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管理(十周年紀念珍藏版)
- 曾仕強
- 4896字
- 2025-02-11 16:58:15
第一節
太極是一種自然流行的狀態
中國人的管理經驗,很多來自治理黃河的實踐。在與水奮斗的過程中,體會出很多寶貴的管理道理。
單獨一個人的力量,無法治水,必須把眾人組織起來,而世界上最自然、最龐大、最優秀、最靈活、最有效的組織,便是天地。
法天地的組織,還需仿效天地自然的運作。中國人想出太極拳的保健防身法,也就想出了推、拖、拉的太極拳式管理法。一切順乎自然,并不覺得有什么壓力。
令人不解的是,現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式管理之后,深覺壓力強大而支撐不住,這時候為什么不回想一下,我們原本是一個相當悠閑的民族,幾乎沒有壓力的存在,難道沒有一些值得大家反省的地方嗎?
讓我們先冷靜下來,從頭想一想,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古老的埃及帝國經過長期的執著,終致僵化而衰亡。同樣古老的中華民族,卻能夠在興衰交替、循環往復中,周而復始地生存下去。西方學者的“不連續”觀念,顯然被中國人的“綿綿不絕”的“連續”否定。
長期以來,許多在外國獲得具體成效,被證明完全成功的管理經驗,借用到中國以后,卻產生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效果,我們認為其根本原因在于水土不服。
為什么說“水土”不服呢?因為中國人繁衍生息在黃河流域,最豐富的經驗不是“水”便是“土”,而兩者息息相關,缺一不可,因而孕育出一種“二合一”的“水土”觀,認為萬事萬物,都和水土有關。風土人情,表示人情也離不開風土,而風吹土揚,更需要水的滋潤。我們的管理經驗源自大禹治水,一直延續到清末,仍然以治水為主要施政項目。
治水的第一個要領,即“推、拖、拉”。請問除此之外,還能做些什么呢?
我國兵法的特征,便是運用“治水法”來作戰。孫子一定比較過鯀和禹這父子兩人的不同治水方法,鯀所用的是“堙”和“障”。堙便是“堵塞”,“障”即“防堵”。用堵塞或防堵的方法來治水,一方面要堵塞洪水的滿溢,另一方面還得鞏固堤防。結果洪水的力量很大,仍然沖破堤防,淹沒了廣闊的土地。帝堯時期,鯀治了9年的水,因失敗而被處死刑。
堯傳位給舜以后,舜聽說鯀的兒子禹十分有智慧,便讓禹繼承父志,承接治水的任務。禹所用的方法,和他父親相反,采取“推、拖、拉”的疏導方式,和洪水奮斗了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告成功。
《孫子兵法》的《兵勢篇》指出,“奔流急速的水,有力量能夠將石塊漂起來,完全是一種‘勢’所造成的”,他認為戰場上所表現的種種混亂和迎拒的行動都屬于兵勢運用的范圍。運用兵勢的將領,統率部隊與敵人作戰,好比轉動木塊、石塊一樣。圓形的木石滾動起來,有如水流一般,機警靈活而較少阻力。若能因勢利導,配合作戰的需要,必能進退自如。
《尉繚子》也說:“勝兵似水,縱使高山丘陵亦可崩潰。”他是兵家“形勢派”的代表人物,形勢比人強,實在是中華民族和黃河長年共處的最深刻體驗。
太極拳的原理,和大禹用疏導方法治水,根本相同。推、拖、拉之中,全身氣血暢通,隨時可以照顧各方的需要。全方位相通,莫過于此。
治水的第二個要領,在“人力的運用”。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不過是一種專心投入的表示,目的無非在明哲保身。
孫子說:“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善戰的將領,要在兵勢運用上力求占得優勢,不可苛求兵員比例的多寡和素質的強弱,老是指責部屬的缺失。
中國式管理不強調“能力本位”,就是“不責于人”的表現。“做得不好便換人”,徒然令聞者心寒,有什么實際的好處呢?明智的老板,能換到讓部屬不覺得沒有面子,不致引起反彈和反感。換就是,說這么多干嗎?
孫子又說:“擇人而任勢。”依照不同的部屬,創造不同的“心勢”,當然無人不可用,也無人不樂為之用。古人常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現在更是如此,因為觀念大多不正確、腦筋大多不清楚了。
擇人任勢的要領,也不外乎推、拖、拉的運用。看人說話、因人而異,逐漸形成兵法中的“權謀派”,孫子、吳子都是代表人物。
兵家說“權謀”,是一種面對敵人不得已的說法。管理不能耍權謀,否則何以面對自己人?講中國式管理,只要開口說出“權謀”字樣,便知不是行家。
治水何必用權謀?對水耍詐有什么用?把治水的工程做得美觀些,使人看起來更富有“藝術”的感覺,那才是我們所要做的。
太極是什么?是“一種自然流行的狀態”。中國人所熟悉的黃河,變化很大,這種自然的流行,充分表現在太極圖中的“反S線”,一會兒向上,一會兒往下,在一往一返之中,呈現彈性的雙軌路徑。太極拳所表現的精神正好如此。中國人的性格,也是忽前忽后、忽上忽下,不一定。
中國式管理,便是合乎中國人性要求的管理。它所依據的思想形態,正是自然流行的太極思想,而其方法,主要也在于推、拖、拉的太極拳法。
太極思想沒有錯,太極拳法沒有運動傷害,推、拖、拉十分有道理,中國式管理必然行得通。可惜百姓日用而不知,大多數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致行之日久,年久失修,做出了很多偏差措施,令人深以為憾!
治水有效與否,主要的評量標準在于是否“合理”。太極的自然流行并非完全根據人的愛好而調節,卻常常在“勞其筋骨,苦其心志”之中,提升人的精神層次,可見站在客觀的立場對人仍有其好處,只是大多數人不自知而已!
實際的情況是,放眼看去,舉國上下都在推、拖、拉,為什么還不敢承認、不肯承認呢?
推、拖、拉到合理的地步,一切圓滿。但是合理不合理,因各人立場不同,智慧有差異,當然產生不相同的評價。一般人看自己推、拖、拉,總覺得十分合理;看別人推、拖、拉,老認為不合理。孔子希望我們“寬以待人,嚴于律己”,是不是合乎中國人這種“差別待遇”的需求呢?
太極思想的要旨,在于認為“本來就這樣”,首先心理上要抱持“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以“怎么樣都好”的心情,用頭腦仔細想想,然后“看情勢”辦事。這種自然流行的方式,不產生什么心理壓力,才會自得其樂地“順勢行事”,以求身安心樂。
“論關系、講交情、看情勢”是太極思想在管理上的運用,只要一切做到“合理”的地步,有什么不好!凡怕談關系、怕講交情、不看情勢的人,恐怕是自己心有不正,或者藝有未精所引起的結果。
只要確實掌握“用推、拖、拉來圓滿達成任務”,摒棄“以推、拖、拉來推卸責任,滿足自己的私欲”,中國式管理,便沒有什么值得非議之處。
中國人的習性像水
人類要求生存,水和空氣是不可或缺的東西。一般而言,空氣好像到處都有。于是水就成為人類追逐的主要對象。中國人的祖先,絕大多數分布在黃河及其支流的兩側。黃河提供食用水和魚類食物,成為適宜生存的安身之處,中華文化與黃河的密切關系,使中國人的習性,和“水”十分相像。
首先,黃河河道善于變動。某甲住在河東,忽然黃河改道,變成河西。中國人深知“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原來一切都“不一定”,風水是輪流轉動的!
中國人滿腦子都是“不一定”,對什么都將信將疑,既不贊成也不反對,看起來反復無常,實際上是隨機應變。因為太多的移動、泛濫,使我們深切地體悟到“看著辦”的道理。隨時隨地,看情況辦事,不一定呀!
其次,黃河泛濫會釀成水災。然而“水災深,水利也饒”,有人遭遇災害,也有人得到好處。幾家歡樂幾家愁,使我們明白“有得必有失”“有失也有得”的陰陽互補原理,以致得到的時候,不會太高興;而失去的時候,也不會太傷心。
縱使獲得大獎,也不致驚喜失措,表現得像神經病患似的,令人覺得好笑。再大的災難,也能夠節哀順變,很快就恢復正常,準備卷土重來。
第三,水的特性,避高而趨下,絲毫不費氣力。中國人善于借力使力,甚至于打人都舍不得花力氣。一切講求當省就省,能省力便輕松一些。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懂得悠閑的民族,像水一樣,能不動就不動,能夠不費力地向下流,當然會流動。中國人做事,看起來好像不十分認真,實際上是用心而不緊張。用心去做就好了,那么緊張兮兮地做什么?
再說,水避實而擊虛。被石頭或土地擋住,它就暫時不動,不會猛烈地攻堅。石頭有縫,水就有縫便鉆,由虛處流過去。土塊松動,水也就連帶著泥土,一起往下流。遇實擊避,有虛便乘,永遠不停滯。
中國人一看來勢洶洶,大多數會采取暫時躲避的態度,以觀后效。對于有實力的集團,自然另眼看待,給予更多的優惠。若是看起來并沒有什么,或者經不起試探,馬上現出虛弱的本質,那就老實不客氣,一切依法辦理,甚至還要趁機多要求一些。欺善怕惡和避實擊虛,似乎是同樣的道理。
在學習水那種有縫就鉆的特性方面,中國人尤其惟妙惟肖。中國人不違法,也不愿意犯法,大家只是研究法律的漏洞,然后極力去鉆。法律拿中國人沒轍,就是因為中國人專門喜歡做一些法律沒有規定的事情,讓執法者找不到處置的依據,而大傷腦筋。
水鉆土石的縫,人鉆法律的漏洞。水把縫沖大,人更能夠把縫擴大。中國人常說善門難開,即是此理。
還有,水在平地流動,并沒有發出什么聲音,但是遇到不平的險阻之地,就會發出巨大的聲音。這種不平之鳴,到處都可以得到印證。
中國人喜歡和人家比來比去,凡是自己占便宜,得到更多好處的時候,內心十分舒坦平靜,大多不會表現出來。唯恐表露出來,引起他人的不平和抗爭,影響到自己既得的權益。以致暗自高興,卻始終不動聲色。但是比來比去的結果,發現自己有吃虧的地方,心中不平,馬上會反映出來,同樣是一種不平之鳴。
最為顯著的地方,莫過于水的力量不大(至少給人的感覺,不如火那樣猛烈),反而有柔軟和藹的樣子。可是一旦蓄勢待發,那股威力,確實令人畏懼。勢越強,所產生的力量則越大。瀑布由天而下,勢不可當,向下沖擊的力量,相當巨大而可怕。
中國人最知道造勢的功能,可以說一抓住機會,便要造勢。只要造勢成功,到了勢大力大的時候,予取予求,似乎是舉手之勞,絲毫不費勁。
形勢比人強,應該是中國人從水的表現所體悟出來的道理。時機固然重要,可惜只能等待而難于創造,往往可遇不可求。情勢卻能夠由自己來創造,只要造得出來,英雄不怕出身低,照樣可以大聲說話,展示威力。
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訴我們治水的方式以疏導為主,防堵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中國人因而明白威武不能屈的道理,越防堵越要設法加以突破。和中國人相處,最有效的辦法應該是順性而為,順著中國人的民族性和中國人打交道,自然省力而有效。
水流不斷,象征生生不已。中國人對傳宗接代,延續生命,大多十分在意。子隨父姓,成為父子血脈相連的外在標記,而有子繼承父業,則是人生價值的指標。
水似柔卻剛,中國人喜歡內剛外柔,內方外圓,心中有原則,而且十分堅定,表現出來的,卻是相當隨和,好像怎么樣都可以。中華民族看似軟弱,有時還帶點懦弱怕事的味道,但是幾經外侮,卻能夠顯現堅強無比的不可征服性。我們敬天、事天、順天,有時候也會大罵老天爺不長眼睛。
黃河性情暴虐,卻也有平靜的時候。由于泥沙淤積,水流緩慢,呈現凝重細膩的本色、祥和寬大的氣場。中國人愛好平靜的黃河,害怕它暴虐的一面,因此特別重視和平的可貴,一切以和為貴。平時溫柔敦厚,能忍則忍,同時擇善固執,以和平為不易的理想。只有在忍無可忍的特殊時期,才會雄健剛烈,勇不可敵。
眾多支流的黃河,看起來各有不同的特性。但是最后一起流入渤海,形成合于一的局面。
分爭合流,也是中國人的習性之一。大圈圈之內有小圈圈,小圈圈之中,還有小圈圈。組織內部,派系之爭不斷,一旦遭遇外敵,卻能夠摒棄派系的利益和爭論,一致對外,既斗爭又聯合,一點兒也不矛盾。
中國人彼此罵來罵去,但是每到一個地方,總喜歡打聽中國人聚集在哪里,大家又湊在一起。
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從黃河的流動和盈縮,可以看出端倪。山性使人塞,山區人的向心力是閉塞的,排外的。水性使人通,明白水性的人,向心力是通達的、開放的。人在曹營,照樣可以心在漢,從這一種觀點來看中國人,就不致誤解為什么中國人沒有歸屬感了。
我們有依附感而缺乏歸屬感,說起來對世界大同有很大的幫助。中國人這么多、疆域這么大、資源這么豐富、歷史這么悠久、文化這么昌明,如果加上歸屬感這么堅實,請問其他的民族,怎么和中國人競爭呢?
中國式管理,講起來就是水的管理。和美國式管理偏向火的管理頗為不同。我們主張以柔克剛,先禮后兵,繼舊開新,生生不息,無一不和水有關。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孕育出中華民族,也形成了中國式管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中國式管理是否有效,要看我們如何合理運用。用得合理,自然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