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9章 “奸臣集團”橫空出世

在前文談及朱元璋收權時,我簡略介紹過朱元璋集團內的四大派系。而在建國之后,按照大陸史學界的主流觀點,所謂的四大派系到此時只剩下兩派,分別是淮泗功臣集團和浙東士人集團。在臺灣地區史學界,他們也贊成“四變二”的說法,但具體是哪兩個派系,他們的觀點與大陸史學界有所不同。

臺灣明史研究會會長徐泓教授認為,在朱元璋身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狹隘的“浙東士人集團”,只有一個“金陵游士集團”,大家所熟知的楊憲(山西太原人)和汪廣洋(江蘇高郵人)都是這個集團的人,劉伯溫和宋濂也是這個集團的人。這個看法有一定道理,因為朱元璋手下較為出名的浙東士人,無外乎劉伯溫、章溢、葉琛、宋濂、朱升和胡深等幾人。在朱元璋封賞功臣時,浙東士人中較為著名的只有劉伯溫和宋濂還在,其他人都已經去世了。

可經過研究分析后我認為,無論是“浙東士人集團”還是“金陵游士集團”,其實都是偽概念。這兩個集團或許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存在過,但朱元璋建立明朝是一個標志性事件,明朝建立之后,這兩個集團就不約而同地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能夠與淮泗功臣集團相抗衡的新集團,我稱之為“奸臣集團”,其代表人物是劉伯溫、楊憲和汪廣洋。大家或許會感到奇怪,說楊憲和汪廣洋是奸臣還可以理解,劉伯溫蓋棺論定就不是奸臣,你為什么要污蔑他呢?

事實上我說的“奸臣集團”和大家所理解的奸臣不是一回事。不知大家在看歷史小說、電影或電視連續劇時有沒有注意過這樣一個橋段:皇帝老了,便開始親近宦官和奸臣,整天縮在后宮里和美女廝混。受寵的宦官和奸臣就開始瞞著皇帝禍害朝堂,若干正義之士被他們弄得妻離子散。后來朝堂上群情激奮,老皇帝幡然醒悟,然后把這些宦官和奸臣全部清理出局,朝堂上又重新變得歲月靜好;又或者是群臣被整得鴉雀無聲,宦官和奸臣開始自鳴得意,然后被幡然醒悟的老皇帝打翻在地,從此海晏河清。

在這個橋段中,好人就是群臣,壞人就是宦官和奸臣,庸人就是老皇帝,大家的臉譜戴得異常整齊。可只要稍微有點社會閱歷的人都應該明白這樣兩個道理:一、沒有純粹的好人與壞人;二、利益集團的所有爭端都是圍繞利益展開的。什么是皇帝?很多受小說演義影響較深的人都認為,皇帝就是至高無上的,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沒有人能管得了他。這其實是標準的“刻板印象”。

從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儀,中國先后存在過的皇帝中,有很多都是“非正常死亡”。所謂“非正常死亡”,就是指自然病亡之外的死因,包括但不限于毒殺、叛亂、戰死等因素。

由此可見,皇帝并不是什么至高無上的神圣角色,只是各利益集團的匯聚點,一旦各利益集團的匯聚點發生改變,這位皇帝就要跟著改變,否則,他就沒有活下去的必要了。從利益集團的角度來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人人之天下。如果皇帝不能代表天下大多數人(主要是利益集團)的利益,那還有什么資格成為至高無上的領袖呢?但從皇權的角度來看,如果全天下人都這樣想,那皇室的傳承還怎么從一世、二世傳至千世、萬世呢?如果全天下人都這樣想,民權思維豈不是要提前幾千年誕生?

正因如此,當利益集團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皇帝通常都會選擇親近宦官和奸臣,并把權力授予他們。宦官和奸臣獲得授權后心領神會,立刻動手替皇帝干臟活,也就是朝著利益集團開炮。皇帝呢?自然是一手摟著美女,一手拿著美酒,躲在后宮看熱鬧,并美其名曰“從此君王不早朝”。

如果宦官和奸臣沒能成功打擊利益集團,皇帝就會搶先一步,親自干掉宦官和奸臣,并借他們的腦袋與利益集團展開新一輪的談判;如果宦官和奸臣成功地打擊了利益集團,皇帝則會盡可能地維持朝堂平衡。宦官和奸臣一旦想要跳出皇帝的控制,便會立刻遭到致命打擊,皇帝會用他們的人頭善后。

當這種事情發生以后,皇帝會沉痛地向大家表示:“朕受到了這些小人的蒙蔽,使得不少忠臣被害,這都是朕的過錯啊!”群臣則會跪在地上感激涕零,表示皇帝終于恢復了曾經英明神武的樣子,然后大家聚在一起開討論會,要怎樣表彰那些被宦官和奸臣迫害的忠臣,以及被害而死的忠臣應該享受怎樣的殊榮。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志得意滿,覺得自己已經功蓋三皇五帝,完全可以算作一代圣主了,可在他心中始終有一根刺。當初朱文正被陳友諒圍在洪都打了八十多天,手下的淮泗老人居然敢用假傳情報的方式逼自己救人,是可忍孰不可忍!后來在解決朱文正時,這幫家伙又老老實實地站在一邊看著,誰也不敢亂發話,還算他們識相。

可這件事給朱元璋提了一個醒:如果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全都是這樣“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那他們就會形成一個巨大的向心力,自己這個皇帝會在頃刻間被他們架空。雖然這個可能性很低,但并不代表這事不會發生。朱元璋覺得自己在世期間,這種情況是不會出現的,但等到自己的兒子和孫子繼位之后呢?誰敢保證朝之堂上這幫官員不會反客為主?

出于這個原因,朱元璋就開始有目的地分化、拉攏官員們。我為什么說“浙東士人集團”和“金陵游士集團”都是偽概念呢?因為單憑這兩個集團,根本就沒有資格與淮泗功臣集團相抗衡,雙方的體量差距太大。他們之所以看上去能夠和淮泗功臣集團針鋒相對,只因為有一位巨無霸站在了他們的背后,而這個巨無霸的名字叫朱元璋。

有朱元璋當后臺的“浙東士人集團”和“金陵游士集團”,就像獲得了皇帝授權的宦官和奸臣,他們自然就成了歷史橋段中的“奸宦集團”,只不過朱元璋并不打算抬高宦官的地位,所以我不稱他們為“奸宦集團”,只稱“奸臣集團”。實際上他們根本就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種奸臣,只是被朱元璋推到前臺和淮泗功臣集團打擂臺而已。

或許有人會問:“朱元璋讓他們收拾誰,他們就收拾誰,劉伯溫他們怎么這么沒骨氣呢?”這話問得其實有些多余,能在朝堂上混的,誰也別瞧不起誰,大家都是為了功名利祿來的,劉伯溫并不高人一等。真正不愿彎腰的人倒是有,不過他們都被清理出局了。

明初有一個名叫高啟的人,他才華高逸,學問淵博,與劉伯溫、宋濂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同時也是明初“吳中四杰”之一,更是“北郭十友”之一。

對于這樣大名鼎鼎的才子,朱元璋是喜歡得不得了,要是高啟能為自己所用,那么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收攏天下讀書人的心。但高啟這個人清高慣了,玩不來朝堂上的那套彎彎繞,朱元璋不停地邀請他出仕,他卻總是干不了幾天就辭官。后來朱元璋改變策略,先召高啟入朝參與纂修《元史》,并暗示主修《元史》的宋濂找機會多跟高啟接觸,多給他“掏掏耳朵”,讓他學學人家是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別總通過辭官的方式推卸責任。宋濂自然得照辦,但高啟依然是一副油鹽不進的樣子。

在封賞功臣之前,朱元璋本打算將高啟放到戶部擔任右侍郎,可高啟一再推辭,表示自己無意為官。朱元璋勃然大怒,你這副清高樣子是做給誰看的?真以為我離了你高啟就無人可用?于是他立刻把高啟打發走了(賜金放還)。

沒過幾年就有小人誣告高啟有反心,并說他曾為張士誠鳴不平。當朱元璋得知這一奏報之后,立刻就認定高啟居心叵測,判了他一個殘酷的腰斬之刑。看這高啟的下場,以后誰還敢清高呢?

第一個替朱元璋上場博弈的自然是劉伯溫。早在1368年,朱元璋剛建立明朝時,劉伯溫就與李善長發生過沖突。除了御史中丞,劉伯溫還是太史令,這個職位自夏朝時就有了,其主要職責本是測驗天文、考定歷法和撰寫歷史,但到明朝時,撰寫歷史這一項已經被移除了。換言之,劉伯溫的這個太史令有些像我們今天的氣象局局長。

據說劉伯溫查出一個名叫李彬的官員貪贓枉法,數額非常巨大,情節特別惡劣,他就打報告給朱元璋,希望能夠將李彬就地正法。而李彬是李善長的得力部下,他希望能保下李彬,所以就向朱元璋求情,說李彬跟了自己這么多年,能不能網開一面。南京這邊好久沒下雨了,如果仁君施仁政,說不定會感動老天爺普降甘霖呢。

劉伯溫在旁邊聽到這話,立刻表示自己才是專業的太史令,老天會在什么時候下雨自己最清楚,并同時對朱元璋說:“只要殺了李彬,老天就會降雨。”

劉伯溫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除了大家總拿他和張良、諸葛亮相比,還在于劉伯溫在天文研究方面也頗有造詣。后世附會了一本《燒餅歌》,使得劉伯溫和唐朝的袁天罡、李淳風一樣,成為歷史上著名的預言大師。也正因如此,我認為“殺李彬必降雨”只是一個故事,目的是為了證明劉伯溫精通天文,并不怕開罪李善長。實際上殺李彬確有其事,但內幕要復雜得多。

大凡一個朝代建立之初,第一個因貪贓枉法被殺的總是偏遠之地的人,因為建朝之初的法令極其嚴苛,皇帝瞪大了雙眼等著抓典型,離得越近越警覺,這時候只有傻子才會上趕著送人頭。李彬貪贓枉法當然不是被誣陷,這人一向膽大,因為他在大明建國之前就干過不少類似的事。如果李彬貪污是個人行為,那么他有多少條命都不夠死的,可李彬背后站著李善長,那說明他通過各種方式攫取的財物,有相當一部分進入了淮泗功臣集團各位大佬的腰包。換言之,李彬就是淮泗功臣集團的白手套。

李彬這種人,大明有且不止一個,朱元璋最初并沒有過分干涉,因為他明白一個道理:水至清則無魚。李善長等人有事沒事就逛個青樓,喝個花酒,這都是要花錢的,朱元璋通常都是假裝看不見,只要不太過分就行。但隨著朱元璋對淮泗功臣集團的態度轉變,這種“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既定方針自然也會逐漸改變。李善長居然敢出頭為李彬說情,證明他并沒有把握住朱元璋的轉變,還以為劉伯溫這個二愣子只是胡亂攻擊,不慎把自家小弟給逮住了。可當朱元璋眼珠子一瞪,從口中蹦出一個“殺”字后,李善長立刻意識到事情不妙。小小李彬死不足惜,可如果陛下調轉矛頭,追查李彬的后臺怎么辦?這些事他早就知道,拿著已有的證據來抓人,那不是一抓一個準嗎?

李善長開始惶惶不可終日,但猜想中的雷霆風暴卻并未降臨,朱元璋將板子高高舉起又輕輕落下,除了李彬被當成典型處決,這個案子并沒有牽連任何人。朱元璋懲處李彬的目的是為劉伯溫樹立威信,也是為確保劉伯溫可以化作自己手中的刀刃,看誰不順眼就殺誰。

劉伯溫是個有腦子的人,他知道給皇帝當刀和群臣打擂臺的人通常都不會有好下場,所以他始終表現得像個二愣子。群臣違法我就收拾他們,皇帝犯錯我也直言不諱。

在劉伯溫的影響下,御史臺的各位言官個個化身瘋狗,看到有不對的地方,沖過去就是一頓狂撕亂咬,管你是文武百官還是當朝皇帝。

久而久之,這幫言官引起了公憤。以李善長為代表的文武百官便站出來圍攻劉伯溫,意思就是告訴朱元璋:你要找代理人站在前臺爭權奪利可以,但別玩得這么過火,你看劉伯溫手下那幫家伙都是些什么玩意兒?再這樣下去,咱們所有人都不得安寧了。

劉伯溫在下面折騰得歡暢,朱元璋在上面做著思量。隨著劉伯溫和李善長的沖突加劇,朱元璋也發現了問題:劉伯溫花招多,下手狠,戰略制定得不錯,但戰術缺乏變化,總喜歡直來直去。這種人或許可以在關鍵時刻一錘定音,打開局面,可一旦雙方處于膠著狀態時,劉伯溫就容易著急上火。再加他有一股子書生意氣,拿他當槍使,他難免會有所怨言。

現在群臣追著朱元璋討要說法,老朱也不知道該怎么對待劉伯溫。你批評他吧,他會信誓旦旦地表示這是自己的職責;你支持他吧,那以后朝堂上真就是永無寧日了。

劉伯溫眼看雙方為難,也知道自己用力過猛,讓皇帝難做了,于是順勢向朱元璋提出:“我妻子剛剛故去,您看我是不是應該回去休息一段時間呢?”朱元璋一想也對,眼下的局勢并不利于劉伯溫發揮,先讓他回去醒醒神也好,自己再物色一個人接替他。就這樣,洪武年間的第一次黨爭,因劉伯溫辭官而暫且告一段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边| 达尔| 夏河县| 额济纳旗| 合山市| 宜君县| 区。| 历史| 昆山市| 体育| 旅游| 鄯善县| 邯郸市| 乡宁县| 永靖县| 莲花县| 扎鲁特旗| 甘孜县| 卫辉市| 蚌埠市| 凉山| 临桂县| 辽宁省| 龙陵县| 平阳县| 通渭县| 昔阳县| 施秉县| 云林县| 鸡东县| 秦安县| 常山县| 丹阳市| 金川县| 乌鲁木齐市| 张家界市| 黎城县| 浮梁县| 定结县| 揭阳市| 称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