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決戰前夕的最后一次收權

自龍灣之戰結束后,朱元璋與陳友諒之間就始終處于一種微妙的狀態。他們之間絕沒有“和平友好”這一選項,雙方之間的戰爭就沒斷過;但他們一直都保持著克制,無論局部戰爭打得如何慘烈,都不曾把戰事升級。

在這拉鋸戰的過程中,朱元璋占了不少便宜。此刻的他已經深入江西境內,洪都本歸陳友諒所有,現在也被朱元璋收入囊中,而陳友諒則被朱元璋趕到了武昌附近。如果不長前后眼,我們或許可以把朱元璋與陳友諒之間的關系理解為三國鼎立時的魏蜀吳,誰都吃不掉誰,那就慢慢熬吧,熬死一代人之后再考慮兼并戰爭的事。

可實際上,朱元璋與陳友諒之間的微妙關系,只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雙方都在暗暗蓄積力量,寄希望于一戰消滅對方,然后萬事大吉。

在這段時間里,朱元璋沒事就拉著李善長等心腹徹夜長談。他們所談的內容幾乎都是圍繞著龍灣之戰展開,探討兵強馬壯、戰船精良的陳友諒為何會失敗。拋開種種偶然因素不談,眾人一致認為,陳友諒在內部不穩定的情況下強行擊殺徐壽輝,本就是兵行險著,隨之而來的反噬更是將天完政權內部派系林立的弊端暴露無遺。比之陳友諒,我軍勢弱,如果也像陳友諒那樣連內部派系都搞不定,將來更別指望在硬碰硬的戰爭中擊敗陳友諒。

有道是“軍內無派,千奇百怪”,只要有人就有競爭,只要有競爭就有利益集團。朱元璋是一個巨大的利益集團,在這個利益集團的內部,必然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中小型利益集團,這個問題是朱元璋也無法解決的。

想要消滅陳友諒,就必須把集團內部因勢力爭斗所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然后盡可能地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朱元璋非常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這段時間以來,他始終都在思考如何解決內部問題。

朱元璋內部主要分為四派:一派是在渡江前就跟著他出生入死的一幫淮泗老鄉,這屬于淮泗集團;一派是在渡江前屬于郭子興的舊部,這屬于龍鳳集團;一派是在渡江后從各處陸續歸順朱元璋的降將,這屬于降將集團;一派是在渡江后陸續依附于朱元璋的浙東士人,這屬于浙東集團。除了這四大派之外,其他小打小鬧的各種派系均不值一提,暫且略過。這四大派也不是涇渭分明的,他們經常會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景象。

對朱元璋而言,在天下未定之時,淮泗集團是不能動的,這是他的基本盤,像湯和、徐達、常遇春和李善長等一大批文臣武將都是他的左膀右臂。

浙東集團目前也不能動,以劉伯溫為首的這幫士人是他的筆桿子,在攻心和文宣方面,朱元璋還用得上他們。這個集團更適合用于治理國家,如果朱元璋最終能修成正果,他還要倚重該集團做更多的事。

降將集團暫時也不能大動,頂多找機會削弱一番。等戰勝陳友諒和張士誠后,朱元璋還指望丁普郎和傅友德等人變成活招牌,去為他勸降那些因樹倒而無家可歸的“猢猻們”。

算來算去,只有郭子興舊部的龍鳳集團最弱,也最適合拿來開刀,但這個借口不好找,朱元璋為此絞盡腦汁也沒想出一個不引起各方反對的妙招。

世事有時就是這樣,你千方百計地找漏洞,可能一無所獲,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漏洞卻可能在你即將放棄或已經放棄時自己暴露出來。

在張士誠找碴攻擊朱元璋,朱元璋奮起反擊,差點把張士誠打到海里喂魚,張士誠無奈投降元廷以求自保的一系列事件中,有一個重要人物被我暫時省略了,他的名字叫楊完者。楊完者本是義軍一員,后接受元廷詔安,在南方的重要將領中被稱為“元廷擎天二木”之一(另一位是察罕帖木兒)。張士誠之所以會投降元廷,其目的也是借助楊完者的軍隊狐假虎威,以保證朱元璋不敢亂來;朱元璋之所以會停止對張士誠的追殺,忌憚楊完者的實力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張士誠投降元廷以后,之所以很少找朱元璋的麻煩,是因為他與楊完者之間的矛盾逐漸公開化,并將楊完者當成了自己的頭號敵人,朱元璋的順位往后移了移。1358年,張士誠用詐術偷襲了楊完者所駐扎的杭州,最終逼得楊完者自盡而亡。

兩位先后歸順元廷的降將自相殘殺,結果其中一個逼得另一個自殺身亡,這說出去實在是太丟人了。于是元廷一面在表面上責備張士誠,一面又好言安撫楊完者的部下,并追贈楊完者為潭國公。

張士誠不吭聲了,但楊完者的部下不服啊。姓張的名為友軍,卻采用詐術偷襲我們駐扎的城池,事后你們罵他兩句就完了,我們家將軍白死了嗎?

可不就是白死了,元廷當初之所以會接納張士誠投降,其實就有讓他與楊完者相互制衡的意味。現在局勢糜爛至此,元廷也算是把平衡術給玩砸了,如果此時再找張士誠的麻煩,萬一他宣布造反怎么辦,所以此時應以安撫為主。于是元廷給時任江浙行省左丞相的達識帖睦邇下令:管好楊完者那幫桀驁不馴的部下,必要時可以下殺手,南方要以“穩”為主,不能亂。

后來也不知道是誰把這消息給捅了出去,楊完者的舊部嘩然,覺得元廷真不是個東西。自投降以來,咱們為了給他們賣命,那是絕對做到了令行禁止,就因為表現得過于突出,以至于老百姓都罵我們為虎作倀。現在可倒好,天下還沒太平呢,我們這些走狗就要被烹了?

忍一時越想越氣,退一步越想越虧。在這種極端負面情緒的影響下,楊完者舊部在蔣英等人的率領下重新祭起反元大旗,投降了朱元璋。

當時的朱元璋剛應付完趙普勝偷襲池州的事,并準備與方國珍聯盟,正處于勢單力孤、缺兵少將的狀態。此時突然有一支數萬人的精銳投奔自己,豈不是天大的好事?

就這樣,朱元璋收留了這支降軍,并當著他們幾位首領的面對天發誓:自己絕不會做出卸磨殺驢的事情來,請大家放心,跟著我好好混,大魚大肉隨便吃。

事實上,朱元璋這是吹牛呢。這支軍隊剛投降朱元璋后沒多久,陳友諒就殺了過來。朱元璋雖然在龍灣之戰中大獲全勝,但依然沒能改變己方實力遠弱于陳友諒的客觀事實。

楊完者舊部一直在寧越府和處州一帶駐扎,久而久之就覺得跟隨朱元璋毫無魄力,只知道龜縮發展,跟著他混根本沒前途。以前楊大帥在時,尚且能帶領我們割據一方,要不是輕信了元廷的鬼話接受招安,我們現在也是響當當的一路人馬。

雖然已經走了幾年彎路,但朱元璋和張士誠都是貨,陳友諒自己內部又是一大堆烏糟事兒,整天縮在江西不出來,還有誰能與我們爭鋒呢?

蔣英等人還真是敢想敢干,隨意盤算了一下,發現自己很可能已經天下無敵了,于是立刻起兵造反,宣布不再服從朱元璋的管轄,并殺掉了朱元璋極為青睞的兩位虎將胡大海和耿再成。這兩人都是在渡江之前就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老臣,耿再成更是最初隨同朱元璋起兵的那二十四個老鄉之一。

得知蔣英等人降而復叛并殺死胡大海和耿再成之后,朱元璋十分憤怒,他幾乎全盤改變了自己的戰略部署,給邵榮和徐達下死命令,必須在三個月之內平定叛亂,把蔣英他們的人頭帶回來。邵榮和徐達很爭氣,果然在三個月之內就平定了此次叛亂。

事情辦到這一步,按說就可以結束了,朱元璋借著這個機會好好削弱降將集團就行,畢竟他現在捏著理,丁普郎和傅友德等人也不敢多說什么。但朱元璋或許是覺得自己虧了,死了好幾個股肱之臣,只是收拾了幾個不痛不癢的降將,實在是心有不甘。于是他強行把目標對準了龍鳳集團,這個集團的代表人物剛剛出過場,就是平定楊完者舊部叛亂的統兵大將邵榮。

對于大多數明朝歷史愛好者而言,邵榮這個名字是陌生的,可在邵榮生前,他在朱元璋集團中所擁有的地位是最高的,一度與朱元璋平級,他所立下的功勞也最多。《明史·常遇春傳》中提及,平章邵榮、右丞徐達與常遇春三人是朱元璋麾下立功最多的人,而邵榮尤為突出。

徐達和常遇春在明初是什么咖位,大家心里都有數,而邵榮的咖位比這兩位還要大,卻幾乎處于一種鮮為人知的狀態,其主要原因就是朱元璋的這次大清洗,據說邵榮最終選擇了叛亂。

史書關于邵榮叛亂的記載不僅少,而且還很凌亂,其中不乏自相矛盾之處。我詳細梳理了一遍,得出的事件經過大致是這樣的:邵榮在平叛過程中威望大增,于是打算伙同老部下趙繼祖占據寧越府和處州,重新打出郭子興的旗號,與朱元璋分庭抗禮。這件事被一個名叫宋朝開的人得知,他立刻稟報朱元璋。朱元璋接到消息之后,就令平章廖永忠和都護康茂才邀請邵榮、趙繼祖赴宴,邵榮和趙繼祖前腳剛邁進營門,后腳就被朱元璋的衛兵綁了個“四馬倒攢蹄”,直接活捉,兩人對叛亂的事實供認不諱。

這里面的漏洞太多,邵榮一度與朱元璋平級,史書也說他是朱元璋手下功勞最大的將領,若論威望,那是早就攢夠了,何必再通過平叛來增加呢?邵榮和趙繼祖都是郭子興的舊部,而宋朝開則是最早一撥追隨朱元璋的淮泗老人,他是通過什么渠道得知邵榮和趙繼祖的密謀的呢?除了宋朝開的一面之詞,邵榮和趙繼祖沒有留下任何實據,最終搞出一個“叛亂未遂”,這大帽子扣得未免有些操之過急。

邵榮到底有沒有叛變呢?這件事到現在都沒有一個定論,有不少學者認為,邵榮剛幫助朱元璋平定了楊完者舊部的叛亂,要叛變也不會選擇這樣一個敏感的時期。

朱元璋也知道,用這種方法殺掉邵榮肯定不好服眾,于是他當眾宣布要赦免邵榮的死罪。就在這時,常遇春站出來說:“邵榮身為吳國公的臣子,卻有了謀反的念頭,這怎么可以原諒呢?你要是饒過他,我就不活了。”手下重要將領反對,朱元璋于是也不再堅持,只得流著眼淚賜毒酒給邵榮,將其處死。

就在這段記載后面,史官還意猶未盡地加了一句話:“在這件事之后,朱元璋更加偏愛和倚重常遇春。”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幼年的張無忌為身受重傷的常遇春療傷,由于他治療方式不當,導致本能活到八十歲的常遇春最終只活了四十歲,常遇春得知這一情況之后卻不怪罪張無忌,只說這是天意使然。

歷史上當然沒有張無忌,但常遇春確實也只活了四十歲。在我看來,金庸先生說得沒錯,這就是天意使然。你老常整天毫無廉恥地給領導拍馬屁,為此甚至不惜下死手,對自己的同僚落井下石,就憑你這副德行,活四十歲已經算是老天關照了。

朱元璋這個做法是挺不厚道,但從大局上來看卻沒什么問題,畢竟朱元璋的實力遠遜于陳友諒,如果他不想辦法收拾自己集團內部的異己勢力,萬一將來在決戰過程中再冒出個類似于蔣英這樣的人物,你說朱元璋還怎么和陳友諒對抗呢?

說一千道一萬,在權力博弈的過程中是容不得半點心慈手軟的。

這一年是1362年,朱元璋基本清理了龍鳳集團,重創了降將集團,而淮泗集團和浙東集團非常聽話,他已經基本做到了獨攬大權,有底氣和陳友諒一決勝負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厂| 大埔区| 文安县| 青河县| 凯里市| 元朗区| 定陶县| 蛟河市| 兴宁市| 丹江口市| 宕昌县| 赤峰市| 嘉峪关市| 都江堰市| 额济纳旗| 新河县| 郓城县| 化德县| 上饶市| 吉木萨尔县| 新绛县| 文安县| 潞西市| 高雄县| 舟曲县| 乳源| 延川县| 军事| 沙河市| 独山县| 柏乡县| 岗巴县| 论坛| 朝阳区| 腾冲县| 定结县| 平原县| 高州市| 文化| 德江县| 安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