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證據
選擇證據的意思,就是把要用在論證里的證據選擇出來。本來搜集證據的材料,范圍廣泛,凡有關系的都收。本章第一節所講的規則,雖然嚴密,但是這樣廣泛駁雜的材料,若能再經一輪篩選,豈不是更純潔更可靠嗎?本節所論,就是如何做出取舍。目的在使所選的證據,一概可靠。凡符合本節六條規則的材料,至少也有八九分可靠。
辯論的勝負,大半是靠著論證的強弱;論證的強弱,又是靠著證據的虛實;所以凡是證據,都非切實不可。大家不可不特別注意。
選擇證據,須依以下規則:
一、證據必須有最可靠的出處,可以探本溯源
本章第一節里已經說過,凡搜集證據必須從最可靠的地方搜集。證據的價值,與來源的可靠不可靠,有很大關系。所以無論什么證據,總要有一個確切的出處。沒有出處的證據,在辯論里完全沒有價值。有些事實,單說來自報紙上的記載,在辯論里沒有什么價值。必須追根究底,看它是由什么雜志文書而來。應在出版物或報告書里找出,然后才算是有價值的證據。
總之,無論什么事實,總以追根究底,求得最初的出處為妙。由口頭至報紙,由報紙至專業刊物,由專業刊物至政府公文、權威報告,一層更進一層,尋到不可再尋的地方,才算是來源所在。得了來源所在,然后把書名、卷數、頁數等記明,作為可用的材料。引用個人意見的時候,也應依這原則。所引的人學問越深,能力越大,聲望越高,他的意見也就越有價值。
世界上隨便哪一種人事,隨便哪一種知識,差不多都有些特別出色的人物。他們的特長,乃是經大家承認,認為有立言資格的。引用這種人的話,并且引用他們專長范圍以內的話,在辯論里最具說服力。例如關于教育學說,引了杜威的話;關于哲學,引了羅素、蔡元培、博格森的話;關于文學,引了章太炎、嚴復、胡適之的話……雖然不是天經地義,但很有份量。
引用名人的話,固然可以提升論證的價值,但是專靠名人的話做立論的基礎,卻不是正路。有一個五歲的小孩,說“地球是圓的”。別人問他怎么知道地球是圓的,他說:“我有三個證據。第一,我父親說地球是圓的。第二,我母親說地球是圓的。第三,我老師說地球是圓的。”這種專賴人言的論證法,當然是一個笑話。從前許多人辯論,多半愛引圣賢名人的話作為證據,仿佛他們說的話就是天經地義一般。這與五歲的小孩,恰是一樣。并且引孟子主張性善,我偏要引告子主張性惡。你有古人的證據,我也有古人的證據,你又有什么辦法可以勝我呢?人類的智識,一天比一天更發達;科學的精神,也一天比一天更盛。所有言論和見解都會趨于理性,而非墨守成規,或盲目迷信之前的言論。辯論者如果只知引用大學問家的現成話,絕不能勝券在握。所以名人的話,只可以引來作為立論的幫助,不可以引來作為立論的根基;只可以用來加重論證的斤兩,不可以當作證明題目的證據。
二、引用一個人的話,一定要確保這個人對于所求證之事素無偏見、完全知曉,并且有專家的鐵證
前節已經說過,名人的話,可以看作可靠的材料,但這是就普通而言。其實誰的話可靠,誰的話不可靠,并不是人人一致,為全世界所公認的。就是名人以外,也還有一種人,雖然不著名,但是因為他任過某個職位,做過某種事業,對于某件事曾經親自調查,對于某件事曾經特別研究,因種種地位不同的關系,他所說的有些話也很有價值,可以用在論證里面。
無論什么主張,什么事實,如果不是由素無偏見的人說出來的,總難取信于人。所謂偏見,不必是原來主張的人真有偏見;有時是因為他所處的位置不同,令人不能不疑他有偏見。例如美國眾議院的議員主張“眾議院議員月薪應該增加”。這種主張,有時未嘗不是出于改良的誠意,但是因為主張的人自己是一個議員,所主張的議案與他本身的利害有直接關系,總難免令人懷疑,以為他純是為自己的利益。又如某公司老總的子女也在該公司工作,恰好又擔任某個重要的職位,那么這件事本身也難免令人懷疑。總之,凡有嫌疑的人所說的話,雖然有理,也不宜引用。這種話用在論證里,最易受駁。即令很難駁倒,但是總不免使聽辯的人生出一種將信將疑的心理。所以引用別人的話,必須其人顯然沒有偏見,然后足以取信。這是第一層應注意的。
第二層應注意的,就是所引的人必須對于所引的事實明知透曉。通常多有因為某人處于某職位,大家就認為他對于某事的知識很完備。知識不完備的人(對于某一件事而言)所說的話不可引用。
第三層應注意的,就是所引的人還要對于所說的事項有專家的鐵證。地球是圓的,天文學家有專門的鐵證;高等動物是由低等動物進化而來的,生物學家有專門的鐵證。各種事項,各有所屬的專家。從專家引來的話,不怕沒有鐵證。辯論人應該注意的,只是凡引專家的話總要引他所專的東西。經濟學的問題,不可引化學家的話來作為證據。化學問題,也不可引經濟學家的話來作為證據。總之,引用一個人的話,引用時最好預先證明這個人是毫無偏見的,其次證明他是透徹事實的,其次再證明他拿得出專家的鐵證。
三、凡證據都要檢查過,看有沒有附帶的情形以增加證據的分量
什么叫附帶的情形呢?例如某快餐店一直堅稱本店食品無反式脂肪,無過多動物油脂,并非所傳的那樣不健康;但同時又在自家員工健康頁面上,一度警告不要吃本店的漢堡、薯條等一系列油炸食品,多吃一些沙拉、三明治之類的更健康的食品。這與該店宣傳的截然相反。駁他的人便可引用該店的宣傳廣告作為依據。這種證據,因為是他自己說出來的,又自相矛盾,所以威力更大。所謂附帶情形,就是這個意思。
此外還有一種熱心公益、開誠布公的人,說話也往往與自己的利益相沖突。這種話在論證里也可以用作很有價值的證據。說這種話的人,在說話的時候,多半只想到對與不對,沒有想到自己的利益。例如一個市民贊成在城里修一條高架鐵路,以為這條高架鐵路一成,可免街市的擁擠,很有補于公益。殊不知后來鐵路的路線采定,竟大大損害了他的營業,以至于不可挽回。這時雖然想要改變主張,卻是從前的話已被他人拿住,哪怕再說得天花亂墜,也無濟于事。一言已出,不能收回。這一類的例子,都是教人利用附帶的情形。
有些時候,對辯人引了一個名人的話,證明他的論證。但是這個名人的意見后來又有變更,曾經在某處另外發表過更詳的意見,為對辯人所忽視。遇著這種時候,便可就將他后來所發表的意見去駁對辯人。例如某教育家先主張演講式的教學法,后來有了特別經驗,又主張自習式的教學法,對辯人不知道他已經改變主張,引用了他從前的話。我便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引用他后來所說的話去駁。這種將話就話的駁法,最有效力。
上面所舉的例子,不過是要引人時時留心,凡遇有利于自己的論證的證據,便當利用。這一類的例子多得很,不能一一舉出。
四、選擇證據,要公平、合情理
無論為公益辯護還是為私事辯護,總要尊重正義以作為論證的基礎。所以選擇證據,應該特別留心,看所選的證據公平不公平、合不合情理。不用公平的證據,絕不會占什么便宜。引用事實或引用他人的意見,絕不可失掉原意。有些人慣于取巧,一句現成的話,經他的口里引出來,差不多隨便什么論點,都能辯護。就是確實的統計表,他也善于穿鑿。一張統計表,他拿來省略一些,或設法顛倒配合,簡直可以淆亂黑白、顛倒是非。例如有人要證明“中國近年來鄉下的居民漸少,城市的居民漸多”。假設統計表中,只有云南的大理、四川的成都、湖北的荊州、河北的涿州等處城市的居民增多,鄉下的居民減少,則其余的地方,多半是相反。他論證的時候,不提別的地方,只說出這四個地方的確數。并且這四個地方不是在一省,而是一在西南,二在中部,一在北部。北部、中部、西南都有這種情形,可見全國的情形也是如此。這種引證法,表面雖似乎有理,其實是虛的。大家萬不可如此。
選擇證據,不單是要公平,并且要合情理。人人都有點兒常識,人人都有些經驗。反乎常識、違乎經驗的證據,便是不合情理。不合情理的證據,多半不能使人信服。所以凡與經驗常識相反的話,都不可用。如果要用,除非是有鐵石證據,駁無可駁才可。有時我們舉例,總喜歡舉最動觀聽的例子。最動觀聽的例子,對于辯論固然效用很大,有時可以使聽辯的人心理受極強的影響,但是有時因為太過夸張,便令人懷疑,以為是不可能的事。遇著這種時候,非有極穩、極實的證據來做靠山不可。
有些證據,引用時若能顯出是在情理之中,其價值便比尋常更大。若再能把附帶的環境說明,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在什么境遇之下,應有怎樣的事實發生,那么一說出去,聽者便一定相信。
總之,無論什么證據,總要由“公平”與“情理”兩方面著想。若只圖巧辯,不管所用的證據公平不公平、合不合情理,那便是所謂“小人之術”,名譽何在?學生的責任在尋求真理,對于這一點尤其要注意。
五、反對者的主張和論辭,都應該考慮到
無論什么辯詞,都含有一個反面。即令沒有積極的反對,消極的反對是一定有的。例如主張改革,便有守舊派的反對。還有人心存成見,難以理喻,有人懷疑新制,總以為是“靠不住的”。這些阻力,非把它們戰勝不可。在“分析”里面,我們已經講過正反兩面的爭論點應該如何尋出。反對者的理由,絕不可輕視。選擇證據的時候,也應該從這個地方著眼。選擇一個證據,總要想一面可以使自己的觀點成立,一面又可以把對方的理由攻破。如此一箭雙雕,不單在時間與材料上劃算,并且可以占許多便宜。
六、所選的證據,必須最能感動聽者
演述一個論證,演述者切不可專以自己的見解為標準,以定證據的價值。你以為某個證據是最適宜的,也許聽者以為不對;你以為某個證據很不中用,也許聽者以為很有價值。所以要設身處地,揣摩聽者的心理。假設自己是居于聽者的地位,再想一想“登臺的人要有些什么證據,才能說服我、感動我,使我與他采取一致的行動呢”。設想的時候,要忘記自己的辯論員身份,極力揣摩聽者的好惡,考究聽者的利害關系,然后可以知道辯詞應該如何下手,證據應該如何選擇。這一層工作,在論證里也算難關之一,與勝負也很有關系。
引證措詞,雖然要研究聽者的心理,但不可欺騙。自己明知是不對的理由,不可因聽者心有所蔽,便拿去騙他們。如果只顧迎合聽者心理,不顧顛倒是非,那便是犯了欺世惑人的大罪,不是君子所為。所以一方面要求合聽者的心理,一方面還要不失其為正直。
揣測心理,在引用他人的話的時候,最為重要。對一個人說話,要想說服他,便須引用他平時所最佩服、最相信的人所做的事或所說的話來為例。比如,要想說服王某,勸他做一件事。如果趙某是王某最好的朋友,或是他的老師,趙某的一言一行都是王某所佩服的,趙某的見解也是王某所崇拜的,那么趙某從前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便都可以引來感動王某。但引用時第一不可捏造,第二不可改換原意。
俗話說“見什么人,說什么話”,這是很有道理的。如按性別分,男士話題一般包含游戲、體育等,女士話題則較多涉及美容化妝、娛樂、購物等。對男士講話,可多談及電競比賽或喬丹等知名體育明星;對女士談話,可多提及網購達人、美妝博主等話題。此外,在什么團體里講話,應引用什么團體所共尊的人的言語。農民、工人、商人、政治團體、學生、教會、市民等等,所崇拜的各有不同。總宜見機行事。
選擇證據的規則,就是以上所舉的六條。這六條規則,必須嚴格遵守;并且要練成習慣,隨便做去,都能合于規則。單是把規則記熟,能在教室里對答教師、應付考試,是不夠的;必須能運用自如,才算有用。總之,先要把規則記得純熟,選擇證據的時候,遇著一個證據不必再去想應該用什么規則去套它。如此練習,很容易練到運用自如的地步。
【概要】選擇證據的規則
1.證據必須有最可靠的出處,可以探本溯源。
2.引用一個人的話,一定要確保這個人對于所求證之事素無偏見、完全知曉,并且有專家的鐵證。
3.凡證據都要檢查過,看有沒有附帶的情形以增加證據的分量。
4.選擇證據,要公平、合情理。
5.反對者的主張和論辭,都應該考慮到。
6.所選的證據,必須最能感動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