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蜿蜒崎嶇北伐路
- 一讀就上癮的明朝史(套裝共3冊)
- 顧道驚城
- 5333字
- 2025-01-20 15:42:36
湯和戰敗之后,徐達決定暫停所有軍事行動,先看王保保下一步會如何出招。
當王保保接到收復大都的命令后,便一路向北穿行山西,打算由大同進入河北,然后伺機奪回大都。對于王保保的這個舉動,徐達最初也被迷惑了,畢竟湯和敗得實在是太慘,如果自己也尾隨王保保,想著前后夾擊包餃子,萬一再被伏擊一次,那可真是太傷士氣了。出于這個原因,徐達最初并未緊咬王保保,而是遠遠地吊著,并派出斥候打探消息。要是王保保停止前進,徐達也立刻原地駐扎,總而言之一句話,現在是我方占優,以穩為主。
事實上,徐達還是中計了。最初,王保保走走停停勾引了徐達半天,發現他不上鉤,于是就故布疑陣,派小股部隊繼續走走停停,并將他們的陣型分散,造成一路大軍緩緩向山西北部行進的假象;自己則帶著大部隊加緊行軍,準備強攻居庸關,然后在徐達反應過來之前奪回大都。
這個計策十分巧妙,王保保吃準了徐達老成持重的性格特點,絕不會在湯和慘敗之后貿然行軍。如果換成常遇春,王保保估計就不敢這么玩了。可“日防夜防,家賊難防”,王保保的計策雖然足夠巧妙,但也架不住內部有叛徒出賣。他手下一個名叫豁鼻馬的部將發現明軍居然被甩開了,于是連夜派心腹給徐達送情報:王保保故布疑陣忽悠你呢,他的目標是大都。
接信之后,徐達恍然大悟,不禁感嘆王保保用兵出神入化,尾巴后面拖著一大股敵軍,還敢在前面玩攻堅戰,真是藝高人膽大。但不管你有多厲害,現在既然已經被我知曉了你的底牌,那么接下來的比賽就要進入我的節奏了。
徐達通過分析判斷,北平城高糧足,守將孫興祖又是在渡江之前就已入伍的軍中宿將,被朱元璋稱贊“剛毅有膽氣”,絕對值得信任。于是徐達親筆寫下書信,命令孫興祖提防王保保的突襲,不要隨意出城迎敵。
確保北平無恙之后,徐達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也布下一支疑兵,讓王保保以為明軍還在緩步跟隨,然后趁著這個機會率軍西進,突襲太原。
王保保并未發現徐達的變招,但當太原守將得到奏報,冀寧路(今山西太原、壽陽和陽泉一帶)出現大股明軍的消息之后,立刻寫信向王保保求援。這下可要了老命了。在擊敗湯和之后,王保保本以為明軍不過如此,再加上此時已是冬天,明軍大多來自南方,應該不適應北方的寒冷。哪怕徐達真決定放棄救援大都直取太原,應該也會等到開春,沒想到徐達如此固執,非要在寒冬時節玩攻堅戰,這下該怎么辦呢?
太原城池堅固,據說王保保在城內留了七萬軍隊,再算上周圍七七八八的各地守備部隊,太原一帶可供調動的元軍超過十萬,按說不必擔心徐達。王保保最初決定改變計劃,不打居庸關,直接繞過去打北平,屆時上都的部隊也會前來配合,首要目的是保證開春之前拿下北平,然后火速回援太原,讓太原周邊的十萬大軍先撐一段時間。
就在王保保準備召開軍事會議,重新部署時,卻突然接到上都來信:暫時無法配合攻打北平,希望王保保能夠克服困難,獨力攻關。看到這封信,王保保差點罵出聲來:“我好不容易擊敗明軍,才有了今天的主動局面,可就這么微弱的一點優勢,都要被你們給折騰沒了。”
罵歸罵,現實情況擺在眼前,沒有了上都的支援,王保保真有把握在開春之前拿下北平嗎?就算拿下北平,明軍還可以在河北、河南和山東等地繼續與王保保斡旋,可王保保一旦丟了太原,山西全境就有失守的風險。到那時,王保保手上拿著一個孤零零的北平又算怎么回事呢?
沒辦法,既然已經到了北平城下,總不能打也不打就撤退,于是王保保下令攻城,可打了好幾天都沒進展。就在這時,又有新情報送到:徐達派騎兵急行軍,先發部隊已經來到了太原城下。王保保決定繼續攻城,和徐達搶時間,可打來打去,卻發現始終也拿不下北平,而且連一點破城的希望也看不到。萬般無奈之下,王保保只得匆匆改變戰略,放棄攻打北平,急行軍馳援太原。
沒過幾天,徐達再次接到豁鼻馬的情報,言明王保保已經決定連夜趕回太原,建議明軍暫停攻城,養精蓄銳以待元軍。豁鼻馬的建議正合徐達心思,于是他整頓兵馬,在太原城東駐扎下來。
王保保趕到之后,發現徐達沒有攻城,于是自己也沒有進城,只在城西駐扎,打算里應外合直接干掉徐達。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一切謀劃,都被豁鼻馬寫在密信里交給徐達了。當徐達得知王保保的謀劃后,便開始籌謀夜襲之事,并命令豁鼻馬配合打開營門,打王保保一個措手不及。
王保保回到太原之后,發現一切都在可控范圍之內,不禁有些放松心神,他也沒想到徐達竟敢頂著自己內外兩股大軍前來夜襲,更沒想到己方陣營里居然還有叛徒。
1368年十二月的一個夜里,王保保正坐在帳中看書,突然聽到營門外殺聲震天、火光四起,他立刻意識到明軍已經殺了進來。他來不及多想,只穿著便服沖出中軍大帳,騎上戰馬突圍而去,身邊只有十多名親隨跟從。
敵軍主將已逃,徐達接下來要做的就只有收尾工作了。在豁鼻馬的積極配合下,徐達成功接收了四萬余降卒,并趁勢拿下太原,后又追擊王保保,一路攻陷忻州、大同等地,山西基本被平定。王保保眼看回天無力,只得帶著殘兵敗將繼續往西逃竄,越過陜西進入了甘肅一帶。
你們以為這就是王保保的末日了?不,他是屬小強的,這點挫折無法打倒他。
在與徐達交過手之后,王保保已經不敢再小瞧明軍了,所以當元順帝召他盡快帶兵來上都時,王保保拒絕了。王保保寫信給元順帝,希望他盡快遷都至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短期內不要再想著光復北平這種好事了,明軍不是好惹的,也不要再起內訌,咱們現在應該眾志成城,否則您這輩子都只能在沙漠上稱孤道寡了。
元順帝本想著把王保保叫回來給自己撐場面,沒想到卻碰了個釘子,心里極為不爽。但不管怎樣,現在的元廷離不開王保保,所以元順帝也只能暗氣暗消,任由王保保在西北發展,自己也沒有聽從他的建議遷都和林。
當時間來到1369年二月,王保保勉強回了點血,算是有了些精氣神。這時徐達正在攻打陜西,鎮守陜西的元將李思齊數次與徐達交戰,幾無勝績,最終實在無力抵抗,于是宣布投降。
李思齊雖然投降了,但他的老搭檔張良弼卻不想投降,于是向西逃亡至寧夏,最終被王保保逮住了。陜西丟了,甘肅和寧夏都很危險,王保保看到張良弼就氣不打一處來:“陜西雄關要隘極多,可你們這些廢物才守了幾天,現在還有臉逃回來?”張良弼一看,王保保似乎打算把自己軍法處置,立刻跪下告饒說:“我弟弟張良臣還在慶陽,他雖然也投降了明軍,但只要我寫信讓他重歸大元正統,他一定會同意的。”
慶陽是陜西進入甘肅的重要通道,王保保突然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于是他命令張良弼寫信策反張良臣,自己則修書一封發往上都交給元順帝,表示自己有辦法把明軍大部隊拖在西北,請他趕快組織軍隊突襲北平,光復舊都。
元順帝接到王保保的來信之后非常開心,他早就不想待在荒涼的上都了,于是立刻命人整軍備戰,大家齊心協力打回北平去。
元順帝那邊通知到位之后,張良臣也在哥哥張良弼的蠱惑下宣布復歸元廷,并開始積極布置防線,打算跟明軍打一場惡仗。萬事俱備之后,王保保也徹底展現出了自己的謀略。
他不停地派使者聯絡張良臣,表示自己手下還有近二十萬大軍,隨時都可以支援慶陽,要是頂不住了就說一聲。這些使者并不都往慶陽的方向走,有些還故意走點彎路,然后“恰好”被明軍抓住,王保保寫給張良臣的信件很快就擺在了徐達的面前。
看到王保保如此興師動眾,非要整出一幕“慶陽保衛戰”的聲勢,徐達表示也可以理解,因為慶陽一旦丟失,就意味著甘肅和寧夏將直面明軍兵鋒,王保保的確有這樣做的理由。但或許是因為王保保給徐達留下的印象過于深刻,所以徐達對于如此輕易就拿到的情報有些吃不準,這怎么看都像是王保保想與明軍決戰,他有什么底氣呢?
徐達想了半天都沒想明白,最終一拍腦袋:“別跟自己較勁了,既然王保保率先出招,那我穩扎穩打地接招就是,哪有那么多奇謀詐術。”就這樣,徐達開始源源不斷地朝慶陽方向調兵,北平附近的軍隊幾乎被調光了,只留孫興祖帶著常備軍鎮守。
明軍雖然攻陷了北平,但這里畢竟是元廷多年經營的首都,有不少人表面上投降了明朝,但實際上依舊心系元廷。在這種“里應外合”的情況下,北平兵力空虛的消息被元順帝得知了,他立刻命令丞相也速率軍繞過居庸關,突襲北平。這大概是北平受到的最嚴峻的考驗,元廷的大軍甚至已經抵達了通州,眼看就要傳令攻城了。孫興祖遇事不亂,他一面組織軍隊守城,一面寫信向徐達求援,沒過多久,也速就帶著軍隊撤退了。史書在記載這件事時語焉不詳,據說孫興祖是采用了某種計謀,使得也速瞻前顧后,最終沒能壓住心中的恐懼,自己把自己給嚇跑了,但咱也不知道孫興祖具體采用了什么計謀。
此次元軍突襲北平雖然功敗垂成,但遠在南京的朱元璋非常不高興,他認為徐達這次被王保保牽著鼻子走,是非常失職的行為。除了對徐達不滿,朱元璋對北平遍布帶路黨的現實狀況也十分不滿,覺得這幫降臣真是白眼狼,自己給了他們美好的明天,他們卻依舊心向暴元。既然你們覺得暴元好,那我就幫你把他們趕得遠遠的,上都也不給那昏君住。就這樣,朱元璋遣使至軍中,命常遇春、李文忠率所部兵馬返回北平,立刻準備向北攻打上都。
事實證明,此時的元廷就是一只紙老虎,除了王保保,其余各部均無戰力。常、李二將從北平一路向北,那是所向披靡,奔襲千里未嘗一敗,直接打到了上都。元順帝眼看抵擋不住,于是夾著尾巴往應昌府(今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西北部)跑,上都為明軍所得。但就在此次戰役之后,常遇春于回師途中病逝,享年四十歲。
元廷丟了上都,徐達這邊還在和王保保對峙呢。王保保眼看突襲北平的計劃失敗,上都還被明軍占領,眼下只得假戲真做死保慶陽了。可慶陽畢竟不是什么險關要隘,張良臣守了三個月,最終還是沒能抵擋住明軍的攻勢,慶陽失守,張良臣自殺。
王保保折騰了半天,啥好處都沒撈著,也只得哀嘆自己命苦。我估計王保保到此時也沒弄明白,也速突襲北平本該是十拿九穩的,他怎么就突然撤兵了呢?
不久之后,明軍一路突襲拿下蘭州,同年十二月,王保保帶兵包圍蘭州。此時鎮守蘭州的是張溫,也是渡江之前跟隨朱元璋的老人,當他發現自己被王保保包圍之后,一邊親自布置城防,一邊向周邊友軍求援。王保保圍住蘭州打了半天,卻是一無所獲,最終只得改變戰略,使用“圍點打援”之計,將前來救援的明將于光擊敗,又讓明軍吃了一場敗仗。
從也速突襲北平之后,朱元璋就開始頻繁插手北伐軍事務。他覺得王保保就像狗皮膏藥一樣,整天晃來晃去十分討厭。大明都建國兩年了,北方依然在鏖戰,他想加快進度。于是他重新組建了兩支北伐軍:西路軍由徐達率領前去營救蘭州,繼續把王保保朝西面趕;東路軍則由李文忠率領突襲應昌府,爭取把元順帝趕到沙漠去吃沙子。
徐達數次與王保保交手,除了突襲太原那次,在內應豁鼻馬的幫助下讓王保保吃了大虧,其他時候徐達做得都不太好,所以徐達這回也是憋著一股勁兒。朱元璋想把王保保給趕走,徐達卻想把王保保給滅掉。
當王保保得知徐達再次率軍前來時,立刻放棄了久攻不下的蘭州,移兵至安定(今甘肅定西)駐扎,等著徐達來交戰。眾所周知,西北那地方本就不是什么資源充沛、民眾富足的地方,王保保又帶著一支人數超過十萬的大軍,他們的補給始終是個問題。如果實在找不到吃的,就只能到處搶劫,把安定弄得像人間地獄一般,到處都是肆意搶劫的兵痞,百姓的哀號和慘叫聲從未斷絕。
盡管王保保是一位天才統帥,但他帶著這樣一支軍隊,在這樣一個沒有任何民意基礎的地方與明軍決戰,那能有什么好結果呢?
徐達于1370年四月抵達安定,卻始終不與王保保交戰,只是安營扎寨、深挖營壘,心情好時就出兵偷襲一下,平時閑著沒事就在營帳里敲鑼打鼓制造噪音,搞得王保保煩不勝煩。王保保之所以會煩,徐達的攻心計倒在其次,主要還是大軍的補給問題。急于破局的王保保開始想辦法找小路,一是為奇襲明軍,二是為順利轉移。可王保保沒想到的是,由于他的軍隊在安定的形象過于丑惡,所以當地百姓都對他們這支軍隊恨得咬牙切齒,巴不得明軍趕緊殺光這支吸血的元軍。所以當王保保開始找機會破局時,相關消息早已有人通報給了徐達。
徐達接到這份情報時,突然有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我第一次戰勝王保保時,就是通過內應傳遞情報獲勝的,現在又有人開始給我通傳情報,豈不是意味著我又能贏他一次了?于是徐達當機立斷,破敵就在眼前。
在四月上旬的一個夜里,徐達率軍夜襲,王保保猝不及防,只得帶著老婆孩子匆忙逃竄,近十萬兵卒被徐達俘虜。這真是命運的安排啊,王保保兩次輸給徐達,都是因為情報泄露,也都是敗于夜襲。
徐達的西路軍傳來捷報,李文忠的東路軍同樣所向披靡。元廷除了王保保,其他人都不堪一擊,且就在這個緊要關口,元順帝病逝了。李文忠的作戰特點很像不久前離世的名將常遇春,屬于那種“順風無敵,逆風玩命”的類型,突出一個“勇”字,偶爾還要配上一個“莽”字。現在元廷內部皇帝病逝,正面臨著大洗牌。李文忠抓住機會橫沖直撞,頓時把整個元廷都給打蒙了,堅固的應昌府只堅守了不到五天就被李文忠拿下。剛登基的元廷新皇帝愛猷識理達臘帶著幾十人向北逃竄,最后終于想起了王保保曾經的建議,選擇前往和林與他匯合。
如果說明軍當初攻陷北平時,元廷還有一戰之力的話,那么隨著太原之戰、開平之戰、定西之戰和應昌府之戰的失敗,元廷早已沒有了反攻中原的資本,從今往后只能縮在沙漠里舔舐傷口,等待明軍可能到來的下一波攻勢。
從1368年正月建國到1370年四月底攻陷應昌府,朱元璋花了兩年多的時間證明自己才是中原大地上唯一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