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有潛規則?開初我還不大相信,以為是個傳說,后來經歷了才信以為真。
2000年11月初,公司對部分三級單位實行中層管理崗位競聘上崗,其中包括我任職的技安環保處處長崗位,這其實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我是歡迎正大光明的競爭的,但我只有為工作而付出的心愿,沒有陽奉陰違耍手腕的能量。另外,我沒有放在心上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我自認為自己堂堂正正,心中坦蕩,在群眾中有一定的威信,又因為工作認真,業績超群,深受公司主管領導的倚重,一般人難以挑戰我的地位,絕大多數同事也認為本人將穩操勝券。
始料不及的是,2001年元月初,中干競聘結果令人愕然,大家公認的正人君子居然落榜了。雖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有些你親眼所見的東西也不一定是真的,這是真的。
我是知道自己在工作中不知天高地厚地擺出一副公事公辦的臭架子,確實是得罪過一些人的,但我并不知道我得罪的人中有什么背景。所以,我根本沒有把所謂的潛規則放在眼里是多么的愚蠢。我不缺干勁缺心眼,固執地認為私下遵從潛規則背離制度規定,絲毫沒有認識到我不識相地死抱著“按制度辦事”的墨守成規,是會因觸犯了某些利益而招致報復的。
按設計,本次競聘是以分數論成敗、定取舍,中間究竟有多大的操作空間,過程可不可以動手腳,只有天曉得。更滑稽的是,好比奧運會比賽遇到了黑裁判,我的得分剛好在小數點以后被超過一點點。分數是人打的,你懂的。
我感到自己的孤獨與渺小,雖然支持我的人是絕大多數,雖然好多人都覺得這個丑聞是對規則的一次絕妙諷刺,可事實就是如此的匪夷所思。就算有明眼人看出了些許端倪,那又怎樣?他們人微言輕,無法左右局勢。只有我這個當事人算是真切領教了什么是心機,什么是套路。真的,若論搞陰謀詭計,我確實自愧不如。
公司分管領導找我談話,開誠布公,簡明扼要。他開口就作結論,說“你很優秀,別人也很優秀。”然后話鋒一轉,措辭委婉地點撥一句:“不要老是怪別人,也要看清楚自己的弱點與不足。”我聽懂了這句話的重點,沒有廢話連篇進行任何的爭辯或解釋,只簡單表態:“卑職不才,有失厚望,現今心有余而力不足,歇一歇也好。”然后站起來,彼此心照不宣地握握手。領導一邊開導我“要想得通,要放得下”,一邊用另一支手拍了拍我的肩膀。
領導果然老謀深算。我一味內省自己,單純地凈化心靈,忽視了從性格上找原因,造成身心異常疲憊。聽話聽音,我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與經驗的確欠缺,心直口快就是個大問題;另外我的心慈手軟、優柔寡斷,助長了歪風邪氣,這一點領導的眼光獨到。
鑒于事情來得頗為詭吊,個中緣由看不懂很正常,想不通也不奇怪。究竟問題出在哪里?我也是在事過境遷后,我的一個學理工出身、在職場混得比我好的朋友,念及交情在后來單獨請我喝酒時,悄悄透露給我原委的。這位直爽的兄長單刀直入地告訴我:你娃不曉得吧,你在項目上的“懂不起”的確讓人討嫌,你也不想想,你無意間妨礙了隱藏的利益格局,成為了你給自己日后倒霉挖的坑。這位老兄又對目瞪口呆的我一語點破道:某些敏感問題不置可否也是一種態度。
這聽起來多少有點兒可笑,但確實是真的,否則根本說不通。一旦領悟過來,我錯愕不已,心里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在眾說紛紜中,我的心情并不像我的表情那樣輕松,這就成了問題。人生的境遇是由自己的心態引起的,然后又作用于心態,這種輪回往往使我們的生活陷入患得患失的無邊苦海。如果不解決這個最根本的問題,不論我們解決多少生活中的問題,結果都是徒勞的。所以,首當其沖便是擺正心態定好位,其他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了。
我靜下心來,反復梳理各個頭緒,慢慢琢磨出一點門道來:環顧四周的人,都戴著面具在演戲,大家都在裝。
假如有人不順應潮流自編自演也就算了,還反其道而行之,對各種關系視而不見,自持清高,獨立特行,結果淪為異類,群起而攻之在所難免,怪不得別人。如此看來,行走職場是需要守“規矩”的: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說,適合裝聾作啞;有些事只能說不能做,應該袖手旁觀;有些事又要做又要說,需要充分表演;有些事則要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最好退避三舍,免得惹禍上身;
顯而易見,說與不說、做與不做,都有異曲同工之妙,講究的是統籌兼顧,凡事點到為止,恰到好處;重要的是善于把握,必須審時度勢,順勢而為;關鍵是陰陽協調,圓通而不圓滑,看破而不點破;堅守的是中庸之道,總要留給別人回旋的空間,也給自己預留退路。這樣才能左右逢源,進退自如。
恍然大悟之下,自有一番感慨,這門學問的確深奧,我只能盡力地去理解,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然后理性的去接受。簡單地說:人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有自知之明,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做個寬宏大量的快樂人。千萬莫要目中無人,裝精作怪,盲目逞能。真正讓人大顯身手的是客觀機遇而非主觀念頭,而送給你天時、地利、人和的機遇,那是上天的事,與你無關。雖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你能干的人比比皆是,輪不到你想入非非,那是自尋煩惱,自己與自己過不去。我當了幾年的職能部門一把手領導,也不是一個新手了,卻還沒搞懂其中的玄機,真是不夠格,確實還夠得學。
都說人的命運是修來的。其實磨難也是修行的成本,成長的代價,因為人的修煉也包括了一個又一個不時跌倒又不斷爬起來的過程。我在這場職場搏弈中敗下陣來,要說沒有一點糾結是不可能的,那又何時何故大徹大悟,反而幸災樂禍的呢?
靈感來自古代圣賢的智慧和陰陽學說。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說的是自然界中的一切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作用的關系,即任何事物都存在陰陽兩個方面。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并不是處于靜止和不變的狀態,而是始終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認為任何事情都是陰陽互換的,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的基本規律。由于陰與陽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這就是陰陽的互根作用。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故陰亡,則陽必無所依附而浮越于外,陰亡之后可迅速導致亡陽,即所謂“消長平衡”。陰陽就是在這種對立統一的運動變化中,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受此“陰陽互根”的啟發,也就明白了自己根本沒有必要怨天尤人。有些時候,人遭受的挫折與打擊,也許并非都是遇到了壞人,可能只是碰到了厄運而已。
孔子箴言:“防禍于先而不致于后傷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焉可等閑視之。”言下之意是:君子要遠離危險的地方:一是防患于未然,預先覺察潛在的危險,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一旦發現自己處于危險境地,要及時離開。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危墻之下。”意思是說:沒有一樣不是天命,順從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運;因此懂天命的人不會站立在危墻下面。古代圣賢的教誨,折射出自我克制的人性光輝,令我茅塞頓開。
我所在的工作崗位,因為成為被人覬覦的獵物,逐漸變成了一面搖搖欲墜的“危墻”,隨時都可能坍塌,從而引發了“陰長陽消”的趨勢。如此一來,原先占據這個職位的我,就順理成章成了別人夢寐以求向上爬的障礙,處于被人算計的潛在險境而不能自拔,構成了“陰陽對立制約”的關系。
要說有些人也算不上什么壞人,不能簡單地歸納為小人或偽君子之類,充其量只是某種私下的規則替換而已。事實上,斗而不破本來是職場常態,可人一旦被欲望所控制,會變得非常的麻煩。也就是說,這凡塵俗事中誘惑太多,很多問題又逼迫我們必須面對。倘若我非要攤牌,不管愿不愿意,勢必迎來一場場針鋒相對的比拼較量;引起幾回合明爭暗斗的激烈過招,彼此撕破臉皮將不可避免,很有可能造成“陰亡導致亡陽”的勢態。
既然如此,也許主動抽身而退,知趣地離開“危墻”何嘗不是明智之舉呢?因為只要離開了你爭我奪的這個職位,被算計的危險自然而然就戛然而止。表面上我將離開為企業效勞的理想平臺,客觀上也隨之了結了兩敗俱傷的人事危機,進而實現“陰陽消長平衡”的格局,這何嘗不是一種因禍得福呢。
說句公道話,我的理想和愿望并不每一個都是必需的、神圣的,我以“不破樓蘭誓不還”的理念孜孜以求地追逐我的工作目標是要不得的,站不住腳的。假如我不放棄對“渴望”和“追求”的所有執著,就成不了一個贏得起也輸得起的正人君子,順應“陰陽相互依存與轉化”的自然規律。
話又說回來,不要不服氣。我只埋頭干事也是不夠的,應該還要世故。世故的人才受人待見。我吃了不世故、不成熟的大虧。如果我昏頭昏腦地繼續在領導崗位上呆下去,可能還會有數不清的明槍暗箭等著我,說不定我會被收拾得更慘。當我醒悟了這一點,頓時冷汗直冒,實在感到后怕。
自從卸下了一腔抱負,我的心反而寬厚了許多:我覺得我的下課其實是“負陰抱陽”的壞事變好事。這當然不是魯迅筆下阿Q那種“精神勝利法”的愚昧自慰;恰恰相反,是魯迅“沖破思想牢籠”的錚錚傲骨啟發了我:生活是不確定、不可知的,很多事情都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我們必須認識一個痛苦的事實——我們不可能掌控自已身上將要發生的一切。有了這個認識才不會自欺欺人,而是放下固有的思維模式,學會接受各種“不應該”;學會對不涉及原則問題的一些尋常事情做出妥協。這有助于將自我心性進行提升,通過修行悟道而求解脫。
其實,敗走麥城也是一種人生常態,不值得大驚小怪,也沒有必要懷疑人生。正如王陽明所說:“變化氣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處。”以這種觀點看待問題,挫折反而是修行的好時機,因為情緒與能力是人格中的兩個要素,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人,能力再大也無濟于事。是任由怨憤壞了心情,讓自己栽在一蹶不振中;還是不受情緒左右,廓然消化坦然處之。這并不簡單,體現了一個人的境界和格局。
俗話說吃一虧長一塹,我真心感謝上天賜予的這次挫折,它讓我學到很多:有道則入,無道則隱乃人之常情,與其被整得傷痕累累、頭破血流,還不如鼻青臉腫被趕下臺,反而躲過了禍端,這大概就是陰陽互換帶來劫后余生的幸運結局。宛如失馬的塞翁,禍福難料,也就是這個道理。
換一個角度來看,陰與陽是互動的;得與失是辯證的。諸事都有因果,凡事都有定數,得到未必是福、失去也未必是禍。放棄該放棄的,是一種智慧,一種大度,一種釋然,更是一種豁達。它會讓自己更加清醒地審視自身內在的潛力和外界的因素,會讓疲憊的身心得到調整。佛說,放棄等于開始。不要去強求那些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既然該走的一定會走,那么明智的放棄就會避免走很多彎路。
何況,我要給自己一個機會:我可以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的思想、調整自己的心態,盡量適應游戲規則,一切順其自然。
那么,讓命運來決定得失吧!做自己該做的,做自己能做的,其它上天自有安排,這就是順應命運的秘訣。“路漫漫其修遠兮……”我拿定主意:我想干點事也能干點事,既然緣盡義絕不需要我干,不堪重負的我何不借坡下驢。那為今之計,則只有消極獨善,以求自全。
想開了,我的心態漸趨平和,慢慢有了心靈的空間,得以領悟得失的因果循環,而不至于傷害自己的內心。都說吉人自有天相,我不為小小的挫折而趴下,我平靜地接受了生活的不公。事到如今,當不當官又有哪樣,我惹不起躲得起,不讓我干咱就不玩了總可以吧。
2001年1月,我卸任領導職務后,下放至生產管理部的現場管理室,被安排了一個副室主任的閑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