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我們內在的冰山
- 李崇建
- 1206字
- 2025-01-16 18:38:56
彈奏冰山的方式
通過上述兩則例子,我簡單介紹了“彈奏”冰山的方式。
男孩的行為是哭鬧,不斷地說不要,但是他說不清楚。
媽媽知道男孩著急,卻未“理會”他的“著急”,而是在應對他的“行為”。
讀者不妨重新檢視,媽媽回應男孩的語言,是在冰山的哪一個層次?也不妨重新思索,如果你是男孩的媽媽,會如何回應男孩?你的回應又在哪一層次?
若以男孩的冰山看來,媽媽一直回應的部分,是男孩冰山上層的“行為”。
我蹲下了身子,聲音專注而沉穩,適時停頓,有助于讓男孩的“感受”穩定下來。我回應男孩的語言,從核對他的“感受”開始:他感到著急、難過。男孩的情緒穩定了,靜下來表達“不要”。
男孩表達自己“不要”吃糖,這是“期待”的層次。但是媽媽問男孩時,男孩不也是說不要嗎?這有什么差別呢?
男孩在向媽媽表達“不要”時,混合著情緒、期待、觀點,但未被一一厘清,表現在行為上就是哭鬧。但是當我回應他的“感受”時,男孩就能比較冷靜地表達“期待”了,因此我在“期待”的層面上進一步厘清。
男孩靜下來,也被傾聽了之后,就能清楚說明“期待”:他不要吃弄臟了的銀絲糖。這句話的背后帶著一個“觀點”:臟了的銀絲糖不能吃。
我和男孩的對話脈絡就像是在彈奏一把吉他,順著弦彈奏出簡單的樂譜:
“弟弟呀,你還好嗎?”(關心與探索)
“你看起來很難過,也很著急,是嗎?”(感受)
“發生什么事啦?”(事件)
“媽媽拿的那根糖糖,你要吃嗎?”(期待)
“你想吃糖糖,但不要吃那根糖,對嗎?”(期待)
“這根糖糖怎么了?你為什么不想吃呀?”(觀點、期待)
“糖糖掉在地上了嗎?”(事件、期待)
我與可盟的對話,基本上是我在說話,由此更可以清晰地看見我問話的冰山層次:可盟從不說話到點頭回應,進而紅了眼眶,流下眼淚,最后拿作文給我。
“可盟,怎么啦?”(關心與探索)
“你把作文稿紙揉成了一團,發生什么事了呢?”(事件)
“你把作文稿紙揉成了一團,是因為作文沒寫好嗎?”(期待、觀點)
“阿建老師問你一個問題……”(探索)
“你在生氣嗎?”(感受)
“你在生自己的氣嗎?”(感受)
“阿建老師再問一個問題……”(探索)
“你欣賞認真的孩子,還是成績好的孩子呢?”(觀點)
“你跟阿建老師一樣嗎,比較欣賞認真的孩子?”(觀點)
“我不明白一件事,剛剛可盟認真地寫作了,即使沒有寫好,你怎么會生可盟的氣呢……”(觀點、渴望)
“阿建老師邀請你將作文給我朗讀。但你是自由的,你可以拒絕我……”(渴望)
這兩段簡單的對話,在冰山的各層次“敲了敲”,有助于我們了解對方,也有助于他人了解自己,不僅像彈奏音樂,也像是在敲擊穴道。冰山是個寶貝,能彈奏出美妙的音樂,能疏通卡住了的穴道。
冰山可以如此簡單。當孩子出現某個行為,或者說出某個事件,對話的人可以詢問“行為”“感受”“觀點”“期待”“渴望”,看出孩子的“應對姿態”。
但冰山的彈奏,并非只是順著do、re、mi、fa、so、la、si彈下去,那是初學者的彈法。等到彈奏熟練了,還可以彈出更繁復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