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改變一生的旅行(全新修訂版)
- 尼瑪達娃
- 999字
- 2025-02-19 17:09:33
3
條條大路通拉薩
坐著火車去西藏。從牦牛到汽車,再到火車,西藏的古老時鐘開始加速,不久之后將與世界同步。

隨著公路和鐵路的普遍興建,在古道上利用人背畜馱的運輸方式,因費時長、成本高、效率低,很快退出了歷史舞臺。然而在西藏,在許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jì)50年代中期。
在過去,唐蕃古道和茶馬古道上運貨的商隊,從內(nèi)地到拉薩,往返一次,往往歷時一年之久。據(jù)記載,明朝時,每馱茶從西寧運至拉薩,成本需30兩白銀;清朝中葉,軍糧從內(nèi)地運至西藏,每石運費達30多兩白銀,若在藏地直接采辦,每石不過3兩白銀。運輸成本如此之高,嚴(yán)重限制了西藏經(jīng)濟的發(fā)展。
清朝末年、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期,內(nèi)地的官員或大商人多“舍近求遠”,走海路入藏。即從香港乘船,繞行印度、尼泊爾,翻越喜馬拉雅山口,經(jīng)日喀則到拉薩,一般需一個多月。但這已經(jīng)比直接從唐蕃古道或茶馬古道進藏快了許多,而且較為安全可靠。1904年英國侵藏時,在亞東駐軍的英軍頭目榮赫鵬,曾在亞東一帶駕駛一輛汽車,但因路況太差,他每次出行,都要讓人趕20頭牦牛跟隨,以備隨時拖車之用。十三世達賴的3輛汽車,兩輛“奧斯汀”,一輛“道奇”,先是從印度開到邊境,拆成零件,由苦力和牦牛翻山越嶺馱到拉薩后,再組裝起來。那時候,西藏只有拉薩的羅布林卡和布達拉宮之間,修有一段1500多米長的沙石公路。1951年,國家動用全國四分之一的駱駝,即4萬多峰駱駝組成龐大駝隊向西藏輸送糧食和補給。駝隊穿越“生命禁區(qū)”,平均每行進1千米,就要留下12具駱駝的遺體。1952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為護送十世班禪由西寧返回西藏,投入軍馬4500匹,駱駝3000峰,牦牛13500頭,騾子2500匹。在穿越青藏高原的過程中,大批牲畜喪生。


可可西里速寫。庫賽湖邊的藏野驢和格蘭丹東崗扎曲巴冰川。
隨著通往西藏的公路的修建,這樣的情景不復(fù)再現(xiàn)。從20世紀(jì)50年代初期開始,修建公路成為建設(shè)西藏的主題。于是,沿唐蕃古道,修建了青康公路、青藏公路;沿川藏茶馬古道,修建了川藏公路;沿麝香之路,修建了新藏公路;沿泥婆羅道,修建了中尼公路;沿滇藏茶馬古道,修建了滇藏公路。千年古道一朝變新途,條條大路通向圣城拉薩。
然而真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卻不是公路或空中航線,而是鐵路。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通車,整個世界為之震驚,西方輿論評價它“堪與長城媲美”。從牦牛到汽車,再到火車,西藏的古老時鐘開始加速,不久之后,它將與世界同步。

青藏鐵路拉薩火車站。

大雪中火車駛過青藏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