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以交互主義為哲學基礎

美國式管理的哲學基礎是“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把每一個組織成員都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分別賦予權力和責任,稱之為權責分明,個別給予報酬,并且建立同工同酬的制度,以求對每一成員,都能夠一視同仁,賦予平等的地位。個人與個人之間,用契約來規范,依規定來運作。同時一切具體化、透明化、明確化,盡量通過文字說明,凡事依法而行。

拿中國人觀點來看,首先會想起人畢竟是父母所生,并非由石頭縫里蹦跳出來,終其一生,至少和父母都有關聯,怎么可以講求個人主義呢?若是為人子女,在幼小時依賴父母,長大以后就撇開父母不管,只管自己,父母為什么要全心全力照顧子女?難道不應該為自己的晚年設想,留一些余地來照顧自己?如果父母為自己設想,對子女的照顧有所保留,子女長大以后為什么要孝順父母?反正各人管各人,各人走各人的路,對子女而言,負擔也減輕一些。這樣父母不全心照顧子女,子女也不孝順父母,哪里還有什么倫理可言,又怎么稱得上中國人的道理呢?

權力和責任說清楚,更是十分危險的事情。一般人對權力總是記得比較清楚,而且也會看得稍微膨脹一些。因此,擁有權力的結果,不是“濫用權力”,便是“逾越權力”,這種“濫權”“越權”的現象,使得中國人不敢輕易“授權”。相反地,對于責任越清楚的人,就越不敢負責,于是能推即推,能拖便拖,最好不要以自己綿薄的力量來承擔這么重大的責任。

同工同酬尤其違反儒家的道理,因為儒家最可貴的精神,在于“才也養不才”。人才分起來,有“才”和“不才”兩種,前者為“能力高強的人”,后者為“能力不足的人”。“才也養不才”的意思,就是“能力高強的人,要為能力不足的人服務”。人生既然以服務為目的,有服務的機會,應該感激不盡才對,怎么可以計較什么同工同酬呢?中國社會,普遍認為“能者多勞”是正常現象,而又大多自稱“不才”,若是同工同酬,誰愿意多勞,又有什么人委屈自己為不才呢?

一視同仁,更是嘴巴上說得好聽的話。我們主張“差等的愛”,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先后,也有親疏。而一視同仁,帶有“好人、歹人不會分”的意味,那就是是非不明,不足以服人了。中國人比較偏愛“大小眼”,很難一視同仁。

個人與個人之間,契約既沒有太大的功能,規定也常常形同虛設,因為“人肉咸咸”(如果他反悔的話,你也拿他沒辦法),遇到存心抵賴的人,契約和規定,好像永遠使不上力。結果只能夠約束好人,卻任由壞人逍遙法外,產生不了什么管理效果。

一切具體化、透明化、明確化、成文化,最大的隱患還是把自己縛得完全沒有回旋的空間,不是弄得自己誠信有問題,便是被人譏諷為“朝令夕改”。

這樣看起來,美國式管理確實有很多地方不合乎中國人的風土人情,以致實施起來,格格不入,難收宏效。

中國式管理的哲學基礎,有人認為是“集體主義”(collectivism),其實不然。集體主義的奉行者,應該是日本人,所以集體主義成為日本式管理的哲學基礎。

那么,中國式管理的哲學基礎是什么呢?說起來十分有趣,就是我們經常掛在口頭上的“彼此彼此”“互相互相”。《孟子·離婁下》中表述為“敬人者人恒敬之”,以學術的觀點來說,便是“交互主義”(mutualism)。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一切看著辦”。

看著辦,看什么呢?看來勢如何,再以“水來土掩”“兵來將擋”的方式,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制其宜。拿“不一定”的心情,來尋找此時此地“一定”的答案。從不一定到一定,便是中國式管理的決策過程。

中國人有時候也相當個人主義,因為“推己及人”畢竟以自己為核心;設身處地也不過將自己安置在別人的境遇當中;同樣是父母所生,難免有“別人的子女死不完”的想法,以凸顯“自己的子女與眾不同”的優勢。但是,中國人有時候則十分重視集體主義,犧牲小我以完成大我的事跡,比比皆是。

授權并不是不可能,但是先決條件,要看干部負責到什么程度。干部越負責,證明主管越放心授權;一旦發現部屬不敢負責,主管立即將權收回。權責之間,本來就說不清楚。說難聽一點兒,只有當主管打算把責任全部推給部屬時,才會清清楚楚地授權。

我們有時候也善于隱藏自己的能力,藏拙之外,還會藏巧,以免能者必須多勞,而巧者又成為拙者的奴才。我們不堅持同工同酬,卻并不反對自己領的薪水比別人優厚。“不才”只能夠自己說,別人膽敢說我不才,不極力用行動來表示說這話的人實際上不比我高明才怪。

一視同仁,也是我們喜歡使用的口頭禪。因為中國人說話,講究“妥當性大于真實性”,說一些聽起來比較妥當的話,比這些話本身的真實性要來得重要。

個人與個人之間,居于“你對我好,我沒有理由對你不好”的交互關系,心與心的感應,成為最有力的約束。關心他,等于把他的心關起來,效果最大。

具體之中有模糊;透明之中掩蓋了不透明的部分;明確到不明確的地步;文字自身的彈性很大,怎樣解釋都可以,便是交互主義的精髓。

從某種層面看,美國式管理同樣有很多地方,中國人運用起來,也能夠得心應手。這種情況,對日本式管理而言,也說得通。

中國人奉行交互主義,在美國老板的領導下,盡量依照美國式管理而行;在日本老板的主持下,充分依據日本式管理來因應;回到中國老板的公司,馬上用中國式管理來因應。中國人擅長入鄉隨俗,適應力極強,步伐調整得十分快速,應該是拜交互主義之賜,一切視情勢的變遷而轉移。

說好聽,中國人善于隨機應變;說難聽,中國人精于見風轉舵。而歸根究底,中國人尊奉交互主義,“一看臉色不對,趕緊改變”。合理的察言觀色,加上合理的因應變化,便是我們常說的“中庸之道”。

中庸就是合理

朱子當年曾經說過:無一事不合理,才是中庸。后來反而被“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淹沒了,弄得很多人對中庸產生誤解。

中庸主義如果稱為合理主義,豈不更容易明白真正的用意?合理的因應,便是我們常說的中庸之道。變來變去,目的在求合理,就不是亂變。

合理不合理?答案是很難講。中國人經常把“很難講”掛在口頭上,意思是合理與否,很不容易論斷,必須格外謹慎小心,才能夠判明。

由彼此來商量一個合理的解決方式,成為中國式管理協調的主要過程。合理,大家都好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山市| 开鲁县| 乌苏市| 新宾| 若尔盖县| 博客| 长垣县| 贵溪市| 霞浦县| 织金县| 吴旗县| 开化县| 驻马店市| 城固县| 荥经县| 广河县| 汉阴县| 丹凤县| 内江市| 自贡市| 富阳市| 将乐县| 灵丘县| 莎车县| 论坛| 武邑县| 镶黄旗| 辛集市| 宾川县| 岗巴县| 沅江市| 拜泉县| 区。| 桑植县| 循化| 龙川县| 惠来县| 海阳市| 伊通| 宁都县| 富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