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后,軍工企業長期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硬性管束下運行,各個工廠大都是內循環,處于封閉狀態,無需與市場打交道,也沒有獨立的單位利益,一切按上級主管部門的指令行事;改革開放后大力推行了軍轉民,軍工企業通過深化改革,實行了轉軌變型,雖然軍品生產與市場經濟仍然是脫鉤的,但民品生產經營部分卻深度融入了市場競爭。在這種情況下,軍工企業的很多職工也漸漸有了一些市場觀念萌芽,懵懵懂懂地投入到一些時髦的市場活動,比如炒股。
這里用一章的篇幅專門來說股票,似乎有些文不對題。其實,這與我“敗走麥城”的經歷有關,那段經歷另有專門的篇幅敘述,這里就不詳說了。
要說我的炒股經歷可謂一波三折,而且,它又與我喜歡讀書看報的習慣有密切的關系。可以說,一張報紙的訂閱成為了我炒股的前奏。
話分兩頭說。
要說股票,先得說說我與1997年創刊的《重慶商報》的一段故事。
那些年,國有企業中存在的人浮于事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較為常見。于工廠的職能部門工作時,會發現各個單位往往都訂閱了各類報紙與雜志。彼時,部分報刊上級是為國有企業設定了訂閱數量指標的,宣傳部門每年也會為此安排專門預算。在工廠里,有不少熱愛讀書看報的職工,每天在上班時間,當處理完自身業務工作之后,便會利用閑暇時光,悠然自得地抽著煙、喝著茶,同時翻閱自己感興趣的報紙和雜志,這一情景在當時形成了一道別樣的景象(從某種角度而言,也可看作國有企業彼時存在的一種狀況)。
這種對報刊雜志的關注,并非僅局限于企業辦公室。在街頭行色匆匆的人群之中,也時常能看到手持報紙雜志的身影,書店以及報刊亭的生意亦是相當紅火。相較于電視所具備的迅速、形象且視聽綜合等優勢,報紙雜志有著自身獨特之處。其專業信息全面且豐富,深度報道會運用背景材料,清晰地闡述事件的來龍去脈,對事物發展過程展開詳細的分析與解讀,并且讀者能夠不受時間與空間的束縛,自由地進行閱讀。應當說,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的那段時期,堪稱報刊雜志發行的黃金時代。
我向來對讀書看報頗為熱衷。參加工作之后,尤其是調入處室工作,雖說單位會統一訂閱日報,無需我個人操心,但我仍出于對知識的熱愛和興趣,自費訂閱了一些專業報刊雜志。就拿《讀者文摘》來說,自它創刊起,我便成為了忠實訂戶,那時候它還是月刊,每月都期待著新一期的到來。后來,我陸陸續續又訂閱了《自學》月刊、《文摘周報》,還有《健康報》這類周報,它們都在不同方面豐富了我的知識儲備。而第一次家庭自費訂閱日報,訂的是《重慶商報》。說起訂閱這份報紙,則與股市有關。
時光悄然回溯到上世紀90年代之初,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先后宣告成立,剎那間,中國仿若被卷入了一場全民踴躍投身的炒股熱潮之中,步入了一個別樣的時代。那時,我周圍的同事和朋友們,隨波逐流踏入股海的人比比皆是。在1996年1月至1997年5月那一輪氣勢恢宏、波瀾壯闊的大牛市里,不少人都幸運地收獲了財富,這樣的場景,實在是讓人心生向往與羨慕。受此示范效應的影響,單位里的同事時不時就會約我在上班時間偷偷溜到楊家坪的證券交易所,去窺探一番股市行情。我呢,懷著幾分好奇,也跟著去了幾回,不過也就是純粹去湊個熱鬧而已。畢竟當時工資微薄,維持日常的生活開銷都顯得捉襟見肘,哪里談得上有投資的理念,更沒有炒股所需的經濟實力。
1997年初,《重慶商報》正式創刊。報社招募了一群推銷員,一開始便選擇在重慶城區的各個股市交易大廳,面向廣大股民開展征訂工作。報社所采用的促銷手段極具吸引力,先免費把報紙贈送給讀者試看一個月。
《重慶商報》作為一份緊跟市場步伐的媒體,其版面設計充滿活力、靈動活潑,所涵蓋的信息更是豐富多樣、精彩紛呈,還特意開設了股市專欄。在這里,既能讀到熱熱鬧鬧、充滿煙火氣的社會新聞,又能獲取專業實用的股市行情分析。我就是在交易大廳閑逛看熱鬧的時候,偶然間應下了《重慶商報》推銷員的登記請求。自那之后,每天都會有人準時把報紙送到我的住所。試看了一個月后,我深切地感受到這份報紙無論是在思想的深度上,還是在信息的廣度上,都表現得相當出色。于是,到了第二個月,我便痛快地繳納了一年的訂金,從那時起,正式開啟了訂閱《重慶商報》的漫長旅程。多年來,《重慶商報》源源不斷帶來的海量資訊,已然成為我獲取信息的重要源頭之一,幫助我時刻緊跟時事動態,敏銳洞察身邊發生的點點滴滴的變化。
在往昔的日子里,每日讀報已然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習慣。報紙上那些鮮活的時事新聞,對熱點事件鞭辟入里的深度調查,總能牢牢抓住我的目光,偶爾,體育賽事報道中運動員們拼搏的精彩瞬間,也會令我興致盎然?;厮葜辽鲜兰o九十年代,彼時,翻開報紙研究行情分析、和旁人熱烈探討股票走勢,仿佛成了一種熱衷的潮流。置身于這樣的大環境中,我也不自覺地被感染,開始每日翻閱商報上的股市專欄。但說實話,我心里清楚,自己遠稱不上是鉆研股市的行家,之所以關注,無非是想著能多積累些談資,好在與同事朋友們相聚時,能更好地融入大家的話題,畢竟在那個時候,要是對股市一竅不通,總感覺像是被時代前進的滾滾車輪無情地甩在了身后。
1997年末,亞洲金融危機如同一記突如其來的重錘,狠狠砸向全球經濟市場,股市也未能幸免,瞬間陷入了漫長且低迷的泥沼。而我呢,一直以來不過是憑借報紙上的信息對股市“紙上談兵”,從未真正拿著真金白銀投身到股市的實際操作中。危機爆發后,市場一片慘淡,我對股票信息的關注熱情,也在這低迷的行情里逐漸冷卻,關注得越來越少了。
到了1999年5月,中國股市如同沉睡許久后猛然蘇醒了一般,開啟了新一輪牛市行情。短短兩年間,上證指數一路高歌猛進,累計漲幅超過了100%??粗磉叧垂傻耐潞团笥褌?,因為這波牛市賺得盆滿缽滿,我內心深處難免泛起一絲波瀾,也開始蠢蠢欲動,心底有個聲音在說,要不也去股市里試試運氣,玩上幾把。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那時的我,身為單位的處長,工作上的事務千頭萬緒,每天都被各種會議、文件和突發狀況纏身,實在抽不出哪怕一丁點的精力,去參與這場充滿高智商博弈的“智力游戲”。思來想去,最終也只能滿心遺憾地將這個念頭深深擱置在心底。
說完《重慶商報》,接下來該說說炒股了。
也不知我與股票究竟是有緣還是無緣,反正我在2001年后因工作原因一下子清閑下來,厭倦了職場的勾心斗角,無所事事的我被幾個同事忽悠,被什么“利益大于成本及風險就該行動”的話洗腦,覺得這種說法有些道理,終于按耐不住蠢蠢欲動的發財欲望,打算到股市去碰碰運氣。好在炒股的門欄也不高,我帶著夢想與憧憬,于2001年3月9日,在申銀萬國證券公司楊家坪交易所開了戶,將這幾年的存款和東拼西湊的一共幾萬元資金信心滿滿地投進股市,成了小散得不能再小散的股民。
盡管我投入的資金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銀子,那是馬虎不得的。尤其是炒股這類高智商的游戲,需要理論指導實踐。為了搞懂專業術語,我還特地到書店去買了兩本炒股的入門書,潛心研究了一番,總算曉得了什么是指數,什么是K線,什么是均線……。有了這個一知半解的基本概念,那個時候,《重慶商報》的股市專欄便成為了我每天的必讀課。而且,按照我多年養成的讀書看報的習慣,我開始在報紙上勾勾畫畫,股市專欄的那一版,總是勾畫得面目全非。我還按照書上教的方法,用數學的思維分析選股:定兩個常量,設幾個變量,再把不同的相關元素代進去進行推演,根據所得分數進行判斷,然后掏錢對所選的股票下單。
總之,我也算下了一番功夫,成績如何?我都不好意思告訴大家。反正第一次炒股,我先按報紙的推薦買了幾只股票,不料效果不佳,報紙上的“專家”吹得神乎其神的那幾只股票,上漲的也有,但比較少,更多的是買到手就開始陰跌,要不就是狂跌。環顧四周,總聽到有人賺錢,但賺錢的人里面總是沒有我。漸漸就對報紙上的推薦失去了信心。后來我還是看報,不過不再在股市專欄上勾勾畫畫了,買股票大多數時間都是跟風,從介入到出貨,同事或朋友說買就買,他們說賣就賣,像個機器人。
要說我炒股入了迷大概還談不上,認了真則是真的。那段時間,只要有炒股專家開講座或者簽名買自己寫的炒股的書,我是盡量到場,豎起耳朵認真地聽,捧著筆記本虔誠地記,對夸夸其談的“專家”們簡直佩服得五體投地,比當年在學校課堂上聽老師講課還要專心。
但回家認真捧讀花大價錢買來的有專家親筆簽名的炒股書時,才知道免費講座上那個搔首弄姿的所謂專家另有所圖,那本沒有書號,內容東拼西湊的非法出版物,早已讓專家賺得盆滿缽滿,揚長而去。
我上班的謝家灣離揚家坪珠江路的交易大廳不遠,步行不到十分鐘。老實地說,也曾經常在上班時間伙同股民同事一起,偷偷溜至交易大廳看行情、買賣股票。交易廳里人聲鼎沸,一雙雙渴望財富的眼睛,焦慮地盯著大屏幕,仔細地看著大盤走勢,墻幕顯示屏上閃爍著紅綠色的光芒,行情不斷變動,指數曲線像蛇似地蜿蜒蠕動,緊緊纏住股民亢奮、焦慮的心緒,相熟的和不熟的股民朋友,大家的心跳在這里經歷了太多的過山車一樣的大起大落。與在交易大廳情緒外露有所不同的是,每天下班后照例安安靜靜看報紙的行情分析,聽廣播里“專家”的“推薦”。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3個月后,從2001年6月起,股市又進入了長達5年的漫漫熊市,到7月30日滬深股市創下1999年7月以來最大的一次跌幅,股市上哀鴻遍地,萬千股民深套其中,萬億市值揮來散去。
我一下子傻了眼,買的股票全部被套。我又舍不得割肉,抱著僥幸心理,希冀在反彈的時候能夠解套。而我希冀的解套機會一直沒有來,我感到迷惘與無助,我的性格似乎不適合炒股,不但沒有趕上在牛市賺錢,反而栽在熊市中虧了些錢。
股票投資的試錯成本,要看自己資產結構比例,結構失衡的話,成本就有點難以承受。我投的幾萬元中有些是借的父母和親戚朋友的錢,原以為賺了錢就還,沒想到一直沒有賺夠還錢的金額便被套牢,這個壓力非常大。
人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任務和不同的追求。2003年后我開始忙碌起來,精力用在了工作上。加上對金融投資一竅不通,也沒有時間把心思用在對我來說無利可圖的股市上。我只好認栽。
中國有一句老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有小人才會巧取豪奪。股市變幻莫測,遍布陷阱,大有可能暗藏小人,大凡君子玩不起也傷不起。你我平頭百姓趕緊知趣地從股市撤資退出吧,不是你又能怎么樣呢?
好在我一貫謹慎,幸好沒有滿倉操作,投進去的錢也虧得不是太多,但也令我心痛了好久。我心灰意冷地離場后,從此敬而遠之,再也沒有涉足股市,最終小試股市鎩羽而歸。
說完這段炒股的插曲,回過頭來再說說報紙。后來,互聯網的出現顛覆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隨著連接世界的互聯網迅猛發展,許多服務逐步到達了市場的終端——手機。移動電子商務、移動支付、打車外賣等服務項目應接不暇,網絡獲取信息和發布信息也更加方便快捷,加之工作繁忙,2014年,我停止了訂閱《重慶商報》。我這個酷愛讀書看報的人,從此基本不看報紙了。都說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大概這算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