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改變一生的旅行(全新修訂版)
- 尼瑪達娃
- 1831字
- 2025-02-19 17:09:23
光榮隨鷹背蒼茫遠去
你要全神貫注地聆聽,不只是你會離開人世,眾生都會死亡。不要害怕死亡,不要眷戀這個世界。如果有這種眷戀,你就無法離開。
——蓮花生大師《西藏度亡經》
藏族是個幾乎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在這里,已經本土化的藏傳佛教主宰著人們從生到死的整個過程。在佛教輪回觀念和青藏高原獨特自然環境的共同作用下,“光榮隨鷹背蒼茫遠去”的天葬產生了。
“天葬”是漢語的說法。藏族人把這種喪葬習俗稱為“杜垂杰哇”,意思是“把尸體送到葬場”,又稱“恰多”,意為“喂鷹”,“恰”是一種專門食尸肉的禿鷲。密宗教義認為禿鷲是十方空行母的化身。所以,有些漢文著作稱其為“鳥葬”,實是更為貼切。

天葬場主神尸陀林主。對藏族人而言,無論生者、死者,直貢梯寺天葬臺都是他們渴望已久的神圣之地。因此,許多死者的親屬,不遠千里也要把死者送到直貢梯寺天葬臺去天葬。
死亡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事。對人死后留下的尸體,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文化環境里,有著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人類文明初期,不分地域、文化、民族,普遍實行的是野葬方式,其實也就是把尸體一扔了事,讓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任由禽獸螻蟻吞食或自行腐敗回歸大地。當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開始重視尸體的處理方式,一方面是靈魂觀念的產生起了作用,另一方面,人們認為太過簡單的處理方式既對死者不夠尊重,而且可能會帶來疾病瘟疫。于是,較為文明的喪葬方式逐漸出現了。
當佛教和印度教在印度興起后,基于“靈魂不滅”的理念,火葬開始盛行印度。從東漢到唐朝,佛教東漸,中原地區也開始出現了“火焚之儀”,但受到當時和后來歷朝歷代的嚴厲禁止。然而,在藏族人居住的青藏高原,自吐蕃時期佛教傳入后,在喪葬方式上,卻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影響。
在吐蕃早期,雅隆部落實行過一段時期的土葬,但可能是因為高原大多酷寒少土,未能形成普遍的土葬方式。佛教從印度傳入雪域,可能限于大部分地域缺少木材,在西藏,火葬方式除了一些高僧圓寂后或死者患有傳染病時進行外,未能廣泛實行。至于印度傳入的塔葬,則只用于極少數大活佛。此外,在藏東南地帶,因河流眾多,又少見食尸的禿鷲,水葬在一定范圍內流行。

天葬臺上聚集的禿鷲。密宗教義認為禿鷲是十方空行母的化身。尸陀林(葬尸場)被視為特別的修道場,空行母會聚的地方,可以得到加持。同時密宗還認為尸陀林的特殊氛圍中,可克制自身的恐懼感,考驗修道者毅力,消除雜念幻覺。蓮花生大師就曾在尸陀林中修習。由于藏傳佛教尤重密法修行,對天葬在西藏的推廣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佛教認為,人的身體只是人暫時寄居的“臭皮囊”,人死之后,還會進入新的輪回。敦煌莫高窟發掘出的《要行舍身經》里,即有勸人死后分割血肉,布施尸陀林的說法。漢地隋以前也曾有此風俗,后被禁止。在西藏,這種“舍身布施”的觀念,卻在藏族人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天葬風俗最早出現在印度,可能在佛教產生以前已經存在,因為佛教產生后印度普遍實行的是火葬。不過,佛教提倡的“形滅神離”“慈愛布施”等學說,在一定程度上,對天葬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論依據。天葬傳入藏區后,與佛教密宗發生了關聯,因而逐漸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藏區最早的天葬臺,就是密宗大師所創。據說,12世紀,直貢噶舉派的直貢巴·仁欽貝在直貢梯寺附近修建了西藏第一座天葬臺。
藏族人去世后,有一套十分復雜的喪葬儀軌。一個人死后,按慣例,不再保留死者的遺物,也不再提起死者的名字。天葬時首先把尸體清洗干凈。洗滌用的水不是一般的清水,而是泡有香料、藏紅花、冰片等的水。經過一系列煩瑣復雜的超度儀式后,在一個由活佛或高僧推算的日子里,天剛蒙蒙亮就開始出殯。天葬時死者的直系親屬按慣例是不能去的,往往只派一兩個遠親或朋友隨行。天葬臺一般是一個大石塊或石堆,尸體放上去后,天葬師就在旁邊燃起松柏之類的香草,即“煨?!?。附近群山中棲息的鷹見到煙火,就紛紛飛來聚集在天葬場周圍。最后,天葬師用哨聲呼鷹下來,按照骨和肉順序喂食,直到吞食凈盡。如果吃得一點不剩,就被認為死者生前無大的罪孽,否則死者的家屬還需請僧人為他念經超度。
天葬習俗,是藏文化的一個縮影,反映了藏族似乎矛盾的民族個性,即英雄主義和宿命主義兼而有之,相行不悖。天葬是大部分藏族人人生的一個組成部分。如同任何事物都處在發展變化中一樣,藏地的喪葬習俗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藏區的邊緣地帶,如康巴、安多部分區域,原來就有實行土葬的習俗。目前,這些地區已出現火葬替代天葬的趨勢,比如,甘南拉卜楞寺的天葬臺就已棄置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