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象數理連鎖作用才能正確判斷
《系辭·上傳》記載:“圣人依據易理,可以融通天下的意志,奠定天下的事業(yè),決斷天下的疑慮。”
怎么會有這么大的本領呢?說起來只有一條法則,那就是“依理行事”。凡事合理解決,即是今日的“管理合理化”。合理化的途徑有二:有象有數的,由象數來推理;無象無數的,經由占卜來尋找可循的道理。
管理之道,貴在掌握管理的基本法則。透過數象的判斷,由細微的動靜,預見未來的先機,并進而合理運作,以求最大利益。
趨吉避兇,乃是管理者最關心的課題。今天所謂“危機管理”,其中講到管理者必具憂患意識。其實《系辭·下傳》早就說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周文王被囚羑里,拿憂民患世的心情來推究易理。管理者依易理而行,自然可以趨吉避兇,達成危機管理的使命。
象、數、理的連鎖作用,正是管理合理化的有效途徑。“按照道理去做”似乎是理學家偏重義理的作風。管理如果不重象數,就不夠科學化。
大易揭示宇宙存在原理的奧秘,把它歸納為陰(物質)、陽(精神)、時(時間)、位(空間)四大要素,如圖2-7,而以象數理來說明。

圖2-7 宇宙存在四大要素
管理者解決問題的程序,通常有如下述:
(1)確立改變目標:例如決定把甲變成乙。
(2)減少差異目標:找出并減少或消除甲、乙之間的差異。
(3)采取行動目標:選擇有效行動,將甲變成乙。
在確立改變目標方面,又包含四個程序:
(1)發(fā)現改變的必要:依改善意識,不好的要變成好的,好還要變成更好。不斷求取進步,才是改善意識。
(2)尋找可能的措施:發(fā)掘、構想并且分析各種可能改變的方法。
(3)選擇合理的方案:在各種可能的措施當中,選擇一種合理的措施。
(4)評估改變的結果:適時評估執(zhí)行方案的有效性,并以此作為下一次改變的重要參考。
從任何一個程序來看,都不外乎象數理的連鎖作用:觀察有關現象,尋找相關數據,研究改變的道理。否則程序雖然正確,結果也可能不盡合理,甚至根本找不出究竟理在哪里。
管理者最好先找出數據,然后分析現象,再進而推出必然的道理。因為先有心生的數,后有可見的象。一旦現象很明顯,觀察其情況,比較容易推斷其后果。
有一位餐廳老板,十分高興地向王顧問報告近況:營業(yè)額大幅度增加。
業(yè)績提升,可以從收支金額的數據上顯示出來。盈余增加,表示生意興隆,老板當然喜形于色。
王顧問不慌不忙,先問“營業(yè)時間有沒有延長”,就“時”的因素來進行探索。老板回答:“沒有。”
接著詢問“營業(yè)場所有沒有擴展”,就“位”的因素加以研究。老板同樣據實以告:“沒有。”
“時”“位”沒有變化,王顧問自己尋思:“營業(yè)時間沒有延長,營業(yè)場所并未擴展,怎么可能增加業(yè)績呢?”于是將意念轉到“陰陽”的變化上面,他說:“這樣看來,服務態(tài)度一定有所改變,能不能讓我親自去觀察一番,看看現場的情況再來作判斷?”他打算觀察可見的象,來尋找營業(yè)額增加的原因。
老板非常歡迎,邀約王顧問前往觀看。王顧問經由實際的現象,居然鐵口直斷:“六個月以后,準備歇業(yè)!”
猛然看起來,王顧問可能精于風水、善于看氣,要不然就是暗地里卜卦,否則怎會口出此言?
其實王顧問完全是由象(現場的情況)、數(增高的營業(yè)額)進行推演,才有把握地言之成理。
他說:“近來營業(yè)額的增加,居于兩種因素:一是服務態(tài)度改善,使顧客覺得十分親切;一是設法催趕顧客,提高用餐人的周轉率,使有限時間及場所獲得更多的利用。這兩種改變,在短期內能很奏效,所以業(yè)績提升。
“但是,附近的餐廳,同樣在改善服務態(tài)度,而過分積極地催趕顧客,卻會造成顧客心理上的不滿。幾個月后,結果就是:舊有客人大量流失、新的顧客接不上來,所以只好歇業(yè)。”
心生數,老板對業(yè)績增加一方面感到很高興,另一方面便提出懷疑,目的在“求放心”。幸虧他意念動得快,能產生“業(yè)績是怎樣成長”的疑惑,并通過咨詢尋求解決措施;發(fā)現癥結所在后,如果及時加以調整,很可能就會避免歇業(yè)的厄運。
若是老板一見業(yè)績提升便沾沾自喜,歸功于自己領導有方或者策略成功;那么,六個月后頹勢難免、措手不及,恐怕只好歸罪于風水不佳或氣數已盡了。
易數稱為奇偶,并不叫作單雙。因為單雙只能夠表示數目,而奇偶才能夠兼寓陰陽的形意。
對于“數”,管理者必須提高警覺:一方面“數字固然不會騙人,但是人會捏造、篡改數據來欺騙”,一方面則“數字有陰有陽,同一數而象未必相同,必須詳為分辨”。
財務分析作為企業(yè)管理的依據,以會計資料和財務報表為基礎,來分析企業(yè)的財務和經營狀況,便是數的應用。如果以電腦為工具,經由各種電腦軟件,演算基本資料,作出各種分析報表,自然能給管理者提供信息以作出合理的決策。
然而,會計制度再健全,記錄資料再完備,如果不能輔以管理者的人腦,也不一定能夠達成合理的抉擇。
決策是電腦和人腦兩者配合的結果。電腦可以輸入資料、分析數據、提出各種可行的方案,至于如何在多種可代替的方案當中尋找出合理的定案,那就需要管理者發(fā)揮人腦的功能了。
人腦的功能,在“見數知象”,而不是一味地“得意忘象”。
數是自然存在的。彼此若是言語不通,互相用手指表達數目,似乎也很容易溝通。如果表達其他的意思,就會困難得多。可見“數”比“語言文字”更為原始,更容易被覺察、被認定。
見數知象,易卦就是依自然數次序,用陰()和陽(━)兩種符號,在上、中、下不同位置,來表示八種不同的組合。一方面呈現八個數,一方面也表現八種象。
當管理者確定要改變目標時,對于甲和乙的“認知”,便是“知象”的運作。所謂認知,指對問題所做的必要了解。同一個數,有不同的象;同一種象,也可能產生不同的認知。
服務人員異口同聲,向顧客大喊“歡迎光臨”,這是一種現象,到底有效與否,則有不同的認知。
對陌生客人而言,歡迎光臨的親切口語,給人以溫暖的感覺,產生賓至如歸的好感。然而對熟悉的顧客來說,無論怎樣,不如直呼其名或尊稱其姓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多次光顧,仍然換來一般性的歡迎詞,實在不能令顧客滿意。
為什么同樣的象,會產生不同的認知呢?因為各人所領悟的理并不一樣。我們常說“無規(guī)矩不足以成方圓”,方圓是理,規(guī)矩則是數象。沒有數象,怎么能夠找出義理?有了規(guī)矩,并不一定保證能成方成圓,關鍵在各人使用規(guī)矩的方法未盡相同。就算有了數象,并不一定必然能悟出真理,就是這種原因。
觀象明理,才是管理者必須把握的重點。依理行事,按照道理來管理,自然合理而有效。
萬事萬物都有條理,但是也最難分辨,最不容易分解。中國人喜歡說“很難講”,便是基于“理不易明”的事實。站在“很難講”的立場來講,才不致亂講。
理有真理、公理、倫理,如圖2-8。就管理的領域而言,公理和倫理好像比真理更重要。

圖2-8 理有“三理”
自然科學追求真理,對就是對、錯即是錯,一切以“真實性”為依歸。自然科學者,除了求真以外,似乎別無他求。真實的發(fā)現,成為自然科學共同的目標。
管理除追求“真實性”外,尚須兼顧“妥當性”。真實而不妥當,有時會帶來很多困擾。
主管的級別越高,越覺得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說”。為什么不能說呢?因為不妥當。為什么只能做呢?由于它具有真實性,當然可以付諸實施。
有些人明明出國訪問,卻說是度假,便是兼顧真實性與妥當性的一種權宜措施,當然不屬于欺騙的行為。
若干管理者出身于自然科學的領域,一心求真實,卻忽略了妥當性,常常覺得“每說一句實在話,就會惹起很大的風波”,因而責怪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其實是自己不了解真理與公理的差異,才會產生這樣的錯覺。
公理才是管理者應該重視的,所謂行有行規(guī),應該是屬于公理的范圍。
管理者所秉持的基本法則,未必是真理,卻實實在在是時下比較合乎實際的公理。
基本法則離開數象的判斷,就會脫離現實。因為每一現場的數據和現象都不相同,必須依現實情況而進行判斷。
理不易明,真理很不容易尋找。公道自在人心,暫時依循大家所能接受的公理。而中華文化最能發(fā)揚易道的,則是倫理。
管理者的第11課
管理為什么要和倫理合在一起?主要是人會老、體力會衰退,而且有智慧的人,不一定體力就特別健壯。斗智不斗力,成為管理的要則。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必須講求倫理,以免不懂的人,反而氣死懂得的人,造成“劣幣驅除良幣”的惡果。何況《易經》的道理,即在喚醒人性,處處要兼顧“情”“理”。因為過分重“理”,勢將滅“情”。人而無情,將何以為人?所以一方面講求真理,一方面則需要重視倫理。
建立企業(yè)倫理、追求行業(yè)公理、盡力邁向真理,乃是象數理連鎖作用的具體表現。變中有常,在求新求變中,不忘倫理、公理和真理,是現代企業(yè)管理必須重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