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沐王府
- 一讀就上癮的明朝史(套裝共3冊)
- 顧道驚城
- 5079字
- 2025-01-20 15:42:36
在朱元璋命沐英從朱文英改回本名時,除了想斷掉他可能出現的不臣之心,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封藩。大明建國之后,朱元璋給所有兒子都封了藩,如果沐英依舊叫朱文英,你說老朱要不要給這個兒子封藩呢?沐英畢竟不是親兒子,朱元璋不想給他封藩也情有可原。但世事難預料,沐英雖然沒能封藩,但他的子孫卻獲得了“世鎮云南”的殊榮,直到明朝滅亡為止。當時的云南并非大明所有,統治者名叫孛兒只斤·把匝剌瓦爾密,是正兒八經的黃金家族后裔,尊奉北元為正統,同時也是北元世襲的梁王(下文統稱梁王),不服明朝管轄。
早在洪武四年,朱元璋接受明玉珍之子明升投降時,就想著一鼓作氣把云南也拿下,但明朝當時的大敵是北元,東邊的倭寇也令朱元璋煩不勝煩。與這兩個敵人相比,云南的梁王顯得非常安靜,雖不投降卻也不鬧事,所以朱元璋就暫時放棄了武力奪取云南的打算,希望通過懷柔手段解決云南問題。
洪武五年,朱元璋正式派遣使者王袆出使云南,勸說梁王歸順大明。王袆擺事實,講道理,把話掰開揉碎這么一說,梁王有點動心了,但北元那邊并不愿意就此放棄云南,他們還想著有朝一日可以南北夾攻大明,所以也在爭取梁王,希望能堅定他反明的決心。經過一段時間的博弈之后,梁王最終選擇拒絕投降,并把王袆給殺了。
在隨后的幾年里,朱元璋又陸續派出過幾撥使者,其中有能言善辯之士,也有北元投誠之人,目的就是希望梁王能“棄暗投明”,不要再做無謂的抵抗。可這些人的結局都不好,梁王總是會在一陣猶豫之后堅定決心,然后拿明朝使者開刀。
一來二去,朱元璋也看明白了,哪有什么猶豫不決,這貨就是元廷的堅定支持者,只不過表現出一副優柔寡斷的樣子,讓朕以為他可以爭取,用這種方式拖時間。既然你不識抬舉,那就別怪我老朱不客氣。在第四次北伐結束之后沒多久,朱元璋便任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和沐英為副將軍,率步騎精兵共三十萬,遠征云南。
出兵之前先要搞清楚敵我兵力對比。通過情報,傅友德發現云南擁有不下于二十萬的常備軍,但梁王所能調動的頂多也就十萬。這是怎么回事呢?我們還得從大理段氏說起。金庸先生在其武俠小說中塑造了以武立國的大理段氏,像段正淳、段譽和一燈大師等人物在歷史中其實是有原型的,大理段氏也并非虛構。從五代十國時期開始,段氏就成為大理一帶的主人,他們立國的時間甚至比北宋建立還要早,歷經了兩宋和元朝之后,段氏依然是云南望族,任何統治者想要在這里維持統治秩序,就必須對段氏保持足夠的尊重。
想當初天完政權內部爭斗不止時,明玉珍選擇西進重慶的方式脫離權力旋渦。離開了天完政權那個大泥坑之后,明玉珍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攻略西南地區。
1363年,明玉珍率軍攻打云南,梁王領兵應敵,結果被明玉珍打得大敗而逃,凄凄慘慘戚戚地奔向楚雄,同時派人向大理段氏求救。時任大理總管的段氏族長段功認為,梁王對穩定云南局勢能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而明玉珍是個反賊,將來未必能成氣候。基于這種思路,段功不但帶兵救援梁王,更用夜襲和火攻的方式擊潰了明玉珍,力保云南不失。
得逃活命的梁王對段功感激不盡,更進一步加深了他對大理段氏的認識,于是梁王加封段功為云南平章政事(相當于云南行政一把手),同時還把自己的女兒阿蓋公主嫁給了段功。梁王之所以會這么做,一來是為了籠絡大理段氏,從而借助他們的力量保衛云南;二來是想通過自己的女兒影響段功,使其終身為大元效命。
第一點不難辦到,畢竟保衛云南就是保衛段氏自身,但第二點比較難。像大理段氏這樣的世家大族,他們最在乎的是家族利益,而不是什么國家利益。如果投靠大元有利,他們自然不會三心二意,可當時的江南戰亂頻仍,大元已經日薄西山,指望大理段氏為大元盡忠,實在是不太容易。更令梁王感到惱火的是,女兒阿蓋公主嫁給段功之后,逐漸有些不愿意聽自己這個當爹的話了。以前還知道稟報一下段功的動向,現在自己主動問都問不出來,這胳膊肘往外拐得有點太快,梁王猝不及防,對女兒、女婿的不滿日益加深。
1365年下半年,此時的朱元璋已經干掉了陳友諒,并準備開始向張士誠動手,梁王敏銳地意識到,隨著陳友諒的出局,南方恐怕會在不久之后成為朱元璋的囊中之物。不甘失敗的梁王頻繁約見段功,希望他能與自己配合,打亂朱元璋統一南方的步伐。可在段功看來,誰能獲得最終的勝利,大理段氏依附于他就行,反正他們治理云南時,都必須倚仗段氏的支持。正是由于雙方利益點的不同,使得梁王與大理段氏之間的矛盾無可調和。梁王覺得段功不忠不義,段功覺得梁王想吞并自己,雙方的矛盾逐漸加深,阿蓋公主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梁王還想著把女兒拉回己方陣營,所以有事沒事就讓自己的妻子去看她,翻來覆去說父愛的偉大,再給她講講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祭足女兒的典故。祭足的女婿陰謀害死自己的老丈人,結果被他老婆發現了,他老婆一時不知道該怎么辦,就去問自己的母親:“父親和丈夫誰更重要啊?”母親對她說:“那自然是父親重要,丈夫死了還能再找,父親死了可找不著了。”于是祭足的女兒揭發了丈夫的陰謀。梁王妻子話里話外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父親將來和段功分道揚鑣,希望你能認識到誰對你更重要。
但阿蓋公主顯然不太熟悉漢文化,或者說她不認為祭足女兒的做法正確。當梁王拿出毒藥,希望阿蓋公主能大義滅親,毒死不忠不義的段功時,阿蓋公主毫不猶豫地將父親梁王給出賣了。她對段功說:“我爹要我下毒害你,你趕快想辦法!”段功得知此事后自然是不甘示弱,打算立刻返回大理,集合軍隊要給梁王好看,可走在半道上就被梁王派出的刺客給刺殺了。阿蓋公主得知丈夫的死訊之后,也選擇了自殺殉情。
段功與阿蓋公主的故事可謂遠近聞名。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先生還專門為其創作了一部話劇,名為《孔雀膽》。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非常感人。
大理段氏在云南可謂只手遮天,他們的族長被刺殺了,怎么可能暗氣暗消呢?于是轟轟烈烈的云南內戰就此拉開帷幕,雙方打打停停十多年,一直到朱元璋派傅友德率軍南征時也沒分出勝負。梁王現在面臨的局面是,他一方面要防備大理段氏,另一方面要抵擋明軍,手中的兵力自然捉襟見肘。傅友德非常清楚梁王此時的困境,所以他大膽做出調整,將部隊一分為二,開國元勛郭興率軍從敘永出發,直取烏撒(今貴州威寧一帶);其余軍隊由自己帶著藍玉、沐英從遵義出發,目標云南曲靖。這就等于是從云南的東北部和東部分別進軍,到云南境內以后再合兵,從東面堵住梁王,進而和大理段氏形成夾擊昆明的態勢。
傅友德這招談不上多高明,但梁王就是破不了,不是他看不懂,而是看懂也沒用。想破解傅友德這招,就必須分兵兩路,分別在威寧和曲靖堵住兩支敵軍,但此時的梁王哪有這種實力呢?把兵力全部弄到東邊來,西邊的大理段氏不管了?那肯定不行啊。想來想去,梁王最終選擇了堅壁清野。他放棄了威寧一線,將重兵布防在曲靖白石江邊,目的是盡快擊退一股敵軍之后,再回師與另外一支敵軍周旋。當然了,西線部隊肯定是不能動的,避免腹背受敵。
當傅友德得知梁王大肆集兵于曲靖時,立刻命令郭興放慢行軍速度,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他擔心梁王用疑兵之計,大張旗鼓地在曲靖屯兵,卻派精銳急行軍趕往威寧襲擊郭興;二是放慢腳步穩扎穩打,可以給梁王一種威懾。如果泰山以極快速度壓頂,恐怕人還沒反應過來就死了;可如果泰山從空中緩緩落下,那個等死的心理壓力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這或許能逼著梁王胡亂出招。
對明軍而言,現在天時、人和都在自己一方,只要放慢速度,梁王的地利優勢也無從發揮。只要郭興那邊能取得突破,梁王在曲靖肯定就坐不住了,屆時就是破敵的最佳時機。影視劇和小說中的戰爭總是充滿著各種奇謀詭計和名將強軍,可歷史上大多數戰役其實都像傅友德南征這樣。大家誰也不比誰聰明,誰也不比誰傻,指望耍花招取勝其實不太容易,通常都是雙方擺開陣勢,然后大打情報戰、后勤戰和心理戰,誰先支持不住,等待他的結果自然是兵敗如山倒。
傅友德穩步施壓,梁王的境況越來越糟糕,他不止一次想過:“干脆讓出曲靖,把軍隊調回昆明,等明軍過來決一死戰!”想得簡單,可實施起來卻不太容易,敵軍近在眼前,如果貿然撤退,就有可能在敵軍的壓迫之下演變為潰退,要知道十萬大軍可不是那么好控制的。但幸好郭興在威寧受到了阻撓,一時半會兒過不來,這讓梁王稍微安心了一點。當郭興那邊的戰報送抵傅友德大帳時,沐英立刻敏銳地意識到戰機來臨,他對傅友德說:“梁王知道我軍以穩為主,目的是等待郭興那邊合圍過來。現在郭興受阻,如果我軍再不做出改變,恐怕梁王會靜極思動。請將軍給我一支精銳,讓我帶領他們趁夜色渡過白石江,打元軍一個措手不及。”
傅友德反復琢磨著沐英的建議,越想越覺得有理,于是當即拍板:“我給你一千人,你帶著他們從下游偷渡過江,藍玉帶領大部隊在正面制造聲勢吸引敵軍。”軍令一下,各自行動,沐英很快就帶兵過了白石江,然后潛伏在江邊林中靜待時機。當藍玉在正面吸引了足夠敵軍,并作勢要渡江時,沐英突然從元軍背后殺出。當時正是大霧天氣,兩米內只聞人聲不見人影,沐英深知自己人手不足,這點兵力沖進元軍營帳可就出不來了,于是就在外圍敲鑼打鼓搖旗吶喊。
梁王正準備率軍迎敵,但天公不作美,元軍只能憑聲音大致判斷敵軍方位,卻不知他們的具體位置。就在這一團亂麻的環境中,藍玉率軍迅速渡過白石江,兩軍在大霧中短兵相接。一通亂戰過后,本就沒多少戰意的元軍開始潰退,梁王幾次試圖收攏隊伍卻徒勞無功,最終只得帶著數十個親兵趁亂逃離戰場。憑著對當地的熟悉,他才勉強逃回了昆明。
是役,白石江的十萬元軍全軍覆沒,大多數人死在亂軍之中,剩余部分則被明軍俘虜。從曲靖到昆明不算遙遠,傅友德不做停頓立刻下令追擊,只留藍玉在后面收尾。當明軍即將抵達昆明時,卻發現前方出現了不少“帶路黨”。梁王逃回昆明后,發現西線也已被大理段氏突破,自己待在昆明,就好像待在一個大棺材里,再無生路。梁王畢竟忠于元廷,他將妻子推入滇池,自己則與幾位臣屬一起自殺,元廷在昆明的統治至此終結。
梁王死了,云南境內還有一堆事等著做,比如說大理段氏,他們在西線趁火打劫,吃了個滿嘴流油,當明軍開過來時,他們還想著與傅友德談談條件,希望能與大明“共治”云南。眼見大理段氏如此不識好歹,傅友德也沒多說什么,只是隨手揮了揮令旗,藍玉和沐英立刻就朝著大理段氏沖了過去。三個月之后,大理段氏滅亡,云南全境悉平。
由于云南山多林廣,少數民族分布錯綜復雜,所以朱元璋并沒有急于召回南征大軍,而是讓他們在當地平定各地叛亂,確保云南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明領土。
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出兵,沐英就一直和傅友德、藍玉一起攻略西南,為大明固守邊陲。在這段日子里,沐英過得很快樂,與兩位軍事天才一起工作,他獲益頗多,時常寫信給朱元璋夸贊傅、藍二人,稱他們為大明的“頂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快樂的日子總是短暫的,洪武十六年(1383年)初,朱元璋下令沐英鎮守云南,傅友德與藍玉即刻班師,另有新任務安排。就這樣,沐英開始了獨自鎮守云南的全新歷程。從洪武十六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病逝,他一直在云南勤勤懇懇地戍邊。在中國歷史中,西南地區只有四川的戲份較多,云南在大多數時候都屬于蠻夷之地。形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云南生產力發展緩慢,云南的各民族成分又很復雜,致使經略成本太高,但在朱元璋時代,這一現象有所改觀。
沐英深知云南和中原有所不同,所以他是一手大棒一手甜棗,既想辦法限制當地土司的權力,又想辦法利用宣慰司和宣撫司進行制衡,還會在矛盾即將激化時想辦法化解,如果實在化解不了,那就用軍隊說話。除此之外,沐英還在云南頻繁設立衛所,并大規模開辟軍屯,修建大量驛道,大大加強了云南與中原的聯系。這些舉措雖然在明成祖朱棣時期走了一些彎路,但總的來說,從朱元璋時代開始,經略云南由沐英具體策劃并實施,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有關于沐王府和云南的特殊性,就連國外學者都有非常深刻的認識。《劍橋中國史》是這樣寫的:“有明一代,云南的治理很特殊。像西南其他省份一樣,云南采用通常的省、府和州縣的民政機構與世襲的土司和宣慰司相結合的治理辦法。與這兩種體制相平行的,是沐家的軍事體制和廣大的莊園,沐家是明太祖義子沐英的后代,沐英封于云南。實際上是沐氏家族使云南成為明朝的一個省,并使其成為漢族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家族的聲望一直很高,它的權勢是沒有爭議的,歷代黔國公是明朝唯一持續掌握實際領土權力的勛臣。”
由于傳統史書不會著重記載這些邊疆地區的相關信息,所以大多數人對這一塊的了解也不太深,但正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那樣,真正為國為民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人,都不會被重點關注。云南之所以能夠成為中華永久版圖,朱元璋與沐英都是有功之臣,我們應該時刻銘記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