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習慣早養成:小習慣影響大未來
- 教養2:余世維家庭教育課
- 余世維
- 6467字
- 2025-01-16 16:18:33
習慣代表個人的做事風格,指導個人的生活,習慣也彰顯個人的教養,常常主導個人的命運。孩子的大部分習慣都源于父母的教導。任何好習慣都是在生活小事中養成的,但好習慣代表的意義并不小,往往能使人受益一生。
善用便簽紙,治好孩子的“我忘了”
我家有一個規定,給孩子去學校送東西,只能送兩次。結果我的兩個女兒都是在小學一年級就把兩次機會用完了。之后她們再從學校打電話來:“爸爸,我忘了帶水彩筆。”“媽媽,你可以幫我送課本嗎?”
我們會說:“你的兩次機會都用完了,我不會送的。”
“老師會批評我的。”
“沒事,受著吧。”
從那以后,她們就再沒有讓我們送過東西了。
每天睡覺前,她們都會把書包檢查一遍,確保書本文具都齊全,再把水杯等要帶的東西放在書包旁邊;有時還會在書包上貼張字條:“明天記得帶二十塊錢,要交費”。第二天早起,挨個兒把東西拿走,一個不漏,再也沒有落下過東西。
要想讓孩子丟掉“我忘了”的壞習慣,父母除了強制性地不幫孩子彌補沒帶東西的過失,讓他自己承擔后果,還可以教給他一個最簡單的方法:用便簽紙提醒自己。比如,我女兒就寫字條提醒自己帶錢,這樣多半不會忘。
父母可以讓孩子養成記便簽紙并貼在醒目處提醒自己的習慣,或者給他準備一個小的記事本,讓他自己記錄每天要拿的東西、要做的作業、要完成的其他任務,這樣就能起到提醒的作用,確保他不忘事。
我們在工作中也會發現寫備忘錄的好處。為什么總有員工忘記這件事情,忘記那件事情?其實任何人都沒有辦法保證自己能記住每一件事,再強的大腦也會有忘記事情的時候,所以把事情記下來,給自己一個提醒,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有一次出差,在上飛機的時候跟乘務員說:“乘務員,麻煩你給我一本《時代》雜志。”她很快就拿來了。
我說:“這是上一期的,我看過了,我想要這一期的。”
“這一期的在后面,等一下我找給您。飛機過一會兒就要起飛了,請您先系好安全帶。”
說完她就去協助別的乘客放行李,檢查乘客們是否都系好了安全帶等。飛機起飛后,過了十幾分鐘,他們開始提供客艙服務,我就在想,我的雜志呢?正想著,那個乘務員過來了:“先生,給您這一期的《時代》雜志。”
我一邊接過來,一邊說:“謝謝,我還以為你忘記了。”
她說:“先生,您放心,我不會忘記的。”
我問:“為什么?”
她說:“乘客有什么要求,我們統統寫在本子上,把本子放在制服口袋里。每次忙完著急的事后,我們都會看一遍。”
讓孩子養成善用便簽紙的習慣,不但可以讓他更獨立自主地生活、學習,對他日后走上工作崗位,成為一名有職業力的員工,也是很有好處的。
提升主動性,讓孩子不再拖延
孩子拖延,往往有兩種情況。
第一,自覺性不夠。
有的孩子,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他就不做作業,一會兒玩筆,一會兒玩橡皮,摸摸這個,摸摸那個,甚至玩起了手機。這種行為,其實就體現出孩子學習有惰性,他根本不想做作業。即使父母在旁邊守著,他也不一定能真正認真高效地完成作業,一定會見縫插針地磨蹭。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一直陪著孩子、盯著孩子根本不是辦法。
我不會陪我的女兒一直讀書。我太太也不會。我告訴她們:讀書是你們自己的事情。
對于孩子拖延,我的觀念是這樣的:今天的作業沒做完,不要睡覺。有的時候,父母要心腸狠一點。如果通常九點半睡覺,你要告訴他:“現在八點了,你的作業只做了三分之一。沒做完作業不能睡覺。”你要提醒他,并且要說到做到,讓他知道沒做完作業真的睡不了覺。否則他會一直拖。
有的父母一看孩子做不完,時間又很晚了,心疼之下,就幫孩子做作業。父母這樣做對孩子而言,是一種悲哀。父母什么都幫孩子做了,孩子不但不會領情,反而會覺得自己讀書是為父母而讀的,那他還怎么有學習的動力呢?失去學習的主動性,他在學習方面就會越來越拖延。
第二,時間觀念不強。
有時候,孩子拖延也可能是對時間還沒什么概念。我們可以訓練他在指定時間段完成規定的任務量,幫他培養時間觀念。比如,“小寶,你把你的書包整理好,時間是15分鐘,現在開始計時”,你說完開始幫他計時。對于經常拖延的孩子來說,哪怕給他15分鐘,他也很難完成收拾書包這么一件簡單的事情。如果他沒完成,你就說:“來,請你把東西恢復原樣,我們再做一遍,還是15分鐘。”如果他做到了,你就可以縮短時間,讓他再來。如此督促他慢慢提高效率。再比如練字,規定孩子20分鐘練完100個字。
當孩子對時間有了概念后,他就明白從放學回家到吃飯之間的這兩個小時有多長,自己能做多少事。這時父母再引導他規劃一下對這兩個小時的安排,他就能慢慢做到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了。或許剛開始,有時候還是會超時,但是沒關系,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原因,調整一下規劃,或者找一些提高專注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久而久之,孩子就能按時完成了。
家里沒規矩,孩子不自律
有的孩子很淘氣,總是不好好吃飯,要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追著喂。也有的孩子貪玩,到吃飯時間了,不但不幫忙布置餐桌,反而在那玩自己的,父母三催四請都不去吃飯。我想,很多家庭都出現過這樣的場景吧?其實這些都是不好的習慣。說白了,這就是父母沒有給孩子立規矩導致的。
我大女兒在讀幼兒園的時候,就總是三催四請都不來吃飯。我想著不能讓她這么任性下去,于是和我太太商量:“老大不吃飯,很麻煩。我們天天給她喂飯,追著跑,沒有道理。我們是父母,有責任教養她,不能慣著她。我想了一個辦法……”
到了周末,我決定實施我的計劃。那天晚飯時,女兒在客廳玩。飯菜做好了,我說:“阿乖(女兒的小名),吃飯了。”她好像聽到了,又好像沒有聽到,反正無動于衷。我沒再理會她,而是和我太太很快吃完了飯。而且我和太太事先就商量好了,飯菜做得比較少,我倆把飯菜都吃光了,一點沒給女兒留。
吃完以后,我坐在沙發上看報紙,我太太在廚房洗碗。女兒玩得差不多了,到餐廳這邊一看,餐桌上空空如也,再去廚房一看,媽媽都在洗碗了,灶臺上也沒有飯菜。
她說:“你們都吃過了?”
我太太說:“嗯,吃過了。”
“我還沒吃呢。”
我在旁邊就搭話了,說:“我們以為你不餓。”
她說:“不要開玩笑了。”
我說:“我沒有開玩笑。我叫過你了,你沒動靜。”
她看我一臉嚴肅,只好又去問她媽媽:“媽媽,能不能再煮一點?”
我太太說:“沒有東西了,都吃光了。”
她說:“要不你去外面買一點?”
我太太說:“天都黑了,怎么出去?”
她又打開冰箱,里面也空空如也——為了讓她得到教訓,我們提前把冰箱都清空了。她快哭了,說:“那怎么辦?”
我太太說:“沒事,明天早上再吃吧。”
這時,她再也忍不住了,哭著跑回了自己的臥室。我太太回頭看了我一眼,我知道她心軟了,就說:“面對‘敵人’,絕對不能心慈手軟。”
于是我和太太也不去搭理女兒,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到睡覺的時候,我太太去女兒臥室看了一眼,她已經睡著了,臉上還掛著淚痕。
我猜女兒半夜一定還會來找我們。果然,天還沒亮,女兒就躡手躡腳地摸進了我們的房間,站在我太太那邊,拉著被子小聲說:“媽媽,我快餓死了。”見太太又有點動搖,我馬上抓住她的手,暗示她不要放棄。我太太明白我的意思,跟女兒說:“快回去,天馬上就亮了。”女兒很無奈,只好回去了。
天剛亮,我太太起身去準備早餐,發現女兒已經坐在餐桌邊了,左手拿個調羹,右手拿個叉子,一副絕對不能錯過這一餐的架勢。
從那以后,她再也沒有三催四請都不來吃飯了。
其實自始至終,我都沒有打罵過女兒,因為不需要打罵。對孩子立規矩就是這樣,方法對了,就有效果。
立規矩的方法有很多,大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操作。這里我只給大家提醒兩點,建議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以這兩點為基準。
第一,父母講話,只講一遍。
我叫你吃飯,只講一遍,你不要跟我說你沒有聽到。
第二,父母講話,絕對不打折扣。
說今天沒飯吃了,要等到明天,就一定等到明天,不可能半夜給你加餐。
不管孩子怎么哭,怎么鬧,父母一定不要心軟。如果你讓步,那么以后你再也不可能給孩子立規矩。
講究整潔的習慣請從小開始培養
孩子沒有養成講究整潔的習慣,父母就得替他邋遢的行為買單。如果你的孩子吃飯不掉飯粒,衣服總是干干凈凈,桌上沒有亂七八糟的東西,那么你收拾起來也很快。如果你的孩子總是把東西亂放,總是把衣服搞得臟兮兮的,那么你的家務活兒就永遠都做不完。孩子講究整潔,會讓你輕松不少。
更重要的是,外表干凈的人總能給人留下好印象,讓人更容易接受他的其他方面。人的心理有些奇怪,如果我對一個人印象很好,那么我對他的一些缺點反而也覺得可以接受;但如果我對一個人沒什么好印象,那么他做什么事我可能都看不慣。雖然這樣的想法很主觀,并不可取,但事實往往就是如此。
在我們家,吃飯的時候,桌上會放一個碟子,是用來盛魚骨頭和肉骨頭的。我告訴女兒們,不能“噗噗噗”地亂吐,而是要用筷子夾著骨頭放進碟子里。有時候我們一家人外出旅游,就餐的時候會看到一些游客把骨頭渣子隨意扔在桌上,甚至扔在他自己吃飯的碗旁邊,更有甚者,往地上吐,實在是不講究。
把食物殘渣放在適合的地方,這是一個餐桌禮儀。或許你會覺得我在小題大做,但我想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小事。我覺得從衣著打扮、舉止談吐這些細節中,是能以小見大,映射出一個人的品質的。
我們家對女兒有個規定,晚上睡覺前整理好自己的房間,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整理自己的床鋪。所以兩個女兒從小就會先把床鋪疊好,再去洗漱。我們家衣柜里的衣服怎么整理、櫥柜里的碗筷怎么擺放,也都有大致的規定,孩子們都知道,所以,讓她們擺,她們不會出錯,也不會發生因為前一個人亂放而讓后面用的人找不到東西的情況。此外,我們家還規定,誰喝了咖啡誰洗自己的杯子,誰用了剪刀誰就要放回原位,讓家里井井有條。
現在我想請問,你知道你家的東西都擺在何處嗎?如果我請你找一下你家的某本書,你能很快找出來嗎?在我們家,東西都各歸各位,比如誰拿了架子上的書,一定要插一個便條在放書的位置,一是提醒家人,二是歸位的時候不至于亂放。有了這樣的規定,即使東西再多,也能擺放得井井有條,確保很快被找到。我們甚至玩過這樣的游戲:我讓大女兒幫我把《資治通鑒》第三卷找出來,她馬上就能從書房的某一個柜子某一層中找到這本書。
我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搬家的時候會把原來的家打掃干凈,這是我母親教育我的。我小的時候,我們搬家,母親都要打掃干凈了再走,于是,這也成了我的終身習慣。
有一次我在上海搬家,我對阿姨說要把房間打掃干凈。阿姨說:“先生,我們都要搬家了,還要掃地嗎?”我說:“把它掃干凈了,房東會帶人過來看的。我們打掃得干干凈凈的,新來的人才好開開心心地住進來。”這代表了我們的教養和習慣,也代表了我們做事的風格。
不僅是搬家,我到過的任何地方,離開的時候都是干干凈凈的。
我在酒店退房之前,會把用過的毛巾、拖鞋整齊地擺放在一起,而不是隨意亂扔,還會看一看地上有沒有水漬、紙屑,等等。我換辦公室,也會把物品整理得整整齊齊,抽屜里不留雜物。
此外,不論在什么場合,準備的資料都非常重要,有時候往往會決定別人對你的印象和看法。給客戶送文件,給老板送報告,給同行送檔案,給研究院送論文,都涉及這個問題。只要東西是從你手上出去的,你都要仔細,盡量讓它整潔無誤。
我收過很多人送給我的東西,打開的時候,什么樣的情況都有。有的信紙胡亂折起來塞在信封里;有的包裹隨便包一包,也不封口;甚至有的易碎品沒有做好保護措施,到我這里的時候都碎了。如果收到這樣的東西,我就傾向于認為對方是一個不嚴謹的人。
我對自己送出去的稿子、文件,都非常仔細地核對,確保上面沒有錯字。請你想一下,你看過這么多短信、微信,從來沒有錯字的人有多少?你給別人發短信、微信的時候,會不會檢查一遍改掉錯字?我在發短信、微信、郵件之前,都會自己再看一下,確保沒有錯字,連標點符號都正確,才會發送。我認為,做人做事,要有嚴謹的態度。而養成這樣的習慣,也有利于規避較大錯誤的產生。如果一個人常常檢查自己的東西,那么他將來所犯的錯誤、所碰到的意外就相對較少,所造成的損失就相對較小。
我的兩個女兒在申請博士的時候,材料都是自己準備的。她們從小就被我教育,要保持文檔、物品的干凈、整潔,所以她們交上去的資料都清清爽爽、一目了然。打印的文稿排版整齊,剪切的照片大小適中,連裝訂都非常仔細。這樣的材料首先就能給審核的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會讓對方覺得你是一個非常認真、嚴謹的人。
任何好習慣都是在生活小事中養成的,但好習慣代表的意義并不小,往往能使人受益一生。孩子如果從小就養成講究整潔的習慣,那他做什么事都會給人留下好印象。
守時的孩子更受人歡迎
守時是一種社交禮貌,任何理由的遲到都是失禮的行為。守時是自律的體現,越是成功的人,越注重時間觀念。守時是信守承諾的體現,一個人如果沒有時間觀念,那么他的誠信會受到懷疑。守時是對對方起碼的尊重,也可以換取對方對你的尊重。
我有一次乘飛機到美國去,在東京過境。那天晚上飛機停在東京成田機場,我就住在附近的日航酒店。由于第二天早上六點鐘飛機起飛,四點半就要辦登機手續,這就表明凌晨四點鐘我就要吃早餐了。于是我問酒店的餐廳服務員凌晨四點鐘能否吃到早餐。服務員回答說完全可以。
第二天凌晨三點五十分我站在餐廳門口,餐廳的門是關著的,但可以透過玻璃看到里面燈火通明,餐廳人員都在緊張準備中。三點五十八分,服務員已站在餐廳門口,準備迎接客人了。四點整,門準時打開,我的腳一踏進去,服務員和店長便一起鞠躬致辭“歡迎光臨”。我問餐廳店長:“你們每天都能這樣準時開門嗎?”
她說:“是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都是這樣開門迎接第一位客人的。”
他們守時的工作態度,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有的人和別人約會,總是愛遲到三五分鐘,并且認為不就幾分鐘嘛,有什么關系呢?其實,往往就是這幾分鐘,讓人失去了對你的好印象。
我參加過一場結婚典禮,請柬上寫著婚禮開始時間為十一點,可十點半的時候,禮堂還沒布置好,到十一點的時候,司儀還沒到,總算等到十一點半宣布婚禮可以開始了,又發現伴娘還沒到……結果婚禮到十二點半才勉強開始,說它勉強,是因為新娘的一位娘家人還沒趕到。
對比我參加過的另一場結婚典禮,請柬上寫著開始時間為晚上六點三十三分。當時我還有點吃驚,為什么要把時間精確到分?當天,我六點半就到了,看到一切都準備妥當了。主人都站在門口迎賓,大廳里也都布置好了,服務員們井然有序地穿梭其中,為客人服務。六點三十三分一到,音樂響起,禮炮齊鳴,分秒不差。雖然這只是個案,但也能看出重視偏差與否,會給別人帶來截然不同的體驗。
守時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行為。你如果把它變成一個習慣,那你就會從中獲益。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凡事不守時,不僅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影響孩子的正常社交,還會讓孩子衍生出做事拖拉、舉止懶散等壞習慣,對孩子日后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家長要時刻提醒孩子守時的重要性,在孩子重約守時的時候及時給予鼓勵;要以身作則,有規律地生活,帶著時間觀念做事;要多督促懶散的孩子,采用設置鬧鐘、到點提醒等方式,幫助孩子做好時間管理。
立規矩不會禁錮孩子的創意
不少人認為,立了規矩,讓孩子受到拘束,會影響他的創意。其實,這個觀念是錯的。言行隨便和做事有創意是兩件事情,千萬不要混為一談。隨便不代表有創意。
請問你有沒有捏過陶土?因為陶土是軟的,所以捏陶的時候可以隨意塑形。塑形的過程,就體現了創意。捏完后,要把它完好地保存下來,就得燒制。這個燒制的過程,就是在定型、規范。如果不經燒制,陶土造型再好看,也沒有實際用處,永遠是一團軟泥,稍微一碰就走樣了,能用它裝菜、裝湯、裝飯,或者做裝飾品嗎?
培養孩子的創意固然重要,但給孩子立規矩同樣重要。孩子可以自由發揮,但不能任性隨便。沒有規矩,孩子天馬行空發揮出來的,也不叫創意,而是胡來。
不少科學家,不管是對生活還是對工作都很嚴謹,他們會把自己的工作室、實驗室打理得干干凈凈、井井有條。環境整潔了,東西規整了,一切都有規矩了,會更有利于人集中精神去發揮創意。
孩子有規矩,養成細心、嚴謹的品質,不僅不會影響他產生創意,還有利于他今后的工作。我想,沒有哪個公司會不喜歡做事嚴謹、把工作處理得有條有理的員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