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用唯物辯證法看問題

唯物辯證法是一種研究自然、社會、歷史和思維的哲學方法;是辯證法的三種基本歷史形式之一;是由馬克思首先提出,經其他馬克思主義者(比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發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思想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它揭示了“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是世界存在的兩個總的基本特征,從總體上闡釋了世界萬物的辯證性質。

《易經》的簡易、變易、不易是從聯系、發展角度通過六十四卦所反映的現象、情態及其蘊含的規律性分析把握事物發展變化趨勢的,所涵蓋的哲學體系更廣大悉備,所涉獵的內容與范疇比唯物辯證法更全面深刻,在預測學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晦澀難懂,幾千年來被占卜算命者穿鑿附會,流于迷信的濫觴。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各個范疇,從不同側面揭示了“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這兩個基本特征的內涵和外延。

一陰一陽之謂道—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自從代表陰陽的‘’‘’兩畫產生之日開始,《周易》哲學就奠下了最初的萌芽;而當八卦重成的獨具體系的六十四卦及卦爻辭創成、編定之后,《周易》的象征哲學就完全顯示出奇異的思想光華。”“《周易》的象征,是其哲學內容的基本表現形式;而貫穿全書的反映事物對立、運動、變化規律的思想,則是六十四卦哲理的內在核心。顯然,《周易》的‘經’部分,雖以占筮為表,實以哲學為里,應視為一部充滿象征色彩的哲學著作。”(張善文《象數與義理》)

對立統一規律在乾坤、泰否、既濟與未濟等卦中多有體現和揭示;質量互變規律在漸卦中體現和揭示;辯證否定觀也就是否定之否定規律在需、泰、否卦等多卦中體現和揭示。唯物辯證法的五對基本哲學范疇在易經六十四卦中分別有體現和揭示,觀卦揭示了現象和本質的辯證關系;賁卦揭示了內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未濟等卦揭示了原因和結果的辯證關系;既濟、未濟等卦揭示了發展變化趨勢及可能性與現實性的辯證關系;萃卦揭示了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辯證關系。除了五對基本哲學范疇外,唯物辯證法的其他相關范疇在相應的卦中也有揭示。其蘊含的深刻哲理與辯證思想,在相應諸卦中也從不同角度或側面進行了揭示。

如果把六十四卦所展現的種種現象相互割裂獨立開來,您會感覺滿頭霧水,神秘玄幻得摸不著頭腦,今天我們將其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構建起橋梁,聯系起來看,捅破了窗戶紙,您就會豁然開朗,發現這個世界別有洞天。

《易經》所講的“義理”,“用今天的話說,接近‘哲學思想’為主兼含宇宙觀、人生觀在內的特殊概念。《周易》一書既以‘象數’示人,而通過‘象數’的展示,所表露的乃是豐富的寓有精奧睿智的‘義理’內容。因此,我們可以說,《周易》的‘義理’內涵,即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蘊蓄的象征意義及哲學理致。”(張善文《象數與義理》)

掌握《易經》這門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辯證哲學,需要運用聯系、發展的眼光辯證看問題:

一是物極必反。“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是世界存在的兩個總的基本特征。事物的發展不可能停留在一種狀態凝滯不變,發展變化是事物存在的基本狀態。事物發展到極端,會向相反方向轉化。否極就會泰來,泰極就會否來(《易經》否、泰兩卦深刻闡述事物發展變化物極必反的基本規律)。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逆境轉化。這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趨勢。這一亙古不變的規律,首先在《易經》中進行了比較樸素的揭示。這種本質規定性,在剝與復、蹇與解、損與益、升與困、兌與渙、既濟與未濟等其他卦中都有不同的體現,也是演繹《易經》的內在根據。物極必反思想構成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哲學的基本內核,“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經》)“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呂氏春秋·博志》)揭示物極必反規律的三種情形。有了對規律性的深刻認識后,看待事物、分析問題,應該堅持矛盾對立統一規律,發展而不僵化,聯系而不孤立,當然會避免片面性和狹隘性,就會注意普遍性和特殊性,就可能避免簡單、機械、呆板、紕漏的行為發生。

二是居安思危。基于對物極必反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易經》所揭示的道理具有深刻的憂患意識。這一思想在否、泰、豫、大有、大壯、大畜、恒、豐、晉、升、既濟等卦中有深刻的體現,而且始終貫穿于《易經》之中,每卦象辭所揭示的核心啟示,就是站在居安思危角度所敲響的防范風險的警鐘。

三是中庸致和。對世界有了客觀辯證的認識,也具有了憂患和危機意識,在變動不居的世界里,在紛擾變亂的社會實踐與生活中,應該秉持什么樣的態度、原則、方法應對層出不窮的事件和問題呢?《易經》中,在坤、蠱、離、蹇、解、夬、姤、困、震、既濟等卦中多處出現“中道”,在需、訟、履、同人、豫、觀、離、晉、益、姤、井、艮、巽、渙、節等卦中多處出現“中正”,后由孔子倡導、子思闡發形成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養以達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的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論,稱之為中庸之道,是儒家修行的法寶。中庸之道,用現在的文化成果表述,一言以蔽之,就是按規律辦事。當我們站在哲學角度來學習研究《易經》,你會發現,它是關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學問,是人們認識世界、順應時勢、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智慧寶典。

四是悔吉吝兇。《系辭上》云:“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悔,后悔;吝,心上有事放不下,有包袱,舉棋不定思慮過重,呈現患得患失的心態。悔生吉,吝生兇,是人事的基本規律。悔吉吝兇規律也是易理的基本規律。

五是變通致久。《系辭下》云:“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易經》的重要辯證法則。《易經》自古又被稱為變經,變與不變是統一在一起的,所以,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王夫之說:“《易》兼常變也。”變是《易經》所反映的本質規定性。《系辭下》云:“《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易經》揭示發展變化的規律是恒常通久的法則,在恒常通久中表現著“唯變所適”的可變規律,這種規律被稱為“天行”,即天道運行的規律,也就是自然規律。世間萬物都在變,唯有規律是不變的。天道規律永恒不變的最高表現就是天高地卑、陽尊陰卑。事物發展變化必然遵循天道運行規律,體現尊卑長幼的秩序,這種常變規律是《易經》成卦的根本原則,也是貫穿《易經》的主線,如果偏離這條主線,則偏離了易理。《易經》是關于天道、地道、人道的學問,展示演繹世間萬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恒常不變,那么,人就應該效法天道(自然規律),不違天(自然)逆常(規律),順時適變,才能變通致久。事物變化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是《易經》最根本的辯證法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庆市| 莲花县| 红桥区| 耒阳市| 上蔡县| 建德市| 彝良县| 舞钢市| 溆浦县| 商都县| 抚州市| 礼泉县| 永春县| 连云港市| 名山县| 长春市| 通海县| 葫芦岛市| 舒城县| 江门市| 罗田县| 眉山市| 大姚县| 铜川市| 宁化县| 偃师市| 石城县| 吉水县| 申扎县| 蒲城县| 怀集县| 孟津县| 扎鲁特旗| 佳木斯市| 米林县| 改则县| 增城市| 即墨市| 名山县| 乌拉特中旗| 宁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