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并非易事
既然不激勵不行,那么實施激勵就是了。不過,事實上并沒有那么簡單。因為實施激勵,難免有一些規定,然后配合獎懲,以增強效果。中國人相當機靈,馬上動腦筋,全力做到符合規定,這時真的、假的、半真半假的、亦真亦假的,都派上用場,弄得考核的人頭昏腦漲,很不容易分辨清楚,以致每次公布結果,大家都覺得不公平。這樣一來,大家憤憤不平,徒然把激勵的效果抵消了,有時還會引發一些反效果(如圖1-3)。
有了激勵,大家忍不住要明爭暗斗。“爭第一、不落伍”原本是中國人從小培養的志氣。如今有獎有懲,大家更是“輸人不輸陣”,奮力向前。激勵的氣氛愈濃厚,明爭暗斗的較勁愈激烈。大家愈重視結果,不公平的感覺就愈明顯。幾乎所有激勵措施,最后都淹沒在不平的浪潮下,變得有氣無力,漸至效果不彰。

圖1-3 實施激勵引起不平之鳴
中國人的習性,有很多地方像水:得到好處的時候,好像水流在平地一般,默默無聲,根本不會說出來;一旦受委屈,受到不平的待遇,馬上像水流在斜坡上一樣,不平則鳴,發出很大的聲音。
得到好處的人,并不感謝,因為他是依規定獲得的合理報酬,只按照規定得到應得的,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待遇,為什么要心存感謝?那些沒有得到好處的人,則深感不平,因而發出不平之鳴,嚴重地打擊了士氣,破壞了團隊的和諧。
管理者不可以不顧慮激勵所產生的效應,因為管理者自己心里怎么想是一回事,而員工覺得怎樣則是另外一回事,并且是管理者無法控制的。激勵的用意,原本在改善工作的氣氛,使員工互相了解,保持穩定的工作步伐,彼此協調,在合作中創造良好的績效。然而,不平則鳴,可能導致員工互相猜忌,甚至怨聲載道,反而得不償失。激勵的用意雖好,產生反效果當然不好。只要不能夠達到預期的激勵目標,不管用意有多好,也不能算是良好的激勵。
得不到獎賞的人,大多有不平之感。任何激勵措施,都不可能不分等級一律給予同樣的獎賞,因為統統有獎固然皆大歡喜,但也偏離了激勵的實質。一旦分等級給予不同的獎賞,馬上會引起大家不平的感覺,于是造謠生事,弄得人心不快,情緒不穩定,產生很大的反效果。
得到獎賞的人,畢竟是少數,他們認為獎賞是自己努力得到的報酬,心里不感激;得不到獎賞的人,可能居多數,他們認為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心里不服氣。這些反應,往往抵消了激勵的功能,不可不慎(如圖1-4)。
員工所產生的感覺,固然要員工自己承受,因為抱怨根本不能解決問題。然而員工的不平,對管理者的心理同樣造成某種程度的傷害,使管理者心生不快,情緒上受到影響。
激勵的效果,管理者和員工雙方都必須共同承受。效果良好皆大歡喜,管理者固然不致浪費激勵成本,造成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傷痛;員工也將士氣振奮,再造佳績。

圖1-4 不平則鳴會引起反效果
效果若是不好,那就兩敗俱傷,管理者氣憤不堪,員工也憤憤不平,此傷害實在遠大于所花費的成本。
本節小結
激勵最怕的,就是引起大家不平的感覺。因為不平則鳴,會產生很強烈的破壞力,使激勵失去作用。要減少不平之鳴,管理者最好說明“我不敢保證一定公平,卻有心做到公正”,唯有在“公正未必公平”的氣氛下,才能把員工不平的感覺消減到最低程度,因而使激勵的效果達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