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歸心:曾仕強說修己安人之道作者名: 曾仕強本章字數: 2148字更新時間: 2025-01-21 16:33:12
“安”是人生的根本要求
心理學家陳大齊先生考察人的一生,自出生以至死亡,可謂無時無刻不在求安。他說:“嬰兒呱呱墜地的第一聲,正在訴說環境劇變所帶來的不安。其后肚子餓了則啼哭,尿布濕了則啼哭,這些啼哭又都在表示對于不安的抗爭。出生后數月,能于熟識與陌生之間有所分別,則啼哭掙扎以拒絕陌生人的抱持,因為把陌生視作危險的訊號。成年人的求安心理,亦時時處處流露于各種言行之中。早上相見,則各道早安,以互祝整日的安寧;晚間告別,則各道晚安,以互祝整夜的安寧。求神拜佛,小則為一己的福佑,大則為家宅的平安。宗教團體舉行盛大的法會,亦在祈求國家乃至世界的太平。從事某一職業,兢兢業業,不敢怠慢,無非因其有助于維持一家的生活安寧。平時節衣縮食,盡量儲蓄,不敢浪費,亦無非因其足為老來生活無憂的保障。再向大處看,則政治、法律等措施,又無非以消弭紛擾、維護安寧為職責。總而言之,小至個人,大至國家,其所作所為,只要是正當的,可說無一不指向人生的安寧,無一不反映著人生謀求安寧的迫切。所以人生安寧之為根本要求,是信而有征,不是憑空臆斷。”
依陳先生的研究,人生的根本要求,可用一個“安”字來表示。但他認為“安”字是一個單音字,用以說話行文,可能感覺不如復音詞方便,所以加上一個“寧”字。“安”“寧”是同義字,把“安”說成“安寧”,不過是為了說話行文的方便。
行為科學研究者致力于了解人類的本性與行為,肯定人類乃為滿足需要或追求目標而忙。于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人類動機誘導論”把人類的需求,按其發生順序或優勢先后,分成五個階層,稱為“需求的層次”,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及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并且宣稱人們必須等待較低層級的需求獲得了基本的滿足之后,才能夠提升到另一個層級。
第一層,生理需求——為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包括衣、食、住、行等項。米珠薪桂,三餐不繼,即為饑餓的不安。天寒地凍,衣衫單薄,此系寒凍的不安。住屋危險,或居無定所,便是居住的不安。交通不便,或車禍頻繁,就是行走的不安。身患疾病,或久病不愈,即為病患的不安。
第二層,安全需求——生理需求獲得基本滿足之后,安全需求便接踵而至。包括不受物理危險的侵害,經濟的保障,以及期望有秩序而又可預知的環境等項。發生火災,慌忙逃避,類似的緊急情況,必定引起慌亂的不安。今日衣食尚稱溫飽,以后不知如何;世界動蕩,人心思亂,未來環境不可預測,亦將導致憂愁的不安。
第三層,歸屬感及愛的需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基本滿足之后,又將面臨社會的需求,包括付出與接受友誼和情誼。至親好友,久未通信,心中不免掛念;約期聚晤,而雜務纏身,深恐不能如愿,屬于牽掛的不安。同業競爭,備受排擠,產生孤寂的不安,這些都屬于歸屬感及愛的需求。
第四層,尊重的需求——歸屬感及愛的需求初步滿足,便進而要求自己的重要性受到世人的肯定,此即尊重的需求。自己不感覺自己有何重要,謂之自卑的不安。自認重要而不能獲得他人的認可,稱為苦悶的不安。虛有其名,毫無實權,便容易導致空虛的不安。
第五層,自我實現的需求——自尊獲得他人的肯定,確認不是孤芳自賞之后,便希望有所成就,以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經營事業,他人成功而我失敗,產生嫉妒的不安。原本蒸蒸日上的業績,忽然一落千丈,而且討救無方,亦將心生悲傷的不安。原本多方嘗試,仍然沒有把握;小心翼翼,還是未操勝券,則屬于恐懼的不安。
這些需求,起因于諸多的不安。而種種不安,歸納起來,不外源自憂愁與恐懼。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管理者要求安人,應該盡力使員工處于無憂無懼的狀態。
管理者如果認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就不會斷然以利潤、責任、績效或安全作為管理的目的。因為管理者和追隨者都是人,任何一個層級的需求都不可能適合所有人。在利潤、責任、績效或安全之上,應該還有更高層級的目的,這樣才能夠滿足彼此不同的要求。
馬斯洛的五個需求層次,可以用孔子所說的安人來加以囊括。“安人”,就是使與我接觸的人莫不得到安寧;如果范圍擴大到“安百姓”,那就是使全體老百姓統統獲得安寧。雖然圣如堯舜,猶恐不能完全做到。安人的范圍有小有大,但是不論管理的轄度如何,其以安人為最終目的,則是不分軒輊的。
孔子指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管理應該“以德”,最好“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使組織成員都能夠“有恥且格”。“格”就是“正”的意思,孔子的管理哲學以“正”為起點。任何組織都應該首先建立制度,調整上下成員的權利與義務,以求“正名”,做到“君君,臣臣”。
但是,孔子如果僅止于此階段,則不過是封建的后衛,未必能獲得“賢于堯舜”的地位。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對于那些“德所不能化,禮所不能治”的少數人,我們固然不得不動用刑罰,遏止其惡行,以維持團體的秩序,但是也應該判斷這種刑罰的結果,雖然得以暫時抑制其惡行而茍免于罪,但若其恬不知恥,惡行難免乘機竊發。因此不廢刑罰,只能算是正名的治標工具,必須進一步提倡教化,以使成員悅服。
孔子理想中的管理,乃是“近者悅,遠者來”的境界,即組織成員都能夠“既來之,則安之”,獲得他們心目中所向往的安寧。安寧之后自然喜悅,所以孔子的管理哲學以“安人”為管理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