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過年過節的喜與樂

關于童年,還有一些故事要講。其中印象最深的與過節有關。因為兒童時期,每逢傳統的節日,就是我輩小孩子最快樂的時候。

一年當中,到了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這一天,母親就像個神奇的大廚,把糯米、雜豆、花生、紅棗、蓮米、苡仁、白果、百合這些五花八門的食材一股腦兒全放進鍋里,煮出一鍋香噴噴、甜滋滋的臘八粥,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得那叫一個開心,暖呼呼的。

新歷4月5日清明節到了,家長就變身成家族歷史的講述者,鄭重其事地舉行祭祖儀式,一邊忙活,一邊給我們嘮嘮那些年家族里的趣事、要事。儀式過后,還有美味等著呢,“荷包餅子”咬一口,滿嘴留香,“清明菜粑粑”軟糯清甜,民間不是還流傳著“清明不打粑,老虎要咬媽”這么逗趣的說法嘛,再嘗嘗清爽可口的“盒盒菜”(其實就是超好吃的混合涼菜啦),這節日氛圍拉滿!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母親早早地就開始準備,又是泡鹽蛋,又是泡糯米,就盼著過節的時候大顯身手。粽葉在她手里上下翻飛,不一會兒就包出一堆形態各異的粽子,煮好后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吃著,再配上一盤紅得透亮的紅葉“莧菜”,好看又好吃。母親還會抱回一大捆菖蒲、艾葉,挑幾束掛在家的門框上,說是能驅邪避災。到了晚上,更是有“妙招”,用菖蒲、艾葉這些神奇的草草藥熬一大鍋水,喊我們挨個泡澡,美其名曰清熱除毒,泡完渾身都舒暢。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可是大名鼎鼎的“團圓節”,母親忙前忙后,親手做軟糯香甜的糍粑,父親則上街買來各式各樣的月餅,什么五仁、豆沙、蛋黃蓮蓉,光想想都流口水。晚上,一家人整整齊齊地聚在院子里或者陽臺上,邊吃著月餅、糍粑,邊抬頭賞月,你一言我一語,歡聲笑語不斷,那溫馨的畫面至今都刻在我心里。說起來還有點小尷尬,小時候嘴饞,中秋節前總是忍不住偷拿月餅吃,被母親發現后挨批的事兒,可不是一回兩回呢,現在想想,都是滿滿的回憶。

哦,對了。想當年,重慶娃兒最期盼的,當屬過春節,也就是俗稱的“過年”。

過年之時,正值臘月與正月的寒冬之際,乃是一年里華夏最為盛大且重要的傳統佳節,涵蓋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團年(臘月三十除夕夜)、大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時日頗長,樂事甚多,各類活動精彩紛呈。家長們可得幾日長假,平日里難得一見的親戚朋友,逢此佳節便要相互走動,登門拜訪。小孩子既能嘗到諸多美食,又有新衣上身,還能四處串門,領取壓歲錢,小小的心田,滿是歡愉。

通常從冬至起,小孩子便相互哼唱著兒歌:“紅蘿卜,咪咪甜,眼看就要過新年……”,心底就悄然盼了起來;大人們亦是忙碌不迭,尋一處遠離喧囂鬧市的山坡、河畔或是空地,依次排開,用柏樹枝熏制臘肉、灌制香腸。忙著浸泡糯米、研磨湯圓粉,釀制醪糟、炸制酥肉……,節前的街巷已然張燈結彩,家家戶戶采買年貨、烹制年菜,備辦糖果,清掃揚塵(除塵之意),張貼年畫、春聯……。

“臘”,在古時為一種祭禮,故而臘月便是祭祀之月。于我國傳統民俗而言,其間講究與禁忌頗多。因每年傳統節日皆要重復老一輩流傳下的那些寓意深遠的固有流程,是以我們長大成人后,對兒時年復一年親身經歷的鄉土風俗,依舊歷歷在目。

臘月二十三,乃送灶日,俗稱“過小年”。祭灶,所祭者為灶神,民間喚作“灶王爺”“灶神菩薩”。古人篤信,每年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會上天稟報這一家人的善惡德行,以供玉帝賞善罰惡。故而人們于這日備好供品,恭送灶神上天,其中至為關鍵的當屬糖果糕點,香甜黏糯,盼著能黏住灶王的嘴,使其難以言說壞話。大人們往往一臉虔誠,我們這些小娃兒大多規規矩矩站在一旁瞧熱鬧。說來倒有些俗氣,我們實則盯著灶臺上供奉的那些糖果糕點,若大人心情好,指不定便能遞來一塊糖或糕點。在往昔舊社會,還有一忌諱,便是臘月二十三之后,有兒子的家庭里,不許已婚的女兒回娘家,需等到年初二、初三方可。老一輩的說法是,此為“閨女不踏娘家塵草”,踏了塵草便會踩斷娘家的根脈。現今自然沒了這些舊規矩。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屋子,此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因“塵”與“陳”同音相諧,臘月里掃塵便有“除陳布新”之意,意即將家中一切的“窮運”“晦氣”清掃出去,祈愿來年運勢更佳。春節大掃除稱作“掃年”,源起于古代人民驅除疫病的一種宗教儀式,后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家家戶戶這日都要清掃周遭環境,洗凈各類器具,拆洗被褥,灑掃庭院。稍大些的娃兒,通常會被家長安排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幫忙打掃衛生。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舊俗以為,灶神上天(臘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臘月二十五親下凡塵,巡察人間善惡,判定來年禍福。故而家家祭祀以求福佑,稱之“接玉皇”,吃豆腐渣以示清苦。一般皆是自家推磨做豆腐,有時忙不過來,便前往楊家坪鶴皋路靠近四角墳的豆腐作坊購置。我就曾受母親差遣前去買豆腐,對鄰街那家作坊熟稔得很。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因農耕社會經濟欠發達,人們往往唯有年節時方能吃到肉,故而稱作“年肉”。農村在這日,開始宰殺自家養的豬,籌備過年的肉食。城里的人們要買肉來鹵制豬心、豬舌、豬耳朵,還要炸上許多酥肉,盛放在大燒箕里。娃兒們佯裝乖巧地守在鍋邊,眼巴巴地盯著鍋里熱氣騰騰、金黃酥脆的酥肉,饞得直咽口水,滿心盼著大人一高興,賞給自己一塊剛出鍋的酥肉,常常吃得嘴角流油,那叫一個香。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鄉場,采辦年貨。過節時人們會宰殺自家飼養的家禽。民間覺著公雞威風凜凜、氣宇軒昂,頗具喜慶氛圍,故而多以宰殺公雞為主。二十七亦是年貨節,過年迎來送往,需招待諸多親戚朋友,是以除了豬肉,還得備下魚肉、鴨肉等等。若這天恰逢星期天,左鄰右舍的大人們便會相互邀約,一道前往稍遠些的鄉場趕集,在自由市場選購高價的豬肉、雞、魚以及雜糖、瓜果、鞭炮等;若是工作日,大人們就去楊家坪前進路的自由市場采買,將年貨備齊,吃穿用度,應有盡有。小娃兒們也愛跟著大人們身后去趕集,想必不說大伙也知曉:大人定會買葵瓜子、炒花生、紅苕干、沙胡豆、雜糧或是水果糖,總歸有零食可隨意享用。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各家各戶張貼年畫、福字、春聯。這日還要沐浴、洗衣,祛除一年的晦氣,換上新衣喜迎新春。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國人對祖先的尊崇,由來已久,這日清晨便要上墳祭祖。此日亦叫“小除夕”,親戚鄰里間一般要相互走動拜訪,互換糕點,聯絡感情,此為別歲。人們還會在戶外焚香,稱作“天香”。

大年三十的除夕之夜,堪稱過年的高潮與精髓。傍晚時分,擺好天地供桌,先用煮熟的豬頭、全雞、美酒等祭祀天、地、財神、灶神,燃上香燭、紙錢后,闔家團聚吃團年飯(年夜飯),飲除夕酒,共享天倫之樂。團年飯乃年前重中之重,開宴時,所設座位依長幼尊卑而定,老一輩坐主位,晚輩居下首。年夜飯菜品極為豐盛,餐桌上層層羅列,一盤盤的雞鴨魚肉堆積似小山。年夜飯后擺上水果、糖果、花生、瓜子,一家老小圍坐一處談天說地,熬夜迎接農歷新年的降臨,俗稱“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除夕夜,正是新舊交替之際,亦是一年之中最為幸福喜樂之時。人們于漫漫長夜中,盼著新年鐘聲敲響,紛紛燃放煙花爆竹,迎接新年,祈愿自身在新的一年里,能有更佳的運氣與福氣。此時,身著新衣的小孩子們懷揣著小心思,就等著給長輩拜年,好快快拿到長輩們事先備好的壓歲錢。壓歲錢寓意“壓歲祈福”,雖說每個壓歲包里僅有幾角錢,卻可自由支配。買鞭炮自不必說,還能購置許多平日里想買卻無力購買的好物,諸如水果糖,唯有過年才舍得買來嘗嘗。平日里,就買些便宜的米花糖、棉花糖、麻湯、鴨腳板、雞翅膀等。那時,花幾分錢買的吃食便能享用半天。除夕夜家長不會催促小孩子早早歇息,我們大可瘋玩至凌晨 12點全城鞭炮齊鳴后,才上床安睡。還有,年三十不掃地,不往外扔垃圾。農村老人講,年三十起,家中塵土皆為財寶。那是老祖宗帶回的運氣,或是諸位神仙的恩賜。此刻掃地,便是將財氣掃出門去。垃圾亦是財,同樣不可丟棄,直至初二夜里祭了財神,送了神后,初三清晨方能掃地,清理垃圾。

正月初一,稱作元日,人們凌晨便要祭祖、拜神、焚香、放炮仗,意為“搶春”,敬拜天地神明,為新一年祈福。大清早起來吃湯圓。湯圓與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并稱三大美食,美味可口。這日一般居家不出門走人戶(稱守財),家中不煮新飯,吃除夕留下的年夜飯,寓意年年有余。我們小孩子滿街嬉鬧,湊在一塊兒放鞭炮。自然,小孩子過節亦不可肆意妄為,需遵從家長規定,要說吉祥話,預示來年大吉大利。不可洗頭洗衣,家中不可動用掃帚,不倒垃圾、污水等,以防財氣外流。

初二這天,按照祖輩流傳下來的風俗,出嫁的閨女回娘家,總得夫婿相伴左右,正因如此,這一日也被大家親切地叫做“迎婿日”。每到這個時候,回娘家的女兒們必然會精心準備一些禮品,再包上幾個紅包,為的就是分給娘家那些可愛的孩子們,讓小家伙們也沾沾節日的喜氣。而且,中午得在娘家熱熱鬧鬧地吃頓團圓飯,不過可別忘了,得趕在晚飯前回到婆家,這也是老規矩了。初二過后,家里的大人們就開始帶著小孩子穿梭在親戚朋友家,吃起了“轉轉飯”。啥是“轉轉飯”呢?其實就是輪流到各家親戚那兒做客,一家負責一天的飯菜,大家聚在一起,共享親情的溫暖。咱們小孩子呀,可最喜歡春節走親戚這檔子事兒了,每去一家,都能先美滋滋地吃上一碗甜滋滋、暖乎乎的醪糟荷包蛋。更讓人開心得合不攏嘴的是,家家戶戶的餐桌上擺滿了大魚大肉,那叫一個豐盛。晚輩給長輩們拜年,還能收到長輩遞來的紅包,心里別提多高興了。再加上,平日里親戚家的堂兄弟、表姐妹,大家各忙各的,難得湊在一塊兒,這會兒可好,不僅人齊了,每個小朋友兜里還都揣著些零花錢,小腦袋瓜里就開始琢磨了,趁著大人們圍坐一團嘮家常,顧不上咱們的時候,大伙跟商量好似的,一股腦沖到大街上,按照自己的喜好,盡情地挑選心儀的小玩意兒,痛痛快快地“消費”一把。

接連幾天的忙碌,到了初三總算能歇口氣了。這一天,大多數人都會睡個懶覺,安安穩穩地多躺會兒,把前幾日消耗的精氣神兒都補回來。從初三開始,楊家坪大轉盤、建設電影院廣場這些熱鬧地兒,舞龍燈、耍獅子、演蚌殼精、劃旱船、踩高蹺、玩車燈等各式各樣的民俗活動就跟約好了似的,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個比一個熱鬧,把節日的氣氛推向高潮。工礦企業也不甘落后,紛紛舉辦游園聯歡,到處都是歡聲笑語。城里那幾條主干道上,簡易的棚子一個挨著一個搭了起來,里面擺滿了平日里難得一見的稀罕年貨,還有各種美味可口的零食、新奇好玩的玩具。小朋友們兜里的壓歲錢,雖說之前零零散散花出去不少,可這時候一摸,嘿,還剩下不老少呢,足夠支撐他們再去瀟灑一回。毫無疑問,這又是滿大街撒歡玩耍的一天。

初四可是個重要日子,民間都傳著灶王爺這一天要來查戶口,所以大伙都不出遠門,乖乖守在家里。早早地,就把家里最豐盛的果品擺上桌,點上幾炷香,再燃起紅通通的蠟燭,最后放上一掛鞭炮,恭恭敬敬地迎接灶王爺,祈愿新的一年灶王爺多多庇佑,家宅平安,煙火不斷。

初五俗稱“破五”,有個說法叫“趕五窮”,這里面說的“五窮”,就是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天剛蒙蒙亮,人們就麻溜地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震得人心里敞亮。放完鞭炮,全家總動員,一起動手打掃屋子,把里里外外清掃得干干凈凈。一邊放鞭炮,一邊人從屋里往屋外走,寓意著把所有不吉利的東西,都隨著這鞭炮聲、隨著這腳步,一股腦地轟出家門,新的一年就只剩下好運和福氣啦。

初六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跟商量好了似的,把過年這幾天積攢下來的垃圾,還有那些穿舊了、不穿了的破衣服,一股腦打包好,扔到外面指定的地方,這就叫“送窮鬼”,也是圖個新年新氣象,把晦氣都送走,往后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初七是人日,也就是咱人類自己的生日。老祖宗留下的《占書》里記載得明明白白,從大年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是有個先后順序的,叫“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這天,就是人的生日,這可是古老又莊重的漢族傳統節日,也叫女媧造人日,紀念人類誕生的日子。一大早,家家戶戶就開始忙活起來,擺上滿滿一桌豐盛的筵席,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吃吃喝喝,再放上幾串喜慶的煙花爆竹,熱熱鬧鬧地慶賀生日。這一天,家長們也都格外寬容,就算孩子調皮搗蛋了些,也不會開口訓斥,讓孩子們開開心心過個人日。

初八是谷日,是谷子的生日,也被稱作順星節。傳說在這一天,天上的各路神仙星宿都會下凡到人間,這時候天空中的星斗是最全乎的。要是這一天晴空萬里,陽光明媚,那可就是個好兆頭,預示著這一整年稻谷都會大豐收,家家戶戶都能倉廩充實;要是不巧趕上陰天,大家心里就會犯嘀咕,覺得這一年的年成可能不太好,莊稼得精心侍弄著。

初九,民間一直都有習俗,認定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誕辰。為了向玉皇大帝表達敬意,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闔家安康,各地都會舉行盛大莊重的祭天儀式。大伙誠心誠意,獻上最豐盛的祭品,希望玉皇大帝能垂憐蒼生,護佑大地。

初十是石頭的生日,在這一天,那些平日里幫了大忙的磨盤、碾子等石制工具,都得讓它們好好歇著,可不能亂動。老百姓們還會特意在石磨、石碾旁邊點上香,擺上些供品,畢恭畢敬地祭拜石頭,感謝它們一年到頭的默默付出。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這是岳父大人專門宴請女婿的好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的時候,準備的食物那叫一個豐盛,吃了一天后還剩下好多呢。這下可好,娘家不用再額外花錢去采買,就用這些現成的美味佳肴招待女婿和女兒,民間傳唱的歌謠里還有這么一句“十一請子婿”,把這習俗唱得明明白白。

正月十五更是個充滿儀式感的節日,從正月十二開始,大家伙就忙活著籌備起來了。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跟比賽似的,把嶄新的花燈一盞盞點亮,遠遠望去,一片燈火輝煌。正月十三,還是離不開燈這個主角,打這一天起,街頭巷尾、橋邊道旁,到處都能看到用竹子精心編扎的花燈高高掛起,五彩斑斕,好看極了。正月十四,為了把元宵節過得熱熱鬧鬧的,舞龍、舞獅的隊伍紛紛走上大街,一遍又一遍地彩排演練,那矯健的身姿、精彩的表演,引得路人紛紛駐足觀看。還有那些文人墨客、熱心腸的老街坊,會寫一些燈謎掛出來,供大伙猜謎逗趣,給節日增添了不少歡樂的氛圍。到了大年十五,也就是元宵節(又叫“上元節”),這可是一年里頭第一個月圓之夜,大地回暖,春意在夜色中悄悄蔓延。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宴請賓客,到了晚上,家里所有房間都燈火通明,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上一碗甜甜糯糯的湯圓,團團圓圓。這時候再走到街上,那可真是人山人海,觀賞花燈的、猜詩謎的,大家興致勃勃,歡聲笑語回蕩在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熱鬧景象。

等元宵節這熱熱鬧鬧的一天過完,春節這場持續了好些日子的盛大慶典,才算真正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那些還在上學的孩子們,要是寒假作業還沒寫完,這時候就得被家長催著,老大不情愿地翻出書包里的作業本,規規矩矩地坐下來,一筆一劃地完成假期作業咯。

兒時過節的記憶,如今能憶起的,皆是些零散細碎的片段,描述起來頗為籠統,可每每念及,卻總有種難以言喻的回味,悠悠然縈繞心間。

近來不知何故,西方文化正在悄悄侵蝕著我們的文化疆土。形形色色的洋節竟有人煞有介事地歡慶,反倒讓中國自家的傳統節日,在這喧囂之中日漸式微,悄然淡去。在這暗流涌動中,社交平臺上有時會毫無征兆地熱鬧非凡,滿是些莫名其妙的節日問候與祝福,或關乎父愛如山,或圍繞母愛似海,亦或是情愛繾綣、關愛暖人,可細究之下,這些節日無一不是舶來品,與華夏文化的根脈毫無牽連。

古老文化的傳承之路,任重道遠。雖說國家體恤民情,在春節、中秋、國慶放假之余,又添清明、端午等傳統節日假期,欲為傳統文化的賡續助力。奈何有些地方出于“環保”“安全”等原因,取消春節燃煙花爆竹以迎新歲,不準于社區熏制臘味香腸,到了清明,又嚴禁點香燭、燒紙錢祭祖……如此這般,使得傳統節日里,那些承載著厚重歷史底蘊的文化元素大幅削減,商業氣息卻趁虛而入,漸次占據主導。看來,傳承千年的習俗,還面臨著諸多的挑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蒗| 溆浦县| 宁国市| 安新县| 于田县| 贵州省| 闵行区| 尉犁县| 江西省| 新乡县| 石泉县| 华容县| 新和县| 新郑市| 安康市| 冷水江市| 金沙县| 清丰县| 临朐县| 五华县| 措勤县| 大英县| 彭泽县| 缙云县| 本溪市| 青铜峡市| 涡阳县| 广宗县| 乐业县| 岳西县| 图木舒克市| 额敏县| 竹溪县| 介休市| 阿荣旗| 竹山县| 囊谦县| 屯留县| 丰都县| 三穗县| 昔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