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打擊貪腐的“空印案”
- 一讀就上癮的明朝史(套裝共3冊)
- 顧道驚城
- 3815字
- 2025-01-20 15:42:36
自洪武十三年正月處理胡惟庸案,一直到洪武十四年九月出兵南征,在這段時間里,大明朝廷還算比較太平。洪武十五年(1382年),朝堂上爆出了一個大新聞,那就是后世所熟知的“空印案”。
“空印案”的始末大致是這樣的:朱元璋在不經意中發現,地方官員到南京報賬時,都會隨身攜帶蓋有印信的空白書冊。地方官員進京報賬是有一套流程的,帶著蓋有印信的空白書冊上京,這是嚴重的瀆職行為。于是朱元璋就責問相關涉事官員,得到的解釋是,因為錢糧在運輸過程中會有損耗,而戶部在審核各地財政報表時又非常嚴格,一定要精確到小數點后好幾位,稍有不合便作廢重報。由于那個年代沒有電報、電話和網絡,一來一回非常麻煩,所以官員們都習慣攜帶蓋有印信的空白書冊,等戶部核查過詳細數額之后,再填報具體數字。
朱元璋一聽到這種說辭,頓時就火冒三丈,立刻指示相關部門嚴查此案。兩年前他剛處理了胡惟庸案,手上的血跡還沒干透,立刻又有一批攜帶空印的官員送到眼前,那還有什么客氣的?數百涉案官員因此被殺,數萬涉案人員因此被流放或判刑。官員的那番說辭,粗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可實際上,這是地方士紳和官員聯手,想方設法地糊弄朱元璋,與中央政府爭奪稅收的隱秘博弈。
官員們帶著蓋有印信的空白書冊來到京城,你說你是為了防止錢糧因押運受到損耗,可誰知道你不是為了從中貪墨(貪圖利益)呢?你如何自證清白?就算你自證清白了,可你敢保證所有官員都不會從中貪墨嗎?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禁止使用空印,不管你是不是清官,一旦查明使用空印便立刻嚴懲不貸。如果某位官員敢大聲抗議:“空印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禁止空印就是浪費我們的生命!”那肯定也要被抓起來的,誰給你的膽量這樣無法無天?
無論官員們怎么強調客觀困難,都必須承認一點:使用空印本身就是違法行為,因為任何書冊都必須先寫內容再蓋章,這是誰也無法反駁的。至于有人說,只要出現些微差錯就要回去重新蓋章,這種說辭一望可知是假的。朱元璋并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二代,而是白手起家打天下的一代,在一定范圍內出現誤差是可以理解的,朱元璋甚至還會默認淮泗功臣集團豢養白手套,比如被劉伯溫斬首的李彬就是長期為李善長等人撈錢的,朱元璋最初也沒怎么管,“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他也懂。
我們在生活中總會聽到一個詞——潛規則。什么是潛規則呢?就是那些端不上臺面,但大家都默認的規則。違反潛規則不會受到法律的懲罰,卻很容易受到身邊人的孤立和排擠,“空印案”其實就是一個經典的潛規則案例。潛規則不好查更不好抓,違法行為之所以會演變成潛規則,主要原因是卷入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爭相撈好處,受損的是國家,而非某一個具體的人。在這種背景下,潛規則就可以半公開地存在于社會之中。
再看“空印案”,官員們真的侵害了具體某個人的利益嗎?好像沒有。可這種行為會導致國家利益受損,朱元璋發火也在情理之中。在大多數情況下,領導面對潛規則案件也只能命令相關部門出臺一套解決方案,然后呢?就沒有然后了。因為有關部門的官員都卷入了相關事件中,你讓嫌疑人出臺一套嫌疑人管理辦法,這和讓狼看羊圈有什么區別呢?
“法不責眾”是所有領導都要考慮的現實狀況。可朱元璋偏偏不信這個邪,在他的人生信條里,就沒有“法不責眾”這一說。或者說,朱元璋所認為的“眾”和我們所理解的“眾”不是一個概念。
“空印案”的具體爆發時間有爭議,涉案人數同樣有爭議,但有一點是沒爭議的,那就是在處理整個“空印案”期間,當初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那批功臣都沒有涉案,被殺被流放的大多是元廷投降過來的,以及大明立國以后通過各項機制選拔出來的官員。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后世學者在談及“空印案”時都會拋出一個觀點:但凡被“空印案”波及的,都是那些陋俗難改的舊體制官員,以及被他們所影響的部分官員,朱元璋對他們下手,就是為了肅清舊元陋習,還大明一個海晏河清。
可在當時,整個社會的主流論調不是這樣的。朱元璋亂刀剁下,大明帝國人頭滾滾,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全部被殺光。很多人不敢當面說,但總會從犄角旮旯傳出一些不太好聽的言辭:這個皇帝怕是野獸轉世吧?太沒人性了。翻開史書看看,哪有這樣做事的皇帝呢?官員又不是你養的牲畜,哪能成批地殺呢?
之所以會有人持這種觀點,完全是因為他們站隊站歪了,習慣從官員的角度來看問題。沒有哪個官員是省油的燈,他們這樣大張旗鼓地玩潛規則,目的就是構建利益共同體,一旦被他們得手,整個大明就要被蛀空。他們的做法,就是把整個大明變成一個人情社會,用各種裙帶關系維系感情。長此以往,這個國家還是朱家的天下嗎?
嚴格來說,“空印案”算不上什么大案,但后世史書依然把“空印案”放在了“洪武四大案”之中,與“胡惟庸案”“郭桓案”和“藍玉案”相提并論,這里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空印案”挑戰了皇權的威嚴,惹得朱元璋大發雷霆。這一點比較好理解,像朱元璋這樣的強勢帝王,根本容不得手下人跟他耍心眼。二是“空印案”定性為冤案,就是要把輿論造起來,必須讓后世讀者知道,曾幾何時,出現了一位屠夫皇帝朱元璋,他狂性大發殺死了千百位為國盡忠的清官和好官。
在“空印案”的審理過程中,有一位名字叫鄭士利的小人物高光出鏡。他寫信給朱元璋,認為官員攜帶空印是有客觀原因的,皇帝的想法不錯,但在處理此案時的一些手法恐怕值得商榷。我為什么說鄭士利是小人物呢?因為這位老兄并沒有干過什么露臉的事,他之所以能被堂而皇之地寫進《明史》,完全是沾了“空印案”的光。
通過鄭士利這個人,令我想起了東漢末年的司馬直,這位老兄同樣是個小人物,他也沒干過什么露臉的事。司馬直之所以能被堂而皇之地寫進《后漢書》,完全是因為他寫信痛斥漢靈帝賣官。鄭士利和司馬直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的所作所為符合文人士大夫集團的利益,所以后世的文人士大夫在寫史書時,自然會破例給出一個優待,把這兩個小人物寫進史書。
誰會喜歡司馬直呢?自然是反對漢靈帝賣官的人,也就是那幫世家大族。漢靈帝賣官并不是為了自己奢侈享受,而是希望能從世家大族手里摳出一筆錢,緩解中央的財政危機。也就是說,漢靈帝的賣官是在選出官員以后逼捐,這自然會惹得既得利益集團不滿。誰喜歡鄭士利呢?自然是官僚集團,他們努力把“空印案”中受打擊的官員洗白,然后再抬出鄭士利這么個小人物,用以展示所謂的“民意”。
當然了,我也不是號召大家從朱元璋的角度來看問題,因為朱元璋也不代表百姓的根本利益。他是皇帝,他所思所想的不過是如何將自己的江山從一世二世傳到千世萬世。我只是強調,“空印案”并不是簡單的誰有理誰沒理,而是官員和皇權都試圖壓服對方,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官員們選擇以沉默抗爭,朱元璋選擇大開殺戒,都是出于捍衛自己利益的目的,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是因為他們的核心利益點不一致。
比如說,大家都說漢武帝劉徹雄才偉略,打得匈奴遠遁漠北,是大有為之君。但對劉徹治下的官員和百姓而言,劉徹是個什么人呢?整天就知道死要錢,打仗打得國內戶口減半,世家大族看到劉徹就像老鼠看到貓一樣,這種皇帝怎么可能不遭他們的嫉恨呢?
再比如說,大家都說荊州牧劉表是個暗弱無能的家伙,曹操瞧不起他,劉備隨時準備干掉他,孫權也對他恨得牙癢。但對荊州百姓和當地的世家大族而言,又有哪個領導能比劉表更完美呢?劉表從不折騰百姓,而且尊重世家大族。劉表主政荊州十八年,大部分地區都能保持和平穩定,簡直就是漢末亂世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如果坐在電腦前大發議論,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喜歡劉徹這種領導;可如果事關自身的利益,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喜歡劉表這種領導。朱元璋是開國皇帝,他敢下狠手整治所謂的潛規則,但潛規則就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所以朱元璋在一頓亂砍亂殺之后,也只能被迫使用潛規則對付潛規則。提著長槍勇敢沖向風車的堂吉訶德,最終還是被迫臣服于現實。
“空印案”之所以被認為是冤案,還在于無人敢揭露內幕。潛規則所代表的利益面太廣了,如果有人敢揭發相關內幕,就等于與所有潛規則中的受益者為敵。我們可以模擬這樣一個場景:如果官員甲死不招供,就意味著他與無數官員站在一起。在這種背景下,就算皇帝想殺官員甲,他也未必敢動手。如果官員甲運氣不好,遇到了朱元璋這種屠夫皇帝,那么官員甲即便被殺,輿論也會站在他這一邊,因為大家都會認為官員甲死得冤枉,他的孤兒寡母也會受到社會普遍的同情和幫助。
可如果官員甲為了討好皇帝,主動或被動揭露相關內幕,那就意味著他站在了官員的對立面。在這種背景下,就算皇帝不殺官員甲,他的日子也不會好過,因為官員甲為了自己活命,居然選擇出賣成千上萬的同僚。如果同僚們最終有驚無險,那么他們肯定會聯合起來收拾官員甲;如果同僚們運氣不好都被殺了,官員甲就得仔細算算,自己到底得罪了多少人。這幫官員被殺死了,總會有新的人來頂替,他們看到官員甲這樣的“官場敗類”時,又會是怎樣的態度呢?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空印案”不但沒能成為貪污案,反而成了朱元璋濫殺無辜的鐵證。但我卻依然堅定地認為,“空印案”肯定有疑點。
在“空印案”中,官員們具體搞了什么鬼,我們已經很難還原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官員們肯定會借此機會,適當地侵蝕帝國賦稅,然后與士紳等基層代表瓜分相關利益。所謂的“中央和地方的官員坐在一起,對著一些空白書冊集體做賬,只是為了工作方便”,這種話只能用來騙小孩子。大明帝國后來的諸位皇帝,只能被迫看著官員們用精心設計出來的假賬管理國家,最后的結果就是,大明帝國的政府資源都被官僚集團和各大利益集團一點一點地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