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平面下——冰山模式的基礎
人就像一座冰山,能被看見的,
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
——行為、事件或者故事,亦即水平面以上的部分。
但更大一部分,卻藏在更深的層次,
那是人的內在。

維吉尼亞·薩提亞(Virginia Satir)女士,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大師之一,被譽為家庭治療領域的哥倫布。1972年她出版《家庭如何塑造人》(People Making)一書,提出“冰山”一詞。薩提亞的學生約翰·貝曼博士根據對薩提亞女士的觀察,發現她的“對話”非常有穿透力和啟發性,因此貝曼根據薩提亞的對話脈絡,歸納并發展了冰山模式。這一模式能運用于人際溝通,也能用來厘清自己。
很多學習冰山理論的人,紛紛贊嘆冰山的奧妙。
冰山只是一張圖,怎么會有這么強大的力量?
冰山就如同吉他的弦。一把吉他只有六根弦,但用這六根弦,能彈奏出美妙的琴音。只要你練好基礎指法,便能彈奏屬于自己的音樂。
冰山也是如此美妙。冰山比吉他更豐富,而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彈奏指法,能彈出不同的節奏與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