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住家被火災吞噬

  • 從軍人到軍工人
  • 艸河魚翁
  • 4354字
  • 2025-01-27 09:11:47

小學一年級,因為老師們不時要開會學習,影響了正常教學,上課不是很規律,老師參加學習學生課堂自習成為常態。

1967年放寒假時,我已認識了更多的字,父母上班后,我常常光顧街上的書攤。書攤那兒,擺放著琳瑯滿目的小人書,每翻開一本,就像開啟了一段奇妙的旅程。只需每本花上兩分錢,便能沉浸在那些從古至今的精彩故事之中。那些故事,好似有一種無形的魔力,深深吸引著我,讓我常常不知不覺就在書攤前坐上一整個上午,或是消磨掉一下午的時光,沉浸在小人書構筑的奇妙世界里,忘卻了周遭的一切。

小學一年級下學期,小人書里那些簡單的故事和圖畫,再也無法填滿我日益旺盛的求知欲。那時,每天一放學,我就會徑直前往父母工作的照相館,靜靜等待他們下班,然后一同回家。照相館里訂有《重慶日報》,這份報紙就像一塊散發著誘人香氣的面包,對于如饑似渴的我而言,有著無法抵擋的吸引力。我常常悄悄躲在照相館的角落里,全神貫注地翻閱當天的報紙,沉浸在那密密麻麻的文字世界中。遇到不認識的字,我就會翻開那本略顯破舊的字典,一個筆畫一個筆畫地查找,不放過任何一個求知的機會。報紙上的文章,有的內容高深,對那時的我來說,理解起來有些費勁,常常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我閱讀的熱情。沒有人督促我,也沒有人要求我這么做,純粹是源于內心深處對知識的渴望,一切都出自于自覺。

到了小學一年級的暑假,那些日子總是彌漫著一種特別的氛圍。父母工作的照相館,便成了我整個假期的天地。在那段無憂無慮的時光里,父親對我有著獨特的期許,要求我每天上午抽出一個小時,沉浸在書籍和報紙的世界里,去認識更多的字,感受文字的魅力;下午則安排一個小時,靜下心來練習毛筆字,一筆一劃地書寫著時光。就這樣,日復一日,天天如此。

后來我漸漸明白,習慣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學習與實踐中慢慢養成,一遍又一遍地重復,才能在生活中扎下根,成為伴隨我們一生的固定習慣。而我,正是在父親那看似嚴格,實則滿含愛意的悉心引導下,逐漸養成了自覺學習的習慣。回首過往,我深感自己是如此幸運。正是這個在童年時期就已悄然種下的讀書寫字的良好習慣,如同堅實的基石,為我日后幾十年的持續學習能力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讓我在知識的海洋中能夠不斷探索,不斷前行。

在與書報相伴的時光里,我收獲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滿足與歡愉。每一次翻開書頁、展開報紙,都像是推開了一扇扇通往知識世界的窗扉,讓我得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窺探社會萬象。它們更像是搭建起了一座通往廣闊世界的精神橋梁,使我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領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養成了一種能夠與寂寞和諧共處的品性,用比較通俗的話來講,便是能夠“坐得住”。在如今這個快節奏、充滿喧囂的時代,這樣的品性,著實算得上是十分難得且珍貴的了。

小學一年級暑假期間,大約是1967年7月底的一天晚上,一向寬厚仁慈的父母,為穩妥起見,決定將我和弟弟送回永川農村老家暫避風頭。于是寫好假條向單位請了幾天事假。

7月29日早晨,我們全家帶著兩個提包,里面裝了幾件我們兩兄弟的換洗衣服,另外拿了一個準備在火車上喝水的大瓷盅,來到楊家坪3路電車站。

那時,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拖著兩根長長辮子的公交電車和背著“受氣包”(缺乏汽油時期裝天然氣的橡膠包)的公交汽車。楊家坪進城到兩路口和到沙坪壩有3路和4路電車(重慶最早的5條電車線路中,起點站設在楊家坪的就獨占兩條),還有到九渡口的河邊、大渡口的李子林等地的23路和26路頂著天然氣橡膠包的公交車。

揚家坪是工業區,公路等級高,一點都不擁堵,但公交車數量太少,而乘客太多,乘車也沒有什么秩序。尤其是上下班時間,各個公交車站人滿為患,等二三十分鐘都擠不上車的情況也出現過,人們形象地用“到越南、到古巴、到幾內亞、到亞非拉”來調侃乘公交車的艱難。

所謂“到越南”,是指公交車一到站,人們紛紛翻“越”候車亭的“欄”桿,好好排的隊伍頓時大亂;所謂“到古巴”,是指為搶座位有人踩著車輪從車窗強行爬進車內;所謂“到幾內亞”,是指從小小的車門“擠”上車的人,不但“累”,而且被常常擠“壓”成一團;所謂“到亞非拉”是指車門口處人太多,有干脆從車窗爬進去的人“壓”著眾人的頭頂“飛”(爬)進車箱,然后又把伙伴從車窗外“拉”上去。

那天乘車的人比平常多得多,電車又少,秩序很亂。好不容易來一輛,人們便潮水一般涌上去,車還沒有停穩,就有人吊在了車門上,有的干脆從四周的窗子往里面翻,父母帶著小孩根本擠不攏去。

一輛一輛的電車來了走、走了來,乘客也是不斷的擁來。等了很久,父親抱著弟弟好不容易擠上了電車,母親帶我沒有擠上車。父親他們走后,我們又等了很久,母親帶我終于擠上電車,將近中午時,才在菜園壩火車站與父親和弟弟匯合。

不料乘火車的人更多,火車站廣場人山人海,售票窗口秩序大亂,父親去買車票,母親從火車站前的餐館端來兩碗小面,讓我們兩兄弟吃了午飯。直到下午,全家人才擠上了火車。

那是一輛到成都的慢車。火車上乘客太多,我們買了車票的,還有座位。很多沒有買到車票的人,不顧鐵路職工的阻攔,沖過檢票口強行擠上列車。火車車廂的茶幾上、行李架上、座椅下、椅背上、廁所里、過道里都擠滿了乘客。

火車晚點很久,才喘著粗氣緩緩駛出車站。在轉彎時,我從車窗望出去,赫然發現前面幾節車廂頂上都坐著一些人。近些年,每當我從電視播放的新聞上看到上上下下爬滿了密密麻麻人影的外國火車時,我都會情不自禁的想起當年的那列綠皮火車。

超載幾乎達極限的火車走走停停。傍晚,我們在永川火車站前面一個站的臨江火車站下了車。一家人又摸黑走了很久的田埂路,終于在深夜時分回到了老家——永川縣陳食區蓮花公社的二爸家。

二爸家上有婆婆,下有五個子女,兩男三女。大家和睦相處,非常親熱。父母給了二爸糧票和錢,過了幾天就回去上班去了,只把我和弟弟留在了農村。

在老家農村與堂弟堂妹相伴的那些日子,滿是質樸與純真。有時,我們一同前往山坡,牛兒悠然吃草,而我們則在一旁割著青草,那微風輕輕拂過,帶著自然的氣息。有時,又會結伴來到堰塘,嬉戲于水中,順帶摸一些藏在石縫里的小魚。白天,大家齊心協力,在泥沼中探尋泥鰍的蹤跡;夜晚,手持電筒,相約去捕捉那藏在草叢里的青蛙。每一次玩耍,都沉浸其中,全然忘卻了時間。那時的我們,生活簡單純粹,沒有煩惱的紛擾,每一天都過得閑適又自在,仿佛時光都在為這份愜意而停留。

來到這里,唯一讓我有些困擾的,或許是不太適應這邊的水土。身上不知不覺長滿了痱子,那種瘙癢的感覺,著實讓人有些難受。當時農村的醫療條件不是那么完善,只有縣城才有醫院,區鄉大多是衛生院或者診所,看病不太便利。好在二娘是大隊的赤腳醫生,對中醫中藥頗為了解。她找來了一些夏枯草、痱子草之類的草藥,不辭辛勞地每天熬水,讓我們用來洗澡。用了之后,情況有所改善,只是還沒能徹底解決問題。

直到國慶節,學校通知該返校了,我們才回到重慶。僅僅過去短短兩個月,再看楊家坪的主要街道長江路一側,曾經那些熟悉的房屋,承載著無數回憶與溫暖的地方,卻在一場大火無情的肆虐下,化作了一片滿目瘡痍的瓦礫。曾經的家園不復存在,所有的家當,那些陪伴我們度過漫長歲月的物件,也都在這場災難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我們小孩不知所措,一時難以接受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的現實,心里那種七上八下的空虛不安之感,久久揮之不去。但父母并沒有灰心喪氣,他們慶幸只要人沒事,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天塌不下來,日子還得照樣過,大不了再受一遍苦從頭再來。目睹了平凡的父母坦然面對生活的考驗,在他們處驚不亂的從容態度和隨遇而安的淡定情緒影響下,我們才慢慢渡過了心理難關。

那段時間對我們家來說,是一段非常艱難的日子。我的父母接受的是傳統教育,奉行與世無爭、擇善而從的信條;凡事但求問心無愧,不大在乎利益得失,體現出積極進取而又本分踏實的價值觀,對我的影響很大。

特別是我的母親,是建國前的小學畢業生。在舊中國差不多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是文盲的情況下,母親也算得上是個有文化的人。她既要做好本質工作,又要操持家務,還要操心子女的教育,一天到晚勤勤懇懇,忙忙碌碌,很不容易,非常辛苦。

母親經歷了物資匱乏年代,過慣了苦日子,始終保持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可是一直以來,她老人家硬是用有限的收入,將一家人的飲食起居安排得井井有條。我們家能夠從容維持體面生活,全靠母親的精心操持。

母親非常節約,把自己和家人放在首位,細心計劃開支,能省則省,只花該花的錢。她認為:“自己的錢多也好少也好,都是自己辛辛苦苦賺的。自己的錢該怎么花,必須由自己作主,別人無權干涉。”她告訴我們:人牢記一點就行了:過好自己的生活,照顧好家人才是你應盡的責任。所以,要學會對別人的請求說“不”,避免不必要的責任和義務。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別人的事你沒有義務去關心,也管不了,要珍惜自己的所有,少管閑事。特別對總是消耗你能量的人,要敬而遠之。

同時,母親也要求我們不要輕易開口求人。在重建家園經濟捉襟見肘那些日子里,母親不準我們給親戚朋友訴苦尋求幫助。她絮絮叨叨地叮囑我們,做人要低調,別太張揚。她總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意思是要多做事,少說話,管住自己的嘴,控制好自己內心的念頭,不要有非分之想。除了是單位或企業的大事,需要一是一二是二告白真相,以最大限度調動眾人的智慧,號召集體的力量團結應對之外,凡是家庭或個人遇到的困難,再大再難也是自己的事,用不著像祥林嫂一樣喋喋不休到處宣揚,獲取不值錢的廉價同情。總之,要守好自己的本分,自己的困難盡量自己扛,不要隨隨便便麻煩別人。

母親這一輩子,一直都特別簡樸,特別勤勞,心地也特別善良。不管對誰,她都和和氣氣的,是個凡事心平氣和、樂于行善修好的人。她經常教導我,翻來覆去就一句話:“要老實做人”。

母親說的老實做人,就是要品行端正、知足常樂,切不可好高騖遠。遇到事兒,要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可別盲目跟人攀比。她告訴我:生活是自已的,有什么樣的能力,就過什么樣的日子。她最看不慣那些投機取巧、耍小聰明占小便宜的人。母親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厚道之人有厚福。”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要與人為善,謙讓隨和;二是要善待自己,樂觀豁達。她也經常念叨“大智若愚”,覺得“吃虧是福”。

在母親的影響下,我慢慢養成了認真自律、追求完美的習慣。在我看來,自律其實就是努力的另一種說法,想要實現心愿,自律是前提,也是可靠保證。老話說,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從這個角度講,自律絕對是正能量。

當然,凡事皆有度。說話或辦事拿捏不準一旦“過度”,便可能走向反面。我這看似很好的習慣,從小就深深扎根在我骨子里,結果往往容易過度約束自己,有時反而成為了一種變相的自我折磨,沒少吃苦頭。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泉县| 崇信县| 江永县| 三亚市| 清河县| 靖边县| 泸水县| 乐昌市| 东方市| 岳阳县| 青阳县| 六安市| 灵宝市| 邵武市| 穆棱市| 昌黎县| 乌什县| 敦煌市| 沙田区| 桂平市| 晋江市| 托克逊县| 红原县| 明溪县| 土默特右旗| 新建县| 保山市| 阜宁县| 湘乡市| 高碑店市| 南充市| 罗平县| 吉木萨尔县| 玉环县| 噶尔县| 紫阳县| 阿拉善左旗| 垫江县| 观塘区| 无极县| 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