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8章 封賞功臣

1370年十一月,隨著元廷新君元昭宗退守和林,明朝的正統地位已基本穩固。在這種背景下,朱元璋為犒賞滿朝文武,準備大封功臣,用黑話來說,就是朱元璋打算給各位英雄好漢排個座次。

排座次這種事很難做好,因為總會有人嫌自己獲得的封賞不足,做的官也太小了。即使是開國皇帝親自出馬,也沒辦法令所有人都感到滿意。比如說劉邦在封賞功臣之后,很多人對這個結果不滿意,本打算秘密串聯逼劉邦重新封賞,謀劃失敗后又滿腹怨言,經常在喝醉酒之后放聲號啕,甚至拔劍砍大殿上的柱子;比如說李世民在封賞功臣時,史書的原文是“諸將爭功,紛紜不已”,李世民的愛將尉遲恭甚至因為一個座位的問題和別人打了起來,李道宗(李世民堂弟)上去拉架,被尉遲恭一拳打在眼睛上,差點沒把他給打瞎。

劉邦和李世民那都是赫赫有名的馬上皇帝,他們都很難搞定的事情,朱元璋就能搞定嗎?從理論上來說應該也是搞不定的,肯定會有人覺得自己獲得的封賞不足,官位太小。可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封賞功臣幾乎沒引起什么爭議,大多數人都對封賞結果感到滿意,認為朱元璋做事非常公平。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先來看他是怎樣論功行賞的。朱元璋最先封賞的是公爵,一共有六個人獲此殊榮,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和衛國公鄧愈。這六人都是在渡江之前就追隨朱元璋的老人,無一例外地屬于淮泗集團。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六人里面并沒有純粹的文職官員。

徐達、李文忠、馮勝和鄧愈這四個不用說,全都是能征善戰的宿將,恐怕字都認不得幾個,說他們是文官,恐怕得笑掉好多人的大牙。常茂是二代,不在討論范圍之內,但他爹常遇春也與上述四人成分一樣。在這六人之中,勉強能與文官挨著邊的,就是第一功臣韓國公李善長,他沒有單獨領兵出征的記錄,一直待在后方兢兢業業地做著后勤工作,是朱元璋最為信賴和倚重的大管家。我們必須明白一點:李善長雖從未領兵出征,但在朱元璋事業剛起步時,向來是他自己帶著一支部隊沖鋒在前,李善長則帶著另一支部隊看守大本營。后來隨著朱元璋實力的逐漸增強,他幾乎不再親自帶兵出征,而是留守大本營,分攤了李善長的這部分工作,可只要涉及重大的軍事行動,高官會議必然有李善長列席。在朱元璋未稱王之前,他辦事的地方都叫大都督府或元帥府,李善長則兼領府司馬,也是一個軍職。

在朱元璋看來,李善長是一個允文允武的全才,資歷老,威望高,由他做第一功臣最合適。朱元璋稱帝之后,就不需要李善長負總責了,他只要把政務這一攤管好就行。

在封過六個公爵之后,朱元璋又封了三十個侯爵,在這批人里面,比較著名的有湯和、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耿炳文、吳良、吳楨、廖永忠、朱亮祖和傅友德等。在這批人當中,淮泗集團照樣占了大多數,而且幾乎都是武將,文臣寥寥無幾。其中湯和屬于資歷比朱元璋還老的人,當初還是他寫信給朱元璋,希望他能投奔郭子興,可以算是朱元璋的領路人。但湯和這個人老成持重,開拓不足,守成有余,所以朱元璋長期把他放在常州防備張士誠,各路征戰幾乎沒他的份兒。當朱元璋需要北伐時,又把湯和放進了北伐軍,結果長期守城的湯和極不適應,明軍第一場慘敗就是由于他指揮失當所致,這也影響了湯和最終的地位。湯和沒能在朱元璋首次封賞功臣時成為公爵。

封過侯爵后,朱元璋最后又封了兩個伯爵,分別是忠勤伯汪廣洋和誠意伯劉伯溫。這兩位可是名副其實的文職官員,而且都不屬于淮泗集團。從表面上看,朱元璋在分封功臣時心里總想著自己的老鄉們,而對汪廣洋和劉伯溫等后來投降的非淮泗人如此冷遇,簡直就是土財主的做派啊!這種人是怎么團結大多數,成就大業的呢?

如果不長前后眼,這個說法肯定是正確的,但看看朱元璋在稱帝后殺過的功臣,幾乎都是這幫淮泗老鄉,可見朱元璋在捍衛皇權時,根本不會管你是不是他的老鄉,一律照殺不誤。對于朱元璋這種人而言,他真會在封賞功臣之時故意抬高淮泗集團的地位,最終導致怨聲載道嗎?我的答案是不會。朱元璋這樣做,就是因為他洞悉了前朝因分封導致怨懟的原因——真正對封賞結果表示不滿的大多是武將,最容易因此惹出事端來的還是武將。就算朱元璋怠慢了文臣,短期內也不會有什么嚴重的后果,因為文人講究“風骨”,什么不畏強權、淡泊名利、正氣凜然、不失傲骨等都是文人的做派。如果一個文臣整天怨聲載道地表示自己的功勞非常大,皇帝卻如此不公,沒有給予自己足夠的封賞,皇帝就可以直接拿大道理來壓他:你們這幫讀圣人書的家伙,怎么也和那些當兵的大老粗一個德行?枉我把你們當作高人隱士來對待,沒想到你們也是俗人一個!就你們這樣,有什么資格瞧不起那些沒文化的人呢?

真要是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你說那些文臣該怎么回答呢?難道非要繼續爭論下去嗎?那么好,皇帝完全可以坐下來和他們好好辯論一番:“你說自己功勞比某武將大,請問你的論據在哪?”武將的功勞大,這是可以量化的。比如說某場戰役,武將甲攻下多少地盤,殺死多少俘虜;武將乙接到同樣的任務,他的數據又是怎樣。兩相對照,自然能夠分出上下。如果再說得復雜一點,就是武將甲的主攻任務完成得很出色,武將乙的輔助工作做得也很好,但在論功行賞時,自然是甲占頭功,因為主攻需要直面敵人,難度更高。可文臣呢?他們的功勞應該如何量化呀?文臣丙接手一塊地盤之后,短期內將這個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這當然是有功勞的,但他的功勞能與武將甲相比嗎?在打天下時,這自然是無法相比的。

拿到臺面上來說就是:“如果沒有武將甲浴血奮戰,哪有他文臣丙治理地方的機會呢?”從權力博弈的角度來看,如果領袖在打天下時就將文臣置于武將之上,那些武將還會心甘情愿地幫他打天下嗎?這其實是歷朝歷代的一個潛規則:新王朝初次封賞功臣時,肯定會更注重封賞武將,而有意無意地壓制文臣的地位。劉邦和李世民肯定也懂得這個道理,但他們在封賞功臣時為什么不這樣做,以至于君臣失和呢?

這里面既有朱元璋集團的特殊性,也有時代的局限性。朱元璋是投奔郭子興起家的,后來朱元璋雖說獨立出來單干,郭子興一系的印記卻也不是那么容易抹去的。但郭子興的過早離世給了朱元璋抹去郭子興一系印記的機會,后來又發生了郭天敘被叛將所殺、邵榮疑似謀反等案件,這使得郭子興一系在朱元璋集團內部只剩下了一些小蝦米,根本沒有話語權。

在一路南征北戰過程中,朱元璋也先后兼并了一些地方武裝和割據政權,但他們要么是被淮泗集團同化,要么是在北伐過程中被扔到前線當炮灰,等到朱元璋大封功臣時,明廷內部的武將系統幾乎只剩下淮泗集團這個龐然大物,其他的全都被扔到各地練兵去了,不再掌管軍權。

朱元璋的死對頭(陳友諒、張士誠、元廷)幾乎沒有出現過大規模投降事件,朱元璋同樣不用過于擔心軍隊成分問題。在原定的北伐計劃中,朱元璋本打算依靠小明王韓林兒的影響力收服北方義軍,但韓林兒不明不白地死了,朱元璋也只得打消這個念頭。而就在朱元璋北伐的那兩年內,北方義軍又不約而同地因各種原因崩潰,真是巧合到了極點。

由此可見,朱元璋集團的內部構成相對簡單,只要他能考慮到淮泗集團的利益,幾乎就不必擔心有人站出來唱反調。劉邦同樣是出身于草根,陪他南征北戰歷盡艱險的是豐沛集團,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等人都屬于這個集團,大家可以把這個集團等同于朱元璋的淮泗集團。但與劉邦不同的是,秦末是一個標準的貴族社會,秦始皇并不尊重六國舊貴族的既得利益,所以當他一死,六國便迅速復辟。在這種背景下,劉邦想要統一天下,就必須充分尊重各地實力派的既得利益,不能吃獨食。于是劉邦把趙國故地封給張耳,燕國故地封給臧荼,韓國故地封給韓王信,魏國故地封給彭越,楚國故地封給韓信、英布和吳苪。好地方都封給了這些外人,跟隨劉邦起家的豐沛集團能開心嗎?當然不會,所以才有了一連串圍繞著封賞功臣所導致的暗戰。李世民的處境比劉邦強一些,但由于他得位不正,所以更是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一眾嫡系的利益,讓出更多給中立勢力,以換取他們對自己“繼承”皇位的支持。

總的來說,與歷朝歷代的開國君主相比,朱元璋無疑是幸運的,明廷內部雖也有派系之分,但在封賞功臣時,這些派系的向心力還是很強的,沒有給朱元璋添什么大麻煩。很多讀者在看到這份封賞名單后,立刻就會像發現新大陸一般:“原來劉伯溫在朱元璋眼里的地位這么低啊,居然只是一個伯爵,我還以為朱元璋真把劉伯溫當成了自己的諸葛亮呢。”

事實上,劉伯溫之所以在首次封賞時只得了個伯爵,還在于朱元璋心頭有兩根刺都是劉伯溫扎進去的。第一根刺就是劉伯溫元廷舊臣的身份。當初朱元璋為了推翻元廷,自然會散布一些言論,強調暴元滅宋,在激發南北漢人對元廷憎恨的同時,又給那些元廷舊臣一個體面投降的理由。

總而言之,我的曾祖和祖父都不是元朝人,我們長期受到暴元的奴役,現在朱元璋打過來,就是為了給我們報仇,再度恢復漢家江山,我們投降有理!如果普通百姓支持這種言論,是完全沒問題的,因為元廷對他們的確不怎么樣。但如果元廷舊臣也整天高喊這些論調,那就是不負責任的“花心男”行為。

能被朱元璋親自勸降的都是什么人?那都是在元廷體制內混得有頭有臉的人物。元廷或許對不起其他人,但絕沒有對不起他們,否則他們怎么能夠“高官得做,駿馬得騎”呢?

對于朱元璋而言,在他實力弱小時,他迫切需要這些識時務的“俊杰”為自己效力,可在朱元璋的內心深處,恐怕也是瞧不起他們的。現在元廷落魄了,你們這些在元廷混得風生水起的家伙,居然嚷嚷“元廷壓迫你的祖輩”?這話你怎么不早說,非要等到我把你們俘虜了之后才說呢?

或許是覺得這種樣子實在太難看,所以像劉伯溫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在投降朱元璋時都會換一種說法。總而言之,我的爺爺、父親以及我自己都做過元廷臣子,我們這些臣子哪敢記君父的仇呢?這意思就是說,我們家本來和元廷是有仇的,但我們做臣子的哪敢記仇呢?我劉伯溫雖然牢記這份血海深仇,但我也懂得忠君的大道理。

這其實就是朱元璋最大的困擾,或者說是所有封建領袖最大的困擾。當他們的事業處于初起階段時,自然會大講特講“天下有德者居之”,并且非常喜歡那些因敬佩自己“德行”而選擇投降的舊王朝高官。但當他們事業成功之后,自然就會換成“天命所歸”,要求大家不要做不切實際的夢,老老實實為皇帝家族效勞即可,并開始討厭那些不忠誠的臣子。

朱元璋對劉伯溫等元廷舊臣的心結也在于此:自己已經建立了大明,必然要大肆宣揚“忠臣從一而終”的理論,那么對于這些叛徒,他又怎么可能給予豐厚的賞賜呢?

第二根刺是因為小明王韓林兒,朱元璋一直懷疑韓林兒之所以會死,就是因為劉伯溫從旁推波助瀾所致。想當初劉福通與韓林兒被困安豐,朱元璋出于鞏固北部屏障的考慮決意救援,劉伯溫卻旗幟鮮明地堅決反對。

想要成大事,就要舉大義,這種高度的戰略眼光是陳友諒和張士誠所不具備的,這也是我認為朱元璋并不打算害死韓林兒的主要原因。老朱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他怎么會認為韓林兒那個毛孩子能擋自己的路呢?但劉伯溫始終認為朱元璋這是婦人之仁,營救韓林兒必將后患無窮。他雖然沒能勸阻朱元璋出兵支援安豐,但他的這一看法肯定也沒有改變,要知道劉伯溫是一個非常固執的人。

逼降方國珍之后,朱元璋想著把韓林兒接到自己身邊來。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隨著陳友諒和張士誠的覆亡,南方基本已經平定,朱元璋想趁勢北伐,借助韓林兒的旗幟將北方義軍團結起來。對于這樣重要的籌碼,自然要放在自己身邊日夜調教,免得他給自己添亂。可韓林兒偏偏在南下的過程中翻船溺死,你說朱元璋氣不氣?

護送韓林兒南下的是朱元璋手下的大將廖永忠,他本是巢湖水賊,朱元璋渡江時認為自己缺乏水軍力量,于是勸降了廖永安和廖永忠兄弟倆。對于手上為數不多的水軍籌碼,朱元璋對廖氏兄弟倆一向是青眼有加,也知道這兄弟倆不是什么心眼兒多的人,廖永忠這次辦下錯事,恐怕是被有心人當槍使了。換言之,有人背著自己找到廖永忠,暗示他在路上把韓林兒干掉,廖永忠以為這是朱元璋的意思,所以就照辦了。

這個人是誰呢?嫌疑人有兩個。一是楊憲。朱元璋剛拿下應天府時,楊憲就來朱元璋手下干活了,說他是貼身秘書有點過,但他絕對是元帥府里說一不二的大人物。后來他又被朱元璋點名派到外甥李文忠身邊輔佐,可見朱元璋對他也是非常信任。所以如果他暗示廖永忠干掉韓林兒,廖永忠不會拒絕。但楊憲的嫌疑不大,因為他瞧不起出身低微的廖永忠,雙方不止一次地發生過爭吵,而且楊憲一貫服從朱元璋,絕不敢自作主張,私下弄死韓林兒。

第二個嫌疑人就是劉伯溫了。在封賞功臣時,朱元璋對廖永忠說:“你的功勞本可以封公,但由于你聽信了某些儒生的謠言,弄死韓林兒,所以我只給你封一個侯。”廖永忠有資格封公嗎?沒有。朱元璋封廖永忠一個侯爵,就是在對廖永忠說:“雖然你弄死韓林兒令我很不爽,但你是給人當刀使的,我不怪你。”

朱元璋既然不怪廖永忠,依然足數把功勞算給了他,那么這番話就不是說給廖永忠聽的,而是說給劉伯溫聽的。這是在暗示廖永忠弄死韓林兒的儒生:“別人心里沒數,難道你心里還沒數嗎?我不和廖永忠計較,你猜我會和誰計較?”就這樣,大名鼎鼎的劉伯溫最終也只得接受誠意伯的封號,成了大明的一位伯爵。

我要說明一下:在朱元璋的規劃中,劉伯溫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或許他比不上《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但絕不比《三國志》里的諸葛亮差多少。對此,我們把劉伯溫和李善長做一番對比就能得出答案。

自隋唐開始,三省六部的權力架構逐漸成為中央王朝的標配,元廷做過改良,將三省改為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臺。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又將樞密院改為大都督府,與中書省、御史臺一道構成新的權力架構,人稱“三大府”。其中中書省處理政務,大都督府管理軍事,御史臺負責監察。

中書省的最高領導是左右丞相,左在右上,李善長是中書左丞相,徐達是中書右丞相。鑒于徐達多領兵在外,這個中書右丞相更多的是對徐達功績的肯定,否則李善長專美于前,徐達未免會心懷不滿。從這個角度來看,中書省幾乎可以看作是由李善長一人負責。

大都督府暫且略過不提,御史臺的最高領導是左右御史大夫,湯和是左御史大夫,鄧愈是右御史大夫,這兩人也都是軍職,監察官員這種活他們更是從來都沒干過,所以這兩人在御史臺也屬于掛職領導,并不負責具體事務。

在左右御史大夫之下,御史臺的最高領導是御史中丞,而這個職務是劉伯溫的。從此次封賞來看,李善長和劉伯溫的差距非常大。李善長是國公,大明第一功臣,而劉伯溫只是伯爵。但從他們各自的職務來看,中書省和御史臺同屬于“三大府”之一,李善長是中書省當之無愧的一把手,劉伯溫則是御史臺實際上的一把手。這中間自然是有差距的,但這種差距非常小,絕不像封賞時所體現出來的那樣。

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次封賞只是朱元璋對功臣們過往政績的肯定,并不包含未來的期許,因為朱元璋正在謀劃著下一盤大棋,而所有人都將成為他手中的棋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桓台县| 思南县| 屏山县| 宁陕县| 广宗县| 西乌| 湖南省| 蒲城县| 元朗区| 囊谦县| 忻城县| 石台县| 潼关县| 六枝特区| 嘉善县| 贺兰县| 西乌珠穆沁旗| 博客| 镇江市| 康平县| 泰顺县| 翼城县| 白水县| 繁峙县| 青冈县| 长子县| 铜陵市| 红原县| 依兰县| 平南县| 紫阳县| 吉安市| 镇平县| 天台县| 仙居县| 蓝山县| 博兴县| 浦城县| 双峰县| 共和县| 南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