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管理(袖珍版)
- 曾仕強
- 2325字
- 2025-02-11 17:03:51
至誠可以前知
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認為,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對“為了開創(chuàng)未來,我們應當如何處理”所做出的種種預測和因應。所謂預測,應該是“對未來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加以預先的估計”。既然屬于臆測和猜想,當然不一定正確。幾乎大多數(shù)預測,都有正反兩種不同的說法,令人覺得不知道要相信哪一種比較妥當,因而相當為難。
其實,世間一切都有定數(shù),預測只有靈不靈,哪里有什么測不準的道理?比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未來既然是定數(shù),當然可以精確地預測。只不過這種定數(shù)本身可能改變,所以預測之后,還有變更的可能”。原來是預測之后發(fā)生變動,而不是預測不夠精確。這樣我們才明白,為什么預測的時期越短越正確?因為短期間內變化的程度比較小。為什么預測的項目數(shù)量越大越正確?因為彼此的變動,可能互相抵消或互補。為什么預測必須估計可能產生的誤差?因為預測之后常常再起變化。西方人想到定數(shù),大多認為“一定”或“固定”,偏偏中國人把“定”界定為“含有不一定的定”,也就是定中有不一定的部分,而不一定中也有定的部分,這種“二合一”的觀念,在預測中充分發(fā)揮它的功能,使我們在預測時更能夠掌握到“變與不變”“準或不準”的要旨,發(fā)展出一套別有風味的預測方法。
《中庸》說:“至誠可以前知。”一個人誠到極點,就可以預測未來的事情。它指出:國家將要興盛的時候,一定有吉祥的征兆;國家將要滅亡的時候,一定有兇禍的征兆。禍福將要來臨的時候,都能夠預先測知。這種至誠的人,有如神明一樣,預測未來十分精確。
誠,一方面是完成自己人格的要件;另一方面也是萬事萬物運行的依據(jù)。中庸把“誠”當作宇宙全體,包含人和萬事萬物的本性。誠本來是自然運行的法則,叫作“天之道”。人以至誠來體認這種自然運行的法則,稱為誠之,就成為“人之道”。《中庸》認為“看一個人對誠的表現(xiàn)如何,便能夠決定這個人的吉兇”,而團體由多數(shù)個人構成,所以由組成團體的個人對誠的表現(xiàn)如何,也可以決定這個團體的吉兇。這種至誠可以前知的道理,用今天的話來說,其實就是“利用直覺,也能夠精確地預測未來”。重要的是,直覺也需要相當?shù)拈_發(fā)和訓練,以期靈敏地由盡己之性,推及盡人之性,再擴展到盡物之性,因而發(fā)于隱微,卻能夠獲得很大的效果。
然而,至誠如神的人,畢竟十分難得。一般人退而求其次,必須遵循“致曲之道”。致就是推廣、擴充的意思,曲指一端或一偏。致曲則是由一端推廣到全體,從一偏擴充到整全。孟子說人有仁、義、禮、智四端,只要把這四端擴而充之,便足以保四海。《中庸》說“曲能有誠”,這一端、這一偏的誠,如果能夠推廣、擴充到全體、整體,就能夠由一部分的誠,推到至誠的境界。這種致曲之道,雖然沒有至誠如神那么高明,但是人人都做得到,效果遠比少數(shù)高明的人士要宏大得多。
以企業(yè)管理而言,我們已經知道經營效果的良窳,決定于“安股東”“安員工”“安顧客”“安社會”四端,在做計劃的時候,能不能預測未來的發(fā)展在這四端所產生的可能后果來加以評量,就是致曲之道的運用。隨便想一想上述四個項目,卻一心一意追求眼前的利益,已經是不誠,當然不能充分掌握未來的變化。
凡事以誠心誠意來考慮股東安不安、員工安不安、顧客安不安、社會大眾安不安,那就是至誠,就可以預測未來的變化。《中庸》指出天地的道理非常簡單,那就是:廣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遠、長久。為什么能夠這樣?原因也很單純,即誠一不二。不二便是單純。單純的誠怎么能夠造成廣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遠、長久的宇宙?無窮的天體,不過是一點一點光亮所累積而成;博厚的大地,不過是一把一把泥土所累積而成;山由石塊所造成;海由水流所造成。
不難了解真正的原因,在于“至誠無息”。無息的意思,是綿延不斷,持續(xù)進展。管理者若能持續(xù)不斷,從不猶豫地以安股東、安員工、安顧客、安社會大眾為念,日積月累,自然充滿了這些方面的經驗,就憑直覺,也能正確判斷可能產生的后果,即為前知。所以《中庸》說:至誠之道永遠沒有間斷。因為沒有間斷,才能持久。能夠長久地做下去,就可以在事物上得到征驗。高明的直覺,其實是持續(xù)用心所累積的功力。
現(xiàn)在我們可以用客觀預測法,將目前的市場、技術的動向延展到未來;也可以用主觀預測法,根據(jù)現(xiàn)況,以自己的想象來開展未來;還有系統(tǒng)預測法,以投入和產出的分析,或者網狀(network)來推展;《易經》占卜法也可以用來引發(fā)我們的直覺,獲得重要的參考指標。
不論采用哪一種預測方法,都需要誠心誠意,以期由致曲而至誠,來預先知悉未來的動向。這時候,決策者中和與否就變得至關重要。中和指決策者的情緒相當穩(wěn)定。《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凡人皆有喜怒哀樂的情緒,在還沒有發(fā)出來之前,無有不善。一旦發(fā)出來,表現(xiàn)在外,呈現(xiàn)已發(fā)狀態(tài),那就可能善,也可能不善。善的已發(fā)狀態(tài),就叫作和。
我們可以把中節(jié)的已發(fā),稱為感受,而將不中節(jié)的已發(fā),叫作情緒。不過分激烈的喜怒哀樂,是一種感受。過分激烈的感受,即為情緒。所以無過與不及,才是發(fā)而中節(jié)。決策者當然有個人的喜怒哀樂,卻不應該在計劃時表現(xiàn)得過或不及,以免不良的情緒影響到正確的預測。
中庸的道理,看起來十分簡單易懂,做起來非常不容易。因為直覺是天生的,而應用直覺是后天人為的,必須困而知之,才能越來越靈敏準確。
直覺靈敏的人,最好能夠充實自己的學問,以增強前知的判斷力。《中庸》特別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五個步驟,并且指出“弗能弗措”(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不二法門,希望我們堅定“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的決心,絕不“半途而廢”,卻能夠“不見知而不悔”(也就是“人不知而不慍”),用心向前,卻沒有后顧之憂。后天的困學加上先天的直覺,不論運用什么方法來預測未來,應該都可以獲致至誠前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