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載湉
(翁同龢 草擬)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內閣奉諭:
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時務,多主變法自強。邇者詔書數下,如開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學堂,皆經再三審定,籌之至熟,甫議施行。惟是風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或狃于老成憂國,以為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擯除,眾喙嘵嘵,空言無補。試問今日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制梃以撻堅甲利兵乎?
朕惟國是不定,則號令不行,極其流弊,必至門戶紛爭,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積習,于時政毫無裨益。即以中國大經大法而論,五帝三王不相沿襲,譬之冬裘夏葛,勢不兩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臣工,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專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襲其皮毛,毋競騰其口說,總期化無用為有用,以成通經濟變之才。
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著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王大臣會同妥速議奏。所有翰林院編檢、各部院司員、各衙門侍衛、候補候選道府州縣以下各官、大員子弟、八旗世職、各省武職后裔,其愿入學堂者,均準其入學肄業,以期人才輩出,共濟時艱。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負朝廷諄諄告誡之至意。將此通諭知之。
(見于梁啟超著:《戊戌政變記》,清鉛印本。)
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醇親王奕之子。廟號德宗,年號光緒。戊戌維新運動的領導者。四歲即位,光緒十三年(1887)親政,但大權由慈禧掌握。對甲午中日戰爭,極力主戰,深受失敗刺激,決意實行改革。由帝師翁同龢之薦,召見康有為,親近維新派。光緒二十四年(1898),下《明定國是詔》,宣布維新變法,發布一系列政治改革命令。慈禧依靠守舊派發動政變,維新運動失敗,史稱“百日維新”。從此至死遭到十年監禁。
翁同龢(1830—1904),江蘇常熟人。近代著名政治家、書法家。咸豐六年(1856)狀元,歷任戶部尚書、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后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舉薦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人才,1898年6月10日奉命起草《明定國是詔》,促成京師大學堂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