“隨便”表示具有“單憑物質不足以表達全部的敬意,必須拿精神來補助”的用意。以請客吃飯為例,主人即使準備很多佳肴,仍然會對客人說“隨便吃點”,意思是這些菜雖然很好,但總覺得應該有更好的,才足以表達主人對客人的敬意。如果客人認為過于豐盛,就會說“太破費了”;如果客人覺得不過爾爾,既然主人說了“隨便吃點”,那客人也不會不滿。
如果東西非常好,中國人也會輕描淡寫地說“隨便買的”。這不是謙虛,而是中國人認為精神重于物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同時,也希望對方不會有“受之有愧”的負擔。如果東西并不好,一句“隨便”,就能表示“我已經盡力,希望你能夠諒解”。中國人講究“盡心盡力”,只要盡力而為,對方多半是會體諒的。
“隨便”是“我有我的意見,只是不便說出來”的暗示。上司征求下屬的意見,下屬絕不敢說“隨便”,而是請上司做主。因為說“隨便”,就意味著下屬有自己的意見,只是不方便說而已。
“隨便”是孔子說的“無可無不可”的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很微妙的,時時有變化。如果絲毫不加考慮,冒冒失失地說出自己的意見,很可能使對方為難,不如將心比心,先說“隨便”,讓彼此還有個商量的余地。
既然“無可無不可”,“隨便”就不是對“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地點”都能通用的。有的時候,隨便說“隨便”會給對方造成困擾。例如,晚輩對長輩最好別說“隨便”,否則就顯得太隨意,對長輩不夠尊重。朋友之間也有不宜說“隨便”的情況,同是請客吃飯,說“隨便”可以讓主人根據自己的情況準備,但如果主人境況不好,要保全主人的“面子”,就不宜說“隨便”,可以這樣說:“我最近腸胃不好,很怕油膩,就在附近這家飯館吃點素菜就行。”
有人托你幫忙,要請你吃飯,你要暗自盤算一下,“吃人家的嘴軟”,背負人情太重,也不要說“隨便”,趕忙借故推辭,心領為上。
隨便并不是差不多,而是以合理就好為原則,應該說“隨便”的時候才能說,不應該說的時候就不能說。別人在對你說“隨便”的時候,如果他不是隨便說的,那就等于說:“你自己想想,怎樣才合理;只要合理,我當然隨你的便!”
隨便絕對不是“馬馬虎虎”,我們將心比心,既不希望人家“馬馬虎虎”對待我,當然也不可以“馬馬虎虎”對待別人。該隨便才能隨便,不該隨便絕對不可以隨便。以“不隨便”的態度來“隨便”,才符合合理的標準。我們一方面不可以隨便說“隨便”,另一方面也不能夠隨便理會或處置別人的隨便,因為一個有修養、有分寸的中國人,是不會隨便說“隨便”的。
不反對并非贊成
中國人的基本立場是不偏不倚,秉持既不反對也不贊成的態度,在征求中國人意見的時候,得到的都是既不贊成也不反對的話。因為事情總是不盡如人意,所以只能贊成一部分而反對另一部分。任何事情總是在不斷地演變:原本可以贊成的事情,演變到最后,令人不得不反對;而原來應該反對的事情,也可能愈變愈應該贊成。這些都是中國人不愿意公開說贊成還是反對的原因。
當把一切弄清楚,而且保證不再改變的時候,中國人自會當機立斷,給你一個準確的答復。但是,就算如此,警覺性特別高的中國人也會盡量避免公開表態。一旦你明確表示贊成,那些不希望你贊成的人就會給你施加壓力;相反,你反對的話,那些不希望你反對的人也會頻頻阻撓,徒增許多麻煩。所以,最后養成了中國人凡事都含含糊糊的。
中國人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沒有安全感,贊成或反對就像下賭注一樣,萬一押錯寶,后果慘重。只要能保證他的安全,要中國人表明贊成或反對的立場,其實并不難。古時候,大臣要說一些可能冒犯皇帝的話時,總會先請皇帝饒他不死。這就是在尋求安全狀態的一種方式。
如果有人直接問你這種問題:“你贊成領導對這件事的處理方式嗎?”那他可能是不懷好意,挖了陷阱想讓你跳。你說“贊成”或“反對”,都會對自己不利,不是被利用,便是被嘲笑。碰到這種情況,一般人不會直截了當地表明態度,而是反問:“你認為如何?”然后兼顧贊成及反對雙方的看法,適當表述自己的意見。而被反問的人也是同一態度,或者采用“我也不反對”或“我也不贊成”來應付,因為中國人明白,贊成、反對不是二分法,不贊成并不代表反對,不反對也不代表贊成。
中國人贊成與不贊成有時是一樣的意思。說贊成,是有條件的贊成,一旦不合乎他的條件,他還是會反對;說反對,也是有條件的反對,只要條件一改變,他馬上又贊成了。西方人說反對就是反對,說贊成就是贊成,所以他們會覺得中國人沒有原則。
也許有人認為中國人的這種做法是不實在的,見風使舵、虛情假意,而且缺乏膽識,不敢擔當。其實,我們說既不贊成也不反對,事實上是贊成之中有反對,反對之中也有贊成,并不是不分是非、糊里糊涂或者怕惹事端。先贊成后反對,先反對后贊成,會讓對方比較容易接受,這種攻心術是中國人的獨特手法。例如:“我畢業后馬上出國留學,你贊成嗎?”如果你不贊成,最好回答:“我不贊成你馬上出國,但是如果你準備得十分周全,知道自己要學的是什么,將來學成之后要做什么,我當然不會反對。”
既不說贊成的話也不說反對的話,一方面可以保證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對方對你的信任,凸顯對方的自主性,使其更加重視自律和自為。一旦你表示贊成,聽者受到很大的鼓勵和支持,可能會“大意失荊州”,造成“陰溝里翻船”的慘劇。而一旦你表示反對,聽者受到挫折,可能因此放棄,或者缺乏信心。不贊成也不反對,聽者會更認真面對現實,用心研究判斷,自己做出決定。
中國人公開表示贊成或反對,都不一定可靠,不如采取觀察、試探、測試、迂回打聽等方式來輔助判斷。若是因為怕得罪人,表態吞吞吐吐,既不敢贊成也不敢反對,那就是心術不正了,終將被別人厭惡,自己也不會有好前程。合理地贊成和反對,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
對情況了解清楚之后,合理地表達反對或贊成的意見;在尚未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前,千萬不要冒冒失失地說“我贊成”或“我反對”,以免被人利用,或被人看不起,令自己騎虎難下。
小結
中國人喜歡簡單明了,短短一兩句話,含意很深,僅僅用耳朵聽是不夠的,還要用眼睛“看”、用心想。“看”話不能單憑一雙眼睛,還要動用“心眼”,才能真正地領悟話的意圖。
中國人喜歡說“隨便”,隨便不是含糊,而是“在和諧中找到合理”的代名詞,是“我有我的意見,只是不便說出來”的暗示,也是孔子說的“無可無不可”的體現。
中國人的基本立場是不偏不倚,秉持既不反對也不贊成的態度,在征求中國人意見的時候,得到的都是既不贊成也不反對的話。合理地贊成和反對,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