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把二看成三才能跳出二分法的陷阱

現代人的思維法則,受到西方的影響,喜歡采用“二分法”。把一件事物加以分析,“分”成兩個不同的部分,再從中選擇其一作為答案。看起來清楚、明確,好像是非十分明白,而且簡單明了。

例如唯心、唯物的爭論,便是將本體分析再分析,結果產生“唯心”和“唯物”這兩種不同的主張(見圖2-2)。哲學家如果從二中選一,那么不是唯心論者,便成為唯物論者。

圖2-2 二分法的思維

西方的管理沿用這種思維法則,把人“分”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將管理的方式劃“分”為人治和法治(見圖2-3)。

中國人的思維法則本來不應該如此。由于太極的啟示,中國人擅長在“一分為二”的分析之后,“把二看成三”,在相對的兩端找出中間的灰色帶,也就是二“合”為一地把兩個極端的概念統合起來,形成第三個概念(見圖2-4)。

圖2-3 二分法的應用

圖2-4 太極的思維

例如唯心、唯物是兩個極端的概念,中國人看出兩個之外的第三個概念,叫作“心物合一”,因而統合了唯心和唯物成為“心物合一論”。

中國式管理承襲太極思維法則,把人看成三種。老板是管理者,員工是被管理者,而介乎老板和員工之間的干部,則一方面是管理者,一方面也是被管理者。

至于管理的氣氛,中國式管理不主張在人治和法治之中選擇一種,卻十分實際地“寓人治于法治”,說起來實施法治,運作時卻有非常濃厚的人治色彩(見圖2-5)。

二分法是必要的罪惡,長久以來成為西方學術界常用的借口。西方人重“分”,喜歡用分析法,一分為二、二分為四……這樣一直分析下去,弄得支離破碎。專業化的結果,很難找到整體化的解決方案,正應莊子當年所說:“天下的人多各執一察以自耀。”一察就是一端,看到一個部位,便要以偏概全。好像耳、目、鼻、口一般,各具相當功能,卻無法互相通用。

圖2-5 太極思維的運用

中國人原本的想法,既然二分法是一種罪惡,為什么不設法避免?一分為二之后,當然可以二合為一。中國人不反對分析法,只是在分析以后,必須加以綜合。中國人重“合”,以綜合法來統合經過分析的東西,稱為“全方位的觀點”。

中國式管理,同樣講求全方位。莊子說:“萬事有所分,必有所成;有所成之后,也就必有所毀。一切事物,若是從通體來看,既沒有完成,也沒有毀壞,都復歸于一個整體。”

把二看成三,便是分析成為二之后,不要二中選一,因為“二選一”的結果,往往趨于極端。梁漱溟指出:“把一個道理認成天經地義,像孔子那無可無不可的話不敢出口。認定一條道理順著往下去推,就成了極端,就不合乎中。”他認為“事實像是圓的,若認定一點,拿理智往下去推,則為一條直線,不能圓,結果就是走不通”(見圖2-6及圖2-7)。

圖2-6 對也會推成錯

圖2-7 事情像是圓的

孔子“無可無不可”的主張,即把“可”與“不可”這兩個極端的概念看成三個。把二看成三,才看出一個“無可無不可”。

依西方二分法的標準,無可無不可根本就是是非不明、不敢負責、不愿意明說的表現。受其影響,現代中國人不了解“無可無不可”,竟然也跟著鄙視起來。

中國式管理依據無可無不可的原則,凡是兩個概念都能看出三個,無形中又多了一種選擇,所以彈性更大、包容性更強,其實就是“合”的效果(見圖2-8)。

圖2-8 把二看成三

例如西方勞資對立,員工是勞方,資本家是資方,雙方往往各執一詞,很難達成協議,更不容易建立共識。各說各話,劃“分”出不同的立場,然后討價還價才勉強和解,但是其中的問題仍然存在。

中國式管理把二看成三,在勞資之外,看出一種“介”方,也就是媒介的意思。平時老板和員工之間的溝通,盡量采取間接方式,通過干部的承轉,養成習慣之后,一旦勞資有不同的看法,自然也會通過干部,讓老板擁有回旋的余地,比較容易化解問題。不像現在這樣西方化,勞方遇有問題,都要與老板面對面直接溝通,弄得老板不像老板,失去應有的尊嚴,干脆一氣之下關門不當老板,結果還是員工更加倒霉。

有問題必須解決乃是西方式的管理心態。西方一分為二,問題只有“解決”和“不解決”兩種選擇(見圖2-9)。于是解決的視為負責、盡職、有擔當,而不解決的視為不負責、不盡職、缺乏擔當。中國式管理把二看成三,知道不解決不行,問題一直持續下去,終有一天會惡化,以致無法解決,或者更加花費成本。但是解決也不行,因為這個問題解決了,勢必引起其他問題,甚至爆發更多、更麻煩的問題,到時候吃不了兜著走,豈不悔恨已晚?

圖2-9 二選一

在解決和不解決之道中,有一條“合”的途徑,稱為“化解”(見圖2-10)。中國人喜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便是在無形中既“解決問題”,又避免后遺癥,或者把它減到最少的地步。“化”的功夫了得,是中國人的太極功法。看起來沒有什么動作,實際上把所有問題都化解掉,化到好像沒有問題要解決,這才是把二看成三的實力。

圖2-10 二合一

二分法與三分法之爭

西方人一直拿“二分法”沒有辦法,擺脫不掉二分法的陷阱,不得已把它稱為“必要的罪惡”。

中國人講陰陽,很簡單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輕易地破除了二分法的思考障礙。

陰陽并不代表兩種不同的東西,它不過是“一”的不同變化。陰可以變陽,陽也能夠變陰,一切無非是陰陽消長的結果。由于陰陽消長的動態表現,使得宇宙萬象時刻都在變易,也助長了中國人腦海中“不一定”的觀點。“不一定”如果和“一定”相對峙,那就是二分法的思考。因此中國人的“不一定”,實際上包含了“一定”在內,而一定的時候,也會有不一定的可能性。可見中國人的不一定,其性質也相當不一定。

有一位老板很熱心地自己開車送筆者回新竹。那一天我們在車上談了很多問題,快到新竹的時候,他問:“究竟是運氣重要,還是努力要緊?”

筆者回答:“當然運氣要緊。”

他非常高興,接著說:“果然如此,運氣好的時候,好像擋都擋不住;運氣不好時,再努力也沒有用。”

筆者又說:“但是,不努力怎么證明運氣好不好?所以還是努力比較重要。”

他剛開始愣了一下,很快就笑了起來:“對!對!努力和運氣兩樣都重要,不努力不知道運氣好不好,運氣不好再努力也沒有用。”中國人的《易經》素養,畢竟隨時可以突破二分法的困惑。

當前社會上的萬般亂象,說穿了不過是“二分法”同《易經》的“三分法”之爭。

“二分法”的主張,是非必須明確,一切都要透明化,大家把話說清楚,并且把這些作風當作現代化的指標,好像非如此不足以談現代化。

“三分法”則認為“真理往往不在二者之一”,是非當然要明確。但是人不是神仙,怎么能夠分辨得十分正確,一切是非,不過是自圓其說,常常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一陣子的是,很快就會變成非,怎么可以草率地論定呢?何況“真理在二者之中”,是非中間有一大片灰色地帶,既非“是”也非“非”,既有“是”,也有“非”,難道可以輕易地忽略掉嗎?

是非難明,并不表示是非不明。在是非尚未明確化之前,又怎么能夠不顧一切地透明化呢?大家就算有心把話說清楚,也得顧及現實的復雜性以及言語的局限性,根本就說不清楚,又該怎么辦?

其實,現代化的西方,也有很多難以解決的難題,他們正努力地提倡后現代主義,希望以三分法來代替僵化的二分法。可惜許多人不知道后現代主義接近《易經》的三分法,否則也就不會花費那么多心力,來做無謂的抗爭了。

二分法畢竟比較簡單易學,而且條理分明、結果十分明確,符合大多數不喜歡動腦筋或者不會動腦筋的人,所以擁護者不在少數。

三分法不但復雜難懂,而且采取圓周式思考法,結果又不明確,難怪很多人大傷腦筋。不是不喜歡它,便是錯用了它,無論過與不及,都會導致不正確的結果。

過去大家比較客氣,不敢自我膨脹,也不敢過分武斷,雖然也是二分法和三分法明爭暗斗的局面,卻能夠維持表面上的平靜無事。現代自由民主,大家有話就要大聲說出來,不但自我膨脹,而且十分武斷,二分法和三分法還沒有搞清楚,便抓住麥克風不放,反正說錯了自己也不知道,哪里會臉紅呢?

現在和過去,都是陰陽消長的變易。換句話說,都在明爭暗斗。所不同的,不過是過去明少暗多,而現代明的成分多、暗的成分比較少而已。

看清楚三分法的人,對事既不贊成也不反對,看起來有點冷漠,實際上十分理智。只知道二分法的人,凡事很快就要分辨是非、對錯、善惡,越熱心就越容易情緒化,看起來很有正義感,其實非常沖動。還有一種看不懂三分法的人,誤以為三分法便是一切走中間路線,扮演騎墻派的角色,隨時靠左、靠右,自認為是左右逢源,不料卻成為投機取巧的小人。

整個社會,被這三種人搞得昏天暗地,以致任何事情,都得不到公論:任何新聞,都出現相反的論證;一切活動,都具有正反不同的看法。美其名曰多元化,實際上是亂七八糟。

中國人講不講理?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講道理的民族,但是中國人生氣的時候經常很不講理,甚至惡劣到蠻不講理的地步。偏偏中國人的情緒浮動得相當厲害,常常生氣,所以顯得十分不講理。

這樣說起來,中國人究竟是講理的,還是不講理的?答案應該是中國人最拿手的“很難講”。

很難講的意思,是最好不要在“講理”和“不講理”兩者之間,選擇其中之一。否則的話,為什么很難講呢?采取三分法的思維方式,把“講理”和“不講理”兩者合起來看,形成“情緒穩定時很講理而情緒不穩定時十分不講理”的第三種情況。由此可見,情緒穩定與否對中國式管理非常重要。管理以“安人”為目的,是不是也可以解釋為安定大家的情緒呢?先把情緒穩定下來,然后才從事管理的相關活動,可以說是修己安人的深一層內涵。情緒管理對中國人十分重要,不能夠忽視。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定县| 浮梁县| 若尔盖县| 介休市| 阿巴嘎旗| 吴旗县| 濉溪县| 集贤县| 静海县| 鹿邑县| 遂宁市| 朝阳县| 濮阳县| 马边| 耿马| 盘锦市| 宜都市| 湛江市| 宜兰市| 黑河市| 东台市| 乐平市| 苏尼特右旗| 丰台区| 巴彦淖尔市| 孟连| 湟源县| 乐昌市| 泽州县| 高雄县| 普定县| 黎川县| 建平县| 陆川县| 靖宇县| 旺苍县| 嘉荫县| 疏勒县| 祁阳县| 永春县| 崇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