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王莽之后的歷次變法,為何都“儒里法表”

我們先來看看幾位名人對中國歷史上的幾次變法的評價。

關于王莽改制:

王莽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還沒有公平的論定,他的貴本家王安石雖受一時的唾罵,卻早已有人替他申冤了。然而王莽卻是一個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遠在王安石之上……可憐這樣一個勤勤懇懇,生性“不能無為”,要“均眾庶,抑并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斬臺上,至今竟沒有人替他說一句公平的話。

——胡適

關于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的變法,舊史痛加詆毀,近來的史家,又有曲為辯護的,其實都未免有偏。王安石所行的政事,都是不錯的。但行政有一要義,即所行之事,必須要達到目的,因此所引起的弊竇,必須減至極少。若弊竇在所不免,而目的仍不能達,就不免徒滋紛擾了。安石所行的政事,不能說他全無功效,然因此而引起的弊端極大,則亦不容為諱。

——呂思勉

關于張居正改革:

漢以后二千余年人物,真有公誠之心,剛大之氣,而其前識遠見,灼然于國覆種奴之禍,已深伏于舉世昏偷,茍安無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擔當天下安危,任勞任怨,不疑不布,卒能扶危定傾,克成本愿者,余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

——熊十力

關于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緣由不在康梁維新派的變法內容和詳細戰略上,而在于當時沒有呈現一個使變法勝利的整體的社會環境以及與此相聯絡的強大的促進變革的政治和經濟力氣。

——李喜所

中國歷次朝代更替,放在歷史長河中看,有的在前進,有的在維持,有的在后退。前文提到這四次變法,不只是因為這四次變法具有代表性,還因為這四次變法的主持者都是儒家門徒,其中的代表人物王莽被柏楊稱為“儒家學派的巨子”,但他的政策也有法家思想的影子,因而“儒里法表”可作為本節的核心內容;我之所以在各方人士各個角度的評價中選用了這四位學者的,是因為他們的評價相對而言更全面和公正,更接近我自己的意見。

儒家學者主持的變法,脫離不了儒家思想的忠恕理念、儒家倫理的政治秩序、儒家規范的仁義禮智信,其變法不可能如商鞅變法一樣破而后立,因而會做出“夾生飯”,生出“二皮臉”。先天有缺陷的變法,進行過程中小打小鬧,小修小補,還有最終成功的可能;但涉及政權基礎的革命式變法大概率會失敗的——有自己革自己命的嗎?君不見唯一一個勇于自我革命的王莽最終被逼自殺。王莽以后,這些主持變法的政治人物,從理念到思維再到作為,都不能再算是變革社會基礎制度的變法圖強。

如果把一次朝代更迭看成一種成功的變法,那么每次變法成功的關鍵,都在于政治權力的更迭、政權組織的變革。對比著商鞅的變法,分析著自秦以后歷朝歷代內部的變法,沒有一次徹底成功的關鍵因素是否也是內部政治權力和政權組織的問題?我覺得這么理解的確是深刻的,但是太簡單了,缺少技術性分析,也不足以為后人學習借鑒?,F在能夠看到的政治家、政治學者、歷史學者對變法成功或失敗的分析與評判,或寥寥數語或長篇巨著,大都缺乏一套公認的標準、公認的參數來做技術性的具體分析。

我不是歷史學家,不會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這些變法失敗的必然規律;我也不是坐擁故紙堆的學者,沒有冷門資料來佐證這些變法必然失敗的那些偶然事件。我想另辟蹊徑,集合我們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分析評判,用法家思想的“變法圖強、君法集權、尚法非賢、吏法術微”這四大理念來分別對照,綜合分析一下歷代變法失敗的原因,如表1所示。

表1 各家評點中國歷史上四次變法

由此看來,若要變法成功,法家這四大要素缺一不可。王莽改制,是四項全無;王安石變法,是四項缺二;張居正改革,是四項具足;戊戌變法,算是四項缺三。

為什么張居正能夠成功呢?原因在于他大膽地施行了孔子所說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后世儒家的弟子們,即使要變法圖強,也很難或者不敢使用法家的“循名查實”和“刑罰手段”來整頓吏治,吏治不整頓,變法就無法執行下去。執行不下去的變法,即使是好的變法,停在中間也是勞民傷財八方責罵的,怎么可能成功呢?唯一的成功者張居正,是得益于整頓吏治的“考成法”的推行。

之所以會出現儒家門徒推行法家的政治經濟思想以實現變法的現象,是因為這兩家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其一,從思想的政治基礎來說,法家和儒家都推崇圣王明君;其二,在對待治國對象——百姓這一點上,二者的“牧民之道”也基本一致??鬃拥摹?span id="37qp4k7" class="quotation">放于利而行,多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韓非子的“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從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舉士而求賢智,為政而期適民,皆亂之端,未可與為治也”,商鞅的“夫正民者,以其所惡,必終其所好;以其所好,必敗其所惡”,都是在說明,百姓在君主治下的集體中“應得的權益”,并不是自主生命自由個體“應有的權益”;只是二者在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下表現出來的,一個是明君賢德的政治體系,一個是尚法非賢的政治體系。法家的思想是通過法制層面的遏制,達到思想意識的統一。而儒家則先倡導思想意識的統一,行為自然就會趨向于道德的統一。

再來比較儒法二家的執政手段:儒家崇尚禮制,強調兩者的基本差異就在“禮”和“法”二字。而這二者的差異,也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各自獨立延展開去的,而是或“禮”或“刑”的先后次序不同而已。孔子強調“仁愛教化”,并不一味反對苛法嚴刑,認為“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在法家看來,現世則已經是世風日下:“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所以要先實行苛法嚴刑,使百姓畏法而不敢犯錯誤?!俄n非子·內儲說上七術》有這么一段記載孔子的故事:

商朝的法律規定,對在街上倒灰的人處以刑罰。子貢認為這種刑律過重了,就向孔子請教??鬃诱f:“這是懂得治理民眾的原則啊。在街上倒灰一定會迷人眼睛,迷了人家的眼睛,人家一定會發怒,發怒就會發生爭斗,兩人之間的爭斗一定會引起各自背后家族的相互殘殺,這種在街上倒灰的行為是造成許多家族相互殘殺的罪魁禍首,所以即使是處以刑罰也是應該的。再說,嚴厲的刑罰是人們所厭惡的;而不去街上倒灰,是人們容易做到的。讓人們去做容易做到的事情,而避免遭受他們所厭惡的刑罰,這就是治理民眾的原則啊?!保ㄒ笾?,刑棄灰于街者。子貢以為重,問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棄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則斗,斗必三族相殘也,此殘三族之道也,雖刑之可也。且夫重罰者,人之所惡也;而無棄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無離所惡,此治之道。”)

于此,誰能說孔子不用法制刑罰呢?

由此可見,儒法二家的學說,并沒有那么勢不兩立。因此我說,現如今儒法兩家持續兩千多年的爭執可以休矣,兩家可以在一個出發點、一個目的地的統一下,并肩而行,左右開弓,一個做教化,一個做規范,這一思路用在企業中,就是一個做企業文化,一個做企業管理。管理和文化是萬萬不可分割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港区| 岳阳县| 海丰县| 台州市| 桃江县| 禹城市| 民县| 安庆市| 德兴市| 株洲市| 福安市| 延津县| 来安县| 四平市| 榆林市| 荥经县| 定陶县| 怀仁县| 塘沽区| 庆城县| 独山县| 闵行区| 宝兴县| 林口县| 姚安县| 庆云县| 高雄县| 泽库县| 天柱县| 德江县| 通城县| 贡山| 全椒县| 隆林| 铁力市| 云梦县| 昌平区| 盐源县| 东山县| 滦平县| 清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