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判性思維訓練手冊
- (澳)薩拉·比勒爾·艾沃里
- 2718字
- 2025-01-21 16:44:47
批判性思維可用于方方面面
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培養批判性思維。這一點將在Chapter 2中詳細闡述,且本書的Part 2和Part 3也會專門介紹如何在大學學習過程中實現這樣的轉變。不過我們還應該從更廣泛的角度去思考這種思維轉變的重要性,即批判性思維對于擁有不同身份的人有何不同的意義。這些身份包括人類、世界公民、專業人士、公司所有者或企業家等,下面講一下前面三種。
作為人類
能夠進行復雜的、智慧性的思考是人類獨有的特質之一。很多人天生就喜歡思考。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我們會思考、有同理心、具備情商,并據此去選擇是相信和依賴他人,還是對他人及其動機提出質疑。
人類的腦容量與我們復雜的推理能力有關,這也是我們區別于黑猩猩的特征之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曾說,我們對知識的追求僅僅是為了知識本身,這是因為我們有這樣的能力。
所有人【此處亞里士多德的原話有語法錯誤,這里進行了修正】天生都具備對知識的渴望……與我們對食物和飲水的渴望并無二致。
——亞里士多德
此外,我們不僅積累知識,還會寫下來,也會與其他人口耳相傳(這是由我們的社會性所決定的),并不斷完善之。正是這種對知識加以思考的能力和愿望,以及持續完善思考方式和知識體系的行為,造就了我們人類。
但并非所有的都是好消息。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不贊同將人類強大的推理能力用于對權力和統治地位的追求或財富和資本的增加,因為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這樣運用推理能力最終將引起像大面積環境破壞一樣的全球危機。也就是說,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種族都愿意看到人類擁有更加發達的推理能力,而很多種族甚至早已不復存在,更不用說對此做出評判了。這就為我們擁有思考能力并不斷對其加以完善提出了道德層面的審視角度——當我們的思考能力得到提升之后,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呢?去剝削誰、破壞什么?可以這樣做嗎?誰能阻止我們?這就回到了本章一開始提出的問題:少部分人獲得大學學位會讓世界變得更好嗎?
作為世界公民
我們都是公民,自己所在國家的公民,但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我們越來越意識到自己也是世界公民。世界公民包含很多不同的社會角色,如選民、家長、模范、社群領袖等。批判性思維使我們成為積極、負責且合格的社群成員和世界公民。讀大學并不只是為了個人受益,也讓大學畢業生站在更高的教育、理解和思考水平為整個社會做貢獻。這關乎大學畢業生能否以及如何以更高的認知水平來應對生活、世界和全球挑戰。雖然不是先決條件,但大多數政壇、商界以及社群中的當權者均上過大學,他們同時也是社會、經濟、醫療或環境政策的設計者和實施者。
讓我們花些時間思考一下自己成長的道路。上大學意味著你已經邁向了權力之路,不論這種權力正式與否。作為一個具備批判性思維的世界公民,隨著權力的增加,你的責任都有哪些?思考技能的提升會讓誰受益?是你自己、你的家人,還是其他你關心的人?你是否可以(或應該)為整個社會做出貢獻?你是否有機會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為你所在的社群、國家甚至整個世界謀福利?
作為專業人士
未來我們會做什么工作?當前,快速發展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滲透勞動力市場。過去,機器技術主要代替的是一些從事體力工作(如工廠的生產線)的藍領,現在,人工智能的興起則會造成很多工種或現有工種中的某些流程完全消失,而這些都是之前大學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能夠被機器技術替代的技能在就業市場中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相反,那些機器技術無法實現的能力則越來越被重視,如分析、評估、創新、協作、聯想、贏得信任、溝通、辯論、討論、做決策并有效執行等。上述活動都需要不同的非技術技能才能完成,包括人際交往能力,特別是高階思維能力。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2018未來就業》(The Future of Jobs 2018)報告中列出了十大關鍵稀缺技能,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技能包括分析性思考與革新能力、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考與分析能力,詳見表1.1。所有這些技能均離不開高階思維能力的加持。此外,由于對新知識的學習、理解和融會貫通非常重要,所以主動學習與策略性學習能力排在第四位。
表1.1 十大關鍵稀缺技能

來源:世界經濟論壇,《2018未來就業》報告
就職場而言,埃德·赫斯(Ed Hess)曾指出,人工智能時代將賦予“智慧”一詞全新的含義,同時給那些對此表示無法理解或無法接受的人敲響警鐘。
新時代的“智慧”不再由你了解的內容和方式決定,而與你的思考、聆聽、溝通、協作和學習能力相關。
——埃德·赫斯,2017
可以結合一位英國雇主的觀點來考慮。
很多學生都把他們的生命、精力和抱負用于尋找“正確”答案,只是為了完成任務。這么做的代價就是不具備生存技能,無法應對現實世界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為現實世界中是沒有正確答案的。因此,在招聘畢業生時,我們主要看重的是其如何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情商來應對這樣的不確定性。
最后,他還告訴學生在大學期間應主要關注哪方面的能力,從而提高其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以便更有可能獲得職業上的成功。
在大學中需要培養以下能力:思考與有效思考;協作與溝通;成長型思維,即想要得到反饋、學習、提升和進步。
在“從業者說”中,克里斯·蓋斯特(Chris Guest)講述了他是如何運用批判性思維來幫助企業解決環境問題的。

從業者說 大學教會了我如何思考
克里斯·蓋斯特,英國艾維克(Avieco)公司首席顧問
我的工作職責是幫助企業解決環境問題。多數大學生在就業后也都是在不斷地解決問題,不論是為個人、企業、政府,還是為社會。對于我而言,批判性思維是我在職場中解決問題的關鍵要素。
世界是復雜的,這意味著正確答案是不存在的。這聽上去好像有點令人沮喪,因為我們接受小學和中學教育就是為了能夠在考試中答對問題,但其實不然。相反,這會讓我們不斷地去尋找問題的最優解。要想做出最優的判斷,就需要批判性思維。
不論是向客戶建議降低碳排放、運用可再生能源,還是為客戶設定宏大的環境目標,我都需要對他們面臨的問題和備選的解決方案進行觀察、解讀、分析和評估,才能找到最優方案,并就此與客戶及其利益攸關方溝通。關鍵是建議要客觀并有證據支撐,能夠對最新的知識加以解釋。雖然我在大學期間學到的基礎知識能夠讓我做得比別人更快,但這些基礎知識早已過時十多年了。知識在不斷地演進,拓展知識體系、運用適合的知識并良好地與人溝通,這些都是會使你一生受益的技能。
磨煉技能最理想的環境就是大學。大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能夠自由觀察、解讀、分析和評估問題的安全環境,既鼓勵我們獨立去做,也鼓勵我們與他人合作,而這在工作后幾乎是一種奢望。在這樣的環境下,應該學習“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本節我們探討了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其不僅是對大學生而言,對人類、世界公民、專業人士等同樣如此。下面,讓我們回過頭來仔細思考一下,我們究竟是因為什么而決定上大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