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易經管理智慧
  • 曾仕強
  • 3655字
  • 2025-02-17 17:38:48

五、大易管理的現代基本架構

大易管理,是指合乎《易經》所揭示的道理的管理,目的在于使現代化的管理在中國人的組織中行之有效,然后再通過全球化,以求管理的世界大同。

首先,它是外圓內方的。外圓的目標,定為圓滿、均衡、統一與和諧。中國人長久以來就追求這些目標。中國人的管理,如果不能達到此等境界,就會與中國人的內心產生若干程度的沖突,因而覺得有些說不出來的不對勁,以致影響士氣、降低生產力。

圓滿指完滿而無所欠缺,是一種“不分裂”的狀態。中國人十分重視效果,但絕不是不問效果的善惡而只求其有效。管理若只是重視其有效性,而不問其善惡,那就是不圓滿。唯有具備善性的效果,亦即管理的效果足以提高人格與造福社會,才能達到圓滿的地步。

管理的結果,并不是單純的明辨是非,或者去非存是。因為就是非論是非,很容易導致分裂的局面,也是一種不圓滿。管理必須在圓滿中分是非,也就是“要有是非,但要分得圓滿”。這樣我們才能夠體會中國人常說“對有什么用”的道理。“不對不可以,對并沒有用”,顯得圓滿大于是非,目的在使大家都有面子。

均衡指擇乎中道,兼顧各方面的利益,是一種“不偏倚”的狀態。中國人自稱“中國”,不是自以為居天下之中的上國,而是以“中”立“國”的意思。中國自古以來,便能時時兼顧各方面的利益,所以包容力與同化力極強,因而建立了世界上難得的文化大國。

“中”的意思,其實就是“合理”。中國即指“凡事求合理的國家”,中國人應該凡事求合理,才合乎以“中”立國的要求。

管理的目標,不是單純的“追求利潤或利益”,而應該由“利”而“樂”,由“樂”而“和”,然后再由“和”而“安”。貫通“安、和、樂、利”,把“和、樂、利”統合在“安”的大前提之下。追求“安、和、樂”的“利”,必須兼顧各方面的利益,才能不偏不倚、合乎中道,如圖1-13。管理要想減少障礙、消除勞資的鴻溝、使顧客長期忠誠、與社會大眾和睦共處,就要注意保持均衡。

圖1-13 兼顧“安”“和”“樂”的“利”

統一指渾然一體、沒有差別、把矛盾統一起來,是一種“不對立”的狀態。一切事物都有矛盾的存在,矛盾不但不可怕,反而是引起變化的原動力。中國人向來主張“分中有合,合中有分”,不使矛盾對立,便可以設法加以統一;不必消除矛盾,也不可利用矛盾,而是把矛盾統合,即是“同則相親,異則相敬”,容小異于大同。

管理固然重視一致性,也應該注意其變動性。中國人懂得“兼顧”的道理,凡事先立于“兩難”的起點,知道“不一定”就如此。既不固守一致,也不一味求變,而是“兼顧”到“合理”的地步。管理者胸懷寬大,不執著,也不一心求新求變,自然“站在‘不變也變’的立場”,達成“合理的解決”,即能統一,如圖1-14。

圖1-14 管理的三進程

和諧指內心快樂、生命充實、在和氣中分高低,是一種“不沖突”的狀態。人不免要競爭,西方人主張“用爭來爭”,所以沖突不斷、大傷和氣。中國人擅長“以讓代爭”,在“讓來讓去”的和平氣氛中競爭——沒有沖突,也不傷和氣。中國人的“官職”,都不是爭來的。有誰公開承認自己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當上這個官職的?

管理不可能不競爭,可是對內、對外,都不可能公平,所以“不爭則已,一爭就不擇手段”。大家都寄望于“良好的游戲規則”,卻又堅持“現行的游戲規則對我不利”,因此公然不遵守規則,還理直氣壯地毫不讓步。而中國人發揮用禮讓來競爭的精神,才能夠在和諧中分高低,不沖突卻能達到競爭的目的。

圖1-15 大易管理的基本架構

凡是管理得圓滿、均衡、統一而又和諧的,也就是按照大易管理的基本架構,來實施的管理,如圖1-15,都稱為大易管理。相反的,管理得四分五裂、偏重一方面利益、呈現對立而又處處沖突的,便不是大易管理。不錯,大易管理的要求比較高,一般人不容易達到,必須把握一些基本法則,勉力去做,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這些基本法則,正是“內方”的部分。要外圓必先內方,所以內方是大易管理的基礎。

管理的起點,是“修己”。管理者自己修治自己,正己然后可以正人。管理者修己,不是為了做圣人,而是非如此不足以服眾,是唯一的途徑。

修己是修治什么?答案簡單明了,就是“公正”。所有管理上的缺失,源自一個“私”字。如何“立公心”,則為管理者努力修治的準繩。一切秉公,自然從容合理。即使偶有錯誤,大家也能諒解,并且盡力補足。

公正、公平、公開是不能連著一口氣說完的,因為管理只能夠保證公正:事實上不可能確保公平;至于公開不公開,更是難說。

修己的目的在于安人。修己是愛己,安人是愛人。前者是“己欲立”“己欲達”;后者則為“立人”“達人”。管理必須消減各種不安,力求安人。但是“消減”不表示“消滅”,因為組織內外時刻都可能不安;而且“安”的程度,也各有不同。所以管理上的安人,以“合理”為度。無論股東、員工、顧客,或社會大眾,都以合理的“安”為決策的依據。換句話說,管理就是在求安股東、安員工、安顧客與安社會大眾,而且這四方面缺一不可。

管理的意義既在于修己安人,管理的內涵便是“管事與理人”。中國人把管理的道理通稱為“做人做事的道理”,可見“人”與“事”都是管理的主要范圍。管事現在稱為“工作績效”,理人現在稱為“人際關系”。兩者兼顧并重,才能確保管理達到前述的圓滿、均衡、統一而又和諧的境界。

管事的部分應該盡量科學化,大易管理必須采用科學的辦事精神,這是毋庸置疑的。不過,大易管理,在以“正德”“利用”“厚生”之道,來運用各種科學的管理工具。因此科學要和倫理相結合,即是管理科學要賦以倫理觀念,才不致出現嚴重的管理失調現象。今天許多沉淪于物欲享受、自甘于墮落頹唐甚至喪失道德勇氣的現象,便是只知科學不管倫理的后果。我們推行科學管理的時候,必須注意到西方管理的弊端,以人本的科學,來實施合乎人性的管理。

理人的部分,則顯然應該盡量藝術化。西方藝術,多屬英雄豪杰式的偉大,令人崇敬、膜拜。我國藝術,則為圣賢式、仙佛式的莊嚴與親和,使人如沐春風。西方管理的藝術,表現在管理者自身的偉大。中國管理者則必須以其偉大影響眾人,使追隨者也因而偉大。

管理是科學,也是藝術。然而大易管理,特重科學與倫理合一、藝術與品德結合,所以不是“管人理事”而是“管事理人”。主要區別在“不重管人,不可不理人”,使人性的尊嚴備受器重。

在當今倡導人性管理的聲浪中,大易管理的地位越來越受重視,原因是中國人對人性的了解與人心的洞察,實在是舉世第一。

管理的方法,首先要求定位,稱為“矩之道”。組織成員各有職務,各有作用,調和得很好,合成一個方形。我們不喜歡金字塔式的組織精神,所有成員都隸屬金字塔頂端的首長,心就不得其平。是“合”,矩為“方形”:組織成員彼此有關系,卻并不互相隸屬,各盡其責,自由自在,那樣才能心平,也才合乎人性。

其次要定性,稱為“經權之道”。經指有所不變,權即有所變,站在有所不變的立場來有所變,便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最高管理智慧。可惜有些人根本誤解“以不變應萬變”的真義,僅知變而不知常,難怪其亂變了。

持經達權,便是有原則地應變。有經無權的管理,過分僵化與呆板,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而有權無經的權變理論,則過分偏向權宜應變,容易流于亂變。唯有把握有經有權的精神,才能適時定性,做到合理化的地步。

矩之道的定位,正是今日所謂分工專職。組織成員各有所司,而又彼此配合,共同朝向目標,盡力而為。經權之道的定性,則是依據安人的原則,審視時、地、人、物、財的變數,給予合理的措施。

至于管理活動,就項目而言,計劃、組織、領導、控制與訓練,都與西方相同;但是無論哪一項目,均以“安人”為準則,顯然為西方所不及。

大易管理強調一切管理功能都在于安人。計劃是肯定今后幾年如何安人,組織是聚合安人的力量,領導是發揮安人的潛力,控制是保證今后幾年如何安人,訓練也是建立安人的共識與充實安人的能力。

既然管理活動共同以安人為本,那么“圓通”就成為管理活動共同的標準。“圓通”與“圓滑”一字之差,極易引起誤會。中國人最討厭“圓滑”,最歡迎“圓通”。我國的方圓哲學,講求外圓內方。管理要圓通,卻不可無原則。從表面看起來,“圓通”和“圓滑”完全一樣,都是“推、拖、拉”。但是從效果看,兩者完全不同。解決問題的推、拖、拉,叫作圓通;不能解決問題的推、拖、拉,則是圓滑。中國人不可以不推、拖、拉,更不可以不合理解決問題,所以凡事必須協調,以求圓通。

“圓”在中國人的觀念中,稱為“大方”。管理要大方,就必須方中求圓。一方面把人的創造力發揮到極致,一方面也明白人的極限,諒解其有限性。

大易管理,十分重視科技的應用。我們常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規矩便是管理工具,非科技化不可。但是管理工具是用來成方圓的。管理者的科技,必須與人文素養相貫通,才不致落入“兩極化”的陷阱。不是“一不做二不休”,管它后果如何,先展示個人魄力再說,便是“想太多、不敢做”,成為鴕鳥式的鄉愿。

方中求圓,看起來勢必相當凌亂。宇宙天圓地方之間,也是凌亂中有其條理,所以“亂中有序”,看起來管理得亂七八糟,實際上條條有理而得其“安、和、樂”之“利”,這正是大易管理的寫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南县| 浦江县| 长宁县| 资阳市| 山西省| 莆田市| 鄂温| 石台县| 雷山县| 都兰县| 千阳县| 河东区| 铜山县| 桂东县| 阆中市| 甘洛县| 双柏县| 轮台县| 丰宁| 那坡县| 镇康县| 马关县| 巍山| 板桥市| 贺兰县| 开封市| 安岳县| 平江县| 大连市| 内江市| 正蓝旗| 民权县| 新晃| 永嘉县| 丹巴县| 华坪县| 修水县| 保山市| 涟源市| 丁青县| 理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