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情緒水桶理論——情緒決定了你的溝通方式
- 你不是“社恐”,你只是不會聊天
- (日)箱田忠昭
- 2690字
- 2025-01-10 16:07:09
每個人都擁有兩只情緒水桶
美國心理學家唐納德·克利夫頓提出了“水桶理論”這一非常有趣的人際關系理論。
唐納德·克利夫頓稱:
所有人都擁有一只很大的心靈水桶。
人們希望把來自他人的稱贊、肯定、認可、關心之水儲存起來。這一理論認為,水儲存得越多,這個人就越幸福。反之,水桶越空,這個人就越不幸。
此外,曾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科學家丹尼爾·卡尼曼認為,我們每個人每天平均會產生兩萬次以上的情緒波動。每一次情緒大致只有短短數秒,但這些情緒會作為記憶保存下來。
用來儲存這些情緒的,就是每個人自己的水桶。
水桶中裝的是什么樣的水(記憶),決定了這個人的態度和行為,這就是“水桶理論”。我在這一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延伸,形成了“箱田式水桶理論”。
要點如下:
每個人都擁有兩只肉眼看不見的水桶。
一只水桶里面裝的是“黃金水”,另一只水桶里面裝的則是“泥水”。
水桶中能裝多少水因人而異,水量由他人決定。他人對你說的話、對你做的事,決定了黃金水和泥水的增減。
黃金水多的時候,人會變得幸福、開朗、快樂、充滿干勁兒;泥水多的時候,則會失去干勁兒、心情變差、情緒低落。
黃金水因獲得別人的稱贊、夸獎、正面評價、認可等肯定言行而增加。
泥水則因受到他人的指責、批評、負面評價、叱責、無視等否定言行而增加。
從人的外表就能看出來他的桶里儲藏的是哪種水。桶里儲存了很多黃金水的人朝氣蓬勃、充滿能量、干勁兒十足,水桶里裝了很多泥水的人則無精打采、情緒低落、否定一切、毫無干勁兒。
可以說,每個人擁有的黃金水和泥水的多少,決定了他是充滿活力的人還是毫無活力的人,是積極陽光的人還是消極抑郁的人,是干勁兒十足的人還是毫無干勁兒的人。
情緒水桶盛滿泥水的后果
那么,不妨來設想一下。
如果積攢了很多黃金水,桶里裝滿了,會怎么樣呢?
會溢出來,對吧?那么溢出來的黃金水,會返回對方盛黃金水的水桶里。
反之,如果水桶中盛滿了泥水,也同樣會有一部分泥水返回對方的水桶里。
假設你的水桶中滿滿的全是黃金水,你一定會很努力地工作。
這時,你的領導表揚你一番:
“水島君,你上個月業績很不錯,比去年增加了20%喲,我感到很吃驚。你最近可真努力呀!”
這些話相當于向你的水桶中加了一些黃金水,而你的水桶中已經盛滿了黃金水,你會說:
“哪里,謝謝您這么說。這全是多虧了您呀!您教給我很多東西,對我的幫助真的很大。下個月我會繼續努力的!”
這么回復,也相當于向領導的水桶中加了一些黃金水。
反之,則會向對方的水桶中增加泥水。
比如,領導這樣說員工:
“高山君,你最近可經常遲到啊,這樣可不行,一定要準時上班,這么散漫怎么能行呢?”
這就等于向員工的水桶中倒了些泥水。高山君會這樣反駁:
“我可是每天都加班到很晚呀!您上個月不也遲到過嗎?”
這樣一來,就等于高山君也往領導的水桶中倒了泥水。
于是,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就會變得越來越差。
當情緒水桶清空時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水桶里每天都盛滿黃金水。
也就是說,我們希望得到別人的稱贊、認可、肯定和好評。
可是,人們卻不太熱衷于往你的水桶里倒入黃金水。或許你會持懷疑態度,但有時人們連泥水都不給你倒。
這種情況下,既沒有黃金水也沒有泥水——你的兩只水桶都空空如也。
沒有任何人關心你,你處于被所有人忽視的狀態,也就是完全孤獨的狀態。
這種狀態可以稱為“水饑餓”。
處于水饑餓狀態時,人們渴望得到水,無論是哪一種水都行。
即使得不到黃金水,哪怕是泥水也可以,人們希望有人往自己的水桶里倒水。
也就是說,這個狀態下的人會故意說一些惹人討厭的話、做一些惹人討厭的事。
不妨觀察一下身邊的人,是不是有性格非常乖僻的人、經常說別人壞話的人、總是跟別人唱反調的人,以及總是怒氣沖沖的人。
這些人全都處于水饑餓狀態。他們覺得周圍的人對自己評價不當,所有人都把自己當傻瓜、無視自己……
如果一個人完全被無視,那黃金水自不必說,就連泥水也沒有,兩只水桶都會空空如也。
所以,這個人會迫切希望有人往自己的水桶里注水,即便注入的不可能是黃金水,在這個狀態下,哪怕是泥水也行。
于是,他會故意說些惹人討厭的話,或者在開會時發表反對意見。
要么故意說自己不想參加員工旅行活動,要么明明自己報名參加員工旅行了,卻故意臨時撤退。
這些行為全是有意責難,期待自己受到批評,設法得到泥水,以脫離水饑餓的狀態。
例如,之前一直很乖的長子,在次子出生后,因為父母的注意力都向次子轉移了,長子無論說什么都不會有人關心。
這種狀態長期持續下去,長子就會處于水饑餓狀態。
于是,他會千方百計地讓父母為自己注水——故意把飯弄撒、尿床、把衣服弄得臟兮兮的回來。
也就是說,“當人們水桶空著的時候,會迫切希望有人往自己的水桶里注水,哪怕是泥水也行”。
歸根結底,對人類而言最不可或缺的是黃金水,最無法忍受的不是泥水,而是沒有任何水的水饑餓狀態。
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這樣一句諺語——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例如,有一天,員工突然提出要辭職。在此前一天,你剛提醒他說不許再遲到了,結果第二天,他就提出了辭職,這就叫作“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駱駝的負重能力有界限,不停地往駱駝的背上堆積稻草,當達到它的界限值以后,再往它身上多放一根稻草,駱駝的背骨就會斷裂。盡管一根稻草的重量微乎其微,但是多了這一根稻草,就超過了駱駝負重的界限,也會導致它因此喪命。人類的情緒也同樣如此。
如果一個人平時就積攢了許多不平、不滿的情緒,然后又被領導說“你不許再遲到了”。這時,他的忍耐程度到了臨界點,于是就爆發了,這一句話就是那一根稻草。
有時候成為那一根稻草的,可能是更加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比如,我跟某個人打了個招呼:
“田中,早上好!最近怎么樣?”
而田中對此只簡單回了一句“早上好”。這樣一來,我就非常生氣。我跟田中打招呼連說了三句話——“田中”“早上好”“最近怎么樣?”而他卻只回了我短短的一句“早上好”。
人們絕不會忘記自己經歷過的、體驗過的事。
這些經歷會以潛在意識的形式刻進自己的腦海里。第二天,我還是主動打招呼:“田中,早上好!最近怎么樣?”然而,田中還是只回了短短一句“早上好”。當這種經歷在潛在意識中積存久了,你再堅持一周甚至兩周試試看。你會不愿意再跟對方打招呼,覺得對方太傲慢,再見到他時會不加理睬。
人際關系就是因為這樣的小事而破裂的,可以說,因為一根稻草,就能導致斷絕人際關系。小事不斷累積,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
所以,我們要記得時常保持對他人的尊重。我們給予對方的東西,都會在對方的水桶中留存下來。如果你給予的是正面的東西,必然留下正面的東西。如果像剛才例子中的那樣,給出的是負面的東西,那么對方的大腦中留下的也會是負面的印象。因此,希望大家要記得時常給予別人正面的東西。