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愈演愈烈的黨爭
- 一讀就上癮的明朝史(套裝共3冊)
- 顧道驚城
- 7959字
- 2025-01-20 15:42:36
或許有人會感到奇怪,大明剛建國沒多久,朱元璋威望日盛,李善長等人怎么敢沒事招惹朱元璋,以至于把老朱逼得沒轍,愣是要學歷史上那些危機感十足的老皇帝,弄出一個“奸臣集團”打擂臺呢?
事實上,這種說法有些錯怪李善長等人了,就是借他們十個膽子,他們也不敢招惹朱元璋啊。只不過是他們的所作所為,觸動了朱元璋內心深處的那根弦。朱元璋小時候父母兄長皆因病餓而亡,那些達官顯貴和富商巨賈卻依舊歲月靜好,這就給朱元璋留下了一個無法根除的印象:官僚和富商都不是好東西,這些家伙全部殺光也沒什么冤枉的。
得天下之后,朱元璋成熟了許多,知道不能用“非黑即白”的眼光看待某個群體,只要手段得當,任何人都是可以為自己所用的。但這一切的前提是,自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皇帝。朱元璋曾私下點評過元廷諸位皇帝,他認為是內訌大大削弱了元廷的實力,雖然元廷也曾出現過有能力的皇帝,但他們手中沒有權力,很多構想無法實現。
在朱元璋看來,官僚集團和士紳集團有著天然的聯系,只要機會得當,他們一定會達成聯合,排擠一切不利于他們發展的存在。而最不利于他們發展的存在,就是自己這個皇帝。在建國之前,李善長主要負責后勤軍需物資的調動,以及輔助朱元璋做好人員調配。他有大量與官僚集團、士紳集團接觸的機會,但那時天下未定,他還會想著以打天下為重??涩F在元廷已經被北伐大軍趕到了漠北,根本無力再對中原大地造成威脅,在那些功臣們看來,明朝已經穩如泰山,是時候分蛋糕了。
就這樣,朱元璋發現了一個奇景:李善長等人整天忙得腳不沾地,自己卻只能巴巴地等著他們給自己送奏報。這還了得?天下是我老朱家的,要分也是在我們家族內部分,頂多賞點給你們就是了,你們怎么能自己動手拿呢?
皇帝最忌大權旁落,而朱元璋則更為敏感。雖說李善長等官員依然是按照組織程序在辦事,但朱元璋覺得這是淮泗功臣集團和官僚士紳集團逐漸合流的標志,而李善長則成了他們雙方共同的代言人。這才是朱元璋抬出“奸臣集團”與李善長打擂臺的主要原因。他痛恨那些害死他父母、兄長的兇手,絕不允許他們換一身皮又在新王朝繼續當“人上人”。
劉伯溫沒能領會朱元璋的用意,或者說不愿領會朱元璋的用意,所以他很快就辭官了。沒有劉屠夫,大家也不能吃帶毛豬,于是另一個人進入了朱元璋的視野,他的名字叫楊憲。
我在前文說過,楊憲是山西太原人,一直在朱元璋的元帥府里聽用,可以算是朱元璋的“近人”,甚至比徐達等人還近。徐達他們是朱元璋的發小,大家知根知底、關系莫逆,可這些人常年領兵在外,對朱元璋這十幾年的變化并不十分了解。楊憲雖然沒有跟朱元璋一起長大的交情,但幾乎每天都能接觸到朱元璋,他把這位領袖的脾氣琢磨得十分到位。
1367年,朱元璋擊敗張士誠后,將張士誠所占據的地盤更名為浙東行省,在委任外甥李文忠總管浙東行省的軍務時,也將楊憲外放為李文忠的屬官,總攬政務。臨行前,朱元璋對楊憲說:“李文忠年紀小不懂事,浙東行省一應政務都在你手,干不好我就收拾你?!?
在稱帝之前,朱元璋對文人總是客客氣氣的,卻唯獨對楊憲是一副“主子對待家奴”的態度。這更說明一點,在朱元璋看來,楊憲是值得信賴的自己人,對他不用玩那么多虛禮。楊憲也非常清楚,朱元璋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個干臟活的酷吏,所以他在李文忠身邊工作時,很多時候都是“對人不對事”。
久而久之,李文忠有些忍受不住了,他心想:(淮泗人)都說你楊憲不是個好東西,一開始我還不信,現在發現你果真不是個好東西,整天搞三搞四,留你在我身邊有何用?正當李文忠打算向朱元璋請求調走楊憲時,卻發現自己身邊幾個用得順手的儒生(屠性、孫履等人)都消失不見了。李文忠覺得奇怪,便向手下人打聽,才知道楊憲專門挑了一個自己不在的時候,沖進府來把他們全給抓走了。
怒氣沖沖的李文忠立刻動身去找楊憲,非要把這事兒掰扯清楚不可。誰給他那么大的膽子,竟然敢沖進我的府邸抓人?
李文忠的到來并未使楊憲感到詫異,他只是好整以暇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任由李文忠在自己面前破口大罵。眼見李文忠罵累了,楊憲也沒多說什么,只是從懷里拿出一封信遞給他。李文忠接過一看,當時汗就下來了。這封信是朱元璋寫給楊憲的,他在信中責怪李文忠不識大體,只知道耍小孩子脾氣,不配合楊憲工作,實在是太不像話了。在信的結尾,朱元璋還對楊憲好言安撫,希望他能夠盡職盡責,自己早已授權,楊憲可以在浙東行省便宜行事,發現危險立刻鏟除。
就在李文忠愣神的工夫,楊憲的手下遞上來幾個布包裹,并在楊憲的示意下打了開來,里面正是從李文忠幕府消失的幾位儒生的腦袋。李文忠站在旁邊一言不發,楊憲則緩緩走下堂來,圍著幾位儒生的腦袋轉了幾圈,末了微笑著對李文忠說:“李右丞還有其他事嗎?如果沒事的話,我就不奉陪了。”
事已至此,李文忠還有什么可說的。他只得失魂落魄地往外走,短短十幾步路走了好長時間。沒過多久,李文忠被調離浙東行省。
楊憲就是這樣一個狠人,他唯一不敢得罪、不敢違逆的人是朱元璋,除此之外,楊憲無所畏懼。在劉伯溫辭官之后,朱元璋便把楊憲安排在了御史中丞的位置上。
很多人都說,楊憲之所以能成為御史中丞,是因為劉伯溫的力薦,實際上大錯特錯。劉伯溫與楊憲雖有一定的交情,但并不深,雙方既不是鄉黨,也都不是那種喜歡經營同僚關系的人。劉伯溫之所以不喜歡經營同僚關系,是因為他為人謹慎,擔心自己的所作所為會被人攻擊成結黨營私,因為他畢竟是負責監察官員的御史中丞。
楊憲之所以不喜歡經營同僚關系,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定位很明確,就是給朱元璋干臟活的人,萬一和某位同僚關系近了,朱元璋又命令自己除掉這位同僚該怎么辦呢?楊憲不但不喜歡經營同僚關系,更是習慣性地得罪人。前文在寫韓林兒之死時,我說過楊憲和廖永忠發生爭吵的事。其實和楊憲發生過爭吵的遠不止廖永忠一人,整個淮泗功臣集團幾乎沒人不討厭楊憲,就連一些非淮泗陣營的人對楊憲也沒什么好感。只不過楊憲是朱元璋的近臣,各位大佬無論怎么看不慣他,都只能憋著。
當朱元璋把楊憲放到御史中丞的位置上時,楊憲立刻明白了領導交給自己的新任務:這是要我繼續完成劉伯溫未竟的事業,把李善長給收拾得服服帖帖的。是的,朱元璋雖然打算動一動李善長,卻并不準備將他“一棒子打死”,所以楊憲的工作就是不斷找碴,逐漸將李善長身邊的人全部剝離,然后換上新人——與官僚士紳集團無太大瓜葛、無條件效忠并服從朱元璋的新人。
這份工作的難度是大了點,但對楊憲而言也不難完成。李善長雖然厲害,但他顯然還沒資格與朱元璋相比,雙方差了好幾個檔次呢。楊憲背后有朱元璋撐腰,李善長又能有何作為呢?很快,李善長及其主要部下的黑料就成堆地擺在了朱元璋的案前。
朱元璋看到這些材料,那是開心得放聲大笑。他并不會立刻把這些材料全部公之于眾,也不會馬上清算圍繞在李善長身邊的那些人,畢竟此時的大明剛建立沒多久,北方的徐達等人還在收拾元廷,自己不能把事情做絕。所以朱元璋立刻發布一封調令,將楊憲調往中書省任職。
在這件事情上,朱元璋與楊憲在私下有過單獨溝通,他希望楊憲在中書省好好干,并給楊憲畫了一個大餅:只要你干得好,我就把李善長撤了,換你來。楊憲得到允諾自然是興奮異常,他把這種狀態帶到了日常工作中,竭力向朱元璋證明,重用自己絕對是英明且正確的,他不僅整人是把好手,治國一樣不含糊。
楊憲在中書省具體干得怎么樣呢?正史無記載,野史則有“風波悉平”的說法,也不知道是說楊憲停手不折騰了,還是說楊憲進入中書省繼續折騰,使得整個中書省“悉平”。我個人更傾向于前一種說法,因為楊憲是絕不敢和朱元璋對著干的。
朱元璋真打算用楊憲取代李善長嗎?當然不是。朱元璋把楊憲放到中書省的做法,就是想著在中書省內部營造出一個“雙頭政治”的格局,讓李善長和楊憲一邊競爭一邊為國效力,這樣的工作環境才是真正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才不容易滋生官僚做派。
如果楊憲能夠制衡李善長,那自然是好事,如果楊憲做不到這一點,那么他還可以再度穿上酷吏的外衣重操舊業。反正中書省不可能讓李善長一個人說了算,這是朱元璋的底線。
楊憲高高興興地到中書省上任了,李善長能沒有反應嗎?楊憲剛進中書省沒多久,李善長就為他準備了一份別開生面的見面禮。他在朱元璋面前彈劾參議李飲冰和楊希圣,說他們欺上瞞下,貪贓枉法。
李善長到底老辣,這兩個切入點選得非常好。李飲冰這個名字在前文中提到過,就是他向朱元璋匯報了朱文正的種種不法行為,朱元璋以此為由,圈禁了朱文正,最終導致朱文正抑郁而亡;楊希圣這個名字倒是還未提及,但他的哥哥楊憲在本章中出鏡率極高。
朱文正是淮泗功臣集團認定的“備用領袖”,李飲冰揭發朱文正,這種做法大大地得罪了淮泗功臣集團。他們雖然不敢在朱元璋收拾朱文正的過程中做點什么,但他們卻敢在事后用各種辦法報復李飲冰。
最初,朱元璋雖然拿下了朱文正,但對淮泗功臣集團卻并未多加追究,畢竟培養“備用領袖”也是朱元璋自己的決定,淮泗功臣集團頂多就是和朱文正熱乎了一點,也不算出格??呻S著朱元璋先后啟用劉伯溫和楊憲,對著李善長窮追猛打之后,終于惹來了李善長的反擊。李善長彈劾李飲冰,就是打算把整個淮泗功臣集團綁上自己的戰車,其意思就是:這個人捏造各種“莫須有”的罪證栽贓陷害朱文正,現在我參了他一本,大家是什么意見?
李飲冰本人并不干凈,貪污受賄等各種手段同樣駕輕就熟,用大道理來說,李善長并沒有做錯。如果朱元璋死保李飲冰,那么李善長就會為死去的李彬說話,李文忠也會為死去的儒生說話,大家翻起爛賬來,什么時候是個頭呢?
朱元璋對李飲冰感覺如何,史書并沒有相關的記載,但應該沒什么好惡,因為李飲冰和朱元璋并沒有什么親近關系。在拿下朱文正的過程中,李飲冰就是個工具人,或者說他看出了朱元璋對朱文正的殺機,于是大膽地做了一次政治投資,僅此而已。
盡管如此,朱元璋依然對李飲冰被彈劾一事感到憤怒,因為這人站在自己這邊,沒過多久就受到了報復。這次沒能保護好李飲冰,如果將來自己還打算對某人動手,還會有人像李飲冰這樣,站在自己這邊嗎?
政治家總是會權衡利弊,所以朱元璋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放棄李飲冰,因為為了他和李善長等人直接開戰并不值得。至于楊希圣被彈劾,那更是李善長的打擊報復,意思是:你哥哥楊憲整天抖我的黑料,現在我“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讓陛下看看你的黑料,不知道你哥哥此時的臉色如何。
這一手對朱元璋來說傷害不大,因為朱元璋對楊憲的定義就是干臟活的酷吏,什么貪污、腐敗都可以放一放,只要臟活干得好就行,更何況還不是楊憲本人貪污、腐敗。
但對楊憲來說,意義可就完全不一樣了??崂糇罱K的宿命是什么?答案是不得好死。西漢的郅都和張湯,唐朝的周興和來俊臣,那都是大名鼎鼎的酷吏。他們中誰有好下場?如果朱元璋肯花大力氣保下楊希圣,楊憲自然會感恩戴德,可朱元璋連李飲冰都沒能保下來,又怎會盡力保楊希圣呢?就這樣,李、楊二人被罷免了官職,甚至遭受了肉刑。李善長扳回一城。
看到弟弟楊希圣的下場,楊憲的心拔涼拔涼的?;实壑皇桥扇藖戆矒崴?,表示楊希圣的結局不會影響他自己的未來。可朱元璋越是這樣說,楊憲就越是害怕。楊憲心想:“現在還用得著我,所以好言安撫,等哪天用不著了,我肯定也像李、楊二人一樣。我替你干了那么多臟活,得罪了那么多人,當你決定不再保護我時,我肯定會被李善長他們給撕成碎片的?!?
本來呢,楊憲對自己酷吏的定位是非常清晰的,可在他進入中書省之后卻產生了不該有的妄想。朱元璋希望抬高楊憲的地位,用以制衡李善長,可楊憲卻相信了朱元璋的允諾,居然真以為自己有取代李善長的那一天。
弟弟楊希圣出事之后,楊憲覺得四周都是滿滿的惡意。如果是在公司里干活,遇到這樣刻薄寡恩的老板,我們就該收拾包袱準備辭職了,因為跟著他干實在是沒什么安全感。但對楊憲來說,他的老板是皇帝,就算辭職又能跑到哪里去呢?他替朱元璋干了那么多臟活,現在突然退出說不想干了,屆時恐怕不等李善長等人動手,朱元璋第一個就不會放過他。
思前想后,楊憲決定孤注一擲:既然你不認為我有讓你死保的價值,那我就加快步伐,整個大新聞出來讓你看看我的能力。至此,楊憲不再以“迎合朱元璋的心意”為目標,而是以“如何破局”為使命,他和朱元璋的默契漸漸消失了,原本勤政的楊憲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曾經那個辣手殺儒生、坐鎮御史臺的酷吏。
李善長感受到了楊憲的咄咄逼人,他覺得眼下再與楊憲死拼頗為不智,于是便求見朱元璋,淚眼婆娑地表示自己得了重病,實在無力在中書省繼續干下去,楊憲年輕有為,由他來輔佐陛下,我大明必然千秋萬代。
看到李善長的這番表演,朱元璋先是一愣,后又陷入了長時間的沉默。李善長以退為進,自己卻不得不同意,一來他的確有病在身,二來他長期擔任自己的重要助手,如果在這個節骨眼兒上突然倒下,局勢或許會朝著不可預測的方向發展。
楊憲的變化也被朱元璋看在眼里,他知道癥結在哪,但無論是李飲冰還是楊希圣,現在都不能翻案,不然會落下話柄。與此同時,朱元璋對楊憲也有不滿的情緒:自己根本沒打算動他,楊希圣也只是被免官,如果楊憲能夠在中書省起到重要作用,逐步淡化李善長的影響,屆時隨便找個由頭,重新給楊希圣一個全新的未來也不是什么大事,你楊憲卻在這種時候給我耍小性子,這是要干什么呢?
經過一番思考之后,朱元璋批準了李善長的辭呈,并囑咐他安心養病,等病好之后立刻回來,大明少不了像他這樣的棟梁之材。
李善長退了,他留下的左丞之位由誰來接替呢?楊憲巴巴地望著。在他看來,這是朱元璋重新認識到了自己的價值,所以才有了李善長辭職這件事,只不過是用“生病”做借口,讓大家面子上好看一些?,F在李善長離開了,就該由自己接任左丞,成為中書省的新領導。
可結果卻出乎楊憲的預料。朱元璋將楊憲提拔為右丞,左丞之位卻由汪廣洋接任。汪廣洋此人善詩文,性格保守,并不是很好的左丞人選,朱元璋把一個不適合當左丞的人放在這個位置上,就是隱晦地向楊憲釋放善意:我把你放到中書省,是讓你去做事的,而不是讓你去整人。你因為弟弟楊希圣的問題心懷不滿,這個信息我收到了,不過你不用擔心,只要你官運亨通,就沒有人敢傷害楊希圣,將來他有的是機會。你覺得李善長礙事,現在他也走了,汪廣洋就是個書呆子,他不會擋你的路,你安心做事就行,別想那些有的沒的。
應該說,朱元璋提拔楊憲為右丞,就是補償他在“楊希圣事件”中所受到的傷害,而提拔汪廣洋為左丞,則是警告楊憲收心,好好為大明服務,努力展現自己的能力,將來總有“更上一層樓”的機會。換言之,汪廣洋這個人政務能力一般,在左丞這個位置上也注定干不長。如果楊憲能夠很好地團結汪廣洋,雙方群策群力把中書省良好地運轉起來,自然就更容易通過朱元璋的考核。楊憲想取代李善長,就不能只知整人而不知容人。
楊憲此時只有四十九歲,尚未知天命,他還有大把的時間迎接光明的未來,可他經歷過楊希圣被免官的事件之后,似乎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任憑朱元璋如何暗示,楊憲都是兩眼一閉,假裝沒看見。
汪廣洋到任之后,立刻就遭受到楊憲的各種刁難。據史書記載,汪廣洋到任一個月左右,什么事都沒辦成,左丞本在右丞之上,可中書省什么事情都是右丞楊憲做主,哪怕汪廣洋做過批示的文件都要在楊憲那里過一圈。汪廣洋在中書省成了吉祥物,心里老不痛快了。閑來無事時,他就經常與身邊一位名叫劉炳的侍御史抱怨,大概是覺得此人比較投契。汪廣洋抱怨的內容也不難猜,無外乎就是罵楊憲為人霸道,把整個中書省當成自己私有物之類的言論。
對此,我認為是可以理解的,你楊憲把汪廣洋架空到這個地步,人家罵你兩句怎么了?按照汪廣洋的能力,如果能有一位像李善長這樣的長者帶著他熟悉一下工作,說不定還能勉強干下去。現在倒好,迎接汪廣洋的不是鮮花與掌聲,而是楊憲的背后黑槍,你叫人家怎么想呢?
令汪廣洋萬萬沒想到的是,他那位“知心聽眾”劉炳可不是一個普通的侍御史,而是受楊憲指派,潛伏在汪廣洋身邊的間諜。汪廣洋的抱怨言辭,被劉炳一五一十地記錄下來,并及時呈報給了楊憲。楊憲拿到這份記錄之后大喜過望,要求劉炳簽字畫押,然后立刻去找朱元璋。他跟朱元璋反復強調汪廣洋懦弱無能,正經事干不成光會拖后腿,自己不跟他計較,他卻要在背后散布謠言中傷自己。
朱元璋看到這份記錄之后勃然大怒,立刻命令汪廣洋來見自己,并讓楊憲將劉炳帶過來當場對質。
楊憲接到命令后,做出了他這輩子最糟糕的一個決定。他沒有把劉炳帶到朱元璋的面前去對質,而是殺了他滅口。當朱元璋得知劉炳的死訊后,陰沉著臉久久沒有吭聲。楊憲在下面大聲斥責汪廣洋心狠手辣,居然痛下毒手殺害同僚。汪廣洋則是一臉無辜,不停申辯。當楊憲拿出那份由劉炳提供的談話記錄時,汪廣洋的聲音也小了,只是一個勁兒地表示自己沒有殺人。
朱元璋就在上面冷眼看著,他突然發現楊憲這個家伙是這樣討厭,這樣無恥,這樣無能,這樣沒有擔當。汪廣洋是個書生,楊憲是個酷吏,劉炳是被誰殺的,這有什么疑問呢?你楊憲把我當傻子,自以為能把我玩弄于股掌之中?好,既然你這么喜歡玩弄權術,那我就找個人陪你玩玩。
打定主意之后,朱元璋立刻痛斥汪廣洋,并將他罷官趕回家鄉。但耐人尋味的是,朱元璋趕走汪廣洋的理由并不是他散布謠言和涉嫌殺人,而是說他不孝。長期不在母親身邊盡孝,你到底是兒子還是狼崽子?汪廣洋無言以對,只得回家陪伴母親。
趕走汪廣洋之后,朱元璋表示楊憲有功,當即任命他為左丞。楊憲自鳴得意,以為終于改變了朱元璋的看法,他終于不再將自己視作一條隨時可以拋棄的狗,而是真心實意地將自己當成得力助手看待。
然而沒等楊憲高興多久,朱元璋就亮出了自己的撒手锏:調太常少卿胡惟庸至中書省擔任參知政事。胡惟庸是何許人也?他也是淮泗功臣集團的一分子,渡江之前就投靠了朱元璋,但一直不受重用。究其原因,還在于李善長特別喜歡胡惟庸,一直把他留在身邊聽用。朱元璋只知道胡惟庸是一個精明能干的人,但朱元璋一直沒怎么提拔過胡惟庸,打天下的時候事情又太多,以至于朱元璋逐漸都淡忘了還有這么一號人。
當初李善長因病辭職時就跟朱元璋提過,如果中書省發生了什么重大變故,可以考慮把胡惟庸弄過來收拾殘局,他有足夠的才干和智慧??吹綏顟椧桓毙∪说弥镜臉幼?,朱元璋立刻想起了李善長的話,決定把胡惟庸放到臺前和楊憲斗。
胡惟庸是怎么和楊憲斗的呢?史書沒有記錄具體過程,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胡惟庸于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調任中書省,楊憲于同月被殺。就我推斷,雖然朱元璋已經下決心收拾楊憲,卻并未打算弄死他。楊憲對自己是忠誠的,這一點朱元璋心知肚明。楊憲之所以會一再行差踏錯,是因為他太想證明自己,也害怕自己的忠誠得不到回報,以至于搞得朝堂失衡?;谥煸暗南敕?,楊憲應該受到嚴懲,否則無法服眾,但最多也就是判個流放邊疆,自己命人仔細看護他就是,將來或許還有能用上他的機會??捎捎谑聭B發展過于迅速,以至于朱元璋想插手干預時,卻發現為時已晚,楊憲被殺的結局已難以改變。
胡惟庸固然精明能干,但他絕沒有能迅速將楊憲置于死地的實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楊憲之所以會死,李善長肯定在背后下了大力氣,甚至整個淮泗功臣集團可能都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當朱元璋決定啟用胡惟庸時,李善長或許正在家中仰天大笑,以為朱元璋終于服軟,于是決定以最為凌厲的方式為楊憲收尾。殊不知,正是由于楊憲的速亡,使得朱元璋對李善長,乃至整個淮泗功臣集團的猜忌更重了。
楊憲被殺一案可以說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在此之前,劉伯溫和李善長之間的爭斗就已經有擦槍走火的趨勢,是朱元璋攏住了局面,并用更適合這項工作也更聽話的楊憲取代了不太好把控的劉伯溫??稍谝幌盗械年幉铌栧e之下,楊憲居然把爭斗程度升格了好幾檔,這也為洪武年間的多次政治事件定下了一個基調:只要翻了臉,就往死里整。最初只是臣子們這樣做,后來朱元璋親自下場,導致幾百幾千乃至數十萬的官員被殺。這個結局,其實早在洪武三年七月某日的那個下午,楊憲被開刀問斬時就已經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