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孝順的邏輯

  • 人生的邏輯
  • 馮侖
  • 3707字
  • 2025-01-15 17:15:16

2019年2月,我做出了一個現在來看非常正確的決定。當時父母住在北京的西三環外,我住在東三環內。我堅持把他們接過來,住到我的樓下。

之前我和父母在兩邊分開住的時候,我因為出差太多,的確對他們照顧得很少,看望得也很少。我一年要飛一百七八十次,只有出差回來時才能去看望他們,或者在重要的假期和節日陪他們一起吃頓飯。

60歲以后,我希望跟他們住在一起,多陪陪他們,也方便更好地關照他們的生活。于是,我請中介幫忙,在2019年4月租下我家樓下的一間兩居室的房子,把他們接過來安頓好。

起初,父母并不習慣,每周還要回到原來的家住兩天,似乎只是因為不愿辜負兒子的心意才勉強住過來的。他們說,在原來的地方住久了,跟社區里的人包括物業都很熟悉。那邊還有一些我原來公司的老員工、老朋友,和我父母也非常熟悉,有時候也會替我照顧一下老兩口,逢年過節送些菜,平時去看看他們,所以他們覺得住在那邊很踏實,很有安全感。另外,老住處的生活服務設施越來越完備,買菜、遛彎都很方便,他們已經很習慣了,初來東邊,他們看到林立的高樓大廈,感到非常有壓力,對周邊也完全不熟悉,于是對西邊的住處就有點割舍不下。

他們還說,原來的住處有很多東西,他們對一些老物件有感情了,所以要時不時地回去那邊看看,擦拭一下家具,翻檢一些過去的東西,再把一些可以用的拿過來。

就這樣,大概半年以后,他們才真正習慣了東邊的生活,覺得鬧中取靜的環境其實也挺好。每天早晚去社區小花園里遛遛彎,看各種膚色的漂亮娃娃在一起追逐嬉鬧,他們覺得很有趣,也很開心。因為住得近,我家里的阿姨可以隨時過去幫他們收拾房間,新買的或者朋友送的蔬果蛋肉也能隨時送過去,他們也覺得方便,漸漸就踏實住下來了。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后的一段時間,大家都待在家里。每天傍晚6點,在我仍在專注地閱讀,或者在打電話、刷手機的時候,都會收到一條信息:“阿侖,下來吃飯了。”我會有一種特別溫馨、特別舒服的感覺,好像回到了小時候。

每當爸媽叫我去吃飯的時候,我都感覺很慶幸,慶幸自己能在這樣的年齡跟父母還很親近,可以隔一兩天就在一起吃飯,而且是他們做飯,我吃現成的,甚至碗也不用我洗。我爸負責做飯,我媽負責洗碗、收拾。和我小時候一樣,我媽仍然堅持不讓我做這些事情,她認為這些事情是她喜歡做的,她就要一直做。

所以,每次看到從手機里跳出的這幾個字的時候,我就感覺到很幸福。

我感到非常慶幸,因為2019年的這個決定,才有了現在這樣的幸福:即使隔離在家,由于大家住在同一幢樓里,也能差不多天天見面,我可以下樓去看看父母,父母也可以隨時上來看我。

我覺得,人老了以后,在居住上跟子女保持這樣一種狀態——兩代人住得很近,但又不在一個空間里,實際上是有中國特色也特別好的養老方法。

孝順父母,實際上跟與父母的距離有很大的關系,也就是說,居住的方式、距離的遠近,與能否照顧好他們的身體、情感、心理和習慣也有很大的關系。

我由此回想起來,這幾十年里,我跟父母在思想交流和生活照顧上一直都處于非常好的狀態。在如何居住、距離遠近這些事情上,我們也經歷過很大的改變。這些改變,大概能反映中國人一生跟父母在居住上的一些特點。

這些關系,總的來說,就是在自己小的時候,父母怎么樣更好地照顧我們,而在父母年紀大的時候,我們怎么樣更好地照顧父母。

說到底,在中國,照顧好父母,就是我們常說的“孝”。那么,要做好這些事,一定是要在一個特定空間里,或者說一個特定的居住環境里。

在農耕社會,大家通常住在一個院子里,一般有一個大家長,還有一些小家庭圍繞在大家長的周圍,就像小說或者影視劇里展現的那樣,比如《紅樓夢》中賈府就是一個大家庭,里邊又套著很多小家庭。這樣整個家族聚攏在一起,就像一棵老樹周邊分布著很多小樹、小草一樣,總體來看,家庭成員之間關系非常密切。

進入現代社會,工業化、城市化讓這樣的居住方式基本上不再可能了。于是我們看到,在城市里,居住條件變了,子女跟父母之間的居住關系也隨之改變,兩代人之間的關系、相處模式跟著發生變化。

一般來說,我們在上大學、工作之前,基本上是住在父母的家里,父母養育我們、教育我們。等上了大學或者出來工作時,我們就從父母家里搬出來,住到集體宿舍或者自己單獨的小房子里。成家之后,我們又會有一個獨立的小家庭,有一個獨立的生活環境,有可能和父母還不在一個城市。這個時候,子女是很獨立、很自在的,父母也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也很自在。當然,現在通信發達,可以發語音,也可以視頻通話,能彼此關照、交流,情感上仍然會有很好的連接。

通常,等到子女年紀再稍大一點兒,有了自己的孩子后,父母差不多正好退休。這時父母一般會到子女這邊來幫助照料孩子,原本兩個獨立家庭并立的狀態就會發生改變。

我們家也是這樣。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央機關,那時住在筒子樓里,房間很小,不到12平方米。我和太太結婚后借住在張維迎家里,那是一套建筑面積45平方米的小公寓,在中國人民大學附近。我太太生了小孩以后,母親來照顧孩子,我們4個人就擠在這個非常狹小的空間里。這個實際使用面積大約30平方米的屋子被隔出一個小房間,里面僅能放下一張單人床,母親比較委屈,白天辛苦照顧孩子,夜里就睡在小房間里。

接下來的一年里,我經歷了從北京到海南又回到北京的一番折騰。在孩子3歲的時候,我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一百三四十平方米,寬敞了些。這時,父親剛好從西安的單位辦了退休手續,三代五口人便住在了一起。

一家人在這樣一個空間里住著,開始的時候感覺真的非常好。但是,很快我們就面臨一個問題:當兩個各自獨立的家庭生活在同一個空間里時,到底應該誰說了算?比如,孩子要去哪家幼兒園,冬天穿多厚才夠暖;母親愛干凈,每天洗衣擦地太操勞,要請個保姆幫忙我才安心,可是,要請什么樣的保姆才好;母親用不習慣應該怎么辦;公司下屬打電話或發傳真過來討論業務,我要不要刻意回避老人。創業期間工作辛苦,我幾乎每天夜里12點之后才能回家,母親眼巴巴守著門,邊等邊掉眼淚,因為擔心我累壞了身體。有一回吃飯的時候,我媽又說:“兒子,不要這么累了?!蔽业椭^,邊吃邊答了句:“沒辦法,我現在除了我娘的兒子誰也不能得罪。”原本只是一句調侃,想讓她放輕松一下,沒想到我抬起頭時,看見她已是淚流滿面。

這些事情,每一家都會碰到,都得設法面對和解決。我喜歡琢磨和說理,同時我跟父親會很好地交流。我突然就想,在這個空間里,我們應該堅持“一家論”,還是堅持“兩家論”?

如果是一家,誰做主?是我們服從父母,還是父母接受我們的安排?如果是兩家,兩家合在一個空間里,該怎么更好地相處?

我跟父親說:“現在這些事情都不大,但是有些小矛盾出現的時候,我覺得最好還是堅持‘兩家論’。所謂‘兩家論’,就是在這個小空間里,我們是兩個家庭,不是一個家庭。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有決策權,但是你們有建議權。你們可以建議,但不能代替我們做決定。”

聽起來好像有點生分,不過父母也接受了。但我覺得這并不是長久的解決之道。這種生活上的互相侵入、互相干擾會影響彼此間的情感。我們奉養老人,要讓老人高興,一定不能采取讓老人不舒服的辦法。

就在這個時候,一位朋友有套一居室的房子空出來,我就借了他的房子,自己和太太搬了出去,讓父母住在大一點兒的房子里。我們兩家住在同一個院子里,但不在同一棟樓。兩代人很快就適應了這樣的相處方式:經常見面,但兩個小家的日常生活各自獨立。這樣既避免了互相侵入、互相干擾,又能互相照顧。我覺得,這樣的居住關系真的非常好。

我跟父母的居住方式,就一直依循這樣的“兩家論”模式:住在同一個城市、同一個社區,相隔不遠。我原來在西邊住的時候跟父母也是這樣,從我家的窗戶可以看見他們的窗戶,他們從窗戶也可以看見我們的窗戶。我們隔三岔五地去父母家吃飯,父母也隔三岔五來我們家看望孩子,關系一直非常融洽。我感覺自己作為兒子,能夠這樣照顧到父母,是我的幸福。

后來,辦公室搬到了東邊,我因為實在不堪忍受早高峰擁堵帶來的壓力,才搬到現在的住處,離父母又有些遠了。2019年我終于決定把父母接過來,這樣多了一些看望他們的機會,也因此能有更多時間跟他們討論一些話題。

每次看到微信上彈出來的父母喊我吃飯的信息,以及當我坐下來,享用他們精心為我烹制的美味時,我都會覺得很幸福,同時也會生出有趣的回憶和觀察。這讓我覺得,在這樣一個時期,能夠這樣待在家里盡孝,是很開心的。

我太太家姐弟三個照顧老人的模式也很有意思。因為性格不同,距離不同,他們和父母的溝通方式很不一樣。大女兒從小跟父母一起生活,勤快、開朗、細心,小時候是媽媽的得力幫手,典型的“貼身小棉襖”,定居國外后,不管多忙,每個周末都會跟媽媽打很長時間的電話聊天,聽老人家聊各種家長里短。二女兒住在北京,在疫情發生前,每兩個月會回家一趟,帶老人出去轉轉,品嘗各種餐廳的美食。小兒子離家近,每個周末會趕回家,幫忙采買各種家用物品,親手炒幾個菜,陪父親小酌。他們相約錯開回家時間,這樣可以把老人的幸福感拉長,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每年春節趕回去團圓,之后留給老人整整一年漫長的等待和盼望時光。古人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我太太家姐弟三個在孝敬老人這件事上這樣默契配合,應該也是一種很好的孝親模式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武市| 佛山市| 南部县| 伊川县| 繁峙县| 崇阳县| 大渡口区| 吉木萨尔县| 凤翔县| 邢台市| 乌拉特前旗| 远安县| 那曲县| 新源县| 磴口县| 宜丰县| 江都市| 安塞县| 潮州市| 麻江县| 保山市| 湛江市| 花莲市| 清水县| 永靖县| 大竹县| 旺苍县| 衡东县| 阳城县| 德钦县| 阿坝县| 龙泉市| 金山区| 吕梁市| 阳山县| 基隆市| 四会市| 新丰县| 崇明县| 新安县|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