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管理(十周年紀念珍藏版)
- 曾仕強
- 2033字
- 2025-02-11 16:58:16
第三節
有法中無法而無法中卻有法
中國式管理最受人詬病的,莫過于看似有法卻近乎無法。每一件事情處理起來,都好像“個案處理”一般。相同的“因”,居然能夠得出不同的“果”。
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就是基于這樣的觀察結果,推論出“中國人根本沒有原則”。不幸的是,有些中國人,竟然也不明事理地跟著附和:“中國人拿沒有原則當作最好的原則。”于是“沒有原則的原則”不脛而走,甚至懷疑老子的精神以及孔子“無可無不可”的主張。這些正是造成對中華文化的錯誤認識的原因。
請問任何一位中國人:“你有沒有沒有原則?”答案千篇一律:“我除了有原則之外,還有什么呢?”中國人固執得很,往往會堅持原則。
一個人少年時,能夠立志向學,抱定“學則不固”(學習的目的是多發現一些可以參考、選用的代替性方案,使自己更加不固執)的態度,到成年時,博學多聞,還要防止“不求甚解”的缺失,才能夠立下原則,以收“擇善固執”的效果。從“不固”到“固執”,成為個人修養的必經過程(見圖2-11)。這中間的時間、空間因素,必須仔細把握。因為任何原則,都會因時、因地而變通,以致看起來每一次的表現都不相同。

圖2-11 修養的過程
有原則地應變,叫作“以不變應萬變”。變來變去都不致叛離原則,稱為“萬變不離其宗”。一旦偏離既有的原則,便成為“離經叛道”,為君子所不為,所以中國人必須“持經達變”,卻千萬不可以亂變。
“經”是方的,規規矩矩,實實在在,方方正正。“權”就是“變”,要變得圓滿,才有資格成為“變通”,所以是圓的,千變萬化,卻能夠圓融、圓通、圓滿,變得“面面俱到”,使“大家都有面子”。
這種“內方外圓”,看起來很像“孔方兄”,難怪中國人十分喜歡。方形的經,被圓形的權隱蔽,形成和西方人相反的包裝哲學。人家追求的是“把亂七八糟的東西,規規矩矩地包裝起來”,我們則擅長“把方方正正的東西,故意包裝得亂七八糟”(見圖2-12)。
中國人為了明哲保身,預防“君子可欺以其方”,深知原則一旦明白表現出來,為他人所識破,就很容易被他人所掌握而不利于自己。我們善于隱藏自己的原則,不喜歡明說,其實是“自留余地”,不愿意“作繭自縛”,把自己緊緊地套牢,動彈不得。中國人明白說出來的原則,多半彈性很大,說了簡直等于沒有說,令人聽了覺得含混不清,不容易弄清楚,便是這種緣由。

圖2-12 內方外圓
我們非常歡迎“透明化”“臺面化”“明確化”,但這是用來要求別人的。因為別人越透明,一切臺面化,我們越容易了解,越方便加以掌握;別人越明確化,對我們越有利。說起來這種期望,多少有一些不懷好意,希望借著別人的透明化、臺面化和明確化,來增加自己的勝算,降低自己的風險,當然樂得如此。
現代以“法”代“經”,法律條文變成了大家不可觸犯的原則(見圖2-13)。但是中國人觀念,仍然是“理大于法”“理的層次比法高”,喜歡“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衡情論理”,所以表現出來的,仍舊是比較圓滿的情理,而不是不近人情的法。

圖2-13 依法論理
仔細觀察中國人的習性,不難發現“當一個中國人有道理的時候,他喜歡講道理,而不提法律條文;當一個中國人覺得自己沒有什么道理的時候,他就開始引用法律條文,企圖以合法來掩飾自己的無理或不合理;當一個中國人知道自己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時候,他便胡亂罵人,想要以潑婦罵街的方式,來獲得同情或鄉愿式的和稀泥以求自保”。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如此行為,根本不合乎“現代化”的要求,既然和西方人不一樣,就應該趕快加以改變。現在我們經濟發展恢復了自信心,是不是應該重新來思考自己的傳統呢?
有法中無法可以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權與經反”,變得偏離原則,已經屬于離經叛道;一種則是“權不離經”,變得一點兒也不離譜,十分合理。前者稱為“投機取巧”,后者則為“隨機應變”。中國人應該“隨機應變”,卻絕對不可以“投機取巧”。不幸的是,現代中國人分不清楚這兩者的關系,只一味地把自己的“有法中無法”看作“隨機應變”,把別人的“有法中無法”一律視為“投機取巧”,因而憤憤不平,自認為相當委屈(見圖2-14)。

圖2-14 權與經反
權不離經并不限定內方外圓,有些情況還需要外方內圓,只要四個切點都在,便不能斥為離譜(見圖2-15)。

圖2-15 權不離經
同樣的道理,離經叛道也不一定要權與經反。有時候原則偏離得太遠,即使不算相反,也已經十分離譜,形同亂變了(見圖2-16)。

圖2-16 變得離譜
有法,便一切依法。若是不合理,大家會服氣嗎?大家不是希望有一些變通,以求更加合情合理嗎?為什么稍有變動,便指責為特權、有法中無法呢?
人是活的,法卻是死的。死的法律條文,需要活的人來執行,因為活的人才有腦筋可以衡情論理,而不是刻板地、不動腦筋地、公事公辦地死守法律條文。
臺灣“立法院”天天打架,不立法,難道“行政院”就要苦等法出爐后才去執行嗎?“行政院”明知無法可依,或者原有法令已經不合時宜,仍然天天上班,辦很多事情,所做的便是“有法中無法”,這有什么不對?不然我們怎么辦?可見只要確實把握“隨機應變”的精神,全力根絕“投機取巧”的心態,就不用害怕“有法中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