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易促使管理與倫理結合
大易和管理,若是風馬牛不相及,絲毫扯不上關系,那就不可能產生大易管理。既然有大易管理,就必須敘明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夠名正言順。
人類的基本欲望在于“求生存”,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產生了各自的生存方式,構成人類大同小異的多樣文化。中國人從黃河流域的艱困情境,體會出大易式的生存之道:一方面以漢文化來建立共識,維系統一的“大同”局面;一方面則十分尊重各種族的特殊民俗,保持“小異”的色彩。“包容性”實在就是我國先哲處理“多元化”的寶貴心得。想不到現代化的中國人,竟然被多樣化弄得七葷八素,真是不知從何講起。
從歷史來看,中國幾乎從來沒有真正統一過。但是說中國從未統一,卻曾出現過大一統的朝代。“說有似無,說無還有”,似乎就是大易式的生存哲學。
現代管理,講求“永續經營”,說起來正是人類求生存欲望的延伸。大易式的永續經營,就是我們常掛在口頭上的“生生不息”。
我國先民,警覺求生存的先決條件,在“趨吉避兇”。中國人對吉兇十分重視,而且明白吉兇臨頭時,很不容易趨避。因此,中國人覺得最好的辦法,莫過于預先知道吉兇,對于事先趨避比較有把握。中國人喜歡預測未來,對于未來的變化,不但深具興趣,而且熱心去探索。
聰明的人,于是設計出一套“卜”法,來滿足人們預測未來吉兇的需求。當時民智未開,蒙上一些迷信的色調,顯得更加神秘,可能更能博得大眾的信心。
由于龜的外形,符合“天圓地方”的要件,因此被視為靈物,拿它的腹甲作為占卜的用具。
現代管理,面對市場的快速變化,必須正確地預測,才能合理地因應。“研發”(R&D)的功能,其實就是“趨吉避兇”,不過摒棄占卜,改用科學方法,有所不同罷了。
但是,我們聽到預測,總覺得不但需要,而且合乎科學,不是迷信;一聽到占卜,便有許多人皺起眉頭,認為不合乎科學,是一種迷信。
這不是很奇怪嗎?我們固然很難斷定占卜不是迷信,卻也提不出證據來,指稱占卜便是迷信。為什么這些人如此斬釘截鐵,果斷地說占卜是一種迷信呢?
最合理的態度,應該是不拒絕也不接受,先聽聽人家怎么講,再作判斷,是不是更安全可靠?
由于龜甲不敷使用,古代的中國人就把牛的肩胛骨也拿來應用。后來農業逐漸發達,牛只改為農用,舍不得把它殺掉,而農業社會接觸植物的機會很多,所以改用蓍草來占筮。
這些順乎自然的改變,有如現代管理,不斷研究預測的方法,力求精準,迄今仍未達到理想的地步。
卜的依據,是甲骨被火烤灼,所產生的裂紋,叫作“象”。象就是卜兆,用來判斷吉兇。中國人喜歡看相,不論面相、手相,都是依“象”而論定的方式。
筮的依據,則是蓍草分來分去,所得的數目,稱為“數”。數字的組合,據以判斷吉兇,成為中國人“心中有數”的預測方式。
卜筮的經驗累積起來,言之成“理”,便進入“推理”的境界。不占而能預知未來,和現代化的科學預測,幾乎是相同的理想。
卜象和筮數,逐漸構成“八卦”。這種自然的演進,正如管理措施的自然形成,絲毫沒有神奇的奧秘。
在文字出現以前,古人用一些奇怪的符號,例如“—、、
、
、
”等來記載卜筮的結果。由于出土的文物中,這些奇怪符號都刻在甲骨上面,所以稱為甲骨文。
1978年,張政烺先生認為這些奇怪的符號,乃是數的記錄。他指出“—”為“一”,“”或“
”為“五”,“
”為“六”、“
”為“七”,而“
”則為“八”。為什么“二、三、四”從缺呢?因為“二、三、四”原來的符號為“
、
、
”,很容易和“一”混在一起,難于分辨,因此棄而不用。古今數字的對照,有如圖1-11。

圖1-11 古今數字對照
每次卜筮得到一個數字,每問一事,卜筮三次,記錄三個數字,構成一個三畫卦。
后來把“一”“五”“七”歸納為“奇數”,總稱為“━”。“六”“八”歸納為“偶數”,統一用“”來表示。于是數分奇“━”、偶“
”,而卜必三次,排列組合起來,就成為八卦。
可見易卦的起源,來自“數”;希望從奇偶的變化,找出已定之數。
從這個角度來看,宇宙間一切變化,無非“數字游戲”。管理實際上也是一種數學游戲,由少變多,由虧轉盈,離不開數的變化。
古代巫師依據卜筮所得的數來判斷吉兇,現代管理通過研究數據的變化來進行決策,豈不是異曲而同工?同樣是數,難道有神秘與否的分別?應該說是明了與不明了所造成的成見吧!
管理從數開始,應用數字管理,正是大易與管理的配合。不通過卜筮,而是通過正確的計量,說來說去,都屬于數的變化。
不管是“”,或者是“
—”,轉換成符號,便是“
”或“
”。這時候構成“
”和“
”的“象”。象就是“像”,從這些符號的組合,也就是數的組合,來觀賞它到底像什么?古人看“
”或“
”時,好比懸掛影像在其中,所以稱為“卦”。
“卦”就是“掛”的意思,把相關的因素懸掛出來,使人看清當時所處的情境,以便預先警戒,而趨吉避兇。
管理者最困難的,莫過于“搞不清楚自己的處境究竟是吉是兇”。決策時最困惑的,正在于“到底有多大的風險性”“有沒有超出自己的負荷能力”。
如果管理者弄清楚自己所面對的“卦”,知道自己正處于宇宙間八八六十四種情境中的某一種特定狀況,就等于預測出正確的風險性,并且知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及早趨吉避兇。這時候卦的功能,就會十分清楚地顯現出來,對決策很有幫助。
三畫卦由陰()陽(━)兩種爻組成,只能表示八種類型的靜態自然現象。六畫卦由上卦和下卦重疊而成,由靜態進入動態,產生上下兩卦之間的往來變通關系,使我們由天道的自然法則,探求人事得失吉兇的道理。上卦稱為外卦,表示當時所處的環境;下卦叫作內卦,表示這件事情的本質。管理者掌握事情的本質,明白當時周遭的環境,再依據卦下所系的“象辭”來判斷,便能夠作出正確的決策。
彖辭是整卦的卦辭,用來統述卦義。彖就是“斷”的意思,主要在斷定一卦的由來,及其所含的意義。彖辭的解釋,可以參閱《彖傳》。管理者從《彖傳》當中,找出這一卦當時所處的象位和易理,作為決策的依據。
六畫卦每一卦有六個“爻”,相當于把一件事情,劃分成六個階段來探討。管理者必須詳細考察所得的“象”(現象)和“數”(數據),來研判究竟處在這種“卦”(情境)的哪一“爻”(階段),才能夠更進一步確切地掌握實際需求,作出正確的判斷。
《易經》的六十四卦,代表宇宙間可能出現的六十四種情境。四象相當于四個象限,區分得不夠精細,所以分割為八卦,代表八種方位。再分為十六,續分為三十二,然后分成六十四,可以說十分精密了。我們把經營管理所可能遭遇的情境,劃分成六十四種類型,再分別探究各種類型的特性和趨吉避兇的要領,供管理者作決策的參考,應該相當有幫助。
我們先找到六十四卦中的某一特定情境,再進一步研判這一特定情境中的某一階段,從它的現象和數據,來探究應該遵行的道理,以便依“理”作出決策。
管理者追求管理“合理化”,卻不倡導管理合法化。因為一切法則,實際上都具有相當的彈性。如何在“合法”的范圍內找出“合理”點,乃是管理合理化的一大難題。
“數”要配合著“象”來分析,“象”要配合著“數”來解釋;尋找出“象”“數”背后所隱藏著的“理”,才能夠依理決策。可見管理寓有“管得合理”的意思,亦即“依照易理來管理”。
“爻”即是“效”的意思,仿效萬物的動態而立象,叫作爻。爻表示變動的象,告訴管理者“一切事項隨時在變動”,而管理措施也應配合著變動的事項,而有所因應。因應得合理,叫作“得”;因應得不合理,便是“失”。得為吉,失則為兇。
管理所面臨的變動,有正反兩個方向。正向動態的,為陽爻,即為“━”。反向靜態的,便是陰爻,即為“”。一卦六爻,其動靜變化,產生吉兇悔吝的情狀。爻有爻辭,幫助我們了解各個階段的因應要點。
每卦六爻,陰陽奇偶相雜。所系爻辭,主要在說明當“時”和當“位”的變化。“時”指時間、時勢和時宜;“位”指空間、卦位和爻位。管理必須追求“當時、當位最合理的措施”,依據時、位的變化來因應,才能合理。
現代管理,除了追求利潤、提高績效、達成目標之外,逐漸重視回饋社會,強調社會責任。這一點大易最為重視。因為自古以來,大易就明白地指出“趨吉避兇,只有品德良好的人,才有把握”的道理。《左傳》記載“易不以占險”,便是通常所說的“福地福人居”,如圖1-12。

圖1-12 易不占險
吉地,需要有德的人來居住,才能發達;無德的人,雖然居住吉地,仍然沒有幸福可言。就算有能力看出趨吉避兇的先兆,若是品德不良,還是“看得到,避不過”或者“看得見,得不到”,不能擔保必然獲得良好的效果。
管理從管理者自己的修身開始,用意即在“管理與倫理”合一,加重管理的“重德精神”。
西方管理,殊少論及德行的修養。大易管理,則由于“易不占險”的啟示,必須將倫理溶入管理之中,因此也才有價值,才有優良的風氣。
中國人喜歡說:“憑他那種德行,也想來管我。”可見管理和德行合一,早已深入中國人的心中,迄今未有改變。事實上倫理和管理合一,從《大學》一書,最能體會。它不但是初學入德之門,而且是管理的基礎課本。
大易對于卦爻吉兇悔吝的判斷,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異,管理同樣以人物、事件、時勢、環境的變遷,而有所調整。這些外在的變數,固然是成敗得失的關鍵,但是最終起決定作用的主要因素,顯然在管理者本身的行為。現代管理者,必須重視這一觀點,發揚“敬德”“重德”“明德”的精神,使倫理重現于管理之中。
出于生生不息的永續經營理念,管理的成效不是由一年一度的評估考核所能斷定的,應該長期評估,使管理者保持長遠的眼光與持續的調整。大易每一卦的卦義,除了“謙”卦之外,都是吉中有兇、兇中有吉,用意在警告管理者“處順境不可大意”,而“處逆境不能灰心”。這種“憂患意識”,乃是管理“在變化中有持續,在持續中有變化”的最佳保證,也是生生不息的“階段性調整”法則,以“進者退之,退者進之”,隨時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而逢兇化吉。
“謙”卦六爻皆吉,時時保持謙虛、謙恭、謙讓的態度,永保順吉。管理者的修己,以“誠、正、謙、敬”為要則,隨時不忘易理,運用“象、數、理”的連鎖作用,輔之以占卜,便是大易與管理的結合和應用。
管理者要以“修己”作為管理的起點,先把自己管好,再來管理別人。我們常說的“以身作則”,并不是說管理者應該在專業技能方面勝過部屬。事實上若是部屬的專業技能不及主管,這一個部門的工作,一定做不好;就算能勉強支撐,遲早也要累死主管。以身作則,指的是做人的態度與處事的心態。在這些方面,作為部屬的表率,可以收到上行下效的效果。
主管行得正,部屬也就會模仿主管,照樣行得正。主管重視倫理,確實掌握“通過好好做人,來好好做事”的原則,先把人做好,再進一步把事情做好;部屬同樣也重視倫理,大家尊重主管,跟著好好做人好好做事。這樣的管理,不但氣氛良好,彼此在和諧中求進步,而且還能使大家同心協力,士氣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