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式管理(袖珍版)作者名: 曾仕強本章字數: 2322字更新時間: 2025-02-11 17:03:50
以止、定、靜、安、慮、得為過程
《大學》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管理學著作。它開宗明義,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說:管理的要領,在修己,在安人,在時常調整。
怎樣調整呢?視每一階段內外環境的變遷,做好合理的決策,然后依據決策,來做合適的調整。可見階段性調整十分必要,而決策更是管理的必要過程。這和近代決策論者指稱的“管理的主要過程即決策”的看法相當接近。西蒙(H.A.Simon)甚至肯定管理就是決策,頗有見地。《大學》接著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明白地指出決策的過程,即為止、定、靜、安、慮、得。
管理講求止于至善,所以每一階段都需要知止,也就是知其所應當止的意思。止就是至善的所在,知止便是知道所應該采取的合理立場。管理的最高目標在安人,管理者的任何決策,都必須站在“實現安人”的基本目標,先找出令人不安的原因,再設法加以調整。管理者做決策之前,固然沒有辦法預知可以獲得什么程度的安人,但是以正大光明為標準,拿正大做思考的出發點,一切為公不為私,應該是合理的選擇。
決策時以正大為目標,便能有定,也就是意志有定向。所謂決策,其實就是為了達成安人的目標,從兩個以上的代替方案中,選擇一定的方案。為了達成最終的安人目的,管理者還可以把它分割成若干中間目標。
例如企業管理站在正大光明的立場,以“股東的安”“員工的安”“顧客的安”以及“社會大眾的安”為定向,即可再進一步,將這些中間目標細分為若干直接目的,分別從生產、銷售、財務、人事等取向,來探討其利潤、績效、安全與責任。
依據決策者所秉持的定向,潛心研究相關的資訊,此時心不妄動,自然能靜。當今資訊時代,必須慎防資訊泛濫。決策者如果缺乏定向,面對龐雜的資訊,勢必不知如何是好而心慌意亂,無法潛心研究,也就是心常妄動,安靜不下來,不知道如何選擇正確、合用的資訊。定向有所偏差,心也靜不下來,這也是一種警示的信號,必須自己妥為調整,務求心安,才知定向無誤。
既能心不妄動而潛心研究,那么決定者無論坐、臥、行、立,都能夠念茲在茲,深思熟慮各種資訊的必要性與正確性,所以能安。決策者心安,生活自然正常,不致因緊張不安而誤判誤導。同時決策者能安,必能思考精微詳盡,面面俱到,而且無遠弗屆,這就是能慮的具體表現。這樣精密、詳盡的思慮,必然可以獲得至佳至當、適時適機并能安人的良好決策,即為能得。
得的意思,是得其所止。獲得合理的決策,當然能夠在此一階段中止于至善。然后再依據變數,尋找下一階段的決策,以便做好階段性的調整。
“止”可以看作目標,而“定”代表若干相關的假設。“靜”才能尋覓出一些可代替性的方案,“安”是多方搜集有關的資料和資訊,“慮”表示分析和判斷,于是得到合理的決策。整個止、定、靜、安、慮、得的過程,和現代管理所揭示的決策程序完全相符合。
《大學》又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管理者獲得合理的決策,則一切事物的本末終始,無不了然。這時可以按照先后緩急,來厘定計劃,再順序執行,并適時加以考核,調整誤差,以尋求安人的管理效果。這樣一路做下去,就合乎管理的道理了。
決策本身就是一種選擇,從眾多的備選方案中選出一項行動的途徑。《大學》指出管理的最高目標為平天下。世界上的國家很多,強凌弱、眾暴寡的情況,有目共睹,怎么能夠平呢?任何一個國家,有心要平天下,必須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必須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必須先修治好自己的身體;想要修治好自己的身體,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心靈;想要端正自己的心靈,必須先誠實自心所發出的意念;想要誠實自心所發出的意念,必須先推極自己的知識;而想要推極自己的知識,那就必須研究一切事物的真理。由此可見,決策者的修己功夫,做得好不好,才是決策能不能安人的關鍵。
修、齊、治、平的順序,一方面告訴我們決策必須以修己為起點,一步一步向外擴展,另一方面卻希望我們決策應該具有宏大的國際觀,從整個宇宙著眼,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為警戒,拿平天下的理想,一步一步向內分析,才知道我們眼前必須做好什么樣的調整,才能不影響到未來世界大同的遠景。現代化的決策者,最好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間,尋求合理的平衡點,以求止于至善。
決策者的國際觀,應該以平天下為標的。看出現實的不平等,而盡力求其平等。用現代的話來說,平天下就是世界各國的國際地位平等。要做到這一步,各個國家必須盡力治理好各自的國家。平天下從治國入手,便是先治后平的道理。各個國家的治理方法有所不同,中國之所以能夠五千年來一脈相承,歷經風雨飄搖而始終不滅亡的原因,在于齊家的方式奠定了中國的基礎。我們的齊家,是以孝友為根本原則,由家庭之中的父父、子子、夫夫、婦婦,推廣到宗族之間,使我們平時可以不依賴政府而自己解決很多切身的問題,而遭遇天災人禍時,也能夠承受外來的壓力,非但不被壓迫而解體,反而常更為加強內部的團結。
這種獨特的齊家方式,仍然以修己為起點。家中各人,如果修己做得好,能夠各安其分、各守其責,家齊的理想,應該可以完成。由此推及家族,再來治國、平天下。具有這樣的理念和修養,決策起來自然合理而不致發生偏差。止于至善,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順利達成。現代人受西方影響,逐漸僅有夫婦關系而無父子關系;只有個人觀念而無家族觀念;重視法律而輕忽倫理,以致決策時偏重科學數據,卻不能兼顧修齊治平的精神。就算決策正確,也不過是績效良好,能不能安人,恐怕很少能夠顧及。決策者有必要重新體驗大學之道,把它當作決策系統來看待,一方面為自己的組織尋找可行的合理方案,另一方面也為世界大同盡一份力量。由單位的安到組織的安,并且推展到國家、世界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