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桓公敗了一場,又低調下去,而且這一低調就是十二年。
客觀地說,秦桓公并不算一個有水平的國君。以前他的先祖秦穆公不對外用兵時,就一心撲在秦國的建設上,到處招攬人才,不管年紀多大,不論出身好壞,只要面試過關,統統錄用。就這樣,秦國很快從不起眼的新興諸侯成長為當時的強國之一。可秦桓公宣布不參與諸侯事務,就等于給自己放了長假,一點富國強兵的政策也沒有出臺。這樣一來,雖然秦國有了十二年的太平日子,但秦國還是原來的秦國,一點也沒有與時俱進。與晉、楚等國比起來,秦國已經明顯落伍了。
不過,秦桓公并不覺得自己落后,他覺得經過十二年的休養生息,是時候讓世人見識一下大秦的實力了。于是,就在他繼位的第二十三年(前582),秦桓公決定把晉國痛打一頓。
客觀地說,秦桓公選在此時出兵晉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晉國這些年來內亂不止,去年晉國的世家大族趙氏幾乎滅族(只剩下了孤兒趙武),整個國家元氣大傷。其他諸侯看到晉國的情形,也不把晉國當霸主看了。晉國在諸侯中的人氣不斷下跌,這讓秦桓公看到了打破晉國權威的希望。
做出決定之后,秦桓公就開始調集軍隊,還派人去聯系白狄。可是,他只看到晉國的弱項,卻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軟肋。晉國雖然內亂不止,但還有很多人才,那些人才還很會打仗。其他各國雖然對晉國愛搭不理,但也只是在觀望,并沒有真的跟晉國交惡。因為敢于挑戰晉國的,都已經被晉國狠狠教訓了。
而秦國自己呢?只有秦桓公一個人充滿雄心壯志,更要命的是他手下沒有一個能替他排憂解難的人才。至于外援,除了白狄之外,就沒有別的人了。而且,白狄歷來沒有什么好名聲,秦國跟白狄聯合,不管對晉作戰勝負如何,其他諸侯都只會對秦國冷眼相待。綜上所述,秦國這次攻打晉國能占到便宜嗎?根本不能。秦桓公不得不又一次郁悶地退兵。
第二年,晉景公去世,他的兒子晉厲公繼位。晉厲公剛當上國君,也像他老爸一樣,覺得秦國是個麻煩國家,但如果不跟其搞好關系,自己就會麻煩不斷,于是他就派使者出使秦國,商討恢復邦交事宜。秦桓公一口答應。于是,雙方商定,在令狐舉行會盟,雙方國君都出席。
晉厲公聽說秦桓公答應得很爽快,當然很高興,很早就帶著晉國代表團來到令狐。可秦桓公來到王城之后,卻有了別的打算。他在王城住了下來,叫史顆當自己的全權代表,渡河去跟晉國會盟。
晉厲公興沖沖地來到令狐,以為能和秦桓公面對面進行溝通,最后只等來個秦國的大臣,心里當然很不舒服,可會盟是自己提出來的,自己毀約實在說不過去,只得跟史顆會盟。不過,作為回敬,晉厲公也派大夫郤犨到王城去跟秦桓公會盟。
秦桓公見晉厲公被他耍了居然一聲不吭,覺得晉國新君就是個軟柿子,要是不去欺負一下太吃虧了。回到都城后,他就派人去聯系白狄,商量聯合出兵攻打晉國一事。白狄當然答應。于是,秦桓公撕毀了秦晉盟約,跟白狄再一次攻打晉國。可惜,這次仍然沒有成功。
這一戰對于秦國而言,直接收益等于零,間接損失卻很大,因為晉厲公覺得自己的好心被秦桓公糟蹋了。秦桓公在會盟時就各種“作妖”,盟約才簽訂幾天就被撕毀,真是可惡!晉厲公知道,對秦桓公這樣的人,不狠狠地打擊一下,他是不會老實的。晉厲公更知道,秦桓公雖然三番五次受挫,但秦國到底還是個大國,本身還有一定的實力,如果光靠晉國去和秦國死磕,即使真的可以把秦國痛打一頓,晉國也可能會元氣大傷。而南面的楚國正虎視眈眈,緊盯著晉國的一舉一動。如果晉國跟秦國開戰,損傷太大,到時難免會被楚國占了便宜。
晉文公當了霸主之后,晉國人總是認為霸主是自己家的。后來霸主之位被楚莊王搶走,他們就天天思考著要搶回來。搶回來之后,又天天考慮著怎么鞏固。所以,在晉國人心目中,頭號對手不是秦國,而是那個曾經從他們手里搶走霸主招牌的楚國。因此,在跟秦國交手時,他們得把楚國考慮在內。
楚國在楚莊王死后實力有所下降,在幾次交鋒中都被晉國打得大敗。不僅如此,晉國還派巫臣之子到吳國去,扶植吳國與楚國抗衡。丟掉了霸主之位的楚國變得謹慎起來,盡量不和秦、晉等大國發生沖突。楚國高層很清楚,秦、晉兩國遲早會發生一場大戰,自己最好不要卷入其中。
既然楚國是這種態度,那么只要跟楚國建立友好關系,晉國就可以心無旁騖地跟秦國開戰了。于是,晉國轉而謀求跟楚國修復關系;而且,晉國的這項工作做得相當早。早在晉景公十八年(前582),晉景公就主動釋放了楚國的戰俘鐘儀。
鐘儀出身宮廷樂師世家,他本人也是著名的古琴演奏家。不過,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楚國封的鄖公。在一次楚鄭之戰中,鐘儀成了鄭國的戰俘。鄭國把他送給了晉國。晉國當時也沒有在意,就把他囚禁在軍府里。
后來,晉景公意識到,晉國再怎么強大,也不能腹背受敵。他把秦、楚兩國國君進行了一番比較,覺得跟楚共王打交道更好一些,秦桓公的野心實在太大。怎樣才能找到跟楚國修復關系的契機呢?晉景公絞盡腦汁也不得其法,直到某天在軍府里看到鐘儀。
他問軍府的人:“那個戴著楚國帽子的人是誰呀?”
軍府的人回答:“他叫鐘儀,是鄭國獻給咱們的俘虜。”
隨后,晉景公就把鐘儀找來問話。他問鐘儀的出身,鐘儀回答自己是個樂師。于是,晉景公就請鐘儀彈琴。鐘儀彈了一首楚國的曲子。晉景公又問楚共王這個人怎么樣,鐘儀一開始還推辭,不肯回答,晉景公再三追問,鐘儀才說了一件楚共王還是太子時候的事情。
之后,晉景公就把跟鐘儀見面的事告訴了士燮。士燮對晉景公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到了這個時候,都沒有忘記他的祖國。咱們應該放他回去。他一定會促成晉、楚兩國的友好。”
晉景公同意了。于是,鐘儀就帶著晉景公的厚禮回到了楚國。楚共王見鐘儀回來了,當然很高興。楚國本來就不想再跟晉國打下去了,看到晉國主動提出和好的要求,楚共王連忙派公子辰出使晉國,晉景公也立馬派使者對楚國進行友好回訪,雙方互動的級別不斷提高。遺憾的是,這種友好訪問沒持續多久,晉景公就去世了。
晉厲公繼位后,沒有把老爸的政策扔進垃圾桶,而是繼續執行聯楚防秦的外交政策。宋國大夫華元和楚國令尹子重、晉國執政欒書都很有交情,看到楚、晉雙方在進行接觸,就出面為兩國奔走。晉厲公二年(前579),在華元的主持下,晉、楚兩國代表在宋國的西門外舉行雙邊會談,簽訂了一份和平協議。這對晉國而言,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而秦桓公對晉、楚兩國的這些動作視而不見,還傻乎乎地聯系楚共王,打算跟他聯合起來攻打晉國。楚共王當然不會因為秦桓公幾句輕飄飄的話,就輕易放棄來之不易的和談成果。不僅如此,他還派人把這件事告訴了晉厲公。晉厲公聽后大怒,覺得非得教訓一下嬴榮(秦桓公)這個老家伙不可。
當然,這并非事情的全部,晉厲公攻秦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要在諸侯間重新樹立起晉國的霸主威風。而跟秦國聯合的白狄正好給他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借口。眾所周知,尊王攘夷是霸主的責任。白狄不就是夷人嗎?于是,就在晉楚修好的當年秋天,晉國出兵打敗了秦國的外援白狄。就這樣,秦國只能孤軍奮戰了。
到了第二年四月,晉厲公派呂相去見秦桓公,并帶去了一篇著名的檄文——《絕秦書》。《絕秦書》回顧了晉、秦兩國關系發展的脈絡,從晉獻公和秦穆公的交往開始,一直寫到現在,里面歷數了秦國的所有問題,并指出正因為秦國有這么多不仁不義的行為,所以晉國要和秦國絕交。雖然這篇檄文中的一些問題不免有強詞奪理之嫌,但其極具鼓動色彩,讓人一看就覺得秦國歷代先君都是不仁不義之輩,這樣的國家必須要受到懲罰。這篇開千古檄文之先河的《絕秦書》被收錄于《左傳》,后來以“呂相絕秦”之名被收入《古文觀止》。
發表了《絕秦書》之后,晉國正式向秦國宣戰。這次,晉國派出了最強陣容,晉國八卿[2]欒書、荀庚、士燮、郤锜、韓厥、荀罃、趙旃、郤至都領兵出征。晉厲公也隨軍出征。他們率軍來到了洛邑,與已趕到那里的齊、宋、衛、魯、鄭、曹、邾、滕八國軍隊會師。
晉國與諸國在洛邑舉行會師儀式,是有一定理由的。因為在這里,他們可以控制周天子這塊天下共主的活招牌,讓周天子承認現在晉國是諸侯聯軍的總指揮,從而讓晉國的霸主地位合法化。九國在洛邑開過軍事會議后,就向秦國開進。秦桓公聽說之后,根本沒害怕,也沒去找幫手,而是直接帶領秦軍正面應戰。
五月,九國聯軍和秦軍在秦地麻隧會戰。雖然秦軍在主場作戰,但架不住九國聯軍人數多、沖鋒猛,很快就有了落敗的跡象。秦桓公這才意識到,跟九國聯軍硬碰硬真不是個好辦法,只得下令撤退。九國聯軍乘勝追擊,一直追到侯麗才收住腳步。
這一戰在歷史上被稱為“麻隧之戰”。大戰以秦軍大敗而告終。諸侯聯軍還俘虜了秦國大將成差和不更女父[3]。不過,晉國并沒有吞并秦國的打算。一來,他們的實力還不夠;二來,秦國是個大國,戰略縱深太長,容易生出后顧之憂;三來,晉國剛剛搶到霸主之位,不宜讓跟隨其的諸侯國損耗過多,以免彼此間生出嫌隙;四來,晉國也有后顧之憂,如果晉國陷入秦國的泥潭之中,楚國就有可能馬上撕毀和平協議,突然向晉國發動攻擊,大占便宜。于是,晉國宣布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