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班底初成
- 一讀就上癮的明朝史(套裝共3冊)
- 顧道驚城
- 5940字
- 2025-01-20 15:42:36
當朱重八來到郭子興的軍營時,直接被守營的士兵給綁了起來,士兵們一副要打要殺的兇相,朱重八眼看就要性命不保,最后還是郭子興的出現救下了他。
我初次讀到這段內容時感覺非常奇怪,因為郭子興所部的軍紀似乎過于嚴明,看到一個稍微可疑的人,居然就二話不說直接綁了起來。
可當我接著往后讀的時候,發現郭子興的隊伍居然搶劫老百姓,還喜歡搶友軍物資,更喜歡沒事找事制造摩擦,再聯系到之前士兵捆綁朱重八那一幕,我頓時豁然開朗:這哪里是軍紀嚴明啊,分明是軍紀敗壞,看到朱重八單人行走,就想著把他綁起來敲詐勒索。當大帥郭子興親自詢問時,他們又以懷疑朱重八是元廷奸細為由替自己脫罪。
郭子興了不了解內情呢?恐怕他是一清二楚的,畢竟都是自己的兵,但他也沒有多說什么,只是親自給朱重八松綁,并將他收編至步兵隊伍。
把一柄錐子扔進口袋里,它很快就會嶄露出自己的鋒芒;把朱重八扔進行伍,他也能很快顯露自己的鋒芒。不久,朱重八被提拔為大帥府親兵,成為郭子興的親隨;又過了幾個月,郭子興對朱重八越看越滿意,越看越歡喜,于是做主把自己的養女馬氏嫁給了他。
這突如其來的意外驚喜之后,朱重八的人生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投奔郭子興這步棋真是走對了。由于朱重八此時已經成為大帥郭子興的女婿,如果再用草根特色十足的名字“重八”或“八八”,那顯然不太合適,于是他為自己起了一個新名字:元璋,字國瑞。
行文至此,我們的主角朱元璋終于擁有了伴隨他一生的名字。但在郭子興嫁女這件事情上,最令我感興趣的不是朱元璋的新名字,而是朱元璋的真實相貌。
朱元璋流傳至今的畫像有兩幅,其中一幅是圓臉老者,看上去慈眉善目,想必他年輕時一定是一個儀表堂堂的大丈夫;另一幅畫得比較抽象,是一個瘦長馬臉,看上去兇相十足又丑陋無比,萬千人之中都很難遇到這樣一張有特色的臉。
到底哪幅畫才是朱元璋的真實相貌呢?我認為第一幅的可信度更高,而第二幅應該是偽作。
原因很簡單,當時是一個人人爭先的亂世,有人靠膽識發家,有人靠團隊成事,而朱元璋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獲得郭子興的青睞,肯定與他游歷三年的歷練脫不了關系;但郭子興提拔他當親兵,又把養女嫁給他,則很可能與他的外貌息息相關。
郭子興出身于富戶之家,而這類人最看重外表,想要成為他的親兵,且不說這人本事怎么樣,至少身高和長相要拿得出手,往那一站就能讓人覺得既威風又養眼。
如果朱元璋真長了一張抽象的瘦長馬臉,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模樣,郭子興得有多想不開,才會讓這樣的人當自己的親兵呢?如果郭子興真是愛煞了朱元璋的才華,他完全可以讓朱元璋做自己的幕僚,甚至是做自己的副將,而不是讓他頂著一張丑臉給自己當親兵。從古至今那么多人物中,我就沒聽說過有誰在挑選親兵時,專門找那丑得與眾不同的人來擔當此任,這口味實在是太“特別”了。
再說了,馬氏大小不計也是郭子興的養女,哪怕郭子興只是做個面子工程,為馬氏選的夫君看起來也不能太砢磣,否則如果馬氏知道自己將來要對著一個馬臉丑漢過一輩子,突然想不開,在婚禮上“嗚嗷”地一嗓子號了出來,你說這算怎么回事兒呢?別人知道這事之后,也會笑話郭子興:為了籠絡一個毫無背景的馬臉丑漢,居然甘心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兒舍出去,這姓郭的做事未免也太不講究了。
通過分析之后,我認為朱元璋應該是一個英俊偉岸、儀表堂堂的帥小伙,但有一點不能否認,那就是他在投奔郭子興的時候,還只是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這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居然獲得了大佬郭子興的青睞,不但被破格提拔,短時間內連升好幾級,最后還迎娶了美嬌娘,朱元璋的人生真可以算得上是草根逆襲的模板。
盡管如此,朱元璋卻依舊開心不起來,因為投軍之初被郭子興所部捆綁、搜刮的場景此時依然歷歷在目。朱元璋是一個胸懷日月的人,他根本看不上這些所謂的“義軍”。
再者,此時的濠州城內魚龍混雜,郭子興只是占據濠州城的五位大帥之一,并沒有獨霸一方的實力,朱元璋跟在郭子興身邊,倒也不至于被人處處穿小鞋,但想要無所束縛地一展所長,那是想也別想。
于是在1353年,剛成婚沒幾個月的朱元璋就向大帥郭子興請命:“我對家鄉鐘離一帶更為熟悉,愿意帶著幾個小伙伴回家鄉發展。”得知朱元璋有如此抱負,郭子興非常開心。
或許有人會感到奇怪,朱元璋翅膀剛長硬就想單飛,郭子興為什么還會感到高興呢?原因很簡單,其實這就是亂世獨有的風景。想在亂世快速發展,只知道守住身邊的壇壇罐罐是不夠的,大家會說這個人沒出息,沒有抱負和進取心。如果他把所有人才都牢牢地捆在自己身邊,更會給人一種嫉賢妒能的感覺,這對那些事業處于起步階段的草莽而言,是一個非常致命的打擊。
于郭子興而言,自己對朱元璋恩同再造,他是自己破格提拔的人才,他老婆還是自己的養女。如果郭子興連這樣的人都不放心,那還有什么人可以讓他放心呢?
基于這個原因,郭子興大手一揮:只要你能招到人,我就立刻批準你的請求。在征得了郭子興的同意后,朱元璋也不含糊,短短幾天就招募了七百多名士兵,并帶著二十四個老鄉和郭子興的祝福,踏上了返鄉發展的道路。
此處我覺得有很必要列出朱元璋這二十四個老鄉的姓名,他們分別是:徐達、湯和、吳良、吳楨、花云、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炳文、唐勝宗、陸仲亨、華云龍、鄭遇春、鄭遇霖、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材、張赫和周德興。
在這二十四人當中,有些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有些是令我們感到陌生的,但無論熟悉還是陌生,他們在當時不過都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因為他們絕大多數都只是最底層的農民、乞丐和放牛娃。
人的命運就是如此奇妙,當朱元璋在皇覺寺輾轉反側時,他絕想不到自己可以在郭子興軍中成長得如此迅速;當這二十四個人跟著朱元璋返鄉發展時,他們也絕想不到自己將來可以出將入相,青史留名。不管他們個人日后的沉浮榮辱如何,至少在爭霸天下和建立大明的過程中,這二十四個人都是立有大功的。
朱元璋帶著二十四個老鄉和七百多名士兵離開了濠州,卻并未向家鄉鐘離進發,而是一路向南行進,來到了定遠附近。他們的目標是拿下定遠,然后繼續向南,拿下江淮樞紐之一的重鎮滁州。
朱元璋為什么不回家鄉鐘離發展?因為那地方太小,距離濠州又太近,根本沒有可供朱元璋大展拳腳的空間。對于朱元璋的突然變卦,郭子興是不會感到奇怪的,因為兩人在私下早已溝通過。所謂“回鄉發展”的蹩腳借口,不過是郭子興和朱元璋用來敷衍濠州城內另外四位豪帥的理由。等四位大帥回過神來,朱元璋已經率部走遠,他們再想干預也無濟于事,只能偶爾把這事提出來,給郭子興添添堵,但相比朱元璋的發展壯大而言,這些許小事也不被郭子興放在眼里。
目前唯一的問題就是:朱元璋真能率領一支孤軍,在定遠和滁州打出名堂嗎?答案是肯定的。朱元璋不但擁有過人的魅力和高超的素質,在軍事方面的水平也非常人可比。他先是一路招兵買馬,把隊伍擴充至三千多人,又用夜間偷襲的方式擊潰定遠守軍,招募了不少精壯漢人。來到滁州城下時,朱元璋的軍隊已經擴張至兩萬多人。在圍攻定遠妙山時,占山為王的馮國用、馮國勝兄弟前來投靠,為朱元璋又添一大臂助。馮國用因病早逝,在明初筆墨不多,但在朱元璋建立功臣廟時,馮國用排在東序第一位(總計第八位);而馮國勝就是后來的馮勝,這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明初開國封六位大功臣為六公,馮國勝就是其一。
從七百多人到三千多人,再從三千多人到兩萬多人,朱元璋的隊伍人數翻了好幾番,如何做好管理工作?這對以朱元璋為核心的小團隊而言,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
可令人驚訝的是,朱元璋似乎并未遇到什么管理難題,他很快就攻下滁州,算是為自己的創業之旅挖到了第一桶金。那么問題來了:這兩萬多人當然不能由朱元璋一人管理,這會把他累死的。要說朱元璋擁有異于常人的才能倒是可以理解,難道他身邊的二十四個老鄉也是如此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徐達、湯和等人在日后都是獨當一面的統帥,可此時的他們還很年輕,依然需要通過學習繼續成長。哪怕是天賦異稟的朱元璋,此時也只是一個年僅二十六歲的年輕人,他必然也有著許多的缺點和不足。
朱元璋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地管理好一支兩萬多人的團隊,又能順利地攻下滁州,皆因在此期間,他獲得了一位讀書人的效忠。此人可不是什么“書呆子”,而是一位亂世英才,他姓李名善長,字百室,是大明開國六公之首,更被后世普遍認為是“大明開國第一功臣”。
我們完全可以這樣理解:朱元璋得到了李善長,就相當于劉邦得到了蕭何,曹操得到了荀彧,成就霸業的重要拼圖已經就位。
但從個人素質上來看,李善長似乎比不上蕭何與荀彧。據史書記載,李善長雖名為儒生,但實際上沒讀過多少書,更不是什么飽學鴻儒,他只是定遠的祭酒(類似于小學校長),在定遠和滁州一帶算是頗有名望。
然而對此時的朱元璋來說,他雖然已經擁兵兩萬余,卻依然只是個上不得臺面的草頭王。說難聽點,他就是個反賊,但凡有點格調的讀書人,又有幾個能瞧得上他?
很多人從結果反推,認為李善長投奔朱元璋是慧眼識英才,實際上,他只不過是在豪賭。憑李善長當時的社會地位和學識水平,也就朱元璋這類反賊瞧得上,朝廷里人才濟濟,輪不到李善長出頭。
據說李善長與朱元璋秉燭夜談,一夜過后,朱元璋認為自己找到一個曠世英才。這可真是太神了,就好像劉備與諸葛亮進行了一番談話之后,立刻認定此人將是自己的得力臂助一樣。事實上,這類說辭通常是不太可信的。
兩人初次見面,一番交談能說明什么?什么都說明不了。趙惠文王見過趙括不止一次,也沒能看穿他“紙上談兵”的本質;諸葛亮與馬謖相交頗深,也沒想到他能在街亭給自己捅那么大一個婁子。
劉備之所以能在與諸葛亮交談之后,立刻認定他將是自己的得力臂助,那是因為諸葛亮代表著荊州的部分少壯派,他與劉備交談甚歡,就是在向外界釋放一個信號:我們荊州少壯派認為劉備不錯,打算與他進行深度合作。對于一步一個坎兒,并已經在荊州蟄伏了七八年的劉備而言,還有什么人才能比此時的諸葛亮更有價值呢?諸葛亮的出現,就等于是給了他一個破局的機會啊。
朱元璋盛贊李善長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此人雖然算不上什么大人物,但在定遠、滁州一帶頗有名望,如果能有此人相助,自己打下定遠和滁州之后,可以大幅縮短安定這兩個地區的時間,這對于急需一塊牢固根據地的朱元璋而言,那是非常不錯的;如果李善長還能幫他推薦一些人才和富商,那簡直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奇緣。
李善長生于1314年,此時他已經四十歲了,雖然談不上學識淵博,但作為一個小學校長,除了管理孩子之外,還要經常與各路家長打交道,于是早已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他知道朱元璋未必瞧得上自己,但以朱元璋現在的地位,也沒資格嫌棄自己,而自己能幫助朱元璋穩定滁州和定遠,只要辦好了這件事,他絕對會高看自己一眼。
事實證明,李善長雖然學識不算出眾,但真是一個聰明人。在李善長的幫助下,朱元璋成功占據了滁州和定遠,并且很快建立起了自己的地盤。為了更好地鞏固自己的事業,朱元璋一口氣收了二十多個義子,倚為臂膀心腹。其中就有年僅八歲的沐英,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大哥之子)和外甥李文忠(二姐之子)。這三人都在日后打天下和建立統治秩序的過程中,為朱元璋立下汗馬功勞,只不過朱文正的結局不太好;李文忠卻位列開國六公之一;沐英及其后人則為大明世鎮云南,也就是金庸先生小說《鹿鼎記》中提及的沐王府。
帶著朱文正前來投奔的是朱元璋的大嫂王氏,帶著李文忠前來投奔的是他的二姐夫李貞。從他們的口中,朱元璋得到了散落親人們的最新消息:曾與他一同埋葬父母、兄長的二哥已經去世,給別人當上門女婿的三哥也已去世,最疼愛自己的二姐也在兩年前病逝,再加上早已離世的大哥、大姐和大姐夫,朱元璋這一輩的親人中,只剩下眼前的大嫂王氏和二姐夫李貞。
到了1355年,朱元璋對滁州的掌控力日益加強,在當地的根基也日益牢固,許多義軍紛紛慕名來投。這里面自然有不少軍紀混亂的烏合之眾,卻也有不少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比如虹縣鄧友德所部就因軍紀嚴明而深受朱元璋的喜愛,這個年僅十八歲的年輕人自然也備受重用。朱元璋為他改名鄧愈,并封其為管軍總管。
隨后,朱元璋繼續向南推進,先后攻下了全椒與和州(今安徽和縣)。有了收服李善長的經驗,朱元璋又熟門熟路地收服了部分在當地頗有名望的儒生及社會名流,并利用他們的影響力為自己鞏固在當地的統治;同時再收一部分義子,協助自己管理當地民生、訓練士兵。在這些儒生和社會名流當中,最著名的就是胡惟庸,那個號稱“中國最后一位宰相”的人。
在攻打和州之前還有個小插曲,朱元璋遇到了一伙正在打家劫舍的強盜。朱元璋軍紀嚴明,根本瞧不上這群烏合之眾,但由于和州還沒打下來,朱元璋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暫時也沒有與這伙強盜打交道的意思。
可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這伙強盜里有個小頭目,因為仰慕朱元璋,居然帶著一個小團隊來投奔他。對于事業處于初起階段的朱元璋而言,本應該來者不拒,但朱元璋覺得強盜的名聲實在太臭,接納他們弊大于利,于是他就對那伙強盜的小頭目說:“你們是不是沒飯吃了?我可以給你們一點糧食。”言外之意就是:吃完之后麻溜地給我滾!
小頭目一聽,立刻對朱元璋說:“我最初當強盜,的確是為了混口飯吃,但如今我不缺吃食,只希望能夠跟著一位大人物打天下,不再渾渾噩噩地過活!”
朱元璋一聽,覺得此人還算有些抱負,于是又問他:“你們都沒有受過正規訓練,怎么跟我打天下呀?”小頭目堅定地回答道:“只要您愿意收留我,我愿意接受一切訓練,如果您的目標是渡過長江,那么我就會成為您的渡江第一梯隊!”
聽到這話,朱元璋多少有些驚訝,攻下和州之后,自己的確有渡江攻打徽南的意思,但他一個打家劫舍的強盜,居然能看穿自己的戰略意圖?他是怎么做到的?莫非此人是天生將才?
產生興趣的朱元璋繼續與這個強盜小頭目交談,越交談就越覺得有趣。此人雖然粗魯,頭腦卻很清楚,自己隨口說些什么,他一點就透。朱元璋終于確定,此人絕非尋常之輩,于是問他:“你叫什么名字?”小頭目大聲地說道:“我叫常遇春,希望日后能夠為大帥效勞!”
就這樣,大明開國六公的最后一位,人送外號“常十萬”的常遇春正式來到朱元璋身邊。
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還算順利,幾乎沒有遇到特別大的波折,這與他及早確立核心班底有很大的關系。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馮國勝)和衛國公鄧愈,早在1355年,也就是朱元璋獨自發展的第三年,這六位國公就已全部到位。除此之外,還有馮國用、胡大海、胡惟庸和趙德勝等一大批能臣武將加入,真可謂實力雄厚。
但這種結論往往是我們后世人通過結果倒推得出來的,比如我們一聽徐達和常遇春的名字,就知道這兩人皆為不世之名將,可在當時,他們并沒有什么了不起。
雖然此時的朱元璋已經擁有了不遜于他岳父郭子興的實力,但在那個帶頭大哥如韭菜般瘋長的年代,朱元璋手里也就兩萬多人外加一群鄉黨,其實也沒什么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