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誰不說俺家鄉好

  • 從軍人到軍工人
  • 艸河魚翁
  • 2600字
  • 2025-01-24 11:43:50

我濃墨重彩著墨家鄉,是因為重慶和重慶的九龍坡有太多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

重慶是名副其實的大城市。它的西面仰望白雪皚皚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面橫亙雄渾蒼涼的中國南北分水嶺秦嶺山脈,南面銜接廣袤的亞洲水塔云貴高原,東面俯視母親河長江三峽那片鬼斧神工的高峽平湖。憑借宛若游龍的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得天獨厚的上蒼恩賜,和盤石擎城獨一無二的神奇造化而興起。全城北東南三面環水臨崖,西面靠山,雄關險要,山川秀美,物產豐富,人杰地靈。在三千多萬居民中,以漢族為主體,還有土家族、苗族、彝族、回族、滿族、藏族等50多個少數民族。族群彪悍質樸、秉性忠烈、剛柔兼濟、豪邁耿直。

重慶的魅力不僅于此,它還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它所蘊藏的歷史玄機,貫穿在與生俱來的所有傳奇中。

據史書記載,因嘉陵江蜿蜒三折而入長江的形狀,像古篆體字的“巴”字,所以“巴”就成為了商至戰國時期生活在長江、嘉陵江和烏江流域的土著部族的族名。又因古字“巴”酷似蛇形,巴人遂以蟒蛇為圖騰。三千多年前,周武王就分封巴人在江州(今重慶江北嘴)建都立國。

公元前316年秦國滅巴國后,置巴郡。公元581年隋朝時期,因古稱渝水的嘉陵江繞城而改名為渝州,從那時起,重慶簡稱“渝”約有一千五百年。北宋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改渝州為恭州,南宋淳熙16年(公元1189年),孝宗之子趙淳于正月封恭王,又于二月受內禪即帝位為光宗皇帝,頌為“雙重喜慶”,遂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得名迄今已有八百多年。

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政府于1937年10月西遷重慶,1939年改重慶為直轄市,1940年9月定為“陪都”。默默無聞的內陸城市重慶從此名聲大振,成為了二戰時期中國政治、經濟、商貿、金融、交通、文化及外交活動的中心,同華盛頓、倫敦、莫斯科一道被列為世界反法西斯陣線四大指揮中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重慶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改為地級市,由SC省管轄。后來,因為修建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中央調整行政區劃,歷史的傳奇再次應運而生: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關于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6月18日,CQ市舉行了直轄市掛牌揭幕大會,重慶成為繼BJ、上海、天津之后中國的第四個中央直轄市。

幾十年來,我到過不少的山城、水城、歷史名城。最愛的,還是我的家鄉重慶城。

CQ市JLP區,位于重慶城西南郊,是CQ市幾何中心。秦漢時期,區境始屬巴郡江州縣地。南朝齊改江州縣為墊江縣,區境屬墊江縣地。北周撤墊江縣、枳縣置巴縣,區境為巴縣屬地。隋、唐至清均為巴縣地。民國時期的1938年,建九龍鋪碼頭。1939年,建九龍鋪機場,屬CQ市第八區。1941年,區境屬于石橋鋪直轄鎮和巴縣。1942年,石橋鋪直轄鎮改為CQ市第十七區,轄石橋鋪、歇臺子、九龍鋪和鶴皋巖4鎮。建國后的1950年,仍按照原來劃分區域歸屬于巴縣。1952年CQ市政府整劃行政區將巴縣劃為第四區。1955年,CQ市人民委員會(市政府)決定將重慶第四區定名為“JLP區”。(因境內的九龍灘傳說而演化為區名)。

城市地域歷史的核心是文化。古老的地域文化是傳說;經典的地域文化是傳奇;現代的地域文化是傳承,全世界大抵如此。我出生在揚家坪,工作在謝家灣,現居住在黃桷坪,揚謝黃三地均屬CQ市JLP區。九龍坡既有九龍灘的古老傳說,也有山洞抗戰的兵工傳奇,又有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商業文明的現代傳承,這片熱土是重慶發展的見證,社會進步的縮影。

重慶JLP區的歷史厚重、文脈悠長。據資料記載,JLP區名的來源,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長江上游有一條作惡多端的青魚精,所到之處,濁浪滔天、民不聊生。勤勞勇敢的李氏九兄弟,早已對青魚精深痛欲絕。一天,正當青魚精又在長江上興風作浪時,李氏兄弟沖入長江,同青魚精大戰三天三夜,終于鏟除了這條惡魔。李氏九兄弟也化作九條巨龍騰空而去。從此以后,河水枯退時江中便顯出九個沙灘,灘下九塊巨石形如龍首。

人們為了紀念李氏兄弟,把此處取名為“九龍灘”,并在長江東岸的崖壁上鐫刻了“九龍灘古跡”五個大字。清乾隆《巴縣志·建置·山川》記有“九龍灘”古跡,稱“灘在江心,有九石翹首若龍”。考清乾隆《巴縣志·藝文·引》周開豐(清乾隆《巴縣志》校閱官)的《募修九龍寺引》亦記載:“郡之南二十里,有地名‘九龍灘’。水石湍激,素稱險隘,舟楫往來必經之道也。”

1987年夏天文物普查,在長江邊國營建設機床廠解放臺的鶴皋巖半山腰一南北長約15米、離地高約8米的崖壁上,找到了九龍灘石刻鑿痕。該石刻為陰刻行書“九龍灘古跡”五字,開鑿于清乾隆年間,已嚴重風化,僅存“龍”字左半部依稀可辯。1990年9月,由JLP區文化局和國營建設機床廠共同出資進行了修復。修復后的石刻為“九龍灘”三字,橫排從右至左,每字字徑約1.2平方米。這筆鋒蒼勁的“九龍灘”石刻內容,是如今JLP區區名的源頭。

在JLP區文化局和國營建設機床廠黨委為“九龍灘”石刻舉行揭幕儀式的那天,我就在石刻下面長江岸邊陡峭崖壁臺地上的儀式現場執勤。當時我就職于國營建設機床廠的技安環保處,與工廠武裝保衛處的同事一起,在現場負責儀式活動的安全和保衛工作。

說起九龍坡的歷史,還得講講“清代唐伯虎”“字狀元”之譽的巴縣名士龔靖皋的故事。

查《巴縣志》有“龔有融,字睛皋,居西里冷水鄉。……有融以乾隆四十四年已亥舉,選山西崞縣知縣。”的記載。為什么楊家坪初建時,街道名中多有一個“鶴”字,皆因鶴皋巖之故。而“鶴皋巖”之名,就是來源于龔靖皋。

鶴皋巖原是長江北岸荒山野嶺的一線二、三十米高的陡坡懸崖,早先并無地名。相傳,清乾隆年間,有一次龔靖皋進京趕考,打馬還鄉時,路過謝家灣附近一處石崗前。這里瀕臨長江重慶城區流域中的最寬江面,直對江中的九龍灘。江上水流湍急,波濤翻滾,岸邊危崖高聳,坡地陡峭,巖下翠竹遍野,山腰黃葛盤根,江、山、林、木錯落有致,風光迤邐,景致十分優美。

正當龔靖皋心曠神怡之時,一對白鶴從江上飛來,在巖上山林中飛翔,鳴叫聲傳遍四野。他觸景生情,想起了萬世師表孔子《詩經·小雅·鶴鳴》中的一句詩“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一時興發,撿起路人燒水后遺留小道旁的一根木炭,在巖壁上寫下了三個大字“鶴皋巖”。鶴者,白鶴也,皋者,水邊高地也,意思是說這地方是白鶴喜歡的高巖。

鄉人聞知此字為“字狀元”所書,即籌資募人在巖上刻出。從此,那地方就有了一個很詩意的名字——鶴皋巖。

九龍坡的鶴皋巖上,有一家著名的中央在渝大企業,我后來在此一直工作到退休。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耿马| 岱山县| 盘锦市| 香港 | 白水县| 余姚市| 顺昌县| 双牌县| 错那县| 简阳市| 潮安县| 大同县| 莱阳市| 马鞍山市| 沈阳市| 鄂温| 象州县| 利辛县| 嘉黎县| 莒南县| 大埔区| 南溪县| 富阳市| 玉龙| 思南县| 嵊州市| 安达市| 监利县| 桃园市| 海门市| 稻城县| 轮台县| 怀宁县| 贵溪市| 寿光市| 雷波县| 昭通市| 剑河县| 西和县| 明星| 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