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那時起,便開啟了在鄉間的讀書生活。每日穿梭于坡地與田間,同社員們一道,無論烈日高懸還是風雨交加,都遵循著農事的節奏參加勞動。忙碌一天后,每至夜深人靜,我獨自居于茅廬之中,伴著那昏黃孤燈夜讀,不知不覺間,這竟成了我生活的常態,也成了我排解孤獨、舒緩內心壓力的重要方式。
黃瓜山的夜晚,月色柔美,如潺潺流水般傾灑在寧靜的山野之上,四周一片寂靜,唯有偶爾傳來的幾聲蟲鳴,才稍稍打破這份鄉村夜晚獨有的寧靜。在那被竹林環繞的土屋里,有一盞散發著微弱光芒的燈,昏黃的光線透過紙糊的窗戶,在窗上映出影影綽綽的斑駁影子,就這樣一直亮到凌晨。
在夜讀時,我閱讀的書籍種類繁多,既有哲學類的經典著作,也涵蓋歷史、文學等不同領域的書籍。而我一直以來十分敬仰、推崇備至的文壇大師魯迅的作品,自然也被我列入了必讀書目之中。
魯迅先生的文章,白話文夾雜文言文,初時讀起來有點費力。不過,其文字雖有時顯得艱澀,閱讀過程也可能枯燥無趣,然而,其中蘊含的思想極為深厚,內涵極其深刻。讀罷魯迅的作品,最佩服他不屈不撓的硬骨頭和字為匕首、筆為投槍的一針見血的批判精神;最欣賞他針砭時弊,用犀利和諷刺的語言對封建文化、社會痼疾、愚弱麻木的可悲國民那一篇篇鋒芒畢露、力透紙背的醒世文章;最喜歡魯迅發人深省、充滿力量的一段話:“走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在中國古代文學的璀璨星空中,《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無疑是四顆最為耀眼的明珠,被并稱為古代四大名著。學生時代的我,便已與《水滸傳》和《西游記》結下了緣分,沉浸于它們構建的奇妙世界之中。民間有云:“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這句話并非毫無道理,它就像是一句充滿關懷的提醒,意在說明青少年時期,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在形成階段,行事往往容易沖動,而《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個被逼上梁山的好漢身上所展現出的江湖氣息,或許會對他們產生影響,讓他們在不自覺間做出一些不太恰當的叛逆之舉,給生活增添不必要的不穩定因素。至于《三國演義》,其中滿是復雜的權謀斗爭與心機算計,上了年紀的人閱歷豐富,不免老于事故,如果在閱讀時不小心將書中的心機權謀代入到日常生活里,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安享晚年的平和心境。
知青歲月時,我翻開了《三國演義》這部偉大的作品,讀后讓我感觸頗深。書中魏、蜀、吳三足鼎立,三國爾虞我詐,爭斗不休,謀略之計層出不窮。它不僅如實反映了當時社會各階層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也在不經意間傳播著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像書中誕生的許多成語,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賠了夫人又折兵”等,以及那些膾炙人口的俗諺,比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等,這些耳熟能詳的詞句,早已深深融入了我們的文化血脈之中,伴隨著一代又一代讀者的成長,對塑造民族性格發揮著重要作用,也為如今的我們留下了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
可惜當時在農村沒有找到《紅樓夢》原著,成為我唯一沒有讀過的古代四大名著。按照清代得輿《京都竹枝詞》之“時尚篇”的一句詩:“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我還算不上真正的飽覽群書。
學生時代我就囫圇吞棗地讀過《雷鋒日記》,當知青后我又細讀了一遍《雷鋒日記》。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公而忘私的境界、認真負責的品質,無不折射出人性的光輝,成為了人民解放軍乃至全國人民的精神財富,令人為之傾倒,成為我記日記的范本。
我還讀完了《金光大道》《春潮急》《沸騰的礦山》等小說和《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沙家浜》等樣板戲,這些文學藝術作品創作手法嫻熟,文字優美流暢,藝術精湛細膩,把有些角色“無毒不丈夫”的手段刻畫得入木三分,作為那段歷史的載體而留在了記憶里。
我還在無意中讀了一本古書。有一次我到永川縣城辦事,中午照例來到二姨媽家吃飯。飯后我正要回生產隊,二姨爹悄悄借給我一本《道德經》,其為繁體字印制,且編排豎列。他告訴我,此書與《易經》《論語》并稱中華三大典籍,承載千古智慧。他特地吩咐,此書不得外借,看完后立即歸還。
初捧此書,便覺其厚重非常。書中文字古奧,思想深邃無垠,包羅萬象,僅以高度抽象之區區五千言,窮究天地人三才之道。仿若混沌初開,清氣上揚為天之道,濁氣下沉成地之道,而人居其間,遵循人道,生生不息。憶及魯迅先生所言:“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我心潮澎湃,仿若暗夜得燭,欲自此書中窺破虛實有無之奧理,厘清好壞對錯之界限,辨明美丑善惡之分野,悟透名利得失之要義,進而領會有所為、有所不為之至境。
奈何我生性愚鈍,彼時學識淺薄、眼界局促,乍涉如此高深之學,仿若蚍蜉撼樹,力有不逮。雖日夜研讀,字字推敲,然于書中精義,仍覺如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無為、不爭、知足、順其自然諸般哲思,仿若九霄云外之梵音,遙不可及,難以參透;“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深邃學說,更似幽淵之秘,令我困惑不已,終難借悟道修行臻至大徹大悟之境。唯喟嘆老子思想仿若巍峨高山,仰之彌高,深邃似滄海,探之難盡。
不過,誦讀此書,亦非全無所得。借助字典,我識得諸多繁體字,仿若開啟一扇通往古韻古風之窗,于傳統文化之魅,略窺一二,也算是這段艱難研讀歷程中的意外之喜了。
那時在民間,還悄悄流傳著一種非出版物的手抄書(還稱不上非法出版物,雖然非法但沒有出版)。我也好奇地看過兩本,是住在永川縣城的一個知青借給我的,一本叫《一雙繡花鞋》,一本是《第二次握手》。封面套著《語文》《赤腳醫生手冊》之類的書皮掩飾。還記得其中《一雙繡花鞋》是在一本軟面抄本子上用復寫紙抄的,篇幅不長,字跡有些模糊。內容情節已經模糊,印象中故事性很強,也有一定的文學性。
以上便是我在知青歲月里讀書的種種收獲。讀書所帶來的那種難以用言語確切形容的成就感與滿足感,如同春日暖陽,悄然潤澤著我的心田,讓我的心境愈發平和恬淡。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這份精神上的富足與心靈深處的慰藉,恰似一泓清泉,溫柔地填補了生活的缺口,也成為了我知青生涯中一段滿懷憧憬與期待的開端。
如今回想起來,這個開端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國人骨子里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一傳統觀念的深切認同與堅守。它就像一顆悄然種下的種子,在我心底生根發芽,成為我探索命運之路的全新起點。從那時起,我便踏上了這條充滿未知與可能的旅程,而接下來要面對的,不過是如何在這條路上堅定地走下去,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罷了。
自幼時起,父親的一言一行便如同一顆種子,在我心底種下了對書法熱愛的萌芽。隨著時光流轉,這份熱愛逐漸生根發芽,長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下鄉成為了一名知青后,在那片廣闊的農村天地里,生活雖充滿艱辛,卻也為我帶來了新的滋養。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拜讀了毛主席的詩詞,那些激昂文字所蘊含的磅礴力量,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而他那有法無拘,神形兼備,龍飛鳳舞,自成一體的書法,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也悄然為我開啟了另一扇熱愛之門。自那以后,在忙碌的勞作之余,練字成為了我生活中極為珍視的時光。
那時農村的條件較為艱苦,若想購置一支趁手的毛筆和宣紙,需前往縣城,路途周折不說,還需花費一筆不小的開支。但對書法的熱愛讓我想盡辦法克服困難,因陋就簡地堅持練習。白天在坡上勞作間隙,我常隨手拾起一根小樹枝或是細竹竿,尋一處靜謐的沙地、樹林或是崖壁,輕輕翻開隨身攜帶的《毛主席詩詞》小冊子,對照著上面的字跡,一筆一劃、小心翼翼地臨摹起來。沉浸在練字的世界里,我仿佛忘卻了周圍的一切,只專注于筆下的每一個字符,用心感受著書法帶來的獨特魅力。
或許是我的這份熱愛在不知不覺中感染了身邊的人,鄉親們都知曉了我對書法的癡迷。每當大隊需要書寫宣傳標語,生產隊要書寫告示時,他們總會帶著信任的目光找到我。在他們的鼓勵與支持下,我更加堅定了在書法道路上繼續前行的決心。
沒想到,我這個充滿文人氣息的愛好,還曾鬧出一個小插曲。有位女社員私下里跟旁人說:“蘇知青好像會武功呢。”據說,她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經常看到我手握一根棍棍,動作花哨,神情投入,對著手上一本神秘的“武林秘籍”在“舞劍”。后來這話傳到了我的耳朵里,我聽了差點笑岔了氣。
下鄉半年來,很多始料不及的困難我都忍了,但農村信息封閉的環境讓我忍無可忍。我想來想去,決定買一臺收音機了解時事信息、豐富業余生活,免得呆在窮鄉僻壤時間長了,自己的思想遲鈍、僵化,也聊以打發難耐的寂寞與孤獨。收音機在那時也算奢侈品了,家里每月郵寄來的6元生活費,用于購買油、鹽、米、肉等生活日用品,我每月節約了一點,再加上下鄉時父母給我的50元和生產隊年終決算時分的11元錢還沒有用完的余款,于是在1977年春節回重慶過節時,我花了27元錢,購買了一臺國營重慶無線電廠生產的“長江牌”715型晶體管收音機。這對囊中羞澀的我算是一筆很大的投資,但后來證明它花得的確物有所值。
從此,我屋里的桌子上除了那本翻得已經卷邊的《新華字典》和一本沒有封面的《中國地圖冊》,又多了一臺小巧玲瓏的半導體收音機,使自己更方便快捷地獲得信息資源。我勞動之余業余時間的文化生活,經常是手持這臺收音機渡過的。這臺收音機可以收聽到中波兩套中央臺節目和重慶臺節目,主要聽新聞,也聽戲劇和音樂。由于它還能收聽短波,也就多了一些趣事。
有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無意中調到短波波段,在一片嘈雜的噪音中,突然竄出一個發音拖泥帶水的女聲:“中央廣播電臺,自由中國之聲,現在開始廣播”,嗲聲嗲氣的軟綿綿聲調把我嚇了一跳。在我買收音機時,隨機配送有一副耳機,我克制不住好奇,不由得戴上耳機聽了一次。
短波電臺的聲音忽大忽小,忽遠忽近,干擾很大,經常串臺。除了內容反動的節目外,也有一些娛樂節目,歌曲確實委婉好聽。我就是從“自由中國之聲”的“我為你歌唱”節目中,第一次聽到鄧麗君演唱的靡靡之音——“小城故事”“難忘初戀情人”“月亮代表我的心”“何日君再來”……一首首柔美深情的歌曲,令人難以忘懷。為此,我才會偶爾打開短波,一邊忍受噪音嘈雜的折磨,一邊享受音樂。
在信息閉塞的農村,收音機也成了孤陋寡聞的我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我漸漸習慣了通過電臺廣播這一方式隨時隨地的接受資訊與娛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