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5章 終成主角的沐英

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被誅;到二月初時,朱元璋就已經開始準備第三次北伐了。之所以會有這次北伐,據說是因為北元在和林駐扎了一支上萬人的軍隊,朱元璋懷疑他們有南侵的可能。

這種說法雖見于正史,但可信度不高。因為在第一次北伐結束后,元廷就被明朝的北伐大軍趕到了和林,那里是人家的都城,駐扎一支軍隊就是打算南侵?這理由未免過于牽強。再者,北伐不是小事,前前后后的準備工作都要做足。洪武十三年的正月幾乎都在處理胡惟庸一案,根本沒精力做別的事。二月初決定出兵,十一日沐英就率軍出發了,前后只有幾天的準備時間,哪有如此倉促的北伐呢?最重要的是,徐達并沒有在此次北伐中露面,而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以及這次北伐之后的第四次北伐,全部都是由徐達領銜的。

究其原因,還在于朱元璋急于發動一場對外戰爭,用以淡化胡惟庸案造成的一系列影響,而北元只是不太幸運,成了朱元璋轉移目標的目標。

雖然在十一日成功出發,但留給沐英的準備時間不足十天,整個行動倉促又急躁,很多準備工作都沒有做好。然而沐英很理解朱元璋,所以在準時出發之后,卻并沒有加速行軍,而是一邊行軍一邊做準備工作。就這樣走走停停,直到三月二十一日,沐英才從陜西走到寧夏,花了四十天時間。

北元早已得知明軍又出動了,所以也開始從和林整軍出發,當沐英抵達寧夏時,北元先鋒軍也已經來到了亦集乃路(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并慢慢地朝黃河方向移動。北元統兵大將是國公脫火赤,他知道沐英已經來到了黃河南岸,所以并未加速行軍,只是早早地派出斥候打探消息。

脫火赤的做法就是在迷惑沐英,讓他以為自己正在緩慢行軍,如果沐英敢大張旗鼓地渡過黃河搶占有利地形,那么己方斥候就會率先得知,自己再加速行軍,趁明軍半渡之時將其一舉擊潰。

沐英得知元軍已至亦集乃路的消息之后,立刻將大軍駐扎在黃河南岸,并擺出一副嚴陣以待的陣勢,自己卻帶領小股精銳部隊趁夜色分批渡河,連續七日急行軍,悄悄地包圍了脫火赤。當明軍準備四面突襲時,脫火赤正和幾位將領在大帳中美滋滋地飲酒呢,畢竟北元沒有軍中禁酒令。脫火赤一邊喝著,一邊在與身旁的樞密知院愛足等人笑談:“朱元璋派了一個小娃娃領軍,這不是給我們送軍功嗎?”

正是“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的時候,明軍殺來了。結果還用多說嗎?脫火赤和愛足等一干人都成了小娃娃沐英的俘虜。

獲勝之后,沐英立刻請示朱元璋,是否乘勝追擊。朱元璋回信表揚了沐英,但要求他回到陜西駐防,以防北元可能到來的報復,第三次北伐就這樣草率地結束了。

在朱元璋的一生中,打過的勝仗數不勝數,按說“俘虜脫火赤”這種規格的勝利本不該有太高的地位,但主流觀點依然認為這次戰爭值得被銘記。不是因為戰爭局面,而是因為沐英。

沐英生于1345年,此次北伐發生于1380年,說他是一個三十六歲的“小娃娃將領”有些過,畢竟這個年紀的常遇春已經大殺四方了。但是說沐英依然很年輕,其實也沒什么問題。要知道,陸遜偷襲荊州俘虜關羽時也是三十六歲,而《三國演義》中的關羽還把他稱為“孺子”呢。

沐英出身貧寒,父母早逝,朱元璋初次領兵打下定遠之后,就在當地募兵補充兵員,年僅八歲的沐英人小鬼大,居然跑到募兵處要求當兵,立刻成了定遠的小名人。朱元璋得知此事之后,就把沐英收為義子帶在身邊,并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朱文英。

在朱元璋稱帝的前一年,朱元璋命朱文英改回本名沐英。老朱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史學界沒有定論,但主流意見是認為老朱擔心沐英有不臣之心,所以讓他改回本名,斷了這個念想。而沐英是不是本名其實也有不同說法,有人說沐英覺得自己的本名不好聽,于是保留了朱元璋給他起的“英”字,然后從“深沐養育恩”中提取一個“沐”字,以后就叫沐英了。這種說法也是有可能的,因為按照沐英那種出身,他的名字很可能也像朱重八一樣是數字。

朱元璋對沐英很好,讀書識字、帶兵打仗全都教,打算將他培養成一個優秀的人才,擁有出將入相的本事,將來可以為自己的事業提供幫助。

擁有頂級的教育資源,沐英為朱元璋的事業提供了很大幫助嗎?至少在此次北伐之前沒有。未成年的沐英只是讀書識字暫且不提,成年后的沐英被朱元璋分派過很多工作,但都談不上多重要。

朱元璋救援韓林兒,沒有沐英的份兒;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沒有沐英的份兒;朱元璋圍攻張士誠,沒有沐英的份兒;朱元璋選派兵將進行第一次北伐,沒有沐英的份兒;徐達主動請纓的第二次北伐,還是沒有沐英的份兒。而就算是所謂的“第三次北伐”,我之前也分析過,只是為“胡惟庸案”轉移注意力,強行認定北元準備入侵,然后滅掉對方一支萬人部隊,俘虜了一位北元國公而已。

在整個明初,沐英之所以戲份不多,主要還在于他年紀尚小,等他長大之后,該唱的戲幾乎都唱完了,他又不像藍玉那樣成長快速。沒辦法,沐英就只能在大都督府打打雜,后來大都督府的調兵權歸到了兵部,沐英就跟著去邊疆地區掃個尾,練練兵,不說多厲害吧,至少也不是個紈绔子弟。日子就這么沒招誰沒惹誰地過著,直到此次北伐,才算是沐英首次獲得了獨當一面的機會。

經過此次北伐,朱元璋覺得沐英表現得還不錯,可以給他再加加擔子,只不過這需要機會。機會說來就來,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正月,也就是沐英北伐立功之后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北元平章乃兒不花等人侵略明朝邊境,作為對明朝無故興兵及俘虜脫火赤的報復。接到邊境奏報之后,朱元璋命徐達掛帥,湯和與傅友德一左一右從旁協助,開始了洪武年間的第四次北伐。

第一階段的任務主要就是肅清境內的北元侵略軍。這部分戰況乏善可陳,明軍畢竟主場作戰,而北元也就是來打個秋風,雙方并未爆發大規模戰爭,多是百十人的小場面。只不過北元侵略軍的騎兵不錯,經常來去如風,所以翻來覆去地騷擾,像狗皮膏藥一樣,明軍花了差不多四個月時間,才算把境內的北元侵略軍清理干凈。

朱元璋可不是光挨打不還手的人,第二階段的任務自然就是出兵塞外報仇。在這一階段,朱元璋閑置了左路軍統帥湯和,啟用了駐守在古北口(今北京密云東北)一帶的沐英。

湯和的戰力一向是個謎,他投身造反事業的時間比朱元璋還早,當初還是湯和寫信給老朱,邀請他一起加入義軍共謀大業。朱元璋最初也跟著湯和混了一段時間,只不過后來娶了郭子興的養女馬氏,這才算咸魚翻身,轉而成了湯和的領導。

當朱元璋率軍南征北戰時,我們基本看不到湯和的身影,因為朱元璋將主要精力都用于對付西邊的陳友諒,而湯和則主要駐扎在東邊的常州,防備張士誠可能到來的突襲。

第二次北伐時,湯和輕敵冒進,第一次讓明軍在北方嘗到了失敗的滋味,事后朱元璋也沒把湯和怎么樣,畢竟是老兄弟了。但從此之后,朱元璋就基本不太用湯和了,這位老兄已經習慣了打防御戰,指望他率軍窮追猛突不太現實。

第四次北伐第一階段的任務是穩守反擊,湯和完成得不錯;第二階段是乘勝追擊,湯和恐怕力有未逮。沐英剛在去年立過功,現在正是信心十足的時候,啟用他的時機也很好。就這樣,三十七歲的沐英取代湯和,成為左路軍先鋒。

或許有人會說,“取代”這個詞不恰當,因為湯和還掛著左路軍統帥的名。但是結合右路軍來看,用“取代”這個詞還是合適的。傅友德也掛著右路軍統帥的名,同時也是右路軍先鋒,所以說沐英是實際上取代湯和,擔負起整個左路軍的工作。

由于北元的軍政中心均位于明朝的正北偏東方向,所以明軍歷次北伐的側重點都在右路軍,左路軍多起到佯攻或阻擊援軍的作用,就是一個配角。

史學界說起朱元璋第二次北伐時,之所以會認為這次北伐失敗,主要是因為右路的李文忠和中路的徐達都沒能討到便宜,所以從戰略角度上來看是失敗的,而左路的馮勝、傅友德搶了不少好東西,也沒人覺得他們是擎天支柱,主要原因就在于左路軍的重要性不高。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再來看第四次北伐,大家記得最清楚的就是右路軍在灰山(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南部)擊潰元軍主力,并一路追擊到北黃河(今西遼河)的豐功偉績,對沐英的左路軍戰績極少提到。因為在主流觀點看來,右路軍和中路軍勝利了,左路軍是否獲勝已經不太重要。

史學界不看重,但朱元璋挺看重,沐英雖然改回了本名,但畢竟是他的義子,更是他親自點名取代湯和的人選,如果沐英打得好,老朱的臉上也有光彩。

那么沐英此次北伐的表現如何呢?非常出色。沐英最大的問題是從小在朱元璋身邊長大,看著徐達、常遇春等人都比自己強得多,難免會有些信心不足,再加上一直沒干出什么耀眼的成績,唯一一次北伐勝利,但看起來更像是北元太弱,所以當時的人都不怎么看重他。如果是藍玉受到了這樣的待遇,自尊心極強的他肯定會滿腹牢騷,但沐英這個人老實厚道,平時也不喜歡夸夸其談,這種沒什么壓力的環境其實更適合他發揮。打得好了,朱元璋看在眼里愛在心里;打得不好,別人看在他是朱元璋義子的分上也不會多說什么,畢竟大家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右路軍,只要那邊打得好就行。

接到任務之后,沐英立刻調兵遣將從古北口出發,最初,他沒遇到什么阻礙,元軍零零散散地出現,他揮揮手也就打發了。可當沐英來到公主山長寨(今河北省承德市附近)時,第一次考驗也隨之到來。

北元在此有一支兩千人左右的兵馬,長寨附近有一支近千人左右的盜匪團伙,雙方達成聯盟對抗沐英。敵軍人數雖然不多,但公主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再加上距離高州(今河北平泉境內)較近,這里也有幾支北元軍隊盤踞。如果沐英對公主山久攻不下,很可能會被山上山下兩路敵軍合圍。沐英對敵情非常了解,所以他來到公主山下之后,只花了一夜時間略做休整之后便立刻下令攻山。

這種毫無技術含量的硬攻就是憋著一股氣,如果能在氣勢上壓倒對方,就有可能令其膽怯,進而直接沖上山。這種打法用于剿匪是很好用的,但長寨的這股敵人顯然已經被暫時捏合成了一個整體,再想用欺負盜匪的方式攻打,實在是有些困難。沐英親自帶隊沖了幾次,還沒等他接近主峰,就被周圍各種零散攻擊給打下山來。明軍的攻勢持續了整整一天,都沒有取得什么進展。

回營之后,沐英的臉皺得像個包子,公主山就屹立在那里,想跨跨不過,想打打不下來,真是令人犯惡心。無奈之際,他把重要部署全部召集過來,讓大家群策群力共渡難關。可話說過來說過去都是那一套,公主山地勢險要,只要敵人不內訌,想從正面強攻根本沒戲。

正面強攻沒戲,那如果繞過正面從背后偷襲呢?沐英好像突然來了靈感。第二天清早,他命令大部隊繼續從正面進攻,自己則帶著親兵和小股精銳繞到了公主山的背面。長寨中的元軍根本沒想到敵人會從后面上來,在進行了一番倉促的抵抗之后,最終只得棄寨潰逃,沐英順利完成先登。隨后幾日,駐扎在高州的元軍開始向公主山進發,沐英卻在半道設伏,最終打得這支元軍狼狽而逃。沐英趁勢追擊,全殲了高州城內的剩余敵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此時此刻,傅友德率領右路軍橫沖直撞,已經在灰山一帶與元軍打成一團,所以沐英在拿下高州之后,立刻急行軍向著灰山進發,希望能夠對傅友德形成支援。只不過傅友德動作太快,在沐英還沒趕到時就已經全殲了灰山敵軍,繼續向北黃河行進。沐英落在了后面,順勢將嵩州(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西南部)拿下,接著又攻下了全寧(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北部)。由于灰山一線的元軍已經潰敗,所以沐英打下這兩座城池也沒費什么工夫。

拿下全寧之后,擺在沐英前面的選項有兩個:一是繼續跟著傅友德走,能支援就支援,不能支援就掃尾;二是重新選擇一個進攻方向,繼續擴大戰果。沐英想了一下,很快就放棄了第一個選項,元軍在灰山一線的部隊已經潰散,傅友德追上去也是掃尾,不太可能會有第二場硬仗,自己再跟著恐怕也撈不到什么好處。可現在的問題是,如果自己選擇一個新的進攻方向,應該選哪里呢?

部將們紛紛獻計獻策,有人說朝錫林浩特打,也有人說朝通遼打,還有人說往回走,防備多倫方向可能出現的敵軍。沐英對著地圖看了又看,最后用手指著一個點說:“打這里。”大家湊近一看都傻眼了,沐英所指的位置是呼倫湖,就在今天的滿洲里邊上。

這可夠異想天開的。從全寧到呼倫湖,直線距離超過一千五百公里,等沐英帶著大部隊走到半路時,恐怕朱元璋早已經下令撤軍了。咱這是去公費旅游嗎?

沐英下定決心之后,立刻命令大部隊回撤,防備多倫等地可能到來的突襲,自己則帶著輕騎兵日夜急行軍,朝呼倫湖方向沖了過去。一路也沒遇到什么阻礙,沐英很輕易地來到了臚朐河(今中蒙邊境克魯倫河),眼見到對岸有元軍把守,沐英帶著部隊做好隱蔽工作,準備晚上趁夜色偷渡到對岸去。對岸的北元守軍只是在此地駐防,雖然都知道前方正在和明軍交戰,但具體交戰地點離得太遠,他們也沒什么警惕心理,根本想不到明軍會突然沖到這里來。當他們睡到半夜時,只聽到外面喊殺聲一片,有些人連衣服都沒穿好,就成了沐英的俘虜。

當沐英越過臚朐河抓獲北元俘虜的消息傳回南京時,朱元璋是哭笑不得:“這孩子是不是把自己當成霍去病了,也給我來了一出千里奔襲?”盡管沐英此次奔襲沒抓住什么重要人物,但朱元璋依舊很開心,傳令嘉獎沐英,自己還親自寫了一封信,向沐英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還說義母(馬皇后)聽到你打勝仗的消息后非常開心,希望你注意安全,好好吃飯。

沐英打了勝仗的確該嘉獎,但第四次北伐的首功顯然應該是傅友德或徐達,我們再對比一下第二次北伐時的情景,傅友德作為僚機打了勝仗,卻被朱元璋一通狠批,這其中的親疏已經表現得很明顯了。

在我看來,沐英雖比不上同一時期的藍玉,但他作為朱元璋的義子,也沒有給老朱丟臉。作為明初眾多將星中的一顆,他也有著獨屬于自己的耀眼光芒。再看他從山背突襲長寨和千里奔襲臚朐河的行為,確實有點像大漢驃騎將軍霍去病,一樣的成就功業,一樣的雄姿英發。而且到目前為止,沐英還未真正走上人生巔峰,未來還有更廣闊的舞臺在等著他登臺演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东县| 惠安县| 闽清县| 宜昌市| 蓬安县| 山丹县| 阳春市| 浪卡子县| 曲沃县| 西城区| 涪陵区| 深泽县| 巴南区| 平定县| 五莲县| 濮阳市| 敦煌市| 隆尧县| 共和县| 吴堡县| 福建省| 邯郸市| 当雄县| 安庆市| 黄浦区| 安康市| 无棣县| 太和县| 泰来县| 阿拉善左旗| 松溪县| 红桥区| 江达县| 鄢陵县| 承德市| 辰溪县| 杭州市| 东光县| 商南县| 阳曲县| 蚌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