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到吳國,并不是為逃命避難,而是想借助吳國的力量為他的父兄報仇。他知道,自己孤身一人去見吳王,然后要求吳王派兵替他報仇,是很難實現的。還好他遇到了熱情好客的公子光。公子光為落魄的伍子胥和公子勝提供了立足之地。公子光是前任吳王諸樊之子,現任吳王僚的堂兄弟。有了公子光的幫忙,伍子胥很快就見到了吳王僚。
還有觀點認為,伍子胥見吳王僚與公子光壓根兒沒有關系,而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在這個版本里,來到吳國的伍子胥表演了一次行為藝術。他披頭散發,把臉涂得亂七八糟,然后光著腳跑到了大街上。大家都過來圍觀,但沒有一個人認識他。
第二天,有一個會看相的小官看到了伍子胥。小官感到很奇怪,就說:“我給很多人看過相,從來沒見過這個人,難道他是某個諸侯國逃亡到我國的高官?”說完,小官就緊急跑到王宮去向吳王僚報告:“小臣發現了一個有異相的人才,請大王一定要見他一面。”吳王僚一聽,馬上就吩咐來報信的小官把伍子胥請過來。就這樣,伍子胥見到了吳王僚。
伍子胥給吳王僚留下的第一印象很好,吳王僚馬上就跟他聊了起來。兩人一聊就聊了三天,吳王發現伍子胥在這三天內沒有一個話題是重復的,就對伍子胥更加敬重了。
不過,見到吳王僚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贏得了吳王僚的敬重之后,伍子胥趁機對吳王僚說起了伐楚的好處。吳王僚也頗為心動。畢竟,就算為籠絡人才去跟楚國打一仗,也是值得的。更別說,伐楚對吳國來說好處還不少。
伍子胥勸吳王僚伐楚的事很快就被公子光知道了。公子光覺得很不舒服。伍子胥本來是自己招攬來的人才,要是吳王僚替他報了家仇,估計伍子胥就不會為自己出力了。于是,公子光對吳王僚說:“伍子胥的父兄都被楚王殺了,他天天在您面前說伐楚的事,其實是想讓咱們吳國為他報私仇而已。做這件事對吳國根本沒有什么好處。”
一聽公子光這么說,吳王僚的心瞬間冷卻了。萬一伍子胥只是為了報私仇利用吳國怎么辦?伍子胥知道后,立馬明白了公子光的意圖。
很明顯,吳國正在醞釀一場政壇風暴。吳王僚雖然能力出眾,又禮賢下士,但到現在居然還沒察覺到公子光要算計他,而伍子胥又不能把公子光的圖謀點破。怎么辦才好呢?看來必須要做出選擇才行。是選吳王僚,還是選公子光呢?
伍子胥把兩人做了一個比較,結果發現,能幫他實現報仇目標的只有公子光。因為從目前的形勢看,公子光推翻吳王僚那是遲早的事。而且,公子光的眼睛只盯著王位,根本不會關心對楚國用兵的事。如果自己選吳王僚,說不定就會在吳國內亂中喪命。所以,必須幫公子光拿下吳王的寶座。而幫公子光其實就是在幫自己。于是,伍子胥決定“跳槽”。
伍子胥是個好員工,既然決定輔佐公子光,就先為公子光的奪位大業做了一些準備。他找來了一位叫專諸的勇士。公子光見到他們,非常高興,就請伍子胥做自己的門客。伍子胥欣然同意,然后向吳王僚提出辭職,表示自己要退歸林下。其實,他只是在等公子光行動,而勇士專諸就是他為公子光準備的一把刀。
據《吳越春秋》記載,伍子胥是偶然發現專諸的。那時,伍子胥剛到吳國,在大街上看見一個男人在跟人打架。那個男人很健壯,打架很有氣勢,據說“其怒有萬人之氣,甚不可當”,可他只要聽到老婆叫他停手,就立即乖乖地跟著老婆回家了。
伍子胥覺得有點奇怪,就問他:“當時你那么生氣,為什么一聽到老婆的呼喚,就立馬回家了呢?”
那個男人說:“您看我長得像個傻瓜嗎?為什么要那么問我呢?能屈從在一人之下的人,一定能敵萬人。”
這個人就是專諸。
在公子光他們天天密謀推翻吳王僚時,吳王僚毫無察覺,仍然去跟楚國打仗。連續幾年,吳軍都打了勝仗,拿下了楚國不少地盤。后來,楚平王死了,年幼的楚昭王(即孟嬴所生的公子珍)繼位。消息傳到吳國,吳王僚很高興,立馬做出了部署:公子蓋余、燭庸率軍攻打楚國,王叔季札出使晉國,并沿途觀察各國的反應。
當然,楚國人也不是傻瓜,他們早就做好了準備。蓋余、燭庸很快就被截斷了后路,根本沒法撤回吳國。
公子光一看,覺得機不可失,就找來了專諸。到了這時,他也不再掩飾自己的野心了。公子光對專諸說:“我才是真正的太子,才是真正的吳王。現在我就要推翻偽王僚。即便王叔季札回來,也會支持我的。”
公子光為什么會這么說呢?他和吳王僚的王位之爭又是怎么回事呢?這跟季札又有什么關系呢?這一切都要從公子光的爺爺吳王壽夢說起。
吳王壽夢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打開了吳國與中原諸侯交往的通道,奠定了吳國強盛的基礎。壽夢有四個兒子:諸樊、余祭、余眛、季札。其中,季札最有賢名。壽夢就想立季札為太子,可季札不同意。就這樣,長子諸樊按照禮法被立為太子。
后來,壽夢去世。諸樊除喪之后,就要讓位給季札。季札拒絕。大家強迫他,季札就跑到鄉下去耕田了。諸樊只好繼位。諸樊在位十三年后去世,臨終之前立二弟余祭為繼承人,并把兄終弟及作為傳位的規則,一定要讓季札成為吳王。
就這樣,余祭去世后,三弟余眛繼立。余眛去世前,吩咐四弟季札繼位。季札仍然不同意,逃跑了。最后,大家沒有辦法,就把余眛的兒子僚立為吳王。也就是說,現任吳王是三弟余眛的兒子。
公子光為什么老想推翻吳王僚呢?原來,他是吳王諸樊之子。在他看來,既然四叔不肯繼位,王位傳承就應該回到諸樊一支來,自己才是當之無愧的吳王。僚這個家伙太無恥,明明是三叔之子,卻一本正經地坐在王座上。于是,公子光時時都想搶回王位。現在機會來了,他就準備動手。
專諸也不是一般的刺客。他聽了公子光的話之后,還對當前形勢進行了一番分析:“咱們確實可以趁機殺死偽王僚。現在國內只剩下老弱,兩位公子在率軍攻打楚國,又被阻斷了回國之路。偽王僚在內沒有股肱之臣,在外又受制于楚國,根本沒有力量跟咱們對抗。”
公子光一聽,專諸分析得頭頭是道,非常高興,就說:“光愿和先生榮辱與共。”
計議已定,就等動手了。
就在這一年的四月,公子光請吳王僚到家里做客。與此同時,他已經在家里埋伏了一大批甲士。
吳王僚聽說公子光請客,沒有絲毫防備,就準備去赴宴。不過,畢竟是跟楚國交戰期間,為了防止楚國刺客刺殺自己,吳王僚還是做了很周全的防衛工作。從王宮到公子光的家,一路都布滿了護衛吳王的士兵。
宴會跟往日一樣,先是吃點兒小菜,等著主菜上桌。吳王僚和公子光兩個人都很高興。很快,就到了主菜上桌的時候。這時,公子光突然告訴吳王僚,自己腳有點兒疼,需要先去治療一下,不能陪大王吃主菜了。吳王僚絲毫沒有起疑,就讓公子光自便,自己繼續等著主菜。隨后,專諸出場了,他手里端著那道主菜——炙魚。
這條魚很大,肉也很肥美,吳王僚很滿意。其實,這條魚之所以看起來很肥美,是因為里面還藏著一柄鋒利無比的短劍。后人稱這柄短劍為魚腸劍。吳王僚當然沒有看到魚腹里有劍,他那一大批警衛也沒有看到。
專諸把魚送到吳王僚的面前。他心理素質很好,臉色跟平常一樣。等靠近吳王僚時,他眼光一閃,迅速抓起魚腹中的魚腸劍,對著吳王僚的胸口猛力一刺。吳王僚當場一命嗚呼。據說,當時吳王僚還穿著三層鐵甲。魚腸劍的鋒利可見一斑。
可惜,鋒利的魚腸劍并沒有保住專諸的性命。吳王僚的警衛們在大王遇刺的時候出現了短暫的慌亂,但馬上意識到這個侍從是刺客,就以最快的速度用手中的武器攻擊專諸,專諸因寡不敵眾,很快就被殺了。
就這樣,大王和刺客都死于非命。
這時,公子光的腳一點兒都不疼了,他帶著埋伏的甲士沖進來,把吳王僚的警衛團全部殲滅。隨后,公子光自立為吳王,王號為闔閭。吳王闔閭封專諸之子為上卿,以此作為對專諸的報答。
吳國發生政變的時候,季札正出訪晉國。不久,季札回來了。他回來之后,先去吳王僚的墓前痛哭,但也沒有對闔閭的奪位提出異議。正在攻打楚國的蓋余、燭庸聽說吳王僚的死訊,就投降了楚國,被封在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